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名家觀點/推動新創 看看香港經驗

名家觀點/推動新創 看看香港經驗


2019-01-14 01:14 經濟日報  王伯元(作者是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做為一個東西方世界的鏈接站,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場占有舉足輕重地位。這幾年新創浪潮席捲全球,香港也積極投入,在人工智能及生物科技研究的領域上表現傑出,帶動了一波新的產業發展。短短數年間包括做人臉識別系統的「商湯科技」在內,已有七間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成績極為亮眼。
這個成就並非偶然,而是由上到下結合了各個面向的力量。首先,互聯網及人工智慧的興盛,改變了創新科技規模累積的模式。不同於舊經濟時代需要生產實體產品,新經濟時代工業產品已被轉化為「互聯網+」的服務,因此原先香港人工成本過高的缺點已無大礙。更何況當地政府挹注了極大的資源經營香港數碼港及科技園,大幅降低初創企業的土地成本,也吸引世界各地團隊進駐。
再者,香港頂尖大學本來就位列世界百大,優秀的科研能力及成就,成為高新科技及創科企業的堅強後盾,再加上原本具備了國際化、語言優勢、法治觀念、便利融資環境等等,造就香港成為新創事業成長茁壯的理想基地。
台灣向來注重新創事業,小英政府從以前就提出要營造「亞洲.矽谷」,也將協助新創事業發展列為重要的施政項目。如國發會就提出「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包括充裕新創早期資金、人才發展、法規調適、提供新創多元出場管道、協助新創進軍國際市場等等,希望能透過鼓勵、扶植新創事業,來帶動台灣的產業轉型。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大多數的新創事業還都是以小確幸為主,產生不出一個獨腳獸公司,原因何在?值得我們深思。
去年4月由Startup Genome針對全世界30餘國的城市做了「全球創業生態系報告」,我們從中或許可看出一些端倪。以台北和香港相比,大部分的表現都還算可以,惟在「人才」及「國際化」上相距甚遠,包括新創事業所擁有的外國客戶數量,創業家的國際連結度以及在國際的移動上,台灣相對處於弱勢。就以移民創業家為例,台灣少於 10%,而香港則為56%。這就表示並沒有太多的國際人才選擇在台灣創業,而台灣的新創事業也多半以內需為主,這也是台灣很難擠入全球新創事業生態決賽圈的主因。
過去筆者曾再三為文強調,「亞洲.矽谷」並非是圈一塊地,蓋一棟樓,找一些新創事業入駐就算完成,而是需要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及生活圈,前者包括科研單位、科技業者,創投業者、創業家等等各種角色,後者則包含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供給,否則「亞洲.矽谷」僅是空殼而已,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我們應該要先改善當前的投資環境,包括政策優惠、稅制友善、司法透明、法規簡明、基礎建設完善、行政效率快速、兩岸關係平和等等,這也是我一直在強調的「廚房政策」,也就是政府不需要去主導產業政策,只要將環境弄好,自然可吸引內外資前來投資。
同時我們也要充實台灣的人才庫。近幾年來,台灣的大學在世界排行榜上節節落後,就連一等學府台灣大學都只在170名左右,代表我們的高等教育在精英人才的培育上出了問題,必須要好好檢討。有了良好的「育才」政策,才能為新創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強的後盾。
當然,我們也要同時修改移民法規,以更友善開放的心胸來接納全球人才,落實「引才」及「用才」政策,讓台灣成為一個讓國際新創團隊或投資人都樂於前來發展的環境。

王伯元

台灣大學學士、美國卡內基米蘭大學博士。現任怡和創業投資集團董事長、中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軟銀中印集團有限公司資深顧問兼首席代表、台灣多家公司之董監事(東元電機、信昌電陶、信昌化工、聯發科、神通計算機、麗嬰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