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祖涵/球場開創的城市新局
◆ 黃介正/人民善意為兩岸關係之本
◆ 范疇/美中文明對撞下的台灣角色
◆ 劉維公/年度設計公司得獎者:谷歌
方祖涵/球場開創的城市新局
2019-01-04 00:27 聯合報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美國大聯盟國民隊球場。圖/方祖涵提供
美國華盛頓西南邊的碼頭區旅館,俯瞰波多馬克河。圖/方祖涵提供
美國首都華盛頓最熱鬧的新景點,是在城西南邊的碼頭區(The Wharf)。這個在民國106年(二○一七年)底開幕的地帶,不管白天夜晚都是人潮。洲際、希爾頓、凱悅三大集團相繼有嶄新旅館開始營運,充足宴會廳與房間數讓此處成為舉辦各種正式會議的搶手選擇,方便的美食餐廳群、兼具交通與遊憩功能的渡輪、可容納數千人的表演館,再加上無敵的河景,更帶來絡繹不絕的遊客。
十年前,這裡是華府最糟糕地區之一。
碼頭區原本是華盛頓臨水的港口,已經有將近兩百年歷史。在重新開發以前,它最被人知道的功能是魚市場。美國超市通常少見有頭有尾的魚,碼頭魚市場卻另類提供生猛海鮮的選擇,有些顧客會特地冒著腥臭與狹小停車空間來選購。除此以外,人們會盡量避免到西南區,因為這裡住戶平均收入低,社區犯罪率在全國名列前茅,連旅遊書都會體貼告誡讀者入夜前要盡快離開。
前後截然不同的轉變,是從興建華盛頓國民隊球場開始的。民國93年(二○○四年)國民隊從加拿大蒙特婁遷到華府,四年後搬進市政府與球隊老闆對大聯盟承諾的新家。這座造價六億美金球場當初選址西南區,曾引起極大質疑,除了前述落魄與危險,此地街景荒涼,一眼望去是廢棄物、破舊工廠,還有色情業者,整體感覺跟形象健康的棒球場落差不小。
後來證明事情剛好相反,根據華盛頓郵報統計,在國民隊球場啟用後十年裡,華府西南區居民人數大幅增加,平均收入亦提升超過整整一倍。因為每年將近四分之一時間有幾萬人入夜後觀賞球賽,原本黑暗危險的陰暗角落都不見了,而在碼頭區整體工程結束後,昔日社區負面形象更變成遙遠的回憶。
現在,住戶與遊客可以方便地把車輛停在碼頭區眾多新建物的停車場,走到變得乾淨的魚市逛逛,在河邊的酒吧或餐廳一邊享受美食,一邊欣賞街頭藝人的表演。在棒球的季節裡,人們還能夠坐渡輪到國民隊球場,沿途瀏覽波多馬克河畔風景,抑或是在喬治城下船,漫步到甘迺迪中心看場歌劇。
在過去的十幾年,華府人口從淨移出變成淨移入,甚至達到半世紀高點,而且新人口多半皆為高收入者。居民生活改變了,城市命運翻轉了,一切竟都起源自很多人反對興建的球場。曾領導抗議的李斯基現在還是社區要角,不過他早已承認當年想法是錯的,球場其實可以大幅改善他們的生活。
都市開發就跟研究新產品一樣,看見未來需求比迎合當下更重要。政府可以選擇父子騎驢,也可以選擇開創新局,那麼,你我的城市又是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