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地方創生 須完善產業生態系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花開之後:二次民意海嘯後的第三勢力
◆  聯合報黑白集╱得民心者得天下
◆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地方創生 須完善產業生態系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地方創生 須完善產業生態系


2018-12-02 01:2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於年中時宣布民國108年(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將透過政策,促進島內移民及都市減壓。國發會也正盤點各部會相關地方發展計畫,準備與地方創生組織媒合。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表示,國發會針對全國368鄉鎮市區,依人口及相關收入數據等因素加以分析,將其中134處鄉鎮市區列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地區。他說,下一波地方創生重點,是要把鄉鎮當成一般公司經營,很重要的是工作創生,才能吸引青年回流。
由於都市化的發展,全球各國都有城鄉差距愈來愈擴大的趨勢,尤其是偏鄉經濟凋零的議題,也因而各國政府都希望透過區域創新,或者地方再生等政策的導引,讓供需間形成動態連結,帶動地方產業的升級轉型。觀察國際間較為成功的城鄉發展個案來看,主要的關鍵因素就在於是否能建構完善的在地產業生態
以日本燕三条工場祭典為例,燕三条地區過去以刀刃金屬製造產業著稱,如釘子、農具、菜刀、花器和食器等,累積豐厚且紮實的金屬鍛治技術,多為中小企業,但因面臨高齡化、人口外流和海外產品低價競爭等衝擊,經濟一蹶不振。當地職人意識到產業危機,主動集結成立「三条鍛冶道場」,宣傳手工鍛造製品的優點,並在政府的支援和協助推動下,催生了越後三条鍛造祭,藉此復興了地方產業。
每年的祭典除了舉辦多場手作工作坊、主題講座、展售市集和職人表演等活動,同時納入在地的跨域產業,與周邊店家和農場果園合作,擴大活動內容,透過工作坊體驗活動讓社會大眾實作,不僅讓年輕人深入了解傳統手工產業,進而成為學徒,也提供商品展售平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而民國103年(2014年)原被關閉的南面小學則改建為三条製造學校,成為設計和製造人才的培育場域,包含電腦程式設計、工藝設計等。
再以荷蘭的即期食材再製餐廳Instock為例,創辦人原在連鎖超市上班,因觀察到每日超市丟棄的食物垃圾數量相當可觀,因而開始思考如何改善這種情形,因此創立此家公司。Instock每天派車至超市配送中心收集食材並設計餐點,亦針對較難保存或效期在即的食材製成啤酒、麥片、果醬、罐頭等商品販售,以及推出剩食食譜「Instock Cooking」,並供應在地過剩的蔬果食材給其他餐飲業
發展至今,Instock已與附近168家連鎖超市和其他生產者、通路商合作蒐集過剩食材,至民國107年(2018年)9月底已拯救了51萬公斤的過剩食物;同時也與食物銀行合作,將消費者捐贈金轉為餐點兌換券,提供給食物銀行的用戶;自建食物拯救中心蒐集和整理來自超市或生產商過剩或是即期生鮮,提供給消費者或餐飲業者在其線上商店訂購,讓即期食材可被大量有效利用;也推出食物教育教材,針對五至八年級孩童設計,免費提供給教師下載,將生態系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從以上的案例可以瞭解,透過生態系的完善,成員間的資源可以有效的互補與共享,並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參與者均可獲得利益而若能以此打下堅實的基礎,就有機會藉由跨國合作或輸出產品服務的機會,擴大生態系組成成員類型與影響力,藉此獲取新的成長動能,讓地方產業生態系能夠持續擴張,工作機會自然增加
賴院長表示,「地方創生應要超越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創意、甚至農村再生的層次,用經濟產業發展的思維,結合地方特色與導入科技,進行跨域整合,結合學校和志工的力量,帶動人口成長及生活環境優化。這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跨領域整合工作,成功的關鍵在於產官學研社各界的全面參與。」這正說明了地方產業生態系建構的重要性,也指出了一條邁向地方創生成功的途徑







聯合報黑白集╱得民心者得天下


2018-12-01 23:4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九合一大選民進黨挫敗,新民意很清楚:經濟優先、穩定發展、權鬥讓路、對立退位,才是民心所繫。圖為去年底民眾反對勞基法修惡大遊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舉結束,各政黨檢討成敗之餘,民國109年(二○二○)總統大選布局也隱然展開。綠營高層正在進行的,是「假檢討、真清障」的劇碼;藍營似顯低調,但要再上演宮廷敦請大戲應已無可能。
民進黨期中考被「死當」,蔡英文辭黨主席,卻又與賴清德、陳菊合演「鐵三角續集」。其幕後,處處潛藏英派保衛戰綁死全黨權力布局,鞏固小英拚連任的意圖昭然若揭。
換掉北農總經理吳音寧,就是搬開石頭、清除障礙的第一步。若無蔡英文選前一路力挺,不會引發「韓流」排山倒海而來,也不致衍生白綠決裂矛盾。選後火速棄吳音寧,說為挽回人心,更為「白綠合作」鋪陳
面對綠營的詭譎氣氛,泛藍內部表態者亦大有人在,還惹來「搶搭韓流」便車之譏,倒也未必全是壞事。畢竟,藍營遠有連宋分裂導致扁坐收漁利的教訓,近有天王怯戰卻又臨陣「抽柱換朱」的鬧劇,若能提早確立遊戲規則,讓民意而非黨意決定領頭羊,至少可避免重蹈覆轍。
根據最新網路民調,藍營方面,網友最看好朱立倫代表參選,表態「會考慮」的張善政居次,接著才是方才引領全台風騷的韓國瑜,其他則落居次集團。這顯示,民眾期盼眾大老好好扮演推手角色,亦有不少韓粉盼韓國瑜先在高雄做出成績。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新民意很清楚:經濟優先、穩定發展、權鬥讓路、對立退位,才是民心所繫。位高權重卻不知民心,是不會贏的。








聯合報社論╱花開之後:二次民意海嘯後的第三勢力


2018-12-01 23: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太陽花學運引動的政治狂潮,至今仍持續湧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太陽花學運為台灣公民運動奠立的里程碑,雖已靜默在歷史的角落,但當年引動的政治狂潮至今仍持續湧動。人民意志一旦被解放,從街頭到網路在各項公共議題裡奔流,今年巨浪再起,覆沒對抗民意的執政者。前次政黨板塊運動中突起的第三勢力,在今年海嘯中雖未沒頂,但也面臨路線定位的考驗。花開之後,再次形成的「新民意」,看似將藍綠板塊推回八年前,但又在藍綠之外留下重要伏筆。人民對運動得失的反省結果,頗堪玩味。
對兩黨政治喪失信任,是五年前一連串公民運動匯聚出大規模學運攻入國會的主因。憤怒的民意在當年底縣市大選中不僅推倒國民黨,還成就了以「白色力量」為號召的柯文哲。柯文哲是第一次政治海嘯造出的新山頭,但今年這塊山頭也差點崩解。他坦承,選票從八十五萬滑落到五十八萬,是「白綠分家」的結果。
少了綠營加持,柯從神壇落地,民進黨更是慘敗;也因此,雙方選後又開始尋求合作。不容忽視的是,即便依靠棄保搶救選情,柯文哲這五十八萬張「寧白不藍」的選票,證明台北市不再是國民黨的「鐵票區」。厭棄民進黨的選民,並未因白綠一家的底色將柯文哲一起否決;這條區隔線,說明柯擁有獨立的民意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四年來大事無成的柯文哲,未來面對縣市首長的治理競賽,要如何拿出實績證明自己是優於藍綠的選擇?另外,是否與民進黨重新合作,以及面對即將爆發中央地方拉扯的兩岸城市交流等問題,柯都到了必須標舉其獨立自主性的關鍵時刻。作為第三勢力象徵,柯文哲的聲勢消長,也關係到台灣政治板塊在「後學運時代」是否還有裂解重組的可能。
太陽花學運四年前改變了藍綠政治版圖,對政黨政治另一影響是,促使部分公民團體及運動要角組黨進入體制兩年前立委大選時,新生小黨及政團積極參選,但只有時代力量斬獲席次;其他小黨如社民黨、基進側翼則轉進基層。由於時力也在各縣市擴張,年輕人在地方的耕耘這次大選已有成果,例如時力提名四十人,十六人當選,雖未達預期目標,但在台北市及新竹市議會均達自組黨團門檻在中央與地方都確立第三大黨的地位
然而,學運出身的政黨一直有民進黨「扈從」的角色爭議,這次大選是他們首次在地方收成,便遭「教訓民進黨」風潮波及。受時力高額提名影響,其他小黨空間大受壓縮,在新北、台中等國民黨勝選的七縣市全軍覆沒以南台為主的基進黨,賣力「打韓」的結果,也難逃敗北命運
相對的,堅持走自己的路,與民進黨明確區隔的小黨,反而有所收穫例如選擇在台北市扎根的社民黨,在深藍票倉的文山區提名主攻司改與性別平權的苗博雅,她以領先其他民進黨候選人的票數,和同區另位時力的同志候選人雙雙出線,證明首都對新政治的認同有突破性成長
時力在竹苗地區也選擇不與民進黨合作,提名七人當選六席,戰績優於其他選區資深的第三勢力如綠黨與勞動黨,席次亦見增加,特別的是,他們同樣主攻桃竹苗這個地區的民意何以提供新興政黨茁壯土壤,是否與新移入的年輕選民對當地傳統政治勢力不滿有關,有待探討
學運能量退潮,政治板塊再度運動,四年前後兩次政治海嘯展現快速輪動的民意當年藉由公民運動順風升空的政治力量,續航能力如何,從大選結果可窺一二比較清晰的是,比起四年前社運學運四起之際,台灣此刻的政黨政治更形脆弱,政府效能持續弱化,當年的種種爭議至今未能解決,而新的經濟及社會議題又起。在山雨欲來的政局中,第三勢力能否扮演衝擊藍綠的角色,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