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名家觀點/無人經濟時代,科技人性仍緊密相隨

名家觀點/無人經濟時代,科技人性仍緊密相隨


2018-12-03 00:41 經濟日報  丁予嘉(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無人經濟現在正夯。就字面意義而言,無人經濟的產值大部份應拜無人化之賜,而近年無人化之所以加速崛起,一來與科技的明顯進步有關,二來也因企業競爭日趨激烈,無人化的效率恰恰符合其經營需求,如管理階層可以從無人化「看到客戶(運用物聯網)」、「服務客戶(結合人工智慧)」、以至於「開拓商機(結合數據回饋和人工智慧)」,雖然不算是面面俱到,但至少有憑有據地結合市場與營運思維,於是願意提供強大資源做為後盾,自然而然地成了無人經濟的幕後推手。
無人經濟的意義不僅於此。試想若能在經濟活動中省略中間不具效率的環節,那麼經濟利潤將有較多比例留給生產與消費兩端分配,既能鼓勵了生產、又有促進消費之效,難怪在資本市場中,我們看到高科技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多是各行各業的翹楚,且財務結構堅實,亦享有較佳的市場評價。然與此同時,如此豐厚的經營利潤也讓財政飢渴的政府部門虎視眈眈,如近期歐盟計畫徵收「科技稅」、英國則有推出「數位稅」的規劃,都是藉主權身分、向科技公司討回好處的例子;相較之下,川普政府與科技大廠的關係似乎較為友好,不僅在稅改法案中祭出諸多優惠補貼,甚至是近日川普因貿易戰而揚言將對蘋果收稅時,美國政府的本意或許更貼近於將科技公司視為博弈武器之一。
那麼消費端呢?即便不少專家指稱無人經濟是為了解決人力瓶頸而生,但無人就代表無人領薪,部份因此失業的受薪階層其實前途未卜,順利的話勞動技能被迫升級並獲致成功,反之跟不上時代巨輪的技術落後者將成為無人經濟的祭品。而此後更關鍵的是,無人化的其一初衷雖是為了服務更龐大的消費群,但容易遭忽略的是消費者的荷包也得仰賴企業主鼻息,換句話說真正理想的無人經濟情境得架構在人人都有負擔能力的基礎上,可一聽到給受薪者加薪,企業主往往又是說一套做一套,談何容易。
即便如此,勞與資、人類與科技之間未必就是天平的兩端。截至目前,關於究竟是科技左右人類、還是人類主導科技一事,產學界進行了不少相關研究探討,結論多指向科技與人類可互補長短,也多用重新平衡(rebalancing)而非取而代之(replacing)的字眼,或是在更細部的思維中,有著「AI可處理有限邏輯、但過於複雜的邏輯或是決策應交由人類判斷」的類似描述,試圖做出人類與科技並非處於敵對地位的主張
因此,平心而論,我個人對於「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這句廣告口號再同意不過,甚至願意補上「科技化高低也來自於人類資源」一句,做為在有限的經濟資源下、科技與人類之間必得相生相成的註解。當然,科技與人類之間還有法律環節待完善,尤其是人類社會運用人工智能後的變化必然好壞皆有,如能透過法律的規範增加人類社會張手迎接科技的意願,那麼再多的科技創新都不致成枉然。
經濟日報提供



丁予嘉

經濟學博士出身,擁有豐富金融實務資歷,難得的是,他能將兩者予以融合,透過理論架構對實務進行分析,輔以國內外的經驗值,提出可能的發展方向與具體建議,頗受政府單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