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從G20到G2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4189/web/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不換腦袋,不可能喚回民心
◆  聯合報黑白集/「外來和尚」有兩種
◆  經濟日報社論/從G20到G2







經濟日報社論/從G20到G2


2018-11-28 00: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國集團(G20)峰會月底在阿根廷登場,G20一向呼籲抵制貿易保護主義,但倫敦金融時報(FT)取得的峰會公報草案卻未見「反保護主義」措辭,改採比往年更加和緩的語調。無論峰會公報最終文字表述為何,此等現象多少折射了美中之間暗中的角力,對照前不久舉行的APEC峰會,也罕見地沒有共同宣言的異常現象,加上美中官員在WTO會議上爆發口角衝突,更明顯地反映了當前美中關係非比尋常的微妙與複雜。
其實,此一現象並非無脈理可尋。回顧十年前G20峰會成立的背景,已可預見到美中兩強勢將在不同的場域進行各種形式的博弈。民國97年(2008年)的9月15日,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突然宣布破產,引爆了世紀金融海嘯。當時的G7束手無策,可是國內生產毛額(GDP)已位居全球第三的中國又一再婉拒加入G7,於是才不著痕跡地把一個由20國財長組成的「財20」升格為G20峰會,三個月後正式運作。從一開始,G20的權力結構或話語權,就掌握在原本G7中的老大美國及民國99年(2010年)即成為全球老二的中國手中。
這種「形為G20,實為G2」的本質,很快就被著名的戰略家布里辛斯基點出。美國總統歐巴馬民國98年(2009年)上台未久,布里辛斯基就提出了「G2」概念,可惜並未受到各方重視,反而被有意無意地漠視。美國似乎完全未做好中國已是老二並將與老大進行博弈的心理準備;中國也一再抗拒與排斥「G2」概念,認為是一種「捧殺」中國的設計。其實,「G2」概念無非就是一種客觀的全球兩強之間博弈關係的描述。在某種意義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民國102年(2013年)上任後向美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本質上即為一種「G2」概念,只是歐巴馬八年任內始終未正面回應中國此一善意訴求,換來的反而是一招強過一招、所謂「重返亞太」及「亞太再平衡」的遏華戰略
民國106年(2017年)1月,歐巴馬下台,川普上任。川普民國106年(2017年)年底及民國107年(2018年)年初,分別在兩個報告中點名了中國及俄羅斯為「修正主義強權」(意為要修正一貫以來由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秩序),並指出對美國安全的最大威脅已非恐怖主義及恐怖組織,而是來自於修正主義強權對美國的挑戰。也因此川普針對中國的言行,都採取了遠比歐巴馬任內更強硬的遏華戰略。類似在APEC峰會及WTO會議中雙方的過招應屬「文場」,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將會看到「武場」。
武場將會出現什麼場景?連另一位著名的戰略家、曾經力促美中化敵為友及最終正式建交的季辛吉,也開始憂心美中關係。日前,他在新加坡舉行的一項論壇,以及稍後應邀赴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會晤、在接受訪問時都指出,他並不認為中國與美國都有意願去啟動戰爭,因為雙方都知道會有災難性的後果,但歷史上並非所有的危機都是惡意所造成的,美中雙方都應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戰略意圖。季辛吉又說,美中關係回不到川普以前的情況了,因為兩國的變化都很快,尤其是中國。關鍵是要努力去找出共存之道,去發展出一種新的範式,他並呼籲雙方,絕不能讓對抗持續升級。
要避免武場,就得設法讓矛盾能在文場中獲得緩解,也因此G20峰會時的川習會備受關注。從一開始,兩國領導人會不會相會、兩人會晤時雙方與會者還有誰、將談什麼主題、是否舉行聯合記者會,乃至發表一個共同聲明或文件?都成為各方焦點
十年前技巧式地掩護中國進入G20,十年來確實如季辛吉的感慨,美中的變化都很快,尤其是中國,這意味著原本G20內的權力板塊必然有所鬆動或位移,在G20會程中的川習會折射出來的就是新權力板塊的浮現。甫去世的布里辛斯基如地下有知,目睹G20中「G2」終於浮出,想必相當自豪十年前的遠見,只不知他看這樣的「G2」,會不會也有著像季辛吉一般的憂慮。






聯合報黑白集/「外來和尚」有兩種


2018-11-28 00:10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AIT主席莫健選前訪台時說,「顯然有外在勢力,試圖在台灣改變輿論風向,並散播不實資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國內媒體引述外媒報導,或根據海外人士的投書分析,稱這次台灣選舉,「北京是最大贏家」,並影射韓國瑜等人因親中而當選。從台灣頭到台灣尾,老百姓以選票反映出壓倒性民意,卻被老外曲解為「心中有北京」,多數選民對這種解讀應該會覺得莫名其妙。
老實說,外來和尚不見得比較會念經。選前,不是才有外國學者專程來台,指控「騙子」柯文哲幫助中國活摘器官嗎?其後,也有美國官方人物扮演川普政府的傳聲筒,指稱「外來勢力欲影響台灣輿情」,渾然忘卻自己的「外來」身分
有些外國和尚對台灣的認識粗淺,把這次選舉解讀為國民黨的勝利,並未深切了解人民「討厭民進黨」的心也有外國人立足於其本國利益,用中國因素來解讀選舉。事實上,在美中對峙下,華府當然不容兩岸和平破壞美國在台的戰略控制,所以必然挺民進黨反中。這種美國利益本位思維,台灣縱然抱其大腿,有何可慶?網友倒也看穿這點,譏諷「把台灣人民抹紅」的老外,是否民進黨「側翼」
當然,外國和尚並非天下烏鴉一般黑國人熟知的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指華府「走過頭」,川普的台灣政策比中美貿易戰更令人擔心又如專業性的華爾街日報分析這次選舉,認為是務實選民不滿蔡英文施政,警示執政黨應懸崖勒馬。這些評論,寧非更接近客觀現實?
台灣選民要有自信,切記外來和尚有兩種!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不換腦袋,不可能喚回民心


2018-11-28 00:0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以核養綠公投過關,蔡總統對非核家園的期許面臨挑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敗之後,民進黨如同頭上挨了一記重擊,遲遲無法清醒過來。蔡英文第一時間辭了黨主席,卻慰留閣揆賴清德及府秘書長陳菊,彷彿這個「鐵三角」政團還能持續贏得人民信任。更可議的是,「以核養綠公投過關,《電業法》即將改寫;行政院發言人卻稱民國114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的目標不變,對公投的民意置之不理。對於這次選舉與公投所傳達的民意,民進黨政府似乎完全短路,接收不到準確訊息。
蔡總統強留賴揆和陳菊,顯示了三個問題:一是她囊中已空,無法開拓新的用人格局;二是她因應挫折的彈性係數很低,施政撞牆期其實已出現了相當時日,但她一味固執己見,不惜拖累整個民進黨;三是她將保持自己民國109年(二○二○)競選連任視為第一目標,所以在布局上充滿私心,無意調整。這樣的心態若不改變,民進黨遭民意唾棄的困境,將很難找到重新出發的機會。
民進黨政府這種硬拗的作法,直到選後三天,外界方才看到些微變化的跡象。例如,蔡總統終於打電話向六都市長當選人致意,顯示她方從選舉的挫敗中稍稍回神,重新想起自己身為國家元首許久未曾扮演的超藍綠統合角色。再如,賴清德接受慰留後,除說出「相忍為國」之類的陳腔濫調外,也特別修正了稍早行政院發言人Kolas對公投結果置之不理的談話,宣示他將「正面看待公投」,一定會依《公投法》卅條的規定完成後續工作。不論此舉是否緩兵之計,至少賴揆已意識到Kolas原先的發言不僅踰越了行政尺度,也藐視了公投背後凝聚的民意,必須公開聲明並予修正。
民進黨的問題是,自從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大選勝利後,它已經被自己滿手滿腦的權力欲望沖昏了頭,從而忘記了自己和人民的關係,也忘了自己有過的民主承諾。也因此,全黨縱容蔡英文政府濫權踰法,為所欲為包括促轉會淪為東廠、中選會和黨產會變成鷹犬,大法官變成政治跟班,民進黨舉黨上下都沒有人發出不同的聲音,批評這些作法脫離了民主政治的正軌。民進黨本屆擁有史上最多席次的過半立委,卻甘於在國會充當橡皮圖章,自我矮化為行政院立法局,充當落井下石的幫凶。這樣的民進黨,已無法把自己從蔡政府失德失政的羅網中切割開來。
以這次的附帶公投為例,原先朝野兩黨都評估十項公投全都不會過關;誰料,最後竟過了七個。原因就在,民眾的憤怒太過強烈了,大家除了要用選票翻盤教訓民進黨,更要用公投的「直接民意」改變政府既有決策。其中,包括反空汙、反深澳、以核養綠三項公投,都是衝著蔡英文錯誤的能源政策而來,三個案子全都過關,行政院真能裝作視而不見嗎?更何況,民進黨長期以來將公投捧為民意的「最高形式」,不斷修法降低公投門檻要打破「鳥籠公投」;而今,這些公投案好不容易過關,行政院竟僅憑一名發言人就想要抹殺其效力。如果民進黨政府真敢這樣做,大膽踐踏自己催生了數十年的「直接民主」,那麼,民進黨可以改名為「民退黨」了。
這次選舉,從高雄傳來極清晰的呼喊是:「人民要的是經濟」;但在台北,蔡英文卻一再重複回答:「改革的決心不會變」。這樣毫不對應的對話,完全是「雞同鴨講」,是一個不知民間疾苦政府的自我催眠,也是一個無法感應民眾痛苦的執政黨的神經硬化症。民進黨如果不轉換腦袋,無法知道自己如何失去了人民;蔡英文如果眼中只有自己的權力與其「鐵三角」政團,沒有任何作為能贏回民心。這次公投結果其實就是一個清楚的指標,它為蔡政府的錯誤政策指出了一個合理的出口;除非民進黨眼盲又心盲,才會看不到出路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