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隆紀念法軍 台中緬懷日本?
◆ 用選舉改變困境
◆ 別教十八歲首投族政治冷感
◆ 跌落神壇的柯文哲
◆ 回響/救台灣不只媒體責任 人人有責
◆ 科學班度小月 實驗是教育困境仙丹?
◆ 一面開館一面改造 保持品牌動能 別毀了國家博物館品牌
◆ 去梯言/瓜田怎麼結出李子的?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去梯言/瓜田怎麼結出李子的?
2018-11-13 23:47 聯合報 公孫策
「韓流」外溢全台,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到桃園幫國民黨候選人陳學聖造勢,也吸引近三萬人到場支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漫畫/季青
韓國瑜顛覆了高雄選情,原本「提名西瓜也會當選」的這片肥沃瓜田,現在居然結出了李子!
雖然說,韓國瑜個人確實有魅力,然而,高雄人居然會如此熱烈的「造民進黨的反」,這在一個月以前都還難以想像。但是,當看到「韓流」外溢到全台灣,不是只有高雄,這才明白,原來反民進黨才是當前民意主流,只不過先從高雄爆發而已。
回頭檢視這股「韓流」爆發的時間點,大約是九月中開始,那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以致之?想來想去只有一件事情:蔡英文搭雲豹裝甲車「巡視」災區。這件事雖然總統府說明蔡總統是去勘災,不是去「現」的。但看在人民眼中,就不是味道。
春秋時,衛懿公喜歡養鶴,甚至給鶴祿位、帶著鶴同車出巡。等到狄人入侵,衛懿公御駕親征,以渠孔為大將、子伯為副將、黃夷為先鋒、孔嬰齊殿後(四人皆衛國大夫),將領陣容堂堂,可是軍隊中流傳歌謠:「鶴食祿,民力耕;鶴乘軒,民操兵」,口吐怨言「讓鶴去打吧」。接戰之初,衛國正規軍還打得中規中矩,後來遭遇埋伏,陣腳一亂,衛軍迅速潰敗,黃夷、子伯、渠孔與懿公先後陣亡,孔嬰齊聞報後自刎,衛國滅於狄。
故事與現實的過程若合符節,民進黨由蔡英文領軍,賴清德、陳菊等四處站台,聲勢凌人。可是一旦「韓流」襲來,造勢會場群眾都只來應付一下,蔡英文、賴清德都遇到「來晚了,場面冷清」的情形。易言之,連民進黨能夠動員的支持者都已經離心離德,事實上,他們心裡有著同一句怨言:「讓鶴去打吧!」
「鶴」是指誰?是坐領二五○萬年薪的實習生,是普悠瑪號事故後推諉責任的交通大官,還有族繁不及備載的憑血緣、裙帶、派系而吃香喝辣的那些角色。
宋朝呂祖謙評論「衛懿公好鶴」指出,「使親者處其安,而使賤者處其危;使貴者受其利,而使賤者受其害;未有不蹈懿公之禍者也」,一針見血。
想想,北漂青年的痛苦真的是離鄉背井嗎?不,北漂青年的痛苦是「離鄉背井卻仍然闖不出一番局面」,是「媽媽關心阿榮寄來藥粉,阿榮卻買不起燕窩飲料給媽媽」,他們對高薪實習生極其反感,且知道是誰一力支持她。而當看到那人搭裝甲車去災區,…怨氣爆發了,而韓國瑜剛好提供怨氣的出口,然後怨氣滿溢到各地。
回響/救台灣不只媒體責任 人人有責
2018-11-13 23:56 聯合報 鄭文炫/無業(新竹市)
一九一九年梁啟超攝於法國巴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拜讀十一日張作錦先生大作〈媒體能救台灣嗎?〉,心有戚戚焉。
張作錦先生是新聞老將又嫻熟新聞史,議論古今,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娓娓述來,足以服人。尤其廉頗雖老,然而蒿目時艱,憂慮國家未來之心,溢於言表。文章讀來,豈能無感。筆者不揣鄙陋,續貂數言,盼不至於有所唐突。
民國18年(一九二九年)梁啟超辭世,消息傳到南京,蔡元培和蔣夢麟兩人在中央政府會議一起向國民政府提案,表揚梁氏的功業。主席是胡漢民,一見提案,破口大罵,提案遂消。梁氏為保皇派,主張君主立憲,辦《新民叢報》時,和革命黨人打了不少筆戰,多少結下梁子,這是胡漢民所以惱怒他的緣故。可公道自在人心,梁氏的喪禮上有一幅輓幛,上書「神助革命」,這四字也說明了蔡、蔣兩人為何主張表揚梁氏的原因。
梁啟超辦《新民叢報》時,寫了有名的「新民說」系列啟蒙文章,由於文筆「明白曉暢,帶著濃摯熱情」,顯出動人魔力。「一紙風行,海內觀聽為之一聳」,「筆端攪動社會」。雖然政治立場和革命黨相左,但「喚起民眾」,散播革命思想之功,革命黨人可比不上。其目的為救國,和革命黨人「殊途同歸」,開明的人會持平肯定他的救國熱情及功績。
救國之事經緯萬端,梁氏做為啟蒙導師,為文也就包羅萬象,而力有未逮。陳獨秀就批評他的文章「浮光掠影」,而如今海峽兩邊都有專書探討他經濟學上諸多謬知。加上梁氏救國心切,發辭偏宕在所不避,「主暗殺,主破壞」。他後來自我批評說:「在思想界其破壞力不少,而建設則未有聞。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淺薄,啟超與有罪焉。」
「啟超與有罪焉」,今日媒體人有幾人能這樣自我檢討?頗多台灣人以自由民主自豪,而談民主,必須有相關的公民道德修養為前提,「講道理」即其一。他人講得有道理,則願意「服善」,不會硬拗。但多少人面子為重?多少人意識形態掛帥?以至社群網站頗不乏「同溫層」、「回音室」現象,而推波助瀾的媒體有之。「台灣式的自由民主」,知檢省者羞慚不敢言。
相較清末、抗戰時期,國家危殆情況,比台灣現在嚴峻多了。當時的媒體人不敢消極鬆懈,他們堅信事在人為。事在人為,媒體當然能救台灣。但看媒體人願意菩薩發心否?至於媒體中的亂流、逆流,「正派」媒體人要有勇氣「撥亂反正」。
此外,廣大的閱聽人也須站在「正派」這一方,這當然要有一些努力。起碼不做不講道理的人,支持正派的媒體,讓「德不孤」,好人得到好報。國家是我們共有的,國家未來前景如何發展,人人有責。
一面開館一面改造 保持品牌動能 別毀了國家博物館品牌
2018-11-13 23:52 聯合報 張譽騰/佛光大學講座教授、國立歷史博物館前館長
故宮北院一度傳出將在109年底閉館3年,整修期間文物將遷到南院展出。博物館界學者表示,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等大型博物館都曾改造過,但也是一面開放一面改造,國際上很少聽說要閉館去改造,因為恐喪失國際博物館對觀眾的信任度,建議改造過程也應該保持博物館的能量。後來故宮改口稱會朝向不閉館執行整修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故宮博物院與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故宮與史博),是重要的國家博物館品牌。兩館最近發展態勢令人憂心,值得全民關注。
史博位居台北市南海學園,旁邊植物園夏荷迷人,搭配古典建築風格,是國內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指標,也是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今年七月,這座創辦於民國四十四年的國家博物館閉館整修,六萬件館藏包括商周青銅器、玉器、唐三彩、張大千、溥心畬、于右任、常玉等價值逾百億的珍貴文物或藝術精品,一分為三,分別封存於中研院、故宮和國美館,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天日。
史博昔日舉辦諸如兵馬俑、米勒、梵谷、畢卡索、莫內等超級特展,動輒數十萬人潮,開啟國人觀展風氣,培養無數愛好藝文人口;近年來,開發館藏資源推動品牌行銷,發展文創和異業結盟,成績有目共睹。如今門前車馬稀,昔日榮景已不復見,深受觀光客喜愛的四家史博機場賣店也一一關閉。一座有六十三年輝煌歷史的國家博物館,就這樣消失,彷彿從未存在過。
故宮的悠久歷史和精緻豐富的典藏,不必贅述。從蔣中正總統任內即為招待國際貴賓的場所,在歷任館長和館員戮力經營下,每年吸引近五百萬觀眾,是台灣躋身國際十大博物館行列的珍貴文化品牌。今年十月,陳其南成為新院長,甫上任就提出「故宮台灣化」說法,喧騰一時。據報導,為提升故宮南院觀眾人數,刺激南部觀光產業,陳院長日前在政務委員張景森辦公室與嘉義縣長候選人翁章梁、立委陳明文、蔡易餘等政治人物會面,商討台北故宮國寶南移的可行性,緊接就傳出台北故宮將休館整修三年,文物播遷嘉義;即使陳院長後來改口,稱會朝向不閉館執行整修擴建,仍不免令人產生諸多政治聯想。
博物館是擅長以空間來處理時間的機構,但時間也是博物館的最大敵人。無論典藏維護、研究能量、展陳方式、公共服務等各項博物館功能,都必須隨著社會進步和觀眾需求變化與時俱進。是以,許多世界知名博物館都有大規模改造計畫;巴黎的「大羅浮宮計畫」和大英博物館的「大中庭計畫」即為國家博物館華麗轉身,重新綻放博物館生命力著例。這些計畫都是聘請知名建築師謹慎設計,和資深館員細心擘劃的產物,並非隨著政治即興起舞,率爾操觚。更重要的是,以上計畫都是以一面開館一面改造模式進行,為的就是持續發揮博物館功能,和社會大眾充分溝通,保持品牌動能於不墜。
博物館是社會公器,重要的國家文化財,我們期許史博和故宮整修或擴建過程中,能充分尊重博物館專業,遵循臂矩原則,減少政治考量和干預。硬體整修或擴建,應伴隨著典藏的重新詮釋、展覽方式的推陳出新和公共服務的友善平權;另外,這兩座國家博物館也面臨館員老成凋零、新陳代謝的關口,如何培養新血,厚植研究能量更是當務之急。
博物館的品牌建設必須內外兼修,非一朝一夕之功,故宮南院原本定位是要發展亞洲藝術,如果有心要建立品牌特色,不是北物南移就能成事,應該有更嚴肅、更長遠細密的考量。
基隆紀念法軍 台中緬懷日本?
2018-11-14 00:07 聯合報 丘智賢/軍事研究者(台北市)
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一百周年紀念日,也是英國「國殤日」,軍人代表在倫敦塔舉行紀念儀式,前方是一片由陶製罌粟花組成的裝置藝術「血洗之島與紅色之海」。 (路透)
十一月十一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一百周年,七十多國元首齊聚巴黎紀念,習近平並未在座,而身為一次大戰戰勝國一員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外交部均未有絲毫聲音。
法國在台協會在基隆法國公墓舉行紀念儀式,基隆市長應邀出席,但主題卻十分弔詭,在一次大戰紀念日,緬懷中法戰爭犧牲的法國軍人,這場戰役主因法國政府的殖民外交思維而起,台灣也被入侵成為戰場。法國總統馬克宏能運用機會宣講自己的外交理念,而林右昌卻只能空洞地訴求和平,即便是緬懷一下當年抗敵的軍民也無。
如果林佳龍一秒鐘穿越回到台中州廳,他將發現,州知事全是日本出身,與台灣人毫無關係。根據統計,日據時期相當於簡任文官者,台灣只有一人,且是教職,那個烘托著美好意象的日據時代,並不屬於一般的台灣民眾。
在民進黨「為賦本土強說愁」的意識形態氛圍下,中華民國國史已被支離破碎肢解,實則包括我國拒絕凡爾賽條約的原始電文,一次大戰後與奧地利、匈牙利、德國等締定的和平條約,仍妥慎保管於台北故宮當中,只是當故宮都可以肆意閉館三年,這些以十餘萬華工在歐洲生命血汗換來的故紙,不知哪年何月,才能被賦予其應有的榮耀與重視。
科學班度小月 實驗是教育困境仙丹?
2018-11-13 23:54 聯合報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
開辦多年的高中科學班(圖),課程彈性,但非屬資優特殊教育,也不算正規實驗教育,更不像國際奧林匹亞賽得獎者可保送大學。教育部預告修訂辦法,將科學班納入實驗教育,未來還擬修改大學法,訂出科學班的特殊升學管道,不要高三還在拚升學考,影響大學獨立研究的成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實驗教育三法果真是教育困境的仙丹妙藥,凡在正規教育道路上無法獲得伸展的,只要冠上「實驗」兩字,立即暢行無阻。去年修法,擴大中小學實驗教育的規模限制,同時向上延伸,讓台灣領先全球成為實驗大學的先驅,實驗教育大國當之無愧。最新力作則是打算將高中「科學班」也納入實驗教育的範疇,這是正辦?還是便宜行事?
科學班立意崇高,結合頂尖大學的資源,讓具有數理學術性向潛能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就能接受嚴謹的科學專業領域教育,以培育未來的科學家。然而,因升大學管道一直無法突破大學法限制,仍必須與所有高中生一樣參加學測、申請入學和指考,在巨大升學壓力下,科學班吸引力和辦理成效備受挑戰。教育部打算以納入實驗教育管理,並力求修正大學法入學規定來為科學班解套,用心值得肯定,但幾個關鍵問題仍必須再思量。
首先是法源問題。資優班是依據特殊教育法設立,科學班則是行政命令層級的科學班辦理要點和實施計畫。兩者法律位階有差,前者具較強的穩定性和受保護性,後者則較為欠缺。未來即使納入「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實驗教育辦法」,雖有提高強度,在法源上仍難與資優班相提並論。
其次是定位問題。設有科學班的高中原都已有數理資優班,兩種班級同時存在一個校園,他們的定位和表現常被拿來比較。例如升學榜單、學科能力競賽、科學展覽等,是良性競爭,還是資源重置?如果科學班定位仍無法和數理資優班有明顯的區隔,縱然納入實驗教育仍然難解上述的定位問題。
最後是辦理方式問題。加速學習(兩年完成三年課程)、移地上課(高三到大學上課)、專題研究與資格考,這是科學班的特色也是最大挑戰,科學班面臨沉重的負荷,從九十八學年到現在進入第十年,還是沒有最佳的解決方案。實驗教育真的可以賦予更創新、更彈性、更效能的辦理方式嗎?
日本在民國90年(二○○一年)提出「五十年卅個諾貝爾獎計畫」,原本被視為天方夜譚,但到今年已產生十八位,進度超前;韓國集國家資源設立科學菁英高中,國際科學競爭力逐漸提升。納入實驗教育是用度小月的心態面對科學班教育,建議教育部訂立科學(班)教育專法,方能徹底解決法律、定位與辦理方式的問題。
別教十八歲首投族政治冷感
2018-11-13 23:59 聯合報 周珉/自由業(新北市)
今年首度把公投的年齡從20歲下修至18歲,預估會有60萬名公投首投族,家扶基金會公布調查,僅有少數青少年高度關心選舉事務、而對辯論公共議題的開放度更是極少數能保持高度開放心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根據家扶調查,僅有極少的青少年高度關心選舉,諷刺的是,今年卻是首度將公投年齡下調至十八歲。我們該思考,投票年齡下降,青少年是否因擁有投票權而更主動參與討論、是否提升了解公共事務的意願呢?
我們還要思考造成青少年低度關心選舉的原因,我認為首先是台灣的教育面,目前會提到政治面向的大概只有國高中的公民課,但公民課多從理論方面發展,或許學生會知道台灣是五權分立、洛克提出天賦人權、盧梭主張主權在民,這些「知識」也許可以解題,但無法使學生真正落實「主權在民」的理念。
公民課缺少對於實際社會議題的深度討論與剖析,對於某些較敏感的議題,教師或因出於擔心遭到家長檢舉而退縮,所以我們需要追本溯源到社會文化面、成人的心態。
其次是台灣的文化面,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小孩子有耳無嘴」,大人認為政治對小孩太複雜,小孩不需要了解,更沒資格參與討論,但大人所謂的複雜不就是畫分二元對立的藍綠光譜嗎?
就我曾在國中實習與家教面對過的學生們來看,請相信小孩其實看得比大人更寬闊,因為他們不會受深植心中的意識形態掌控,反而能提出許多令人驚奇的觀點,或許還是大人能夠參考且意想不到的,所以請讓孩子與學生參與公共議題討論吧!
跌落神壇的柯文哲
2018-11-13 23:58 聯合報 呂謦煒/國民黨青年團前總團長(台北市)
台北市長柯文哲到寧夏夜市掃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政治」,自然是相對於「舊政治」而來的。而「舊政治」就是被藍綠把持的政治,只看黨派利益,不看民眾利益。柯文哲的興起,正是民眾對藍綠失望的氣氛下,營造出的「白色力量」。
然而,白色力量不是真的白。柯文哲過去與綠營合作,才能選贏國民黨連勝文,但選上後就如脫韁野馬,不受民進黨控制,搞得綠白分家;為了彌補損失,他需要藍營選票,所以大講兩岸一家親、婦聯會過去的事情不要計較,但又怕失去更多綠營選民奧援,最後還是道歉,弄得裡外不是人,沒有人看得清楚到底他確切主張的價值是什麼。
新政治也不新。與柯文哲站在一起的那些人,其實也都是舊政治下的產物。為了選票考量,柯文哲立場反覆、搖擺不定,試圖遊走於藍綠之間。他號稱是白色,卻仍然要依靠藍或綠的支持。新政治不是不藍不綠,無法破除藍綠,而是為選票而有藍有綠。他的目標,是為了選票極大化,這實際上仍不脫「舊政治」的窠臼。
從柯文哲競選總幹事小野力挺陳其邁、柯文哲太太陳珮琪到台中與林佳龍一起看花博,甚至柯文哲的媽媽也說全力支持蔡英文連任,看起來這一次柯文哲似乎選擇擺到綠營這一邊。柯文哲既不是「新政治」,所謂的「白色力量」其實也還是「藍綠力量」,現在甚至是偏向「綠色力量」。跌落神壇的柯文哲,已被祛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