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供應鏈重組 帶來新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3368/web/

◆  聯合報社論/人民還要給這樣的執政黨什麼機會?
◆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人物心中的小警總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供應鏈重組 帶來新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供應鏈重組 帶來新挑戰


2018-11-06 00:5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政府針對在美中貿易戰中,受到影響的在大陸台商,推出一系列措施,以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引導海外台商回台投資,當然值得鼓勵,但應該有更細緻的做法,才有助於提振台灣經濟。
由於台灣並非美國直接目標,再加上與中國大陸地緣關係,以及長久以來所建立的產業分工,自然會是為規避貿易障礙的大陸台商優先選擇。這些台商主要是屬於來料加工再出口到美國的企業,政府再三保證可以提供合適土地,足夠的勞動力,協助他們回台投資時,也應瞭解這些企業的技術含量,是否符合台灣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另外也需評估一旦美國對大陸沒有關稅障礙,台灣不再具有關稅優勢下,此類投資是否能持續的問題。
許多在大陸受到影響的外商,也考慮移轉部分生產製程到台灣,並改由台灣出口以避開關稅。但必須注意在美國原產地規定下,經由台灣出口的兩岸分工模式是否可被美國認定為台灣製造。
美國原產地的認定,主要是由國土安全部下的海關及邊境保衛局(CBP)負責對於由何處出口並不重要,在何地完成實質轉型才是界定原產地關鍵認定原則則採取個案認定的方式,美國官方有很大的行政裁量權,但也並非毫無脈絡可循,例如過去曾有中國大陸被美國課徵反傾銷稅的產品,移轉到東南亞進行簡易加工,再出口到美國,但仍被認定是大陸製造而繼續課徵反傾銷稅。
所以除了需對美國原產地規定,有通盤的瞭解外,對於兩岸生產製程分工的產業,也應就美國海關以往的相關個案,進行有系統的研析;個案結果雖未必能整體適用,但對於今後案件仍具有重要參考意義例如美國通常會將生產過程中,明顯改變原先零組件或半成品之性質、用途及名稱的核心製程視為實質轉型。基於此,政府應針對未來可能適用於台商的分工態樣,主動向美方爭取「台灣製造」,以協助台商調整分工模式。
另外在中國大陸的其他外商,特別是美商,普遍也有降低在中國大陸生產比重,甚至移出中國大陸的考量,也是吸引來台投資的重點對象。台灣近年來外人投資成長有限,更應掌握此次機會,大陸未落實保障智慧財產權,是美國對中國大陸制裁的主要原因台灣在此方面遠超過大陸,可做為吸引大陸美商來台的主要亮點
除了吸引在中國大陸的外資企業外,對於其他地區的台商,也應該提供適當協助。因為在全球經貿環境變遷下驅動供應鏈移轉,可能帶動台商投資區位變化。特別是美國強力主導製造業回流,以及在美中貿易戰,全球走向貿易保護趨勢下,過去採購最便宜的零組件,匯集到勞動成本低廉國家組裝,再運到目標市場銷售的外包生產方式已經產生變化。跨國企業開始調整布局,「內包生產」及「短鏈分工」成為新的營運方式,台灣應積極掌握機會以因應此趨勢
台灣也應注意大型自由貿易協定(FTA)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超出大家預期,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定(CPTPP),將在今年年底即生效。CPTPP生效後內部幾乎全面零關稅,再搭配為強化區域內分工所制定嚴格的原產地規定,未來CPTPP所形成的供應鏈,必然會與美國製造業回流下所重組的美國供應鏈互相競爭,並進而影響全球短鏈趨勢的變化。台灣雖然積極爭取加入CPTPP,但由生效到加入仍有一段時間,如何降低加入CPTPP前對台灣供應鏈的衝擊;以及台灣在加入CPTPP之後,因應新的國際產業分工型態,也是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人物心中的小警總


2018-11-06 00: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警政署成立「查緝假消息專責小組」,專責偵辦網路不實言論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韓國瑜一席「不准意識形態的活動在高雄舉行」之說,引發軒然大波他隨即補充,稱是用勸導而非禁止,但仍未化解疑慮。平心而論,韓國瑜的說法確實可議;但意外的是,這場即將形成的風暴,卻被民進黨政府自己化解。
國安局在立法院承認該局監控臉書社群,範圍包括「詆毀國家元首」,正是幫韓國瑜從危機脫身的最大「功臣」。儘管蔡總統後來宣稱「不可能再回到戒嚴」,但看近日民進黨「打假新聞」的套路,不僅國安局,刑事局成立了專案小組,調查局也宣稱正在「蒐報虛構不實的假訊息」。蔡英文的澄清,掩蓋不了管制、干預言論自由的事實
更往前看,有獨派人士發起「禁掛五星旗」公投,雖遭法務部認為違憲,但民進黨仍試圖「暗助」綠營台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也宣稱,當選後,將禁掛五星旗。又如大陸對台灣民眾發放居住證,民進黨和「小綠」時代力量,都主張限縮領取居住證者之公民權,甚至禁止其參選。更別說黨產會、促轉會這些淪為當權者整肅異己的打手組織了。
凡此種種,與「不准意識形態的抗議」相比,皆有過之而無不及。解嚴多年,當年的警備總部早已走入歷史;唯掌權者留戀權力「魔戒」的滋味,甚至不惜動搖得來不易的民主法治根基。曾以反威權、反戒嚴為號召的民進黨,一黨獨大後雖未恢復戒嚴,心裡卻存在著「小警總」,實在諷刺至極








聯合報社論/人民還要給這樣的執政黨什麼機會?


2018-11-05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蔡英文(右三)全力拉抬南台選情,允諾高雄捷運延伸林園。 記者林伯驊/攝影

這次選舉,民進黨不少地方選情備感艱困。主要原因,除了候選人個別條件外,外界一致指向是中央執政成績太差所帶衰,導致人民對民進黨失去信任。從各地綠營基本盤崩壞的情況看,這樣的說法確實無誤。尤其「韓流」在綠營票倉的高雄發威,逼得陳其邁不得不辭去立委以示背水一戰,即是最佳例證。
問題是,蔡政府的中央大員除了四下輔選站台,剛性重申自己的「改革」決心,又做了什麼事來回應人民的不滿?人們看到的是,政府不斷慷國家之慨砸大錢釋放各項利多(例如東南部暖冬旅遊補助及暗示高鐵南延),發動各種社會監控來箝制言論及壓抑民間情緒(例如國安部門參與臉書打假新聞),並動員更多打手來對付在野陣營候選人(例如抹黑、抹紅韓國瑜)。試問,這種種耍權力、充闊佬的作法,像是一個負責的政府對人民的謙卑回應嗎?
蔡總統就任的兩年半,確實推動了一些改革,也宣揚了若干不同理念。在執政的蜜月期,這些理念透過文青語言傳播,聽起來清新動人,因而頗具說服力。然而,當文青詞彙無法成功轉換為實際施政作為,人民也就看穿了其間的虛幻更重要的是,就總體的政經表現而言,政府施政其實破漏重重,缺乏均衡的架構,也提不出完整的規劃
追根究柢,蔡總統存在幾個嚴重的盲點,使她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些盲點包括:第一,她把點狀的改革看得比面狀帶狀國政平衡還重要,因此執政嚴重偏斜卻不自知;第二,她把自己的好惡看得比人民的感受還要重要,因此一再發生「政策殘民」的現象,卻無意調整;第三,她把對歷史的清理看得比對未來願景的塑造重要,因此施政陷入「過去式」導向,脫離現實軌道,更失去前瞻性;第四,她把自己的權力看得比國家的生存發展重要,因此屢屢將台灣帶向險境卻執迷不悟。
也正因為這四大盲點,出身草根的民進黨,到了蔡英文手上實現「完全執政」的目標,卻一再發生濫權擴權、侵犯法治、不顧國計民生的反民主現象日積月累,民怨越滾越大,到了選舉,怒火自然如火山噴發試想,對一個不以人民生計為念的政府,選民還要給它機會來苛虐自己嗎
我們試舉幾個例子分析。蔡英文上任後,衝擊基層民眾生計最嚴重的,莫過於兩岸政策和勞基法。兩岸關係的惡化,導致陸客驟減,隨即衝擊觀光、旅館、夜市、遊覽車業者生計,包括大學陸生及花東觀光收入均告銳減。但蔡總統鐵了心,拒絕在政策上作出任何調整,連口惠亦吝於表達,甚至還要求柯文哲收回「兩岸一家親」之說。當總統的意志,偏執到裝不下市井小民的死活,她還記得自己從政的初衷嗎?再看一例一休,勞動權益的理想若僵固到違背新世紀的電商經營,違背台灣小企業的普遍彈性,不僅削弱台灣新經濟的競爭力,也扼殺基層攤商的生機。其結果,總統的意志慘勝,小企業的生計慘輸,又幫助了誰的就業?
蔡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更是一筆它自己說不清的爛帳。「非核家園」的理想應量力而為、循序漸進,一旦想要跳躍而行,必然帶來缺電與跳電的風險。更嚴重的,是燃煤製造更多的空汙,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綠能」的風力和太陽能,以台灣的天候條件,根本無法形成可靠的基載電力。可笑的是,蔡政府一路挖東牆補西牆,始終無法使電力供需兩端達成平衡;卻為了選舉,一夕間竟拿「觀塘換深澳」,把環評踩在腳下。這種滿腦子短期選舉戰術、卻無國家長期經營戰略的執政黨,值得人民信任嗎
一個對人民的痛苦毫無憐惜的政府,不值得人民支持蔡英文回頭讀讀自己就職演說「解決問題」的承諾,就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