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趙春山/馬習會3周年回顧:啟動兩岸領導人會晤的3把鑰匙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趙春山/馬習會3周年回顧:啟動兩岸領導人會晤的3把鑰匙
◆  洪蘭/豬是被罵出來的
◆  盛治仁/川普太多,林肯太少

◆  王健壯/更高的忠誠是什麼?
◆  施振榮/打造空總基地 成為文化科技園區
◆  方祖涵/非典型亞裔新生代
◆  嚴震生/衣索比亞的政治三部曲







趙春山/馬習會3周年回顧:啟動兩岸領導人會晤的3把鑰匙


2018-11-07 00:08 聯合報  趙春山(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會談。 (美聯社資料照片)

兩岸領導人民國104年(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在新加坡的會面,是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大事。對岸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中,把「馬習會」視為他就任以來的一項重大成就;但在台灣內部,隨著政黨輪替後的權力轉移,「馬習會」就似船過水無痕,留下的只是「此情可待成追憶」。
馬習會」的舉行適逢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台灣總統大選前夕,民進黨基於選戰的考量,對它的評價近乎全然否定;國民黨當時敗象已露,不會期待「馬習會」能畢其功於一役,發揮扭轉乾坤的效果。因此,這場史無前例的兩岸峰會,雖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但它在國內的行情,卻只是曇花一現,占有幾天的媒體版面而已。
馬習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它能順利召開是因為:第一,馬習個人強烈的主觀意願;第二,兩岸客觀形勢的推波助瀾;第三,充分的準備工作。我認為這些就是啟動兩岸領導人會晤的「三把鑰匙」。
首先,自兩岸分治以來,領導人會面就是一個不時出現的話題;但因彼此缺乏互信,這個話題始終停留在「聽其言」的階段。「馬習會」能夠成局,是雙方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累積了足夠的互信。不可否認,在「馬習會」醞釀的過程中,各自都曾面對不小的反對聲浪,認為徒勞無功。最後能拍板定案,是雙方領導人意志力的展現
其次,由於馬總統主張與對岸和解,兩岸關係在馬執政後,出現前所未有的最佳狀態。例如,兩岸協商對話的層級步步升高,雙方簽訂了包括ECFA在內的廿三項協議,這些都為「馬習會」的召開,創造了有利的氛圍。
最後,「馬習會」不是一件即席創作,它是兩岸智庫長期研究交流的成果舉凡開會的地點、時機的選擇、議題的設定、與會者的身分等事項,都經過雙方智庫人士的多次討論當然,最後的臨門一腳,還是應歸功於夏立言主委所領導的陸委會工作團隊。他們與對岸進行鉅細靡遺的協商,甚至是在經過一場「徹夜長談」後,才完成了這件「不可能的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對岸在協商過程中,確實做了若干重大的讓步。對於馬總統在國際媒體面前暢所欲言,以及他在會外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茶敘」,對岸都是刻意「視而不見」。個人認為,如果不是習近平從「大處著眼」,這些場景根本不可能出現。
「馬習會」得來不易,它的協商過程和建立的談判模式,是中國人「理智」,也就是「理性」加「智慧」的表現,值得兩岸共同珍惜。遺憾的是,「馬習會」因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的急遽惡化,而未能竟其功。先是對岸對蔡總統戴上「兩國論」的帽子,加上民進黨的緊抱「台獨黨綱」,民共之間幾無任何互信可言更嚴重的是,對岸以蔡總統不接受九二共識為由,關閉兩岸所有協商對話的管道,形成雙方因誤判而加深對立的惡性循環
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曾提「蔡習會」的建議,希望「馬習會」能產生後續效應。鑑於當前兩岸嚴峻的內外形勢,「談判代替對抗」應是化解兩岸歧見的最佳途徑。但問題是,蔡總統是否願意承接前任留下的「三把鑰匙」?對岸是否還願意打開兩岸這道緊鎖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