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透視/公民投票對中選會的真實考驗
◆ 黃煌雄放下 為了轉型正義?
◆ 統獨都喊打 中華民國何處容身?
◆ 捐助獎學金 就怕「聰明」的台灣人
◆ 北漂18年 這回,要翻轉家鄉
◆ 促轉會亂轉 誰為蔣介石正名?
◆ 黃煌雄堅辭 政客羞不羞
◆ 漫畫/綠營打選戰 中選會參一腳
◆ 潘斯演說的「中國人」立場
◆ 畫中有話/國旗在哪兒?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2018-10-06 23:06 聯合報 蘇起(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外媒指稱美軍將在南海軍演,各方關注這場軍演究竟是衝著哪一場選舉;圖為美與日在西太平洋聯合軍演。 (路透資料照)
倘若中共對台動武真從「不是選項」變成「選項之一」,美國因素將立成要害。國人普遍關切,曾在民國85年(一九九六年)馳援台灣的美國航母還會再來嗎?答案既要從當前美國實力與戰略裡搜尋,也要深入探討台海的特殊情境。
二戰後的美國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超強,經濟總量幾乎等同其他國家總和。自有人類以來,不曾出現過這麼富強的國家。
如此睥睨全球的美國理所當然地主導國際政治、意識形態、經貿及金融事務,並且很自然扮演起「世界警察」角色,不僅協助民主國家抵抗來自蘇聯、中共及其代理人的威脅,也常介入別國內政,以確保該國的安定或忠貞度。維基百科列舉美國在二戰後參與過七十六次大小流血戰爭,美國國會研究處統計超過兩百次,學者更算出將近四百次之多。不論如何,絕對遠遠超過其它國家的動武次數。
蘇聯崩潰後,「贏了冷戰」的美國並沒有減少武力介入,反而因為更自信而採取更擴張政策,激起的反作用也更大。首先,獨霸全球的「結構自信」讓美國一方面主導北約東擴,壓縮前蘇聯勢力範圍;一方面企圖藉由「交往政策」及台灣的民主示範,促使中國大陸「和平演變」為民主社會。不料北約東擴刺激俄國的全力反抗,而「交往」則幫助中國大陸的經濟騰飛。
其次,篤信民主優越性的「制度自信」,讓美國相信可透過「顏色革命」把缺乏民主根基的中東、非洲及中亞威權國家拉進「第三波民主化」。結果不僅大部分這些國家陷入長期動亂,美國本土還遭到兩百年來第一次的恐怖攻擊。
幾世紀霸權興衰的歷史告訴我們,衰落的關鍵大致有幾。其中最重要的是,霸權國必須經常「獎」、「懲」別國以維持霸主地位,而長期的「獎」與「懲」必然大量消耗霸權的國力,最終導致衰落。
今天的美國似乎再度印證這個歷史的大數據。第一,美國的軍力在甘迺迪總統初期強大到可以同時打贏「兩又半個戰爭」,也就是同時擊敗蘇共、中共及某區域對手(如北韓或北越)。冷戰結束後,大國衝突不再可能,美國的目標就縮成「兩個區域大戰」,如北韓及伊拉克。根據最親近川普總統的傳統基金會研究,近幾年美國軍力由於預算不足及備多力分,已經吃緊到僅能應付「一個區域大戰」。
該項研究還把美軍各軍種戰力分成很強、強、邊際、弱、及很弱等五大類評比。它的結論是整體戰力自民國105年(二○一六年)至今,已從「邊際」滑向「弱」。去年美國十艘航母吃緊到有一整個星期竟沒有任何一艘在全球海上巡弋,是二戰後第一次。去年居然還發生好幾起美軍軍艦撞上商船事件,造成若干官兵傷亡,也是二戰後第一次。
第二,美國財力耗損,縱使不計韓戰、越戰及其他百多戰事,僅僅在阿富汗與伊拉克已分別累積到八千四百億與七千七百億美元的天文數字,平均每星期各燒掉十億美元。同時期的中國大陸快馬加鞭,把經濟總量翻了好幾倍,既超日又趕美。
第三,拖了十七年的阿富汗戰事與十五年的伊拉克戰事,耗費上兆美元及三百萬兵次,直到今天還在歹戲拖棚。連出生於阿富汗戰爭第一年的男丁都能入伍了,戰爭的盡頭還看不到。難怪許多美國民眾雖然認為美國仍須介入國際事務,但對戰爭的態度卻越來越審慎。
川普總統任內作為,諸如大砍援外預算(即少「獎」),只罵人而不打人(即少「懲」),貿易戰不問敵友只問逆差大小等,都顯示他看到了美國衰落的根源,而且抓住了美國人民當下的心情:獨霸自信的失落,固本培元的願望,利己而非利他的對外關係。
瞭解了美國怎樣看自己、看世界,才能探討它怎樣看待台海衝突。(上)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2018-10-08 00:50 聯合報 蘇起(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前國安會秘書長)
CNN引述多位美國國防部官員報導,美國海軍已草擬計畫,建議太平洋艦隊在11月某一周赴南海與台灣海峽一帶執行軍演。圖為美國尼米茲號航母2012年參加環太軍演。 (路透資料照片)
美國出兵援台的決策必然涉及兩個層次。一是政治決策,二是軍事專業的判斷。政治決策前必然會聽取軍事判斷。決策後又由軍事部門來執行。
民國85年(一九九六年)美國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來台灣外海時,政治上正處於前文所說「結構自信」、「制度自信」、「軍事自信」的最高點;軍事上美國航母可以自由進出全世界任何角落。所以華府決策時,心中毫無罣礙。
但明後年的政軍情勢完全不一樣。軍事上美軍有三個重大疑慮。第一,美中在台海的軍力對比已向中共傾斜。美國權威國防智庫蘭德公司三年前就建議航母不要在戰時進入離岸一千浬(保守估計)的西太平洋。去年十二月它的最新研究更首次直陳,「美軍可能在下次戰爭中敗給中共…我國必須加油」。
或許正因如此,已連續調查美國民眾對外交態度四十多年的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在五天前公布的最新報告中指出,美國民眾最不樂見的兩大戰爭就是必須對上中共的台海及釣魚台。
第二,中國大陸與台灣近在咫尺,而美國卻遠在天邊。這表示,一,大陸可以結合陸基及海空軍力一起「圍點打援」,而美國卻只能依靠孤懸海上的航母與脆弱到在「開戰初期就可能被癱瘓幾周」的海外基地。
二,美國駐太平洋的航母主力放在加州的聖地牙哥。有鑒於北京動手必定採取突襲方式,措手不及的美國只能調集一小部分的航母,而它們必須先備妥人馬糧草彈藥,並長途跋涉幾天甚至兩星期才能趕到台灣外海。屆時以逸待勞且戰鬥意志較高的解放軍自然擁有較大勝算。這就是為什麼中共對台作戰一直強調「快打速決」或「首戰即決戰」,目的就是要快速造成新的既成事實,讓美國難以翻轉。
第三,美軍在高科技化及實施募兵以後,對兵員傷亡特別重視。相對於越戰近六萬的死亡人數,阿伊兩戰迄今總共陣亡六千多人,還不到全美一年死於車禍人數的兩成。前總統歐巴馬針對敘利亞化學武器鄭重畫下「紅線」,後來該國使用化武,他卻不予制裁。川普總統嘲笑歐巴馬自食其言,但也只對敘利亞發射飛彈,不派地面部隊。顯見兩人都非常顧慮美軍傷亡。
筆者曾單刀直入問一位退休航母艦長,美國會不會再來救台灣。他答覆,「你知道嗎?一艘航母被擊沉,死亡人數等於一個珍珠港加上一個九一一。」這正是用慘重的美軍傷亡來暗示對援台的高度疑慮。何況很多美國友人認為台灣自己都不肯熱血保台,美國何必犧牲自己的子弟兵?
面對這麼高的軍事風險,華府的政治決策一定痛苦、漫長並反覆。本文篇幅有限不易詳述,可以確定的是,一端會有人主張傳統的馳援選項;一端也會有人(如中情局主管情勢研判的某前副局長)警告美國不要掉落當年日俄戰爭時帝俄艦隊在對馬海峽遭殲的下場。一邊有人強調台灣對美國的價值;一邊有人根本不在意台灣,如川普自民國98年(二○○九年)至今發過三萬五千多條推特,只有四條提到台灣,遠不如菲律賓的十七次或越南的廿五次。
如果把上述美國必須面對的風險,放進前文所述的美國基本心態(自信受挫、固本培元、利己而不利他)中考量,我們對「美國會不會來救」的答案,還能一廂情願嗎?(下)
星期透視/公民投票對中選會的真實考驗
2018-10-06 23:08 聯合報 周陽山/金門大學教授
中選會公開反公汙公投連署書查對結果,不符合規定人數達18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民投票是直接民權的體現,也是國父民權主義的核心內涵,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項民權,缺一不可!其目的在補充代議民主缺失,監督五權憲法的有效運作,並避免因議會懶政和代議士怠惰、無能,導致民意無以伸張,民主難以落實。
基於此,若要落實直接民權,推動創制與複決權有效行使,則必有賴經常、定期的公民投票,藉以督促代議機制推動改革,強化立法與究責,並積極尋求民主共識!
但是,過去公投卻面臨門檻過高、不易通過困境,甚至常被譏為「鳥籠公投」。近日東歐馬其頓舉行公投,支持更改國名為「北馬其頓」者高逾九成,卻因投票人數未過半而失敗。此一結果,將阻礙馬其頓改善與鄰邦希臘的關係,並拖延加入歐盟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時程,影響至深;這也凸顯馬其頓國內共識紛歧、政治對立的困境。
去年十二月十二日,中華民國公民投票法修正通過,原來過高門檻降低了。第卅條:「公民投票案投票結果,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以上者,即為通過。」各界在立法完成後連署各項公投案,積極彙聚民意,並期待能立案參與今年十一月廿四日的投票,落實直接民主,輿論界稱之為公投元年!
但是,在立法從寬、門檻降低的同時,卻看到負責執行的中選會對公投案百般刁難,並威脅以刑法伺候。十月二日,中央選委會宣布,針對立委盧秀燕提出的反空汙公投案,該會做出「痛心的決議」,一方面准許該公投案成案;另一方面,由於連署成案的四十九萬七千餘人中,有多達百分之二點三八的連署人業已亡故,該會將啟動刑事告發,交由檢察機關依法偵辦。
眾所周知,盧秀燕立委是這次台中市長候選人,不知中選會究將對她個人刑事告發?還是要針對為數多達一萬一千餘位亡故者的代簽人或冒簽人,逕行提告?
如係前者,中選會是否考慮到,這會被指摘為「藉刑事告發影響選情、故意使其不當選」?或反之,藉此行動的炒作「變相為其助選」?如果這兩者都不是,而是基於「珍惜民主價值和公投制度,不容許用偽造來毀損民主」,則其告發目的顯然是要警告其他公投案提案人,必須對所有連署人(多達近五十萬人)的身分負起檢驗責任。而且必須確認其身分,否則將被檢方起訴,甚至可能身陷囹圄!
這樣珍惜民主、捍衛民主的決心和行動,實在令人震撼!但若仔細冷靜想想,中選會作法卻讓人寒心。公投法第一條規定,「依據憲法主權在民之原則,為確保國民直接民權之行使,特制定本法」。既然立法的目的是落實主權在民、確保國民直接民權,並大幅度降低公投門檻,中選會把關為何竟會變成不但嚴守門檻,且對提案人或連署人追究到底,並輔以刑事提告的威脅?這究竟是為了激勵直接民主,促進民權主義發展,還是將反向限制民主的推動和民權的實踐?
面對年底的公投案,恐怕才是對中選會的最真實考驗!
畫中有話/國旗在哪兒?
但近年來,認同對立嚴重,國慶愈見低調。去年國慶大典邀請函,「國旗」不見了,籌備會主委僅表示,「國旗是存在我們心中。」
國旗也隨著政治形勢僅在特定地方聊備一格;人民開始反省,經過多次政黨輪替,對政治愈來愈失望,火車頭的經濟更乏動力;意識形態還能當飯吃,追求麵包遠比追求面子來的實際。
黃煌雄放下 為了轉型正義?
2018-10-07 00:30 聯合報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促轉會前主委黃煌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張天欽事件後,促轉會主委黃煌雄曾兩次請辭表示願意負起督導不周的責任,但在黨政高層強力慰留下,黃最後並未堅持離開。但前天促轉會舉行「平復司法不法之第一波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公告儀式」後,黨政高層雖然對黃所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給予高度讚許,但鎂光燈光暈未退,黃卻又三度請辭,並且態度堅決,讓行政院長只能「勉予同意」。
黃辭職成功的烈焰彈,讓一,二七○位政治受難者平反的煙花,頓時盡失光彩;民進黨原本希望在選前宣揚正義形象的目標,因此被大大打了折扣。總統府發言人說,「黃煌雄希望藉由辭職來承擔責任,從而讓促轉會的未來工作能順利推展。」根本就是邏輯不通的政治語言。
因為黃若堅持承擔責任,九月中就可以義無反顧,何必又拖過三個禮拜?而且現在距離選舉投票日只有四十幾天,黃的辭職將使得「東廠」議論越燒越旺,不利民進黨的選戰操作。為了擔心形勢失控,預料執政黨將不會在選前提出接替人選,但如此一來促轉會將有兩個月的時間沒有首長。故而,現在辭職怎麼看都不可能讓促轉會「未來工作能順利進展」,反而只會「傷害黨、傷害促轉會」。
果真如此,黃何以堅持此時此刻非走不可?就請辭前的連串事件與辭職聲明中的字裡行間,或許可以略為窺知黃的心路歷程。
張天欽事件曝光後第一時間,黃便表達辭意,但在向社會大眾表達歉意後隨即獲得慰留。身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單位主管,我們有理由相信,黃願意留任應該是希望親自處理部屬的重大違失,以便對社會交代。但在打消辭意後,黨政高層對處理方式似乎在幕後頻頻下指導棋,使得黃無法履行他對社會所承諾的責任。故而,當促轉會在九月廿一日召開記者會,提出對惹禍者「不再議處」決定時,黃煌雄以立法院進行總質詢為由,並沒有主持該記者會。促轉會召開記者會照理應該配合主委時間,黃煌雄以立院備詢而不出席,顯然只是託辭。真正的原因,應該是以拒絕主持記者會表達對黨政黑手的抗議。
黃在辭職聲明書上第一句話便提到,當初蔡總統說「我是民選總統,我代表社會民意,要求你承擔社會責任」,這是打動他「接受促轉會主委一職的最關鍵用語」。黃顯然藉此提醒蔡,當初是你要我「承擔社會責任」,但處理張天欽案卻又橫加掣肘,這個主委我如何幹得下去?
黃第二次表達辭意,則是在九月廿八日的立法院院會,當時國民黨團杯葛議事要求賴清德為事件道歉。知情人士認為,黃當時請辭應是希望自行承擔責任,不願拖累政府正常運作,促轉會既是獨立單位,一切責任當然到主委為止。但賴並不了解黃的想法,強力慰留後,黃也未再堅持。
壓垮黃的最後一根稻草,應是賴清德在十月二日接受國民黨訴求,公開為張天欽事件向社會道歉。據促轉會先前新聞稿指出,該會為「行政院下設之二級獨立機關,採合議制,不受任何特定個人或政黨指揮」。既為「獨立機關」,促轉會內部調查又將失言風波定位為「個人事件」,行政院長又以何立場進行公開道歉?黃若對行政院長的道歉悶不吭聲,豈不坐實了促轉會只是行政院的下轄單位?
黃在辭職聲明中詳列自己過往爭取民主人權的實績,等於在告訴黨政高層,以自己的高度又豈有戀棧「東廠」的必要?
統獨都喊打 中華民國何處容身?
2018-10-06 23:15 聯合報 桑品載/作家(桃園市)
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使兩岸關係惡化,中共鷹派聲勢抬高,外交打壓接踵而至,台灣也出現廣義「統派」,對中華民國漸不熱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黃年上周日大屋頂下專欄「紅綠藍都在去中華民國化」,讀後感慨萬千。
民國99年(二○一○年),我參加文化訪問團訪問河北省十餘日,每到一縣市或重要地區皆有座談會,大陸陪同的有文化界人士也有政治性官員。所以,談文化也談政治;陸方人員對於政治的興趣超過文化。
在座談會上及和陸方人士私下相聚時,我大部分時間在談「中華民國」。其時,大陸「反國家分裂法」頒布已五年,「一國兩制」聲浪正高。我力主在大中國架構,中華民國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具有分庭抗禮地位。我甚至說:「如果為了一個新中國的誕生,中華民國可以亡,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可以亡,而中國不能亡。」
我解釋,這個「新中國」是「化合物」,而不是「混合物」,固然要講究過程,更要重視內涵。「一國兩制」在台灣不受歡迎,是對內涵質疑,有此質疑,在中華民國無力主導統一前提下,「一國兩制」便被拒絕,拒絕者不只是主張台獨者,贊成統一的也多如此,因而有「各自表述」主張。
說白了,「各自表述」是為保護中華民國,不站穩各表主場,哪裏還有中華民國容身之處?
站在台灣立場,除非如飛蛾撲火般追求台獨,否則就要保護中華民國。中共當然為了「一國」是它,而圖消滅中華民國,但兩岸關係已非昔日「毛蔣關係」,可以說打就打;只是中共對世界打開大門後,必須納入世界秩序,以致成曲線關係,中共曾說:「從北京到台北,最近的路是繞過華盛頓。」即此意。兩岸雙邊乃出現質變,武統不過是內部鷹派逞口舌之快,從胡錦濤「以口頭方式各自表述一中意涵」,及至兩岸政府官員可用官職相見,或者「馬習會」。至此,「各自表述」儼然成型。
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使關係一夕崩解。中共出現措手不及窘態,還出考題要蔡解答。兩岸關係惡化,非兩車對撞,而是蔡調整車頭揚長而去,北京只能看到她的車尾燈。
這給了中共鷹派抬高聲勢機會,新華社發布不接受「各自表述」、「武統」之聲此起彼落,外交打壓接踵而至。台灣也出現廣義「統派」,對中華民國漸不熱情,甚至有些說法呼應中共。我聽到最尖銳的是:「馬英九(那時還在執政)應該學當年張學良。」
這個看法動力來源,一方面是對統一的渴望,另方面是對台獨之恨,他們認為國民黨顯非獨派對手,只好期待同樣反台獨的中共。在此認知下,中華民國成統一障礙,他們對付不了台獨,便對付國民黨或藍營,在選舉時,對國民黨由「含恨、含淚投票」轉為不投票。
洪秀柱曾任國民黨主席,在這次選舉中為國民黨出過多少力?她遠不如初選落敗的周錫瑋和江啟臣,為擊敗他們的人盡力輔選。洪秀柱得黃復興黨部之助屹立立法院多年,她若肯高呼當年支持她的人團結支持國民黨,國民黨呼籲基本盤歸隊的聲音,就不致如此沙啞了。
促轉會亂轉 誰為蔣介石正名?
2018-10-07 00:40 聯合報 丘智賢/ 歷史研究者(台北市)
國民黨立委日前到促轉會張貼「東廠」海報,要求廢除促轉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五十六年,蔣中正在對美外交交涉中,因反攻大陸被明白否決,深感屈辱,美國欲國軍派兩個營至越南參戰,蔣中正則認為不過為人作嫁,無甚意義,將更多精力投入內政建設。
翌年,蔣中正聽取劉大中、蔣碩傑等建議,設立賦稅改革委員會;今日促轉會天天搞政治,賦改會則決心以兩年時間,大幅改革稅制。半世紀前,蔣中正全力支持以電腦管理財稅,堪稱亞洲第一,數年後成效斐然,新加坡、沙烏地都曾商請財政部派員指導,賦改會主委劉大中任上鞠躬盡瘁,卸任後因耽誤癌症治療終至身殉,若非蔣中正為國熱忱,這位著名學人何苦來哉?
同年,台灣正式施行九年國教,為此,蔣中正曾語重心長指出,當時外國人看台灣,孩童隨意便溺,道路汙濁不堪,垃圾隨意棄置,行道爭先恐後,因此要加強國民教育,培養生活倫理。
陽明山中山樓、國民革命忠烈祠、國父紀念館、故宮博物院,這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築,均在蔣中正晚年興建;人無完人,亦難免時代侷限,但上述這些,難道都非成果建樹?促轉會能天天追殺去蔣,國家社會就不能為蔣正名?民眾心中自有公評。
潘斯演說的「中國人」立場
2018-10-06 23:01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人(新北市)
美國副總統潘斯(圖)四日在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演說,抨擊中方影響並干預美國的政策與政治,並表示在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建立在公平、對等和尊重。 (美聯社資料照)
美國副總統潘斯在華府親共和黨智庫演說,外界多以「美國的中國政策」視之;但嚴格而論,最多只能說是美國利益的表述,因為有關政策論述部分,並不多見。
就台灣言,最重視的當然是對台部分;但卻也是潘斯講稿中,最給北京定心的部分;恐怕民進黨是吃了啞巴虧、還要強顏裝笑。
這整段話有一百廿八個字(中文);但政策部分「美國之音」的翻譯:「儘管我們政府將遵守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所反映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始終相信,台灣對民主的擁抱為所有華人展示了一條更好的道路」。其實,美國之音日前曾大肆宣傳習近平地位不穩,這回又刻意曲解潘斯的原文。潘斯所用原文是「中國人」(Chinese)而不是「華人」(ethnic Chinese)更非華裔(Chinese descendent),所以原文實是「美國始終相信,台灣對民主的擁抱為所有中國人展示了一條更好的道路」。
此說法可接上三公報之一的「上海公報」所言,「海峽兩岸的中國人(Chinese)都認為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美國對此一立場不持異議」。換言之,川普現階段是把台灣置於中國人結構中,符合上海公報立場。
連民進黨一直希望強調的六項保證,也不見提及,對民進黨當然是重大打擊;對北京而言,無疑是個隱諱的善意;在相當程度上,或可解釋成是希望與北京能夠達成其它問題上的諒解。
嚴格而論,潘斯通篇演講,說其描述美國利益或政策則可,但完全不具政治道德高度,且有相當矛盾混亂與歷史錯亂。
最簡單的是,在川普說中共干預美國內政一周後,在潘斯再說中共干預美國期中選舉前,國土安全部長尼爾森三日公開表示,「現下沒有外國敵對勢力意圖擾亂我們的選舉」。同時,在抨擊中共關閉地下教會、迫害宗教時,卻沒有提及北京與教廷的重大和解。在論及過去歷史與二次戰後的一段更是混亂不堪,不但把美國當年為本身經貿利益的對華「門戶開放」主張,美化成維持中國主權;提及二戰盟友不提中華民國;同時把中共自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起建政定義為「威權擴張主義」,這與當時杜魯門總統、國務卿艾奇遜對中共定位不同;也與柯林頓時代不同。
此演說表述了美國的利益與意圖,恐怕才是最真實。潘斯大致還是在川普界定概念中論述,並無太大新意;例如,潘斯強調川普撥款七,一六○億美元做國防軍費,「我們對武裝部隊的投資是前所未有的」,但卻指斥中共軍費比所有亞太國家加總起來還多,卻不提美國自己軍費,遠比自第二名(中共)起到最後一名加總起來還要多一倍。
此外,演說開始用了兩段表達對習近平個人的善意,但在經貿利益與未來中共的發展議題上,仍是緊咬不放;看來,川普的商人本質還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