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名家觀點/人口紅利的迷思

名家觀點/人口紅利的迷思


2018-08-31 01:43 經濟日報  辛炳隆(本文是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口述)


國發會發布的最新人口推估結果顯示,我國人口負成長的時間將提前來臨這象徵勞動力黃金時期的人口紅利,恐會於民國116年(2027年)消失,擔憂國力日漸衰落的聲浪愈來愈高。面對此一問題、尋找因應對策時,我認為首先須要思考的是:到底未來的人口結構會呈現怎樣的風貌,以及台灣理想的生育率以及人口數,應該設定在多少,才能適合未來的社會。
現代社會由於醫療技術持續發展、健保制度的完善和公共衛生的進步,人的壽命愈來愈長,導致老齡人口占比愈來愈高,與此同時,生育率則是日趨低迷換言之,整個人口結構呈現老年化、少子化並存的現象,而且這幾乎已是無法逆轉的趨勢
年輕人為何不生小孩?除了觀念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改變之外,更重要的是,許多年輕人即使結婚了,卻礙於龐大的經濟壓力而「不敢生」,因為包括養育、就學、居住成本都在不斷的提高,「養不起」成為現代年輕夫婦的最大困擾之一
這樣的問題不是只發生在我國,碰到相同社會問題的還有日本。而日本官方採用刺激人口成長的政策手段,可以說力度相當的大,值得我們在制定人口政策時借鑒。日本的人口學者對於育兒政策的觀察是,日本政府是從「社會投資」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透過更完善健全的補助措施,提高國人的生育意願,因為觀念上,這些新生的國家民族幼苗,未來長大後會對於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遠遠超過現有的投入,這樣的理念,值得我們在制定政策時參考
另一個要注意的問題是,一直以來在討論人口政策時,多只聚焦在「如何不讓人口持續減少」這個問題上,但人口政策必須看得更遠,要思考資源愈來愈少、產業模式出現轉變,導致勞動市場需求減少時,台灣這塊土地,是否還能夠承載這麼多人換句話說,我們要想的是未來的台灣社會,有多少人口才是最適的規模,而不是一味的以目前的數據為基礎,力求不要每下愈況。尤其人工智慧的發展一日千里,人力相當程度被機器取代是大勢所趨,體認到這個現實,大聲疾呼人口警訊的說法未必完全正確
以目前政府力推的5+2產業觀察,我國產業政策愈來愈聚焦,對於人才需求的評估也須從長計議─當產業升級後對勞動力的需求與依賴下降時,要從未來的整體社會平衡供需出發,思考出來的對策,才能對症下藥過去政府所推動的政策,大多偏向彌補短期勞動人力的缺口,較少思考中長期可能出現的影響反觀最近政府積極研擬的《新經濟移民法》,則是希望透過移民方式,同時解決當前國內專業與技術人力短缺問題,並同時改善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長期結構問題,立意良好。只是既然稱為「移民」,就代表這些人將長久定居台灣,因此,如果能對未來人口結構與需求做更全面的考量,使經濟移民政策、人口政策與產業政策能緊密結合,則新經濟移民法的立法效益將會更顯著
總的來說,人口趨勢的變化或許可以數據來推估,但產業結構轉變的時程對人口的需求與結構的影響,難以精準的掌握,研究仍顯不足。如果要制定一套可長可久的新人口政策,務必在產業轉型的影響上多一些思考,而非只是對人口數量多寡的盤算。

辛炳隆

長期關注勞工問題,是台灣知名的勞動經濟學者、勞工政策專家。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政策顧問、勞動部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委員、外勞政策協商諮詢小組委員、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委員、就業安定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大量解僱勞工時勞動市場變動趨勢評估委員會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