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名家觀點/美中貿易糾葛的結構性問題

名家觀點/美中貿易糾葛的結構性問題


2018-08-09 02:12 經濟日報  李勝彥(作者是臺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榮譽顧問)

川普總統上任以來,以「美國優先」要讓「美國再偉大」。在貿易上,其軸心主張為「公平貿易」而非放任「自由貿易」,讓其產生貿易不平衡的現象。川普認為美國參與其中的國際現有的多邊貿易協定,皆在貿易上占美國便宜,因此要求重新檢討,而採用雙邊貿易協定則是川普所思考的理想進行方式。
中國對外貿易擴展異常快速,其來有自。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政權為將中國納入全球經貿體系而讓其加入WTO,給予中國擴大出口的很大空間,而其後的美國政權也大體上沿襲前政權之做法,並容忍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而累積了龐大的外滙存底。中美貿易順差自2001年以來逐年上升,但在過程中則因全球自由貿易思維興起,並没有特別去處理這個問題,長期下來,遂將原本是短期的景氣變動的問題累積迄今,變成一個中美兩國之間的經貿結構性問題。
為了要改善貿易不均衡的現象,貿易逆差國除了採取加徵進口關稅、進口配額、停止進口和外匯管制等實質措施,但皆會縮小經貿活動。此外,亦可因外滙市場機能失靈,無法改善貿易失衡,而需人為干預外滙市場。
當前中國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及高居美國最大債權國的情節,仿如民國74年(1985年)的日本。例如,當年美日貿易逆差占美國全體逆差40%,而2017年的美中貿易逆差占比為46%,美國對此認定為「不公平貿易」的現象。市場則流露出以「第二個」廣場協議,亦即,1985年9月,五大工業國聯合干預外滙市場,誘導美元滙率貶值。因而在1984~87年之間,推升日圓共升值了52%,但美日貿易逆差並没顯著改善。今年7月下旬,川普指控中國操縱滙率,似乎要在美中貿易戰爭上添加貨幣戰的柴火。
惟美國今日最大貿易逆差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而非昔日的日本,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施壓人民幣升值的口頭干預或聯合干預,恐難見效果。因為:1.自今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美國在關稅上施壓中國大陸,人民幣呈現走貶的「自然」現象,市場力量一反川普總統對人民幣升值的期望。
2.人民幣滙市開盤價非由市場決定,基本上係由中國人民銀行每天在參酌主要商業銀行之市場供需後,決定人民幣中間價,以作為當日人民幣交易的參考依據。因此,若影響不到人民銀行的官方開盤價,就難影響到市場交易價格。3.人民幣境外交易中心剛在起步階段,難有境外外滙市場可聯合干預,再者全球各主要中央銀行當前的外滙存底之合計也不及中國本身規模之大,因之,力有未逮,干預滙市難以見效。
4.國際金融市場上,「脫離美元」、「靠近人民幣」的傾向逐漸上升,皆希望人民幣能穩定。例如:(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擴大人民幣商圈。(2)建立以人民幣為計價單位的原油期貨市場。(3)近年東亞國家或地區分別和中國大陸簽訂總計1兆4,200億人民幣的換滙協議,和(4)歐洲各國合計,在貿易和資本移動上以歐元計價的交易額已大於使用美元計價等。
由此觀之,這波美中貿易糾葛上,對川普總統而言,比較有效的解套手段,大概不是直接干預人民幣的滙價之貨幣戰,而是回歸其初衷,建立「公平」的國際貿易秩序,不再放任「自由」貿易所產生的不平衡現象。美國目前尚可以其強大的綜合國力為後盾,進行雙邊貿易談判,再將其成果納入多邊貿易協定,往「美國再偉大」的目標邁進。


李勝彥

曾為銀行經理人,現為經濟學者,研究日本經濟長達30幾年,是日本通,前總統李登輝稱讚他為「國際金融專家」。曾任中央銀行業務局長、台銀總經理、台新金控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