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量化寬鬆轉為緊縮 倒數計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把核綠之爭交給人民公投決定吧!
.聯合報黑白集/蔡易餘的剛好歧視
.經濟日報社論/量化寬鬆轉為緊縮 倒數計時






經濟日報社論/量化寬鬆轉為緊縮 倒數計時


2018-08-04 01:5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歐、日、美三大中央銀行在一周內先後召開政策會議,罕見的是市場焦點不在美國聯準會(Fed),卻在日本央行,且早在日銀會議之前十天,日、歐、美公債市場已經出現動盪,會後迄未平息。原因無他,就是三大央行從「量化寬鬆(QE)」到「量化緊縮(QT)的政策逆轉正式進入倒數計時,日銀的動向舉足輕重
最早是歐洲央行(ECB)7月26日會議決定維持原訂的政策路線,即每月購債300億歐元計畫將於9月底結束,10-12月每月金額縮小為150億歐元,到今年底完全結束;到期債券回收的本金將在「更長的期間」繼續投入,QE規模不增不減,並保證「至少到2019年夏天結束」不會升息雖無新義,至少ECB再度確認QE今年底即將終結
Fed的決策聲明,就只凸顯一個「強(strong)」字,包括勞動市場持續「增強」,經濟活動「強速」上升,就業「強勢」增加,家庭支出及企業固定投資「強勁」成長;這次雖未升息,但重申「進一步漸進升息」。市場預期9月將升息1碼的機率維持在80%左右,12月再升1碼的機率也提高到60%以上美國總統川普先前曾對持續升息表示「不爽」,Fed顯然視而不見
美國核心通膨率已經碰觸到2%目標,4%的失業率也比「自然失業率(估計約4.5%)」偏低不少。既然Fed的兩項「使命」已經一項超標,一項達標,加上當前經濟強勁,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又將先拉升通膨,美國貨幣政策只有緊縮一途,以防通膨急升但Fed並未加速、只是「漸進」升息,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勞工加入或重返職場,不僅要達成經濟學上定義的「充分就業」,更希望能實現「最高(maximum)就業」,並推升薪資水準
但Fed現行的貨幣政策「正常化」路徑卻留下兩大疑問。第一是利率究竟將會升到多高?今年再升2碼的機率甚高,如果明年再依據Fed的預測升息3碼,便可能已經達到「中性利率(不會使經濟過熱或過冷)」水準;若最終利率比「中性利率」高出太多,將會傷害經濟成長。
第二是Fed的資產負債表最終將縮到何種規模?原有規模約4.5兆美元,2017年10月開始漸進式「縮表」時只訂出速度,卻未提到最終目標,目前專家學者的估計是2.5-3.5兆美元不等。由於其他央行也將步上正常化之路,Fed又是擴表與縮表的領頭羊,具有示範效應,使這項問題益發敏感
至於日銀之所以成為市場焦點,是因為日銀未來仍將是全球金融市場僅存的活水源頭,現在日銀的QE操作卻面臨難以為繼的風險。日銀從2013年起每年購買公債80兆日圓,到2016年債市流動性已嚴重萎縮。於是日銀改採「殖利率曲線控管(YCC)」模式,將10年期公債殖利率釘在「大約為0」,只在市場殖利率明顯上升時才大量買進這套策略被稱為「隱形式」減債,實際上日銀去年購債總額已經減少到44.1兆日圓。
但YCC操作模式使公債殖利率更缺乏彈性,導致日銀一手抓量,一手管價,嚴重破壞市場機制,無法透過債市波動正常傳達金融及經濟動向再者,10年期殖利率是銀行放款利率指標,卻被日銀強力壓低,使存放款利差縮小,銀行業獲利困難,也抑制放款能力,與QE政策目的背道而馳,遑論刺激經濟成長及拉升通膨
日銀面對銀行業的壓力,本周會議仍使出「拖」、「騙」二字訣。一方面宣示持續超寬鬆政策,同時僅小幅放寬殖利率變動的空間。但只要結構性難題不解,市場將持續對日銀施壓,結果是日銀再縮減購債規模,全球將更快從QE轉為QT;或者是大幅放寬殖利率上升空間,引發日本海外資金回流國內,甚或是雙管齊下。日銀無論如何調整,最終結果都是使全球資金趨緊
依據三大央行的規劃,到2019年元月時貨幣政策將正式由QE轉為QT,全球金融市場的好日子即將到頭如果日銀短期內大幅調整政策,時間將會更早來臨






聯合報黑白集/蔡易餘的剛好歧視


2018-08-04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蔡易餘稱陸配和外配的差別待遇,只是「剛好而已」,言論惹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你沒聽錯,這就是民進黨立委的人權觀綠委蔡易餘說,中共處處打壓台灣,所以我們對陸配和外配採取差別待遇,只是「剛好而已」
蔡易餘的意思是,中國以大欺小,我就欺負大陸人民作為報復,這合乎「對等原則」。但他這句話卻同時犯了三個錯誤:一,把大陸人民和北京政權畫上等號,這是大錯特錯,他不知道很多大陸百姓也不滿中共政權嗎?二,不把陸配當成「自己人」,卻當成敵國人民,這是排外心態;三,把歧視別人說得那麼理直氣壯,足見其心中一點平等觀或人權價值都沒有
蔡易餘可不是像他父親蔡啟芳那樣的老派政客,他是台大法律系畢業,廿二歲即考上律師,卅二歲成為民進黨史上最年輕的縣黨部主委。他今年才卅七歲,卻表現出民進黨老派大男人那種看不起人、歧視女性、敵我二分的惡習這是政黨文化使然,或是台灣的教育沒有教會他「尊重」這件事
民進黨長期對陸配和外配採取差別待遇,早就洩了它的底:民進黨動輒自詡的「普世價值」,其實階層森嚴民進黨能對新住民採取差別待遇且以此自得,就能對國民採取歧視待遇,過去把人分本省/外省,現在把人分統派/獨派改革/反改革,也因此台灣永遠處在撕裂狀態
諷刺的是,昨天出面譴責蔡易餘的,是原籍柬埔寨的外配立委林麗蟬林麗蟬當然知道,外配只是反襯修辭,民進黨對外配的尊敬並沒有多一點





聯合報社論/把核綠之爭交給人民公投決定吧!


2018-08-04 00: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目前面對「夠電」和「缺電」的抉擇,藍綠政黨仍在為核電與能源的死結打迷糊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罕見的酷暑,全台各地連續飆出卅七度以上的高溫,用電量也相繼創下歷史新高,本月一日尖峰用電更以三,七三五萬瓩刷新紀錄儘管經濟部長沈榮津提前打預防針,強調到年底前都不會缺電賴揆也說,台灣沒有缺電的問題,「只是剩的不夠多」。但是,如此空泛的口頭保證,民眾能相信嗎?
值得注意的是,審計部日前發布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明白指出因天然氣輸儲設備及再生能源設施布建進度未如預期,無法彌補供電缺口,燃煤、燃氣發電衍生空汙問題,與減碳訴求扞格,二○二五能源轉型的目標堪虞審計部的報告,直指我國能源發展一廂情願及顧此失彼的病灶,這恐怕是蔡政府內少見的誠實部門,敢說出國王新衣的真相
實際檢視台電的各類發電,可以看到今年新增的三部火力發電機組,包括大林新一、二號機和通霄新一號機均已併聯供電,其中仍在「試俥」的大林新二號機本月一日甚至滿載發電。但是,台電備轉容量率也僅略高於六%,勉強維持住供電吃緊的黃燈。
亦即,若沒有政府欲去之而後快的核二、三廠四部機組滿載供電,今天我們可能已開始實施分區限電了原因是,這四部機組總裝置容量達三八七萬瓩,當天等於貢獻了十.四%的備轉容量率;少了它們,就是缺電四%以上反觀政府一再誇口的太陽能與風電,同日僅貢獻了一.五%的電量。面對核能與綠能如此懸殊的表現,「二○二五非核家園」恐怕難以成為蔡英文許諾的天堂。
台灣討論核電議題,一直掉在一個前提錯誤的陷阱,把它當成道德問題而非生活問題看待。若侷限在「核能」與「非核」的二選一,那當然是非核勝出,因為核電被醜化成妖魔,是「不道德」的。但若在「核電」和「火力」間選擇,許多人又會認同核能比火力「乾淨」許多,不會日日夜夜排放廢氣。若是「核電」與「綠能」相比,綠能必然勝出;但如果考慮成本、發電量及穩定性,綠能卻無可能成為供電主力。即使全台鋪滿太陽能板,也不足以推動幾家大型工廠的運轉。
事實上,台灣目前面對的已不是「核能」與「非核」的選擇,我們目前面對的是「夠電」和「缺電」的抉擇。如果要在二○二五年實現「非核」,以蔡政府的能力,屆時大家面臨的可能是一個欲哭無淚的「缺電」局面;而訂下這個目標的蔡英文,屆時也已不再是總統。到時候,人民要去向誰追討公道?到時候,不論撤換幾個經濟部長或台電董事長,也填補不了缺電的黑洞。
目前,藍綠政黨仍然在為核電與能源的死結打迷糊仗,互推責任蔡政府認為,廢核四是馬英九在總統任內做成的決議,民進黨只是根據《環境基本法》將非核的目標寫入《電業法》馬英九則辯稱,當初他決定的是「封存核四」而不是「廢核四」,這是為下一代保留一個選擇權。何況,把非核目標時程設在二○二五並不切實際,尋找替代能源不該「殺馬找馬」,否則只會讓綠能發展與非核家園都落空;他呼籲,支持民間團體提出的「以核養綠」公投連署
不可否認,歷經去年的八一五大停電,以及近期以「饋線跳脫」為名的各種大大小小的頻繁區域性停電,民眾對於台電供電能力已疑慮難消。此外,政府在布設光電和風機過程中的種種破壞環境及不計代價的躁進行為,包括台中火力電廠的汙染及深澳電廠的爭議,都引發人們更深層的擔憂:我們要不要以健康和環境為代價,去交換一個模糊的「非核」想像?
核能問題的拉扯,反映了台灣民主政治的衰落藍綠政黨各有堅持,卻都解不了核能與綠電的死棋,也造成時間和金錢的無謂耗費這個問題,藍綠都應放手,留給人民用公投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