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調 刻不容緩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9030/web/

.聯合報社論/蔡賴菊三個諸葛亮,只變得出這樣的內閣人事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之癌」怎麼來的?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調 刻不容緩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調 刻不容緩


2018-07-13 01: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報系資料照


近來由於鳳梨及香蕉滯銷而引發價格崩盤的問題,政府部門因應方式失序失焦。大量收購滯銷產品對於舒緩價格下跌只是杯水車薪;特別是收購後立即銷毀棄置的情境仍歷歷在目。政府高層教導大眾香蕉新吃法,部會首長帶頭吃香蕉及鳳梨來促銷不但無濟於事;更讓人匪夷所思;農業首長提前預告下一個價格崩盤的產品,引發農民恐慌卻不作為,更是荒謬至極。模糊農民抗議焦點,並將問題泛政治化,更使台灣內耗紀錄再添一筆。
農業首長也提出「聰明種」的建議,要求農民不要一窩蜂搶種而破壞市場行情;但是如果政府連國內種植概況、生產情形、市場需求,以及外銷市場競爭情況等基本資訊均掌握不到,如何使基層農民有所遵循?
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調的治本之道,必須結合物聯網等資訊科技,將產品產銷智慧化,並透過大數據分析,提供農民所有生產及行銷、甚至天候等多層面精準的資訊,建立風險管控機制,建構農業4.0環境,才可降低農民靠天吃飯的困境
由於台灣農民多為小農制,打造農業4.0談何容易?政府雖然也挹注不少資源,推動農業產銷一體化,但由此次事件可以看出台灣農業與現代化農業存在明顯落差。
不過農業生產有季節性,農產品需求也有周期性;政府至少應該先選擇較易發生產銷失衡,而使價格失控的農產品著手。由規劃栽種開始,以提升產出效率、提高產品品質等方式逐步推動農業創新;並健全供應鏈管理,確保產品衛生安全,以及農產品銷售與服務管道的完善。再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建立所有農產品生態系統,逐步完成農業4.0,才是務實的做法。而且未來若是政策可以到位,除了有助於農民收益增加外,政府也可以省下對農業的補貼,以及減少配合政策收購農產品的支出。
另外也要克服不利外銷的因素。此次香蕉及鳳梨滯銷,政府一再辯稱並非是因為兩岸關係緊張,中國大陸減少採購所致,更是沒抓到重點。台灣農產品出口,早已面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無論香蕉、鳳梨或是其他農產品外銷,由於各國對農產品的保護程度遠高於工業產品,所以普遍面對貿易障礙高的市場。而且由於農產品是許多開發中國家出口主力,許多先進國家會提供更低優惠關稅的待遇,對台灣農產品出口更為不利。
以台灣香蕉輸日節節下滑為例,除了本身產品品質穩定的問題外,對日本出口香蕉,須負擔高關稅也是重要原因;反觀我國主要競爭對手菲律賓在日菲自由貿易協定(FTA)下,享有關稅優勢而取代台灣。
台灣農產品外銷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毛豆銷日,國內業者合作提升品質,有效掌握日本消費者需求;不但克服6%的關稅劣勢,擺脫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競爭,在日本幾乎取得一半的進口市場占有率,博得「綠金」的稱譽證明一切只是事在人為,相關的經驗值得政府參考
政府應加速建構FTA消除關稅劣勢,才有助拓展出口市場。不過利用FTA固然可突破關稅障礙拓展出口,但台灣也必須開放保護程度高的農產品市場,國外進口品的增加必然對國內造成衝擊;一得一失之間,如何掌握與因應? 政府也須有明確的策略。
台灣對於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口號喊得震天,政府也一再宣稱準備就緒。但是如果連國內農業問題都處理不好,如何因應農業自由化及國際化? 農業議題若在簽署FTA時沒有完整規劃,繼香蕉及鳳梨之後,未來可能還有更多農產品同樣發生產銷失調的問題,希望政府可以學到教訓。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之癌」怎麼來的?


2018-07-13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富少游瀚甯日前開超跑飆車自撞,造成二死。 記者李承穎/翻攝


又傳出富二代駕超跑肇事,這次在隧道內高速撞上公務車,害死兩條人命。闖禍的駕駛倖存,家屬探視,對受害者毫無歉意,反而怪東怪西,甚至說政府也該負點責任。網友留言狂酸,但於逝去的生命無補,肇事者看來也不會有歉疚感。
這類新聞近年層出不窮。狂妄闖禍的年輕人,背後常見驕縱的家長,家庭教育失敗,造就出無數的「媽寶」。
但還有一個社會因素推波助瀾:「無理取鬧」往往有效。上周大學指考,有家長跑到試務辦公室大鬧,嫌考場冷氣不夠冷,要求加分補償。試務人員擔心影響其他考生,只好全體移往備用試場。老實說,這種家長原應以影響考場秩序被驅離,但試務人員只敢安撫以順其意,「會鬧的孩子有糖吃」又添一例。
台灣現況如此,「奧客」遍地,多數民眾看不順眼,甚至被居留本地的國外友人稱為「台灣之癌」。但這種癌症是會擴散的,且越來越頑強霸道。奧客無論是需索無度、貪得無饜、違法取巧,乃至踐踏服務人員尊嚴,明明該送法辦的,結果卻往往得逞,何以致之?
正本清源,政府帶頭討好特定對象,甚至捨棄法律底線,處處遷就、鼓勵「會鬧的孩子」;包括曾經強占公務機關的行為,最後都被民進黨撤告。如此一來,「守規矩」的意義何在?奧客不奧白不奧。所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問題不只在於「卑鄙」,更在於:是誰給了他們通行證?







聯合報社論/蔡賴菊三個諸葛亮,只變得出這樣的內閣人事


2018-07-13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昨天舉行院會後記者會,由院長賴清德(中)公布內閣新一波人事改組名單。 記者邱德祥/攝影


趁著瑪莉亞颱風過境,閣揆賴清德多爭取到兩天進行內閣改組,但昨天公布的名單並未帶來多少驚奇。原因有二:其一,新任人選幾乎都是蔡政府的老面孔,只是像棋盤一樣彼此移動一下位置,基本結構並未改變;其二,這樣的部署,擺明要拚的是民進黨年底選戰,而不是拚國家的施政,著重的是「宣傳」而不是「政績」,民眾只能等著被轟炸。
首先要問:為什麼表面上看起來幅度不小的內閣改組,卻無法給民眾耳目一新的感受?癥結就在,民進黨政府執政兩年多,用人始終不能跨出自己的同溫層及舒適圈,只能在小圈圈裡輪流周轉,這當然讓民眾看破手腳。進一步說,這不僅是眼界的問題,也是心胸的問題。蔡政府明明知道自己施政碰到了瓶頸,得不到民眾的認同;照理說,執政者應該更敞開心胸向外界求才,讓更多元的施政思維注入政府決策。但民進黨卻選擇用「大風吹」的方式改組內閣,換完仍是同一批人,這能展現什麼新氣象?
舉例而言,發言人徐國勇以其伶牙俐齒、能掰善拗,竟獲賴揆拔擢出任內政部長。這項人事安排所釋放的訊息,不正告訴大家:「善吹噓」比「做實事」重要。賴揆欣賞徐國勇的口才是一回事,但若以為光靠宣傳就能扭轉蔡政府的失政形象,則未免太低估人民的智力。
更突兀的是,剛剛才嫻熟內政部業務的葉俊榮,突然被派去接掌三天前還許給綠委管碧玲的教育部長職,如此怪異的急轉彎,能稱為「適才適所」嗎?賴清德在記者會上遇到這個問題,還必須低頭翻翻他手上的發言稿,才答得出來。更別說,葉俊榮自己還帶著長期赴陸講學的嚴重紀錄,面對台大校長案的燙手山芋,他能拿出什麼公正可信的超然立場?
這次內閣改組,儘管賴清德似乎展現不少主導權,但從最後的名單看,基本上這是他和蔡英文、陳菊三巨頭協商的結果。徐國勇掌內政部是賴揆想要的安排,但教育部長由管碧玲變成葉俊榮,則是他無法控制的意外。接掌法務部的調查局長蔡清祥及升任財長的次長蘇建榮,都是蔡英文人馬,她才是影武者至於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吳宏謀接任交通部長,則是陳菊的親信更別說,近日內定接交通部政次的台南市副市長張政源及現任次長王國材,分屬賴清德和陳菊團隊人馬,這樣卡位會不會太凶?
蔡政府成立迄今,內閣幾次大小改組都可看出始終圍繞著蔡、賴、陳「三個諸葛亮」的磁場而動,這回並非第一次。如此集中的人事安排,不免讓人擔心國家職位被「派系化」,乃至決策視野「小圈圈化」
以新交長吳宏謀為例,出身高雄市副市長的他,在前年五二○蔡政府成立時即出任政委兼工程會主委;但去年底他突然轉任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主要目的是要把職位空出來給代理宜蘭縣長的吳澤成接手。至於吳澤成之所以進入內閣為官,倒非其才幹傑出受到中央賞識;而是因為新潮流系要把花媽人馬陳金德送進宜蘭代理縣長的職位,方便他利用代理的機會為自己造勢,所以吳澤成必須離開。而今,賴揆則趁內閣改組移除交長賀陳旦,讓去年「禪讓」有功的吳宏謀重登大位。吳宏謀的人事雖不起眼,但觀察其背後如此離奇而充滿派系私心的布局,如何贏得人們喝采?
當交長賀陳旦和財長許虞哲下台後,林全內閣的「老藍男」基本上已被汰換一空,皆轉由綠營人馬接班。但這樣的改組,人們有覺得耳目一新或精神一振嗎?顯然沒有。尤其,這次改組賴揆絲毫沒有強化經濟發展方面的考量——而這正是目前蔡政府的最弱項,他昨天在記者會上一再強調的現階段內閣任務只是「執行」。從這點看,賴清德的執政視野和布局能力,還真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