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周行一/見樹與見林的學習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周行一/見樹與見林的學習
.趙春山/台灣應避免身陷中美角力的困境
.薛承泰/台灣未來年表
.馬凱/不分青紅皂白 人民力量最大
.葉銀華/小米到底有沒有賺錢?

.王文華/輸了,更能展現「贏家」風範?
.陳亮恭/超高齡高速列車 台灣步履蹣跚
.洪蘭/一個無知決策 禍延三代
.嚴震生/台灣真正流失的價值—同理心
.盛治仁/打擊假新聞 社群媒體有責任
.劉維公/「吸管之亂」與諾貝爾經濟學獎
.黃介正/「習近平外交思想」確立
.王健壯/大法官忘了一五一號解釋?








周行一/見樹與見林的學習


2018-07-13 00:30 聯合報  周行一(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大學指考結束,補教老師預估三類組醫學系約提高三分,一、二類組受到「國文科不考作文」效應,明星校系分數會提升三至七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學指考剛結束,大家接著要為選學校、選系傷腦筋,在台灣,高中生念書的唯一目的是要上理想大學,但是上大學的目標不能像高中一樣直線型,否則會造成一生遺憾,例如畢業後要考研究所、或想從事某種專業如會計師或工程師、或某種行業像公務員、廣告業…這樣的簡單思維方式會阻礙視野,錯失了念大學最重要的目的讓自己變成一個既寬廣也專業的人才
大學生與高中生的學習方式必須完全不同。在高中,我們習慣於把老師上課教的重點熟記,反覆閱讀教科書、不斷練習各種題目,「熟悉」是考試得高分的不二法則。在許多情況下,甚至不理解,只要熟悉題目解法或熟記書本內容即可。這種學習方式練習的是熟能生巧的固定思考模式,無法培養創造力與知識整合能力,而這些卻是現代人最需要的加值能力
如果進大學後仍然「目標性」地求學,就會維持高中的學習方式,例如想做軟體工程師,就立下目標考軟體程式設計相關證照,要做律師就準備國家考試,大學生涯就會變成為這些目標準備的念書方式,考試考哪些科目、就準備哪些內容,跟高中時很類似,是種為準備考試的學習,而忽略了上大學最重要的目的
上大學是培養創造力與整合力的最後機會,我們必須開放心胸,盡量嘗試可能的興趣。以職業或行業定位自己的未來,只會限縮多元學習的動機;應該採取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放空自己,先從比較喜歡在那方面幫助別人想起,再往下層思考從事哪種行業比較適合,接著思考自己的職涯要從哪個工作開始。
例如想幫助別人的健康,我們可以是替病人解決病痛的人(醫護等)、協助預防生病的人(營養師、健身教練等),更可以是當病人離開醫院後提供照護服務的人(復健師、專業看護),或是研發生產各種藥品、醫療器材的人,不一而足。
當開始在這個層次想事情時,就會了解世界非常寬廣,有無限機會與可能,而且為了瞭解這些事情,我們會開始做一件在高中時幾乎沒做過的事—研究(這是現代人成功的必要能力)
你會開始閱讀、詢問、觀察、分析、彙整,思考出在大學的學習頭緒與策略。念大學必須是這樣的思維過程,先從廣的層面去學習,然後將所學的內容關聯性地整合起來,再更深入地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我們對幫助別人的學習有興趣,研究之後就會知道,需要有人幫助別人學習(醫生、心腦學家、語言矯正師等),學習必須靠各種軟硬體(學習軟體、資訊設備、人工智慧等),幫助別人學習的組織也需要有人訓練員工、行銷產品、提供財務、會計等專業服務。
當做了這些嚴謹的思考之後,我們就會知道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需要整合性的解決方案,必須是把很多人的智慧、知識與能力整合起來的結果,這是種見樹也見林的思維過程
森林是許多樹的組成,我們必須是一棵有用的樹,但也要期許成為能把許多樹整合成森林的人,我們的價值就會遠高於只是一棵樹。在大學裡,我們學習成為一棵堅強的樹,但也必須有俯瞰森林的廣闊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