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從G7到G6+1 看經濟強權興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809/web/

.聯合報社論/爭取言論自由數十年,一夕全忘光
.聯合報黑白集/新竹縣長提名難產 吳敦義的領導風格「很粗獷」
.經濟日報社論/從G7到G6+1 看經濟強權興衰







經濟日報社論/從G7到G6+1 看經濟強權興衰


2018-06-11 00:3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9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小鎮拉馬爾閉幕。這次峰會因為美國總統川普執意向加拿大及歐盟課徵進口鋼鋁關稅,觸怒盟友,讓G7陷入成立42年來最大分裂。而川普提早離開峰會前往新加坡出席「川金會」,起程前他向媒體表示魁北克峰會「非常成功」,但是,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推特貼出一張和川普近似「吵架」的照片,被國際媒體一致認為完全反映G7成員間的分歧。情勢發展顯示G7雖不致解體,但分裂成G6+1已是不爭的事實。
G7在民國65年(1976年)正式成立,成員包括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及加拿大;冷戰結束以後,俄羅斯在民國86年(1997年)被納為成員,G7也蛻變成為八大工業國集團(G8),但因俄羅斯在民國103年(2014年)占領克里米亞半島致會籍被凍結,G8又恢復為G7。因為近年新興市場崛起,G7占全球GDP比重已降至不到50%,在世界的分量不再一言九鼎,但透過七國政府聯手,在全球性重大經濟及政治議題上,G7往往仍有關鍵影響力。
然而,G7這個大家族現在卻鬧家變,原來帶頭的美國「老大哥」和其他六國不同心,甚至被認為刻意搞破壞,以致面臨分裂危機。美國和G6的歧見,除了川普楬櫫的公平貿易政策外,在TPP、巴黎氣候協定和伊朗核協議等重大議題上,川普政府專斷獨行,和G6完全背道而馳。在G7峰會前夕,川普還呼籲撤銷將俄羅斯逐出工業國家集團的決定,結果也遭到G7其他成員的同聲反對;美國「老大哥」幾乎已成為被孤立的「獨行俠」。
在經貿議題上,川普引用美國貿易法232條款,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進口鋼鋁加徵關稅,原本各國希望藉由和美國在安全上的同盟關係,共同向北京施壓,以爭取關稅豁免,但美國卻不以此為足,執意要透過雙邊貿易協定大幅削減和各國的貿易逆差,結果因為無法談攏,川普政府自6月1日起對原先暫時免除關稅的加拿大、歐盟課稅,因而激怒盟友;連原先致力和川普建立良好關係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峰會前亦不惜放話,「美國總統或許不在乎被孤立,但若有需要,我們也不介意變成G6」。
最近川普總統要求美國商務部針對進口車輛及其相關零組件,再次根據232條款進行調查,因為歐盟、日本及加拿大等是美國主要汽車進口國,因而又引發高度不滿;而歐盟國家更擔心美國利用貿易戰擴大歐盟成員間的利益矛盾,削弱歐盟凝聚力。
儘管如此,G7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西方民主國家的統一戰線,英、日、歐盟和美國都有長期的安全同盟關係,加拿大和美國更是北美一體關係,面對中國大陸及俄羅斯在安全上日增的威脅,各國基於本身的根本利益,不致和美國翻臉;這次峰會德、法等國元首事前威脅可能不會有聯合聲明,但最終峰會仍發布明顯是為掩飾分裂的聯合聲明,可見各國仍是以大局為重。
至於各國和美國的貿易紛爭,雖然歐盟、加拿大針對鋼鋁關稅對美國採取報復措施,並在WTO提起訴訟,但對後續化解紛爭仍留有餘地。很有趣的是,歐盟對美國採取的報復性關稅措施規模僅64億歐元,在今年6月底實施的第一階段措施更只有28億歐元,其餘38億歐元反制措施要在WTO作出裁決或三年後才實施,其避免貿易戰升高的用心十分明顯。
另有外媒報導,法國官員表示,美國和歐盟將在兩周內建立貿易對話,這也顯示各國對川普回頭仍保有一絲的期待。
G7歷經40多年的發展,從G7演變成今天的G6+1,反映的是世界經濟強權的興衰和立場轉變,這是美國的悲哀,也是歷史的荒謬,後續會演變成什麼樣的情況?全世界都在看川普的下一步。





聯合報黑白集/新竹縣長提名難產 吳敦義的領導風格「很粗獷」


2018-06-11 00:1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左二)強調,縣市長提名不一定都按全民調,會依中常會決議辦理提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的領導風格,讓人難以捉摸。他費了好大力氣當選,卻拖了好幾個月才就任;上任後面對民進黨諸多越軌的治理行徑,這個最大在野黨領袖卻往往沉默以對,彷彿沒有意見。他最近難得講出一句重話,卻是痛罵自己黨內爭取提名的參選人,彷彿要置對方於死地。這種統御作風,完全缺乏現代政黨的精神。
藍營新竹縣長提名迄今未果,主要是新竹為客家縣,歷來不曾有過閩南人出任縣長。因此,閩南籍的立委林為洲要爭取提名,地方客家籍政治人物揚言也要參選,鬧成相爭之局。這本來也不是什麼難題,依照提名制度,最佳之計就是進行民調評比,誰勝就由誰代表出征。誰料日前黨中央突然態度丕變,決定「撤銷」全民調而改採徵召;如此臨陣擅改遊戲規則,令人傻眼。
政黨要追求最大的政治利益,以新竹縣的複雜情勢,在提名戰略上採取特殊因應,也並非全然不可,但總要提出有力的說服。吳敦義的作法卻很粗獷,公開批評林為洲說「他過去怎樣你們知道嗎」,暗諷他過去「由綠投藍」的背叛紀錄。如此自損黨內戰將,除了缺乏領導統御風範,也顯示用人氣度不足,更是私心畢露。
國民黨要由誰披掛上陣,是它的家務事。問題是,作為一個現代民主政黨,卻依舊糾纏在族群、地方派系的拉扯中,而無法採取開闊、前瞻的態度引領在地走向新局,這只能讓人搖頭。






聯合報社論/爭取言論自由數十年,一夕全忘光


2018-06-11 00: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假新聞氾濫,蔡政府全面防堵「假新聞」,蔡總統要求各部會要及時對「假新聞」予以澄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立委邱志偉等十餘人提案修法,擬在《社會秩序維護法》中增訂「散播假新聞」罪,違者可處三日以下拘留或三萬以下罰鍰。此舉隨即遭到學者痛批,認為如此隨意入人於罪不僅是「法西斯」作風,也很容易構成對言論自由的侵害,是倒退的作法。台灣爭取言論自由的過程備極艱辛,如今民進黨卻一夕忘光,令人扼腕。
民進黨之所以要立法「打假新聞」,主要是近期執政不力,各種不利的負面消息接二連三,使蔡政府窮於應付,因此企圖採取鐵腕重罰來嚇阻此一趨勢。然而,任何政黨執政,都要面對民眾的批評與挑戰,民主國家無一例外。政府要做的,應該是聽取民眾的意見,虛心改善;如果訊息失實,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龐大的發言系統可以隨時澄清事實,還原真相,這才是根本之道。若想用重罰手段教民眾「封口」,那和威權體制有何兩樣?
首先要問:什麼是叫散播「假新聞」、「假消息」?由誰來鑑別消息的真偽?又要由誰認定這些消息「足以影響公共安寧及秩序」?在今天網路勃興的時代,民眾每天透過手機或電腦轉發別人傳來的訊息不知凡幾,其目的不過是為了社交聯誼或交換資訊。由於多數人並非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他們也沒有足夠的管道來查證這些訊息的真偽虛實,要一般民眾負起散播假消息的罪責,這是何等嚴苛的要求!
再說,「官」字兩個口,政府擁有無數的發言管道和最大口徑的麥克風,既可以宣傳自己的政績,又足以釐清坊間各種不實傳聞。在這樣的絕對優勢下,執政黨還要增訂罰則來封堵社會大眾的悠悠之口,不知是什麼心態?難道,民眾對政府只能歌功頌德,而沒有批評的權利?或者,任何批評及發言都要事先再三自我審查,謹慎其詞,才能免於以言賈禍?
舉例而言,吳音寧被譏為「年薪二五○萬的實習生」,她卻宣稱自己才「月薪十四萬」;這個消息有無造假?事實上,吳音寧雖是月薪十四萬,但每月有兩萬元加給,每年有四個多月年終獎金,加總為年薪二四八萬元。那麼,兩萬元之差,能說年薪二五○萬元是假新聞嗎?再如,在香蕉價格暴跌之際,一群府院高官戴著白手套吃香蕉幫忙促銷,卻被瘋傳為「因為香蕉殘留農藥」;說穿了,這不過是民眾的臆測或戲謔,政府能因此到處抓人把民眾拘留嗎?
進一步看,觀察我國現行的法令,對於故意造謠中傷他人的行為,並非一無規範。例如,《選罷法》一○四條規定,以文字、圖畫、影音散布不實之事,意圖使他人不當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可處五年以下徒刑。再如,《刑法》三一○條第一項的「誹謗罪」規定,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這些規範,皆足以規範任意造謠滋事;但其構成要件,要以「故意」或「惡意」造謠為前提,並因此生損害於特定對象者方能成立;亦即,批評政府的言論即使與事實稍有出入,並不構成犯罪。這點,是民進黨必須辨明的界線。
這次民進黨立委提案修法,不僅把腦筋動到《社會秩序維護法》,更將對象擴大到為一般「假新聞」散播者;如此,等於把言論管制的大網瞬間擴大了千百倍,彷彿張著一張法律大網等著民眾掉進去。這樣的法令如果通過,不僅將使台灣變成「警察國家」,更將使幾十年來人們努力追求的言論自由又退回黑暗時代。屆時,政府興建再多拘留所,恐怕也不夠容納觸法的百姓。
是因為過慣了順風的日子,才使民進黨新一代立委都變成了嚴刑峻法的法家嗎?呂秀蓮、陳菊這些曾經繫獄的前輩都尚未隱退,他們能坐視這種退步立法過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