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重磅快評】無損言論自由?你根本不懂蔡政府!

.【即時短評】金金併不包括公股 市場怎麼併都沒有用
.【重磅快評】無損言論自由?你根本不懂蔡政府!

.【即時短評】LeBron都被評 吳音寧為何不能?
.【即時短評】修法打假新聞 立委請用一下大腦好嗎?
.【重磅快評】小英不辭砲火保人 原來三貴最貴是音寧
.【重磅快評】先壓低預期?川普鋪哏製造川金會驚艷
.【即時短評】吳音寧 動盪是因為你連聲抱歉都不說
.【重磅快評】吳音寧PK韓國瑜 農委會拿「假新聞」助攻
.【重磅快評】吳音寧是大巨蛋翻版 換市長還比較快?
.【即時短評】「脫貧」帳戶 行不通的政見再騙一次?
.【重磅快評】小燈泡父錐心泣血 總統實質做了什麼?
.【重磅快評】謝長廷的臉拉得比香蕉長 誰來救果農?
.【重磅快評】供養吳音寧算什麼,此惡更甚千萬倍!







【重磅快評】無損言論自由?你根本不懂蔡政府!


2018-06-11 07:39 聯合報  主筆室
蔡政府全面防堵「假新聞」。 記者林澔一/攝影


民進黨立委邱志偉等十餘人提案修法,擬在《社會秩序維護法》中增訂「散播假新聞」罪,違者可處三日以下拘留或三萬以下罰鍰。相信沒有人會說假新聞須保障、不該打,但若交給民進黨政府以警察、行政手段來打,只怕是「請索命鬼拿藥單」!
民進黨這一波打假新聞的著力點有二,一是近期香蕉生產過剩引發滯銷,但國民黨南投縣黨部卻在臉書張貼十年前香蕉棄置舊照,因此被指為移花接木散布假新聞;另一則是被譏為「二百五高薪實習生」的北農總經理吳音寧,上特定節目澄清其每月薪水只有十四萬元,搭配總統蔡英文「一聲令下」、蔡政府上下齊力消毒、反攻二百五十萬高薪說法根本是假新聞。
既然是主打水果價格戰,人民不健忘的話,應當還記得不過在六年多前總統大選前夕,蔡英文領軍的民進黨製作「攏總無採工」月曆文宣,指柿子一斤慘跌剩兩元,引發國、民兩黨「柿子大戰」。
結果經過十餘天新聞震盪,證實是民進黨文宣「出包」,一斤兩元說的是低價水柿價格卻搭配高價甜柿照片,「出錯兼強辯」更造成反效果、讓蔡英文在農業縣市的支持度大降,民進黨終於驚覺歹誌大條,蔡英文也被迫於兩周後為文宣相片「誤植」道歉。
反觀此次香蕉盛產跌價,農委會以一斤五元收購做肥料、集散地堆置成山等都是事實,國民黨也在第一時間即對誤植舊照道歉。兩相比較,民進黨政府又何以厚顏至斯敢說要打假新聞?
又以蔡英文力挺的吳音寧為例,她被譏為「年薪二五○萬實習生」後,不是拿出相關資料於市議會或舉行記者會澄清說明,卻是上立場鮮明的政論節目取暖討拍,兼由主持人作球給她宣稱「月薪十四萬」。結果反經「議會公證」她的「月薪加每月加給加年終獎金」年薪為二四八萬元。到底是月薪十四萬說法是假新聞,還是年薪二五○萬是假新聞?又何勞蔡政府來打,民眾心裡早有定論矣。
民進黨創黨前後確實有不少先輩們為言論自由奮鬥打拚,甚而主張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的鄭南榕還犧牲了生命,凡此,均成為後輩們選戰無往不利的政治提款機。而今這些坐享其成的後輩們不知是否被執政無能給搞昏了頭,竟然把腦筋動到想限縮堪稱立黨神主牌的言論自由頭上,高層未能藉由黨政平台力擋已屬無能,行政院竟然還表示「尊重」、「會在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間取得平衡點」。
立場如此反覆、作為如此霸道卑劣,不禁讓人想到網紅的「大雄、老師、胖虎」哏:
老師:「大雄,民刑法等早對誹謗、謡言有所規範,如今蔡政府(胖虎)不過只想再管些假新聞散布,真會損及言論自由?」
大雄:「沒有言論自由了。」
老師:「你根本不懂言論自由!」
大雄:「你根本不懂蔡政府!」






【即時短評】金金併不包括公股 市場怎麼併都沒有用


2018-06-11 23:42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即時報導
金管會拋出「金金併」鬆綁議題,但「限定」就是不能併公股金融機構。記者孫中英/攝影。



蔡英文執政2年後,終於碰觸金融整併議題。根據金管會研擬方案,金控投資金融業首次持股比率,將自25%降至10%,且鼓勵「非合意」併購,但最關鍵的「公股」金融業,仍然排除。金融業者直言,民民併,只有價格問題,「金融整併若不碰公股,你怎麼併都沒有用」。
因為扁朝「二次金改」惡名,馬英九年代,並未大張旗鼓鼓勵金融整併,金管會前主委曾銘宗一度拋出「公公併」主張,卻引發公股工會強力反彈,最後無疾而終。金管會此次扱取前朝教訓,一開始就強調,鼓勵金融業整併「但不觸及公股」,金融市場雖歡迎整併政策鬆綁,但都說效果不大。
台灣金融市場,除壽險業相對集中,銀行及證券市場都較為分散,不僅家數多、且規模小,因此「整併」一直至關重要。但金融業的「民民併」,其實透過現有法規就可解決,因為不管首次投資是買到10%或25%持股,重點都在「價格」;以過去幾年,安泰銀行和日盛金控股權出售案為例,大股東都想賣,也有買家上門,但破局關鍵,全都因為價格談不攏。
金融業者說,不管首次參股是現行的25%或未來降到10%,對民股來說,不會是問題,但翻開金融併購史,過去這麼多年「死在路上的」,幾乎都是民股要併公股,最後「卻吞不下去,也吐不出來」。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台新金控持股彰銀,一拖10多年未果,現在訴諸司法途徑,也不知能否解決,中信金當年也曾想併購兆豐金控,卻衍生出紅火事件,也以失敗告終。
「如果公股不整併,市場怎麼併都沒有用」,因為公股金融機構規模大,光就資產來計算,8家公股銀行規模就占去市場半壁江山。金融業者說,「只有把泛公股拿出來,民營金融業才有意願出高價」,金管會雖藉降低首次持股比率,鼓勵公開收購,但市場現在都剩一些「小規模的」銀行和券商,要民營金控「溢價」買,說不定自己股價還會跌。
且數位金融年代,金融業相中的是「客戶」,不再是「據點」,有眾多值錢企金客戶的「大型或中大型泛公股銀行」,才是民營金融業者的最愛,但政策還沒出爐,公股就被限定「不能碰」,這樣的政策鬆綁,會有什麼實質效果,要打個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