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行的難民:前瞻計畫遺忘了偏鄉老人
.聯合報黑白集/誰縱容拆毀礁溪教堂?
.經濟日報社論/提升投資競爭力 先看美國商會建言
經濟日報社論/提升投資競爭力 先看美國商會建言
2018-06-10 00:3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前美國商會公布一年一度的白皮書,除了感謝政府的協助,也對政府施政中幾個最主要的問題提出了建言。其中,美國商會去年提出的83項問題,政府協助解決了11項,另有21項還在協處,對此他們表示認同。但是,美國商會也再向政府提出了五個有待改進的問題。
美國商會可以說是台灣最重要的外國商會組織,不但代表在台灣投資的重要美國企業,也代表大部分外商的心聲。尤其是當國外一些國家競爭力評比機構到台灣實際訪談時,幾乎一定會請美國商會提供意見。美國商會的意見對於外資是否來台灣投資有很大的決策影響,因此國發會每年都會定期與美國、歐僑及日本商會舉行諮詢會議,針對所提出的法規修改或商務問題等一一協處。
在此次公布的白皮書中,美國商會提出五大問題,呼籲政府努力改善。這些法規和建設的相關建議,會直接影響到美商或外商是否要來台灣投資,但不幸的是,過去這幾年台灣吸引外人投資的表現愈來愈差,和亞洲幾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相比,台灣吸引外資的金額幾乎都敬陪末座,因此如何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應該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首先,白皮書建議政府應該確保台灣百分之百能持續、充足、價格穩定且具有競爭力的電力供應。同時,在2025年之後,仍然能保有核能發電當做備用電力。簡單地說,白皮書不認同2025非核家園的做法,台灣是一個獨立電網,無法向其他國家購電,而企業生產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缺電。美國商會的觀點,與二周前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國際競爭力排名、台灣在基礎建設評分大幅下滑的結果一致。鑑於IMD的調查結果加上美國商會公布的白皮書內容,外資都會了解未來台灣可能會有嚴重缺電的問題,這自然會對他們是否來台灣投資造成嚴重的影響。
其次,白皮書建議政府應該採用新思維來規範勞基法中專業與管理人員的工時。這反映的是美商對於去年「一例一休」修法的不認同;同樣的,在IMD的指標中,台灣的企業效能排名下滑,也與僵硬的勞工政策有關。因為拜科技進步之賜,已有許多工作可以在電腦和網路執行,不一定需要進到辦公室,也不一定需要在正式的上班時間來做,這些工作多與腦力和知識有關,因此這些工作的工時應該要維持更大的彈性。
第三,白皮書建議政府應努力確保法規訂定過程的透明完善,這包括拉長新法公告與評論期間,並增加法規訂定過程的透明度,例如「一例一休」的修法倉促通過,然後在民意龐大壓力下又再修正,這些修法的過程是否透明、討論是否充分,都是外商非常關心的。如果想要吸引外商來台灣投資,穩定可預測的法律環境及公開透明的法律決策過程,都是絕對必要的。
第四,白及書建議政府應該要更大方地歡迎私募基金來台投資,因為台灣的游資很多,但是政府對於私募基金有很多限制,尤其是政策方向不明,很多都以個案處理,造成過去一陣子私募基金都不願意來台灣投資。尤其是過去政府擋下幾個國際私募基金在媒體和一些高科技產業的併購案,造成許多國際私募基金的反彈。
最後,白皮書建議政府的各級機關都應該要有更多的創新精神,簡單地說,政府部門在擬訂和執行政策時,應該要有多創新和彈性的思維和作法,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但也是政府最無法去改善的問題。
總而言之,從白皮書的建議內容來看,美國商會充分掌握台灣重要的經濟問題,而且都會立即地反映;這些問題能否獲得改善,對外資是否來台灣投資具有絕對性的影響,政府應該列為重要的施政參考,並認真地設法改善。
聯合報黑白集/誰縱容拆毀礁溪教堂?
2018-06-09 23: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礁溪天主堂的建築之一「文聲復健院」被拆,磚牆受損嚴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宜蘭礁溪天主堂建築群暗夜被拆,如此離譜的毀壞文化資產行徑,竟發生在標榜「清廉、勤政、愛鄉土」的民進黨執政縣市。其過程,不僅暴露縣府的怠惰輕忽,更遭質疑涉及故意放水,甚至與政府高層有關。
建築群雖經文資審議全票通過為歷史建築,但宜縣府卻遲不公告,更無視文資團體提醒可能喪失《文資法》保護的危機。果然,它就在保護空窗期被拆得面目全非,而依法竟只能開罰三千元。
前綠委羅文嘉率先開砲,直指拆除的必是建物所有權人天主教台北總教區,負責人正是現任總主教。羅文嘉說,當今副總統陳建仁當年被提名搭檔競選前,第一個告知就是這位總主教,這讓他「無言」。
宜蘭向來被稱為「民主聖地」,從蔣渭水、郭雨新到陳定南,無不標誌著宜蘭人對抗威權的不屈精神。在許多宜蘭人心中,自然、生態、文資的保護,更重於經濟開發。
蔡英文倡言台灣價值,卻說不清其內容。事實上,其核心就是存在於民間的質樸勤誠、無私奉獻、不分國籍族群,礁溪天主堂正是這樣的表徵。誰料,這座教堂卻毀於民進黨全面執政之時。試問,滿嘴台灣價值,卻又縱容拆毀台灣價值,這何等諷刺!
聯合報社論/行的難民:前瞻計畫遺忘了偏鄉老人
2018-06-09 23: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屏東縣旭海村民林春誧(右),30年來開著九人座老爺車載村民就醫、採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最近推出《體檢行的正義》首部曲「行的難民」,探討高齡化社會中被遺忘的老人移動權,引起熱烈回響。同一時間,立法院正在審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一期預算執行成效,至四月底止,執行率僅五五%,遭到立委質疑。兩個看似不相干的議題,實則凸顯了國家建設的偏差與失能。
「行的難民」之所以引發共鳴,主要是絕大多數住在六都都會區以外的民眾,遑論捷運,就連公車也未必能穩定服務。尤其偏鄉或山地,即便有公車,往往也是班次少得可憐,或者路線不符需求,或者站牌離村落極其遙遠。因此,偏鄉民眾出門若無法自己騎車開車,則往往要仰賴親友接送或叫車,成了公民「交通平權」中被遺忘的弱勢,老人更是弱勢中的弱勢。ˋ
這也是為何車禍三大主因「機、老、酒」中,「老人」加「機車」這兩項高危險因子,往往發生在農村與偏鄉。交通部鼓勵老人放棄駕照及七十五歲以上高齡駕駛體檢換照兩項政策,在非都會區難以推動,原因在此。對許多鄉鎮地區的老人而言,騎機車已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不得不的生活方式。
「行的難民」中最受矚目的報導,是一名住在屏東旭海村的八十二歲村民,每天開著破舊的老爺車,載著年紀與他不相上下的村民到一小時車程外的車城及恆春採買、就醫;報導見刊後,民間捐輸紛紛湧入。事實上,類似情況在許多偏鄉尤其是原鄉部落均為常態。民間社會的熱情,對照出政府公共運輸的空白與失能。
近兩年,交通部在非都會區推動「需求反應式運具」(DRTS),透過鄉鎮公所與計程車業者合作,或由政府補助九成經費購買中小巴,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接送。另有一成的彈性路線,讓司機繞行,滿足民眾採買及就醫需求。但DRTS迄今覆蓋率仍低,關鍵在推動DRTS需要的不只是「錢」,更重要的是「人」。這種非傳統式的運輸須有細膩的規畫,才能使供給滿足需求。而現狀往往是,中央政府只負責給錢,鄉鎮公所拿到經費後,通常就是發包給計程車或客運業者;民眾則以為可以用搭公車的價格搭到專車,事後卻發現不符需求,使用率自然難提升。如此一來,DRTS因搭乘率太低,有些必須減班甚至停駛。
DRTS的構想立意良好,但執行上卻失之潦草。曾是全台唯一沒有公共運輸的屏東春日鄉能成為DRTS少數的成功案例,關鍵在於其靈魂人物——當地鄉長柯自強的用心,證明了只要找到對的人及方法,就能把事做好。
台灣的高齡化來得又快又猛,尤其青壯人口流失的偏鄉,老化程度更遠高於全台平均值。政府若有前瞻思維,都須嚴肅因應,並擬定短中長期對應之道。從偏鄉公共運輸的長期失能,再回看民進黨政府力推的八年八千億前瞻建設,撒下大錢,卻對於解決偏鄉長者移動權毫無設想,漫不經心。
前瞻計畫中近半經費投在軌道建設,高達四千兩百多億元,絕大多數集中在都會。其中,雖有南迴鐵路潮州段電氣化及花東地區鐵路雙軌化等針對南部及東部的交通改善計畫,但對於多數位在山區的原鄉部落或「不山不市」的鄉鎮而言,能一舉解決偏鄉高齡化與高度仰賴私人運具「雙高」的解方,既非捷運亦非輕軌,而是中巴或小巴為主的公共運輸,才能提供高齡化偏鄉及農村移動所需的日常服務。
這些偏鄉高齡者需要的,未必是五分鐘、十分鐘一班的密集車班,或是先進的公車動態App;他們需要的,是高度準點、不脫班、不早發的公共運輸—不論它是叫公車還是DRTS。
失焦的政策,砸再多錢,也難以扭轉錯誤的方向。龐大「行的難民」族群遭到遺忘,反射出「前瞻」計畫在都會重複布建交通路網是多麼浮濫,眼光又多麼短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