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通膨升溫 央行應未雨綢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8087/web/

.聯合報社論/春旱只是下馬威,苦旱還在後頭
.聯合報黑白集/司法院可以醒醒了
.經濟日報社論/通膨升溫 央行應未雨綢繆






經濟日報社論/通膨升溫 央行應未雨綢繆


2018-06-19 00: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13日一如預期決議升息1碼,但政策基調更偏向鷹派,預測下半年還會再升息2碼;另一方面,歐洲央行(ECB)14日也宣布,決定於今年底「有條件」結束資產購買計畫。兩大央行的決策都指向同一件事,即加速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在國際美元維持強勢,國際油價及大宗物資價格居高不下之際,我國中央銀行應該要正視所帶來的通貨膨脹隱憂,並積極評估適時升息的可能性。
央行在今年3月下旬的理監事會議中決定維持政策利率不變,當時所持理由,包括國內通膨壓力及通膨預期仍屬溫和,實質利率水準尚屬適中,以及國內經濟成長動能可能略低於上年,實際產出尚低於潛在產出。但最近二個多月來,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值得央行關切。
在國內經濟情勢方面,行政院主計總處於5月下旬最新公布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2.60%,較2月時的預測值上修 0.18 個百分點。另一方面,5月的出口值達291.2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第三高,對美國出口更創下歷年單月新高。主計總處上修經濟成長率,主要是民間消費及固定投資都見增溫,加上出口轉熱,意味了央行所關切的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缺口可望進一步縮小。
同時,主計總處已上修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0.28 個百分點至1.49%,顯示物價已在走高,且原本已為負0.205%的實質利率,勢必再擴大負值。事實上,根據主計總處才發布的物價統計,5月CPI年增率1.64%,但受到國際原油上漲影響,5月進口物價年增率飆升至8.69%,創近78個月最高。目前布侖特原油仍維持在每桶70美元左右的水準,國際大宗物資價格也在高檔,接下來進口物價大漲的影響勢必持續遞延至民生物價,物價情勢實在不容樂觀。
更者,Fed鷹派抬頭,加速貨幣政策正常化,勢必衝擊國際外匯市場,強勢美元及所促成的國際資金快速移動,將使更多新興市場貨幣承受更大的貶值壓力。3月時國際匯市美元指數尚在90左右,目前已攀升至95,美元持續看強。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在3月下旬一度升抵29.12,化解部分進口物價上漲壓力,目前則已貶破30關卡新台幣貶值或有利出口,但輸入性通膨壓力必然隨之升高
此外,不利物價的還包括季節性因素,特別是晚到的梅雨近日開始在中南部肆虐,蔬果價格已開始上漲。雨災造成的食物類價格波動或是短期因素,但在油價走高、物價情勢升溫之際,卻可能觸發難以控制的預期物價上漲心理,在物價易漲難跌的僵固性之下,非常容易為通膨加油添柴。
央行並非沒有看到情勢的變化,早在3月下旬的理監事會議聲明中已有伏筆,即「本行將持續關注實際通膨與通膨預期、產出缺口等國內經濟金融情勢變化,並密切注意國際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進展、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政策走向,以及近期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可能帶來的風險…」,適時採行妥適的貨幣政策。近期以來的國內外經濟情勢變化,顯然都已在央行的關切範圍及一一應驗之中
另外一項觀察央行政策動向的指標是市場短期利率的變化,特別是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這項利率在3月時的平均水準為0.180%,4月及5月分別向上墊高到0.184%及0.186%。值得注意的是,5月下旬以來,這項利率已再攀升至0.190%以上,上周更大漲至0.197%,是一年八個月來最高央行調整政策利率,向來以市場利率先行,特別是隔夜拆款利率,從這項利率的變化觀察央行貨幣政策動向,可一窺端倪。
最後,我們必須強調,央行最根本也最核心的政策任務,即在於穩定物價,不論從基本面或市場面來看,當前物價情勢存在諸多隱憂,實在不容央行坐視。





聯合報黑白集/司法院可以醒醒了


2018-06-18 23: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永豐銀行帳戶遭黨產會二度凍結,黨中央向法院提告撤銷行政處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政府用來追殺國民黨的《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終於連司法官也看不下去,三名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法官提出釋憲聲請。從任何角度看,司法院都應盡速審理此案,別再拖了。
從立法之初,《黨產條例》就違反了許多法治原則,遭法界人士高度質疑。對合法登記的政黨採有罪推定、溯及既往及高度針對性,一切只用「轉型正義」四個字合理化,是不可思議的事。該法上路後,政治任命的黨產會竟可將國民黨財務完全納管,須經其許可才能動用,在民主國家前所未見。
早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行動前,去年三月,監察院就曾對黨產條例提出釋憲聲請但一年半過去,司法院連是否受理都未決定,實質審理更遙遙無期。在司法院不作為的時間,黨產會極力追殺,婦聯會、救國團都中箭。國民黨退休黨工也因為拿不到退休金,而與黨中央對簿公堂
司法院為何對釋憲案採「拖」字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從法理看,很難認定此法沒有違憲,於是,「不解釋」即成了司法院迎合政治正確、又避免公正性受質疑的「巧門」。然而,政治判斷精巧之餘,輸掉的卻是司法公信力。
當然,以「前瞻條例特別預算案」釋憲聲請遭駁回的前例看,儘管黨產條例違憲與否不難判定,但司法院最後若做出令人意外的決定,也不是太奇怪的事。再拖下去已不是辦法,司法院就別再裝睡,開始審案吧!






聯合報社論/春旱只是下馬威,苦旱還在後頭


2018-06-18 23:43 聯合報  經濟日報社論/社論
這一波降雨,曾文水庫進帳不多,水情依然吃緊。 記者吳淑玲╱攝影


台灣今春罕見旱象,民眾期待梅雨解渴,不料梅雨未至。好不容易盼來西南氣流帶來印度洋及南海水氣,五月底還一度傳出「雙颱夾擊」,卻不幸落空。六月上旬西南氣流成形,氣象局發布了「致災性豪雨」的警訊;卻事與願違,其路徑較預測南移一百餘公里,雨下在高屏、台東和海上,水庫進帳有限。這波降雨鋒面北移後,台灣又將被太平洋高壓籠罩,繼續苦旱。
最近一波南台灣降雨量大約一千萬噸,對苦旱只是「涓滴」之助;但水利單位手舞足蹈,宣稱南部旱象已獲紓解,端午後考慮解除台南地區一階限水。水利單位高興得未免太早,事實上,烏山頭、曾文、白河水庫迄今都仍是個位數蓄水量,面對即將來臨的二期稻插秧,連灌田引水都有問題;政府若輕率解除限水,稻子抽穗時到哪裡找水?
春旱之嚴重,從氣象局官網統計一望可知。若非五月的一波降雨,一至四月降雨僅百毫米,加上五月也不過是兩百多毫米,遠低於年均值。對島國而言,水是難以外求的資源,儘管賴揆指示調水因應,但缺水是全區域現象,各地都旱,要向誰調水?「芒種」前稻子抽穗特別要水,水利單位規定「灌七休七」,逼得農民埋大口徑塑膠管盜水,顯示水情嚴峻。
這波的一千萬噸降水,果真解渴了嗎?那恐怕是自欺欺人之說。對比石門水庫的兩億噸庫容,一千萬噸只是錙銖之數。別以為石門水庫兩億噸庫容很大,桃園地區供水,一年至少要五個水庫庫容才夠用。這波西南氣流在南台灣降下一千萬噸雨量,連供庫底「草原」解渴都不夠。
水利機關通常在冬季邀集農、工部門研判次年水情,決定如何調配供水,或如何休耕補貼。近年因極端氣候加劇,這類水情會議研判愈發困難,今年直到農民訂購了秧苗才發現旱象嚴峻,要求農民休耕。政府還拍胸脯承諾晶圓大廠供水無虞,事實上晶圓廠都自備幾百輛水車,他們知道政府說的「不缺水」並不牢靠。
暖化及極端氣候加深了氣象預報的難度。歷年五月的前十大高溫紀錄,竟有五次出現在本世紀,且愈發升高。以往北半球的水氣移動與季風有一定互動規律:五月黃梅天是低緯水氣上到印度洋及南海,進而滯留華南和台灣,雨多到讓萬物發霉。今年大反常,低緯水氣未上來,印度洋和南海上空沒水氣,導致台灣「梅雨季沒雨」。
近幾年的梅雨季預測常常失準,從氣象界的用詞如迷你梅、空梅、不來梅等,可見一斑。最近這波所謂「致災性豪雨」,氣象局說得煞有介事,結果預測要下一週的雨,竟只下了兩天。儘管一千萬餘噸的雨量仍堪稱「甘霖」,但其實助益無多,南部幾個見底的水庫「存糧」幾乎未見增加。其原因很簡單,管水的人以為有「進水」了,就可以放心「出水」,卻不知作更長遠的打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水資源無法仰仗外援,即使可以「北水南調」,也只是短期救急,無法長期依賴。何況,北部若干河川也逐漸見底,並非無憂。台灣北、中、南、東各區用水供水各有特性,即使備援,也只是一時之計。尤其,極端氣候下的水資源供應,需有大格局的應變,不是閣揆下令就能解決。
賴清德去年因應經濟「五缺」問題時,曾提出救「缺水」的四大策略;但半年過去,有何進度?列在「前瞻水環境」的兩千五百億計畫,又推動多少?問題在旱象超乎預期,費時長久的水利計畫卻牛步而行,當然緩不濟急。包括伏流水開發,迄今一個工程也沒發包
節水,是台灣必要的自救之道。台灣長期以來自恃雨多不斷浪費水資源,民眾農、工及生活用水模式有太多的改進空間,我們卻一無作為,這是最令人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