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 台灣三招因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8145/web/

.聯合報社論/國在山河破:河溪整治的轉型正義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尊嚴」得而復失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 台灣三招因應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 台灣三招因應


2018-06-20 00: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政府15日正式以竊取智慧財產權與技術等不公平貿易行為,向中國大陸輸美價值500億美元的商品課徵25%關稅;大陸幾個小時後就宣布,將向美國輸入的同價值商品課徵同等報復性關稅。美國總統川普不滿大陸的反制,昨天揚言要再對2,000億美元的商品課徵10%關稅,大陸立即回應,也要採取措施,強力反制。美中貿易戰火,愈演愈烈
就首波清單觀察,短期內對我國電子產業影響並不大。以納入第一批清單中所涵蓋的可攜式導航裝置、航海導航與航空導航之成品與半成品等產品為例,部分廠商在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地皆設有製造產線,倘若美方正式確定實施,應可迅速調整轉而將產能移回台灣,間接提高在台生產製造的數量,而台商回流對我產業發展亦具有正面效益。而對於美中貿易戰是否會產生轉單效應、對台灣電子產業是否會造成結構性的影響,仍須觀察後續的執行細節、方式和程度而定。以目前美國總統川普反覆無常的行事風格來看,現階段尚難以評估與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貿易是順差,所列半導體清單品項,也幾乎都是順差。之所以對大陸半導體課徵懲罰性關稅,顯然是希望在大陸半導體產業崛起之前,就先透過提高關稅來降低其競爭力。這也是美方官員所表明,此次懲罰性關稅是要保護美國高科技企業免受北京當局強制移轉技術的壓力,並拖慢大陸發展高科技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
而美國從大陸進口的半導體中,可能有部分為台灣晶圓代工與封測業者客戶的產品,若因此相關客戶受影響,預計美國市場的需求將由其他國家業者取代,包括台灣IC設計業者,相關業者仍以投單於台灣晶圓代工與封測業為主,甚至部分外商在大陸晶圓代工與封測代工業的訂單,可能轉到台灣。因此美國對大陸半導體業者課徵懲罰性關稅,以晶圓代工與封測業而言,影響有限以IC設計業而言,甚至可能會有轉單效應
從川普2017年正式就任美國總統開始,其政策主軸就是「買美國貨,僱用美國人」與「美國優先」。而美中貿易戰應是推動及實現其政策的主要舉措之一,相信在還沒有獲得明顯成效之前,美中貿易戰甚至科技產業大戰恐將持續引爆。對於長期依賴大陸生產基地及美國採購訂單的台灣電子產業而言,衝擊難免。如何減輕相關的影響,以下提供幾個思考方向。
首先是應強化台美雙方產業供應鏈的整合:台灣過去與美國採取「研發製造分工」的ODM策略,面對美國新的製造業回流政策,台灣有機會重新定義與美國的關係。從過去的單純代工,轉型加入美國在地價值鏈體系,增加台灣與美國的創新連結,並從中獲取創新的能量。
其次是緊密雙方經貿夥伴關係:基本上,台灣產業不論從產品研發、設計、零組件供應、物流運籌與售後服務等領域均有涉入,故不論美國品牌廠商如何規劃其全球布局,皆須仰賴台灣產業供應鏈。若能深化台廠與美商的連結,如與矽谷潛力企業合作,整合台灣資通訊硬體製造優勢,與美商共同發展新創應用,如人工智慧、雲端運算與智慧機械等,相信可以強化台美間的互惠依存關係。
最後,為了降低中美貿易戰的可能影響,應思考轉移經營版圖以降低關稅衝擊;尤其應致力於發展多元化國際市場,以降低對美銷售下滑之衝擊。而未來如果台商面臨轉單和遷廠壓力,亦可思考將經營版圖由中國大陸移往歐洲、東協等國家,尋求對美關稅較低的生產基地,降低對美國進口高關稅的影響。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尊嚴」得而復失


2018-06-20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協助民間團體推動五項公投提案,其中最受矚目的即是禁掛五星旗公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才剛發生了邦交國連續斷交事件,現在又有日航和全日空的「中國台灣」風波。蔡政府拚外交,「台灣尊嚴」到底是增加還是減損?
近來大陸施壓動作頻頻,但回顧兩岸關係和緩時,民眾以「台灣」之名行走國際,明明是一條暢通的大路。不但民間商業網站如此,就連很多國家辦理電子簽證的官網,在國家欄位下都可點選到「台灣」,這是在馬英九「務實外交」獲致兩岸默契的架構下所達成。
但在蔡英文嚴拒九二共識後,兩岸重回劍拔弩張。回想台灣名號曾爭取到的國際尊嚴,只要不走向「台灣國」的極端,大陸也某種程度默許。如今台灣尊嚴得而復失,與其說大陸打壓台灣,不如說在打壓民進黨和台獨。
民進黨怒控中國打壓,但蔡政府不也擺明了政策打壓中國?只不過雙方實力懸殊,民進黨只管宣稱「精神勝利」,實際苦果則由人民承擔。政策不友善,服貿要阻擋,結果陸客不來,台灣農產銷陸不佳滯銷,遭殃的都是台灣民眾,年輕人只好西進出走。
島內禁止出現五星旗的公投提案由民進黨暗助,連簡體字書籍進口都要送審,言論自由倒退的惡名將掛在誰身上?政府今天還鼓勵國人拒搭日航,是把人民當成民進黨的人肉盾牌嗎?
民進黨批國民黨「容忍」中國打壓,但中共打壓明明多發生於民進黨執政期間,台灣尊嚴的喪失孰令致之?小國外交難為,民進黨得多用智慧檢討這種「得而復失」的教訓。






聯合報社論/國在山河破:河溪整治的轉型正義


2018-06-20 00:3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石岡壩改變大甲溪面貌,下游河床侵蝕刷深,布滿消波塊與固床工,宛如大峽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最近推出「找溪望.救水路」系列報導,盤點台灣城鄉小溪與大河所面臨的危機,見證「國在山河破」的殘酷事實。數十年來政府一再開發、剝削各地河溪,使河川的天然樣貌變得面目全非,讓一條條溪流變成制式的「水泥河」,造成水和環境與生態的大災難。
東西部的眾多溪流,猶如台灣的生態臍帶,她們是海洋與山林的通道,也是島上多樣生物的天然棲地。然而,經過人工「整治」的水路,兩側高聳的垂直水泥護堤,河床上布設的攔水堰等人為構造物,對河溪生物而言卻猶如高牆,難以穿越。
洄游性的魚、蝦、蟹,被這些落差甚大的水泥結構層層阻擋而回不了家,從出海口想要返回上游產卵的魚類奮力跳躍,卻一再撞牆敗退。近乎垂直的水泥堤岸,則阻擋各種陸地動物穿越,甚至連下溪喝一口水都很困難。紅冠水雞的幼雛掉落三面光的水泥溪流,這樣的障礙,就成了牠們的死亡陷阱。當政府高舉治山防洪的大旗,這些犧牲似乎顯得理所當然,因此整治是否有理、工法是否得當,即不易受到反省。
過去,河溪以「防洪」之名被水泥化,生物原有生態系統被摧毀。如今,在前瞻建設的「水環境」計畫推促下,又有許多城鄉河溪以親水美化之名被「人工造型」,或縮減河道,或開闢自行車道,或水泥化河畔興建開放空間,只為創造「打卡亮點」取悅遊客,為政客的施政滿意度加分。如此一來,河溪廊道的生物棲息功能與生物多樣性又一次遭到破壞。
水環境計畫一上路,台中的柳川、綠川打頭陣登場,各路官員絡繹於途「取經」,皆以複製「台版清溪川」為標竿。事實上,誇耀這些水泥河道為「親水典範」,是不明就裡的無知言論;但上從閣揆,下至六都市長,都在重複同樣的錯誤論調。南韓首爾清溪川十三年前開蓋重見天日,雖令人驚豔;但其親水環境卻不是值得四處複製的典範。首爾的環境景觀學者即直言,清溪川是李明博在首爾市長任內的一場政治大秀,抓對「水岸復興」的亮點把自己送進青瓦台;但缺乏生態平衡與棲地營造的設計,清溪川充其量只是一條較多開放空間的排水道,稱不上典範。
倒是最早將水泥化整治工法輸入台灣的日本,近廿年來不斷反省「整治」的結果,轉向結合社區營造「復育」自然河相與生態的可能性,打造出橫濱和泉川、三島市源兵衛川等迷人水岸的例子。新加坡也有反其道而行的河川復育成功案例,捨直取彎、以復育取代整治的加冷河,是更值得學習的新典範。
政府肆無忌憚地整治、改造河溪,除經常出現錯誤工程,更造成一次次的生態浩劫。有時是政府好大喜功,包裝各種名目不斷推動河溪改造,陷入無止境的惡性循環。尤其縣市首長四年一任的拚政績壓力,加上僵化的預算執行制度,都讓河溪整治沒有充分溝通或精雕細琢的機會。
從前瞻水環境計畫的運作看,「三不一沒有」的問題,讓人擔心此一計畫將成資源分贓、毀滅河溪的恐怖預謀。諸如,整治設計與施工資訊的不透明,民眾連監督的機會都沒有;計畫雖宣示要有公民參與機制,多數整治案卻在決標後才以一兩場說明會打發了事。至於生態檢核,則對工程主辦機關缺乏實質約束力,以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後在打馬虎眼。放眼各地整治團隊,用的都是單一的工程思維,無法顧及景觀、生態、水利的平衡;如此,台灣想要留下令人詠歎的河溪典範,談何容易。
台灣河溪整治的荒謬工程不斷重演,自然河溪消失的速度遠超乎想像。杜甫的《春望》說「國破山河在」,而我們卻是「國在山河破」;轉型正義似乎忘卻了人們記憶中的老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