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聯合筆記/看見正向改變的台灣

.美中貿易戰升溫…川普動「私刑」 失信全球
.派系及國會 正挑戰總統權威
.聯合筆記/看見正向改變的台灣
.電玩成癮…當你用手機餵小孩
.當長照乍然降臨…謝謝你,照護員們
.願景回響/幫河川上妝 不是真美
.漫畫/這就是我們的守門員…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看見正向改變的台灣


2018-06-20 00:24 聯合報  鄭朝陽
齊柏林逝世週年紀念講座,齊柏林遺孀姜緗潔(左)與兒子齊廷洹(右)出席。記者林伯東/攝影



看見台灣紀錄片導演齊柏林離開人世一年了,人們辦講座懷念他,成立基金會要完成他的遺願,繼續「看見台灣」。說來諷刺,「看見台灣」紀錄片曾掀起一陣國在山河破的討論,山、水、林、海卻未停止哀愁。
宮廟、菜農、露營區占領山林,大半個山頭被削平,檢察官正忙著辦案,但為什麼這些違法毀山林的人就是罰不怕?還有多少墾山毀林的現在進行式?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這幾天推出「找溪望.救水路」的系列報導,說的是山林野溪、城鄉水路生命力遭到嚴重扼殺的悲慘故事。
遍布各地的小溪像人體的微血管,活絡了不同地方的郊野生態,這些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河,灌溉農地,提供工業和民生用水。
很多人的童年也都有一條美好的小溪流過,兩岸季節花開、鳥語花香,蜿蜒迤邐的潺潺水道和豐富的魚蝦,不論夏季赤腳浸泡,還是閒來摸蜆垂釣,描繪著多采多姿的童趣和青春。
二、三十年來,台灣提倡環境教育,各項建設也大有進步,卻連小小的野溪都保護不了,以防災、親水為名的整治工程,用毀滅式的破壞手法,把一條條溪流改造成格式統一的排水溝。
愛鄉土的地方人士感慨:河溪整治後,生態毀了,只剩鄉愁。令人錯愕的是,這些以正當理由施做的錯誤工程,竟然都是政府下的毒手,用的是你我繳交的稅金,年復一年沒有止息,也沒有檢討修正的打算。
這幾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完成一項十四天的「島航計畫」,調查船沿著台灣及澎湖、小琉球、蘭嶼等外島繞行一圈,出入十二個漁港,在沿途四個測點進行「塑膠微粒」、「水下聲音」、「水質溶氧」三項採樣檢測,為台灣的「藍色國土」留下第一份海洋現況全記錄,作為海洋環境政策的建議依據
去年聯合報系也探索台灣四周的海洋垃圾危機,引起廣大的關注與重要回響,促成環保署與各縣市陸續整合漁船成立撈取海上垃圾、回收廢棄漁網等船隊,也在限用塑膠袋政策上加大力道,從源頭努力。
不過,近海與海岸的塑膠微粒含量調查,本土的學術調查研究少之又少,是否影響近海養殖、製鹽與海洋生態等,官方也沒有掌握,更談不上把關機制。
齊柏林導演讓大家看見台灣的土地的傷痛,如今只看見民間的憂愁和政府的怠惰,何時才能看見正向改變的政策與行動?






美中貿易戰升溫…川普動「私刑」 失信全球


2018-06-20 00:35 聯合報  王亮/關務署前署長、大學教師(台北市)
中美貿易戰重燃戰火。美國總統川普六月十五日宣布對五百億美元從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高額關稅。圖為川普(中)、習近平(右)。路透資料照



川金會結束才兩天,川普就推翻美中貿易談判共識,宣布將對價值五百億美元、一,一○二項的大陸產品課徵廿五%高關稅。對談判共識反悔,再次祭出高關稅,就像以木柱撞門,一次未達目的,退後重來一樣。這是想一步到位的急躁,不惜失信於全球,製造不確定性。
課徵高關稅只是工具,不是目的,美國了解很清楚,玩真的必兩敗俱傷。要達到目的,還是要找對方談,但這次大陸會更加謹慎,可能要川普承諾不再反覆,否則就別談了。
美國可能認為,WTO的貿易爭端解決程序冗長,且無法快速達到目的。但美國是WTO的主要創始會員國,中國大陸也是她支持入會的。作為世界貿易領袖,對本身的貿易爭端,不訴諸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而引用與WTO規則相違背的國內法判罰對方,就好像動用私刑一樣,不但得不到認同,同時也會讓WTO尷尬不已。其實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操作方式有意見或不滿的國家,不只美國一個,但他們因不滿美國以貿易大國之尊,自己鬧事,使全球同受其害,而不予支持,甚至加入在WTO控訴美國。
由於全球化,供應鏈網絡遍及全球且相互重疊,蘋果鏈就有六百多個鏈鐶。供應鍵通常由終端產品的製造商當鏈頭,統籌鏈條的整合及協作,鏈頭有事,其他鏈鐶也必受影響,例如,假如要避開重稅制裁而採直接投資,供應鏈就可能變成短鏈,有些鏈鐶可能被剪掉或被取代。因此像美中這樣的貿易爭端,必須在多邊體制下來解決,即進入WTO爭端解決機制,讓調查小組查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及誰是誰非、誰有合法性及正當性,同時也能讓利害關係國有機會申請旁聽,了解實際詳細狀況
美國努力維護國家經貿利益,無可厚非,但作為全球貿易領袖,就好像擔任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樣,有維護全球貿易秩序的任務,不但自己不能鬧事,而且還要讓利害關係國有機會參與,使資訊透通,俾能指導國內業者作供應鏈重組、投資規畫及風險管理,這應也是他們加入WTO的目的之一。假如美國捨此不為,則其世界貿易領袖的地位恐將動搖,這從此次G7高峰會議的氛圍中就可看出一些端倪。






派系及國會 正挑戰總統權威


2018-06-20 00:40 聯合報  鄭明德/台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新北市
蔡英文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臨時會正進行中,也排定幾項法案準備三讀修法。一切看似風平浪靜,但近期綠色背景機構的民調,顯示總統及行政院長的滿意度下滑,讓人憂慮此時的總統、行政院長還能推動法案?
總統的法案影響力趨弱,從去年初開始。二月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停開後,開始出現派系及立法院主導法案的現象,這顯示黨政關係出現新狀況,派系及國會可以挑戰行政機關的政策立場,這是對總統或行政機關的制衡
一例一休案,林濁水曾批判蔡總統的主導,指其「黨政國會一把抓,黨團唯命是從,過度迎合」。該案施行後,賴清德是第一個表示反對的直轄市長;賴擔任行政院長後,更直指現行一例一休規定該修法。前瞻計畫案,林濁水批判「透過這種方式來拉拔支持度」,也被黨視為「民意的救命仙丹」蔡英文標榜其執政是「最會溝通政府」,但「對重大議題都想要不討論就趕快通過」,導致「救命仙丹」也失去作用。
公務員年金改革部分,原年改會、考試院及民進黨團法案版本中的重要規定,都被立委段宜康較嚴格的法案版本所取代。林濁水指「總統一再要求黨團不要把法律改得離年改會版太遠,總統甚至要求黨團在年改會版本上進一步稍加放水,但是綠立委還是挺住了。」
同婚案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立院黨團則擺明不處理,政院也索性不提案或遲遲未提。就過去經驗而言,這真是奇特的現象。行政院在重大法案缺席,其權威將逐漸被立法院所挑戰
根據學者研究,總統在行政院提案審查上扮演重要角色,當總統滿意度高,政院提案有較高的通過率。現在總統及閣揆的滿意度下滑,讓人憂慮此時的總統、閣揆還有能力推動法案嗎?司法修正案,立委有廿九個提案,其中眾多條文都挑戰政院版本。現蔡總統「表態支持」政院版本;政院以「不更動」自己版本為「優先原則」,試問這「表態支持」、「不更動」與「優先原則」,總統及閣揆如何堅持?
法案推動過程,最能準確看出當前民進黨政府的黨政互動。派系及立法院主導,總統及行政院長權威轉弱,此現象特別值得關注。






願景回響/幫河川上妝 不是真美


2018-06-20 01:11 聯合報  王賢文/文字工工作者(台北市)
台中綠川「醜小鴨變天鵝」,被官員譽為河川改造典範,但相關整治方法也引起學者討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找溪望.救水路」專題報導,凸顯河川的整治問題值得重視。
報導提到台中綠川、柳川的整建,把原本臭水溝似的河川,整治為「台版的清溪川」,美幻到成為年輕人拍照和打卡聖地,也成為各縣市整治河川模仿的範本。但整治方法也引起學者討論
筆者認為綠川、柳川現在的美,好像女人化妝過的美,而非自然美。筆者六十年前出生在台中,廿多歲才離鄉,印象裡的綠川、柳川還是溪水潺潺,兩岸柳樹搖曳的河川;我初中讀的國文課本,有一篇錢歌川寫的「新夏台中行」,還寫著綠川可以划舟哩。可見當初綠川的自然之美。
後來十多年,因大家亂丟垃圾,加上政府不當整治,綠川、柳川才變成醜陋的臭水溝。這兩、三年,雖以新的河川改造方法,讓綠川、柳川變成美麗觀景河川,但總少了生態自然風,何況美化也不過一小段而已,貫穿台中的兩條河川能整條都整治嗎?
河川整治應以恢復自然美最重要。到過京都的民眾,都知道京都和其附近河川,如鴨川、桂川、白川、宇治川等,都保持著自然樣態,也都相當親民;有些河川可以行船看景,有些還有「溪涼床」等的河邊木席,可以邊喝咖啡、吃料理,邊欣賞河景。
千年的古都,河川都這樣保持著自然之美台中以前素有小京都之稱,但把綠川、柳川變成人為美妝,卻也失去原來的自然之美了。不知整治河川者,有無從歷史角度去觀看?







當長照乍然降臨…謝謝你,照護員們


2018-06-20 01:14 聯合報  洪金鳳/行政人員(高雄市)
專家分析,老病人愈來愈多,而子女能自己完全照顧的人變少,看護愈來愈難找。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以前看到報章雜誌在報導「長期照護」,因為家人都健康,所以總覺得和它很遙遠,不會想有進一步的了解,直到今年年初爸爸中風,有了照護上的需求,我才開始接觸到「長期照護」的相關內容。
爸爸經過醫療救治,身體慢慢有起色之後,就移居至護理之家,接受專業醫護人員的照顧。以前我從來不知道醫護人員要為臥床病人處理哪些事項,爸爸住進去之後,從探視中,我才慢慢了解到醫護人員照顧這類病人的辛苦之處。
若病人臥床,行動無法自如,還有三管(鼻胃管、氣切管及尿管)的問題,照顧起來就更加辛苦,醫護人員要按時量測血壓、血氧濃度、體溫、傷口換藥,護工則負責病人餵食、抽痰、換尿布、翻身、拍背、洗澡,還要逗病人開心等工作。每次手拙的我,看到爸爸的身體在她們靈巧的手中,變得乾淨又舒爽,我就對她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她們不怕髒也不嫌惡,雖然這是她們的工作,但能夠做得好、做得同理心,是讓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事。
病人臥床久了,器官感染的事會重複發生,有時候爸爸會突然發燒,或是像上回不小心扯壞尿管,引發血尿及肺部感染,也是急診室及病房進進出出的,多有賴弟弟和弟妹的奔走及看護無微不至的照顧,才讓爸爸身體病症危機解除,重新回到護理之家。
我和弟弟都在職場奮鬥,爸爸的住院照顧都需委請看護才能讓我們無後顧之憂,偏偏澎湖的看護及護理之家的護工人力都缺乏,因為這種辛苦工作很少人要做,所以這幾月爸爸能夠得到良好的照料,我除了感恩老天爺厚愛外,還要謝謝這群不畏辛勞,為他服務的醫護人員。






電玩成癮…當你用手機餵小孩


2018-06-20 00:55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初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相關規定19日起生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十九日起,世界衛生組織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呼籲各國提出成癮防治對策和相關規定而台灣雖已將電玩成癮視為精神疾病,但尚未有明確的施行細節
電玩從原本的掌上娛樂,透過網路連網、下載、積分、目標、升級,到獲利,使得電玩成為重大經濟產業和休閒活動;而成癮,是一種「強迫性熱情」,再加上商業物質操作和科技賦予生活行為「上癮」的本質,造成人們滑個不停的手指,操作著手機和滑鼠的普式準則。
這科技上癮的毒好解嗎?當電玩直播和手遊社群現象蔓延,我們該怎樣防微杜漸呢?
物質成癮與行為成癮,兩者之間的界線對玩不玩電玩的現代人來說,變得相當模糊。iPhone或Play Station推陳出新的科技玩物牽引消費者,而剛才過的大陸618購物節成交天價或年底熱鬧光棍節氛圍,都是想藉由購物上癮的設計,讓人類尋找快樂,轉化行為成癮,廣義的科技成癮,造成電玩成癮的基因
在關心電玩上癮的幼年或青少年族群時,父母或家人首先就要檢討自己的資訊行為。父母因為工作或娛樂,經常查看手機和平版電腦,對年幼的小孩來說,傷害很大。嬰兒或小孩,得不到父母關心目光,也會變得注意力差,更糟糕現象是父母丟下手機給小孩當「學習玩具」,以為手機中的卡通或歌謠能活化小孩教學。就這樣,科技的「原住民」們,早早跟著父母一起滑手機。公園旁被譏諷為喪屍的抓寶可夢群體,大人帶小孩,全民皆成癮。
世衛所列狹隘的電玩成癮,是在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已面臨重大傷害,且至少持續一年者。而要避免這樣的情境,當事人若已經陷入無法停止不玩,就必須接受「斷網斷玩」的強制手段;但長期的防患未然,家人或同儕要能做到「動機式」的晤談,把成癮的好處和缺點一起攤開來和成癮者討論,轉移他們單向的注意力。
至於政府和社會面也該反思,當我們把所有光環都給了電競和電玩高手時,只強調產值或獎金上經濟面的結果,卻沒有在「電玩素養」上下功夫,以為玩得越久,就能出國拿獎金。
但令人憂心的是文化層面的難題,「遊戲化」早就從年幼教育融入科技載具,影視元素中電玩直播人口大增,手遊結合社群分享快感瀰漫,各種穿戴裝置,用步數積分拉著你我無法停止的目標設計,玩電玩的族群又是靠玩的過程建立虛擬的人際關係。破解成癮進行式的懸念,增加社會互動,才可能贏回自我的時間。







年年辦 全國美展淪學生美展


2018-06-20 01:02 聯合報  呂清夫/輔大應用美術系教授(台北市)
瑞芳高工製圖科高一女生鍾侑佑拿下2016年全國美展第一名殊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國美館舉辦全國美展(簡稱國展),但是報章少見報導,顯示社會似乎不太重視,但是它卻每年都辦一次,其燒錢頻率可想而知,承辦單位更要年年疲於奔命。
其實它早在民國癌96年(二○○七年)就被教育部正式廢止,原因是「隨著民間美術活動的蓬勃發展,以及藝術表現之多元化,不論省展或國展,此種來自歐洲沙龍傳統的官方展覽和評選活動,近年來在美術界或一般文化界所得到的重視及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民國98年(二○○九年)文化部《大百科全書》)。但是沒想到,民國100年(二○一一年)國展竟然死灰復燃,而且越辦越密,改變以前三年才辦一次,現在主導者變成文化部,但與《大百科全書》所言豈非自相矛盾?
我們也知道,一下子省展或國展全沒了,難免缺乏存在感,但是台灣的文化經費有限,不必因為一年一度的省展被廢止,就把國展改成每年都辦。花錢就要花在刀口上,所謂「刀口」就是指它的成效,例如八十年代北美館隔年舉辦的《新展望》在展出之後,出現了不少大咖藝術家,如莊普、賴純純等多人其後都成了藝壇的重鎮,反觀國展,幾乎成了學生美展。
兩岸都有國展,國民政府首次在民國18年(一九二九年)於上海揭幕,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搬到台灣,但是自從被教育部停辦之後,大家現在也搞不清楚是第幾屆了。
也在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大陸舉辦了第一屆國展,原則上五年一度,第六屆民國74年(一九八五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以後,竟然招致了藝術家們的不滿,發表在民國74年(一九八五年)《美術思潮》座談會中,中央美院師生,尖銳批評了當時重題材、輕形式的傾向。
這就是「八五新潮」,也是八十年代中期大陸出現的一種美術運動,當時的青年不滿於藝壇的左傾路線,厭煩了樣板畫的老氣,卻要從西方現代藝術中尋找新的契機。八五思潮也沒有立足於道統,甚至是一個「全盤西化」的運動。這個運動先後孕育了被稱為F4的四大藝術家,其中張曉剛的一件畫作賣到七千四百萬台幣。岳敏君的作品還登上紐約《時代週刊》的封面。這個新潮更催生了高名潞等評論家,他後來總負責的「八九大展」被認為是大陸當代藝術史上最令人激動的藝術運動,他大量推出了觀念性的作品,使大陸的現代藝術拉入了國際視野
不僅如此,民國88年(二○○九年)大陸的國展還設立「理論評論獎」,要鼓勵美術理論、美術評論的專業就像醫學上除了臨床醫學之外,基礎醫學同樣重要。民國103年(二○一四年)大陸又有人在討論,國展畫作出現很多大同小異的問題。在評委的人選上,更有人提出諸多質疑,大家反對觀點老舊的評委,因為他們永遠阻礙藝術的發展
相比之下,上述的新潮與質疑在台灣完全看不到,理論評論人也任其自生自滅,只有國展的評委私下告訴我,一年辦一次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