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628/web/
.聯合報社論/每個孩子都等值:政府真關心營養午餐?
.聯合報黑白集/小國能做什麼?
.經濟日報社論/以數位轉型重塑台灣產業競爭力
經濟日報社論/以數位轉型重塑台灣產業競爭力
2018-06-06 00: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微軟5月底時在台北舉辦亞太技術年會,會中引述研究機構的調查指出,至2020年時全球AI投資規模預計將達460億美元,亞太將成為最大宗的市場。報告同時指出,至2021年前,數位轉型將為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增加新台幣4,000億元,每年GDP成長率將因而提升0.5個百分點,顯見數位轉型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基本上,近幾年不僅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各類新興科技如AI、區塊鏈、雲端、大數據等技術也不斷迅猛發展,一項國際性的研究報告就指出,亞太地區有八成的企業主認為自身企業需要轉型,以面對未來局勢持續成長。台灣地區方面則有83%的比率認為數位轉型是當務之急,顯然國內廠商在面對紅色供應鏈競爭,以及國際創新服務蓬勃發展的雙面夾擊下,在數位轉型上有著不可不做的壓力。
所謂「轉型」,意指企業長期經營方向、營運模式及其相應的組織架構、資源配置方式的整體性改變,是企業重新塑造競爭優勢、轉變成新的企業型態的過程,數位轉型則是以運用數位科技的方式來達成轉型的目的。數位科技可能是手段,也可能是目的;可能是驅動者、主導領航者,更可能是顛覆者,端視轉型的目標而定。
觀察台灣目前主要產業所面臨的形勢,數位轉型的速度恐怕需要加快,才能因應現今環境的挑戰。以製造業為例,競爭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都在推動製造業升級,積極往工業4.0方向邁進。但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廠商,大部分業主對工業4.0的核心仍不清楚,且有約三成企業認為並無導入的急迫性;究其原因,主要是認為導入工業4.0所帶來的效益不明,顯然很多廠商對於現今智慧工廠的長足發展還不夠瞭解。
在金融業方面,國內金融業資訊化的發展極早,資通訊投資的積極度在台灣各產業中亦名列前茅。但這幾年全球掀起數位化金融浪潮,顛覆傳統作法的金融科技新創公司,逐漸展現出對於既有金融服務產業的衝擊與影響力,促使國際金融業者正視且積極尋求數位轉型,台灣業者自不例外。
政府也期望透過法規開放,鼓勵金融業者投入數位轉型,至今已有多家銀行推出數位分行,在新興科技的採行上,如行動支付、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亦十分積極。然而,業者正向面對數位轉型帶來的新科技與創新應用,但在實際推動上仍有諸多困難。這包括在技術面:新興科技的掌握與使用仍在累積經驗,但因金融業既有資訊系統相當複雜且強調安全,新科技的導入調適難度頗高;在經營面,如企業內部創新文化及心態的調整,以及對新夥伴的合作模式、新商務運作以及新資訊系統架構有更開放的態度等。
綜觀全球嚴峻的市場競爭形勢及國內產業現況,數位轉型勢在必行,但要如何才能有效達成轉型升級的目標呢?以下有幾點建議:首先,政府應該率先做為數位轉型的先導示範場域。數位轉型有助產業升級,同樣亦有助於政府對企業或人民間的溝通與服務,透過創新應用宣示及傳達轉型的力道與決心;同時,應透過創新採購,鼓勵廠商發展更多的數位化政府應用。其次,組織數位轉型輔導團隊,透過交流、標竿典範示範及現場輔導,從應用需求的角度出發,協助中小企業積極採取行動。政府可以從建立典範著手,透過典範所建立的最佳實務,將轉型的策略與方法進行產業擴散。
最後,數位創新的過程中,尤其是金融相關行業,勢將面臨法規相關限制,需動態檢討相關法令規範,並提供更具彈性的創新試煉環境,吸引更多新創業者參與,以此推動我國數位服務發展,一方面激勵產業數位轉型,另一方面也引入新創活水,加速整體產業的升級。
聯合報黑白集/小國能做什麼?
2018-06-05 23: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外電分析,新加坡決心要將川金會主辦成功;圖為星國觀光飯店利用漢堡與冰茶組成所謂的「川金會菜單」,極具巧思與創意。 中央社
事實上,川金會若能成功,新加坡在此一「歷史性峰會」中的角色也會寫入歷史裡,就如同「九二共識」亦抹不去新加坡的角色。如果要問,小國能做什麼大事,新加坡堪為範例。
台灣比起「鼻屎」當然大得多,但說起來仍是個小國。台灣以小國的姿態,希望能成就什麼大事?第一就是口氣大,例如譏人「鼻屎」這類的外交言詞。第二還是口氣大,例如連連「被斷交」卻只繼續強調友邦支持。民眾投書媒體,擔心「親愛的總統你把台灣變小了」;而對照蔡英文本人的語錄,「把台灣面對的困難一項一項克服,這就是我的工作」,不確實顯得口氣太大了嗎?
台灣不只是地理環境小,還有夾在美中兩強之間的困境,絕對沒有可揮霍的本錢,卻總是逞「口氣大」之能事。以瑞士等小國謹慎維持國際地位為例,國內意見領袖嚴長壽曾殷切建言「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但民進黨自詡的國家使命到底有多大?
聯合報社論/每個孩子都等值:政府真關心營養午餐?
2018-06-06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政府有責任改善校園營養午餐的無差別待遇,讓台灣的孩子人人等值;圖為花蓮縣議會日前試吃國中生營養午餐。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委問政習慣將政府浪費的公帑換算成孩子的營養午餐,經常可以收到很好的新聞標題效果;但若接下來問:政府和立委是否真正關心孩子的校園營養午餐?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台灣只有廿二縣市,但對於學校營養午餐始終沒有一致的標準和法令,所以有的縣市學校午餐收費、有的全免,甚至苗栗還出現過全免、減半、再收費的怪象。至於一餐的預算,從雲林、嘉義的卅四、五元,到雙北的五、六十元;扣除廚工薪水後,山上的孩子只夠吃得起一顆肉包,都會的學童可享客製化五星級供餐服務。城鄉差距有如天壤,讓孩子因就學縣市不同就得受到不平等待遇,台灣的學童並非人人等值。
學校營養午餐問題盤根錯節,不時為家長或學生所詬病,但多年以來,政府始終未能對症下藥,不但主管機關分歧,至今也缺乏一致性的規範。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連日報導「校園營養午餐」專題,以嘉義縣阿里山上的達邦國小為例,師生必須靠一位六十多歲餐廳老闆的熱心幫忙才得以供餐不斷,而這份午餐通常是學生小賢一天中最重要或唯一的一餐,讀來怎不令人心酸?校長和老師一致表示農委會推動的「四章一Q」對偏鄉學校太遙遠,偏鄉學校只求有穩定的廠商供餐、別讓師生斷炊即心滿意足。
農委會今年九月即將全國試辦的「四章一Q」政策,鼓勵學校使用有機或認證的食材,政策立意良好,但執行細緻度不足,不僅未考量城鄉差異,包括產量、運送、預算、防弊等配套也未完備,齊頭式補助一餐三點五元如何計算出來,也始終未能交代明白,形成令既出門、學校叫苦的實況。
教育部國教署前年委託中興大學成立「推動學校午餐專案辦公室」,目前尚在起步階段,署長自承中央在學校營養午餐扮演的角色不足。而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前年宣示「四章一Q」時稱「學校午餐由農委會負責」,雙頭馬車各跑各的,政策殘缺,學校無所適從,自是不足為奇。
日本與南韓均訂有「學校給食法」,由中央政府主導、地方政府配合,透過明確的法律規範廚房設置、食材供應、營養師角色,甚至經費來源及飲食教育,均有所指引,開創出日韓各自的成功模式。尤其兩國對於安全食材供應平台都有行之有年的豐富經驗,並從學生午餐中澆灌出和食與韓食文化,足堪借鏡。台灣號稱美食王國,若回頭檢視我們的飲食教育,肯定心虛;學童的午餐如果扎根不實,如何開出台食文化的花朵?
台灣校園營養午餐是一年超過百億的市場,但因政府長久輕視怠忽、業者因獲利有限進場意願低落,惡性循環下逐漸造成學生、學校、業者三輸局面。偏鄉無利可圖,校長每年都得千萬拜託業者投標;都會區限制也多,團膳業者家數銳減;而咸認最佳方案的自設廚房,多數校方也因空間有限或增加行政壓力而不願嘗試。
台灣的校園營養午餐,目前至少還存在著城鄉差距「吃不吃得到」、營養師不足「吃得夠不夠營養」、廚藝再精進「讓午餐更好吃」等三大面向的問題,中央政府有責任更積極介入主導,透過政策工具、預算重分配、產學鏈結、媒介民間資源投入學校午餐的改革;甚至立法以跨領域思考打破結構性問題,用更細緻的施政作為精準照顧到城鄉的每個學生。所幸台灣現在已有許多自發性民間團體或食育運動者及廚師投入改善學校營養午餐問題,期待能夠給予下一代一個吃得飽、吃得好的許諾。
與其編列浮誇不實的前瞻預算,或難以估計成效的援外經費,標榜正義、人權的政府,理應更有責任立刻改善校園營養午餐的無差別待遇,讓台灣的孩子人人等值,這不是最容易立竿見影的施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