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反制大陸 慎勿傷人不成反自傷
.聯合報黑白集/名嘴竟摀大學生的嘴
.經濟日報社論/從粵港澳大灣區 看見大陸企圖心
經濟日報社論/從粵港澳大灣區 看見大陸企圖心
2018-06-24 00: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等九市組成的城市群,面積為5.6萬平方公里,覆蓋人口6,600萬。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規劃,最早是由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7年3月的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並在同年底寫入中共19大報告,成為習近平時代國家發展大戰略之一。 此一戰略構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美國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的東京灣區等世界著名灣區。就形式而言,確實類似;但就本質、意義與影響而言,卻有同與不同,值得深入關注與分析。
首先,就「粵港澳大灣區」看,具有四層不同的地理概念。除了「自然地理」及「文化(或社會)地理」,從「經濟地理」來看,在這塊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巨大的市場力量推進了經濟融合,加上近年來各種道路、橋樑、高鐵、網絡等建設,文化語言因素造成的不便也獲得明顯改善,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已愈來愈高。
第四個地理概念則是「政治地理」,這正是大灣區在邁向更高純度經濟全面一體化過程中最大也是最後的一個考驗;與全球其他大灣區比較,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不同。有了這樣的了解,就可以明白中國執政當局何以要訂為一個戰略,而且是一個位階最高的國家級發展戰略。
就政治的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挑戰課題有三:一、關於「一國兩制」的問題;二、關於誰做龍頭的問題。前者最鮮明的例子,就是粵港高鐵如何處理出入境過關時「一地兩檢」的問題,最終還是有賴中央定奪處理。後者,早前在長三角也碰到過,最終由中央認定了上海而獲得解決。至於粵港澳的情況比較複雜,廣州、深圳、香港地位旗鼓相當,所以最後可能還是由中央擔任龍頭。
如此就產生了第三個挑戰課題。中央作為龍頭,在指揮與協調上如何能恰如其分,既能指揮協調,又能保持靈活與效率。凡此,在即將正式出台的發展規劃中可以一目瞭然,有理由判斷,這個發展規劃或將是中國經濟發展在2018年中最濃彩重墨的一件大事,也因此可以來順帶關注一下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潛力與前景。
自1979年到2017年為止,中國經濟近40年的發展略可分兩個階段。從1979到2012是一個階段,年均成長率達10%;自2013至2017是一個階段,年均成長率降為7%。從經濟發展理論的角度來看,前一階段是被高估的,後一階段則有所低估。
就理論而言,經濟成長率一是取決於需求面,二是取決於供給面。中國改革開放之際正好迎來了一個空前的全球化大機遇,這是需求面形勢;但中國之所以能抓得住這個大機遇,靠的是勞動力紅利的核心競爭力,而後者又是改革開放下的主要成果。所以,第一階段中供給面的優勢有二,即勞力與體制改革。除此之外,供給面還有一個因不慎進入誤區而出現的大面積、高強度的透支,即環境生態與弱勢者權益的透支,所以這個階段10%的成長率是因透支而被高估了。
進入到2013年,透支情況引起關注而被積極矯正。與此同時,卻要為前期政策所導致的諸多麻煩進行「三去」,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不得不接受一個較低的成長率,所以7%是被低估的。有理由判斷,過去40年的中國經濟成長率長期維持在7%到10%之間,比如8%或9%,相當穩定,但這還不是「潛在成長率」的概念。
所謂潛在成長率,是指所有供給面要素都發揮了效率之後所獲致的最高成長率。相較於已開發國家,中國還存在著相當巨大的改革空間,只要持續改革,潛力就會持續轉化為實際成長率,「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大陸未來中、長期的經濟前景是可以樂觀期待的。
聯合報黑白集/名嘴竟摀大學生的嘴
2018-06-24 00: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文大宿舍大群館成為藍綠角力的政治事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親綠政論節目《新台灣加油》猛打侯友宜文大宿舍案,因所邀文大女生的發言未如其預期地痛批該宿舍,還稱住起來「安心」;名嘴來賓及主持人不滿之餘,竟指責該大學生「說謊」。媒體和名嘴教授擁有無限的言論自由,竟不許一名大學生說出實話,除了斯文掃地,也引來網友的批判。
上節目的女生是口誤或故意說謊,要辨明其實不難。她雖在節目中說支付宿舍費後住六個月,後又在其他節目說近五個月,可見只是不夠精準,並非故意說謊。但綠營名嘴卻相繼質疑她說謊,次日更打出「大群館前館長昨上節目!姚立明打臉!她公然說謊」的標題,這是看大學生好欺負嗎?
前一天在節目上,學生據實說出自己的感受,稱「大群館」住起來還不錯,該節目打出的標題竟是:「怪!學生向節目抱怨宿舍小窄,但上火線怎噤聲?」。顯示該節目已有預設立場,只挑符合己意的人上電視,卻不准說實話。
曾任文大教授的姚立明,在太陽花學運期間因力挺學生,而被封「學運戰神」。這次,他未在第一時間追問學生是否口誤,卻在次日學生不在場時對她猛轟。這種「大砲打小鳥」的作法,除不符師道,也不合比例原則,簡直是「打擊學生之神」。
論發言的武器,學生哪裡比得過名嘴?名嘴轟侯友宜也就罷了,需要把無辜的學生都當成敵人嗎?不許大學生有說實話的自由,難道是綠色名嘴的「台灣價值」?
聯合報社論/反制大陸 慎勿傷人不成反自傷
2018-06-24 00:3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文膽姚人多出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對中共的外交打壓怒言「不會再忍讓」,閣揆賴清德也痛斥中共惠台目的是要「併吞台灣」,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更要求人民選擇不搭乘「屈服於中國的航空」。中共的打壓固傷害台灣民眾的情感,但蔡政府要發動這樣的反制,恐怕與民眾的想法有一段距離。
民眾對中共打壓不以為然,但對蔡政府維持兩岸現狀與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能力,其實也沒太多信心。尤其吊詭的是,最近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不降反升。亦即,蔡英文執政兩年,民意趨勢已變,人民對政府的號令不再景從。早就起風了,但蔡政府卻蒙著眼,假裝沒看到民心正在離民進黨而去。
兩岸關係嚴峻,蔡英文的兩岸人事布局卻令人難懂。總統府最近派出副秘書長姚人多轉任海基會秘書長,據稱旨在「強化海基會橋梁角色」,顯現總統對兩岸交流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姚人多在清華大學社會所的同事陳明祺則出任陸委會政務副主委。「海陸布局」如此集中在特定小圈圈人選,真有突破僵局的意圖嗎?中共對「堅定獨派」出任海基會要職,又作何感想?
蔡英文施政不得民心,她不思問題根源,只用文青掩飾,終至民怨沸騰。蔡英文的文青腔主調即來自姚人多,而姚人多實是因蔡政府飽受背離路線、毀棄價值的指責,倦勤求去;而蔡英文不捨,於是一路傳出姚出任教育部長、促轉會主委等職的消息,如今終於落腳海基會。但這項人事只是為了幫兩岸關係也吹起文青風嗎?如果蔡英文不思從源解開兩岸糾結,卻鼓動對抗、盲目反制,如今派兩名親信出任海陸要職,就能緩解兩岸對立,打開冰封的大門嗎?
姚人多自稱是「堅定的獨派」,但他二○一三年即曾指出台獨、建國已失去主流市場,因此主張民進黨應拉近與中國公民社會的距離,民進黨執政後更應推動民主、自由、人權的「台灣經驗」幫大陸早日走向民主化。這些主張,受到太陽花反服貿的逆流,在蔡英文執政後無一實現,而兩岸關係陷在反中泥沼中。
面對持續探底的民調走勢,蔡英文應想想:台灣民眾對大陸好感度的上升,反射的正是台灣的發展困境。蔡政府必須反思兩岸政策的根本盲點,若一味暴虎馮河,反制措施得不到人民支持,反將自陷困境;若刻意踩踏中共紅線,也恐自掘陷阱。從M503航路到李明哲事件,殷鑑不遠。
兩岸民眾彼此的好感,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台灣民眾對大陸好感提升,有助於擺脫國民黨過去的反共八股和民進黨現在的仇中情緒,推動兩岸和平穩定發展。蔡政府否棄九二共識,又與民意逆向而行,當民眾對政府的政策失去認同,甚至對大陸的好感高過惡感,暴露的就是民進黨的困窘。
中國大陸不斷提出「惠台」措施,是對其制度與發展道路感到自信,因此對台灣喊出「兩岸進入制度和人才之爭」。蔡政府叫人民選擇要不要搭乘矮化台灣的航空,這是一種「封路」思維;相對的,中共惠台措施卻是一種「開門」策略。民進黨不妨想想:「封路」對比「開門」,誰將勝出?
多數台灣人仍相信民主與人權價值,但民進黨不能只有「哀號」一招,永遠只用「國家尊嚴」遭到打擊為藉口來剝削民眾的感情。一旦民主變成民粹,民粹走向威權,憲政屢遭踐踏,社會不斷撕裂,不僅將拖垮經濟發展與國家競爭力,將更讓民眾難以抗拒到對岸尋求的發展機會。此時,若還以民主先進者自居,以為可以指導大陸的公民運動,卻不反思內部民主衰腐的課題,那就太自不量力。
蔡政府應思考兩岸如何重拾共同的政治基礎,各項決策慎勿傷人不成反自傷。大陸則應以不傷害台灣民眾情感為念,以免徒增兩岸心靈契合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