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突破低薪對策 說說而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中央官員地方化 治國思維黨派化
.聯合報黑白集/挺同騙票話術翻新頁
.經濟日報社論/突破低薪對策 說說而已?







經濟日報社論/突破低薪對策 說說而已?


2018-05-20 01: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召開記者會,說明薪資現況,以及政府因應低薪對策,民眾看到的是,政府用失真的平均數來誇張薪資現況以宣揚政績;把低薪的責任推給經貿密切的中國、太多的外勞和大學生,以及勞工對老闆加薪無感。最後提出來的政策解方,根本沒有對症下藥。
首先,官員用平均數呈現薪資現況,顯有誤導民眾之嫌,因為平均數易受極端數值影響,例如把吳音寧的月薪(至少21萬元),和五位月薪2.2萬元的年輕人合計,月薪平均數為5.3萬元,平均數即完全扭曲普遍低薪的事實。因此,賴院長說去年勞工平均月薪達4萬9,989元歷史新高,只讓低薪族更為反感。
較能精確反映薪資的是中位數,2016年為4萬612元,顯示至少一半的勞工薪資低於4萬元;主計總處資料顯示,月薪3萬元以下的勞工占了31%,3萬至5萬元以下則近50%,可見八成勞工月薪不到5萬,財政部2017年8月的薪資調查,也顯示月薪低於4萬元者占約六成,這才是低薪的實況。
而即使用平均數比較,2016年的月均實質總薪資為4萬6,422元,比2000年的4萬6,605元還低,2017年雖然微增至4萬7271元,也只比17年前增加了600元而已;今年首季實質總薪資(含年終績效獎金)就算高達5萬9,852元,但2015年第1季也有5萬9,018元,代表這三年來實質總薪資只增加了774元,又有何值得炫耀之處?再對照蔡總統說過基本工資3萬元是她的夢想,賴院長說過照服員薪資低於3萬是做功德,副院長「假設」最低工資每年調整6%則七年內就可到達3萬等等說法,上述數字顯得刺眼誇張,也讓政府和人民的距離愈來愈遠。
其次,行政院好像在舉辦「低薪研究」的學術研討會指出低薪的五大因素,除了全球化、過度教育讓學歷貶值、外勞增加拉低平均薪資,雇主有加薪但勞工無感之外,竟然「2017年薪資已經顯著成長」,也是「薪資停滯不成長」的原因。高層官員如此的邏輯能力,如何讓民眾寄予突破低薪的厚望?
民眾不免要問,全球化如果是台灣低薪的原因,為什麼高度國際化的星、韓卻把台灣的薪資甩得遠遠的?是兩岸投資和貿易密切的「中國因素」在危害薪資嗎?回歸中國的香港,為何薪資能不斷成長?難道台灣要切斷兩岸經貿投資,繼續邊緣化,才能提高薪資嗎?
至於「過度教育讓學歷貶值」,似乎在責怪當初主張「廣設大學」的教改專家,教育部管制專業,抑制人才,甚至介入大學自主,大開產學合作的倒車,讓學用落差不斷擴大,是否應負最大責任?蔡總統主張年輕人高中畢業不妨進入職場,甚至建議先去當兵,又難道就是低薪的解方?
「外勞人數增加,拉低平均薪資」的說法,更凸顯政府有失厚道。因為外勞人數僅占整體受雇勞工8%,影響均數不大,反而抒解產業缺工和撐起社福(尤其長照)的破網,功不可沒。
研議中的新經濟移民法,擬針對中階技術的產業、社福外勞月薪分別訂為4.1萬、3.2萬元,豈不是拉低薪資水準,跟行政院的低薪研究自相矛盾?
最後,政府並沒有針對五個原因「對症下藥」,提出的五大短期措施都是細微末節,難以見效。例如針對占公部門僱員3%的派遣勞工提高工資至3萬元,只能做做樣版,哪來效果?提高時薪不是本來就要定期檢討的例行措施?一例一休變來變去,強迫加薪若導致企業反彈,誰敢相信政府能夠把持得住?
而五大中長期措施則像是遠在天邊的政策口號,兩年過去了,蔡總統承諾的中高齡就業專法、最低工資、派遣保護等專法呢?能源、教育、勞動、兩岸政策失靈,投資不振的五缺都還沒有解決,又如何增加投資、加速產業升級、提升人力素質、縮小學用落差?如果政策無法提升勞動生產力,又造成人才流失,突破低薪都是說說而已。






聯合報黑白集/挺同騙票話術翻新頁


2018-05-19 23:5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參選總統時曾提出「婚姻平權」的政策目標。圖為同志遊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被問到《婚姻平權法案》何時通過時說,黨團都認為:「母湯勾欉啊(不要再弄了)」,頓時成為綠營「最誠實的人」。蔡政府頻頻「髮夾彎」已非新聞,但拿人權議題行政治詐騙終屬罕見,其話術值得一探究竟。
蔡英文參選總統時提出「婚姻平權」的政策目標,更並親挑力挺同婚的尤美女任不分區立委。前年十月同志大遊行,她在臉書寫下「我是蔡英文,我支持婚姻平權」;接著,她提名七位大法官都稱認同同婚或伴侶制度去年五月,大法官更作出七四八號解釋,要求兩年內完成相關修法。眼看就要走完最後一哩路,挺同者無不歡欣鼓舞。
然而,騙選票是一回事,當家執政又是一回事。隨著反彈聲浪變大,小英的態度轉趨瞹昧,既不敢明示修「專法」或修《民法》,和宗教界茶敘時更吐露心聲:沒想到立法衝那麼快、會引起那麼大波瀾。
柯建銘縱橫政壇數十年,當然看穿箇中奧妙,早一步言明:永遠不可能有民進黨團決議;然後轉身要求行政院提出「政院版本」,不能迴避。
民進黨當初打著挺婚姻平權旗號狂吸挺同選票,到現在卻撇清責任,力擋修法,還宣示「不玩了」。講得好聽,是「說得一嘴好菜,卻不敢進廚房」;說得難聽,就是「有批牛肉好便宜,請洽民進黨」的詐騙行徑。無論如何,「完全執政、完全負責」,如果選民還看不穿其騙術,那還能怪誰!






聯合報社論/中央官員地方化 治國思維黨派化


2018-05-19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接閣揆後,決策及用人屢引發討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執政兩周年》系列之二
蔡總統上任兩年來,一直無法組建出一支品質精良、架構健全的行政團隊,卻屢屢為了酬庸或安撫派系,安排爭議人物進占關鍵職位,引發社會反感。對國家而言,更嚴重的後果是:中央政府官員的地方化,以及執政思維的黨派化,許多決策荒腔走板、文過飾非,對台灣的發展有害無益。
首任閣揆林全因與蔡總統有長期的良好默契,林內閣雖難謂「精良」,至少力圖展現跨藍綠布局。然而,他隨即因擋不住民進黨的政治壓力,被迫下台。賴清德接手閣揆後,雖迅即解決了《勞基法》一例一休的修法爭議,但內閣視野卻從此全盤向內及向下收縮,政府決策及用人也越發走向「黨派」利益至上的狹路
賴揆更動的閣員不多,卻屢次將事務型官員送上政務官要職。例如,需要宏大瞻矚的國發會主委一職,竟由法律官僚出身的陳美伶出任,經濟部長則由出身工業局技術官僚的沈榮津升任;這種用人手法,無異宣告棄守經建發展。尤其,在社會各界對「拔管」事件議論紛紛之際,賴揆竟任命爭議纏身的吳茂昆出任教育部長,除顯示他缺乏知人之明,更缺乏政治智慧
上月高雄市長陳菊出任總統府秘書長,愈發證明中央政府人才「地方化」的下墜趨勢。我們無意否定地方官員的價值,事實上,中央的施政必須時時傾聽不同的地方治理經驗,才能更貼近基層。然則,國家治理和地方行政是截然不同的思維層次,地方官員若能經過一些中央部會的歷練,更能培養宏觀的器識;否則,如果未經必要歷練即倏忽出任大位,恐怕只會聽憑左右擺布,作出偏差或錯誤的決定。陳菊上任後,和蔡英文、賴清德並稱為府院「鐵三角」;但人們只要稍稍分析他們有限的政治資歷,不會為這個鐵三角的脆弱不全感到憂心嗎?
仔細觀察,這個「鐵三角」的兩邊——賴清德和陳菊,都是因為新潮流勢力的壯大而得以進入最高權力核心。陳菊名義上的職責是輔佐蔡英文,但現實上,她和賴清德的交情其實更近。更令人擔憂的是,蔡英文和賴清德之間的關係似乎已變味走調,出現主客易位的趨勢,這又加重原本表現欠佳的蔡政府力挽狂瀾的難度。
其中原因有三:第一,由於賴清德的民調支持度明顯高於蔡英文,蔡總統對內閣事務變得難以插手;也因此,即連「拔管」這種明顯有害政府形象的事件,也無法明言或暗示應及時收場。第二,賴清德性格執拗,他一再自詡為「台獨工作者」,踰越蔡英文兩岸政策底線而不知收斂,甚至引發共機繞台並斷送多明尼加邦交,但蔡英文對此卻無可奈何。第三,獨派視賴清德為二○二○年總統大選取蔡英文而代之的最佳人選,賴清德似乎也隱隱然以此自居;在這種「既競又合」的情況下,蔡政府的決策和府院關係即變得頗不穩定,不時在走鋼索中變得傾斜。
從上述分析,人們即不難了解,蔡政府執政兩周年的表現何以如此讓人失望。在主觀因素上,蔡英文的國安布局無法跨出同溫層的局限,尋求更寬濶的思維和更可用的人才。在客觀條件上賴清德領導的內閣滿足於自己短視、近利的思維,用地方官的角度看世界和台灣,甚至不惜編造數字粉飾太平。蔡總統也許仍有殘存的理想,但在時不我予的政治和選舉壓力下,只能不斷向綠營獨派妥協示好;表現在施政上,自然是「黨派利益擺中間,正義公理放兩邊」了。
蔡政府的停滯不前,其實與扁政府令人唾棄的「貪腐」之氣無關,而是卡在自己的執政品質不佳與權力渴望太強。無論如何,國家領導人如果不能提供人民美好生活的願景,甚至把「公理」、「正義」都從政治過程中排除;試問,誰要支持這樣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