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279/web/
.聯合報社論/高齡社會的隱藏版經濟危機
.聯合報黑白集/不問是非,沒有團結
.經濟日報社論/拚經濟成效 年底見真章
經濟日報社論/拚經濟成效 年底見真章
2018-05-28 00:4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主計總處上周五公布最新統計數據,將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從2.42%上修至2.60%,原因是今年第1季GDP成長率從年初估計的2.77%提高至3.02%,加上國際經濟表現穩健,外需及內需皆同步成長。另因國際油價持續走高,將推升國內油品價格及廠商營運成本,預測全年CPI將上漲1.49%,創近六年新高。
對於未來國內經濟展望,主計長朱澤民表示,經濟成長率已連續八季正成長,目前國內景氣「穩定樂觀」,雖然經濟成長率增幅逐季走緩,「這就像是爬山,儘管速度放緩,方向還是持續往上」。對照520前後蔡英文總統及經濟部、國發會等對國內經濟相關論述,主計長的說法,其實就是要證明蔡政府執政兩年以來,儘管總體表現未盡如意,但平均經濟成長率從2014年起一路向下趨勢,到2016年執政後轉呈一路向上趨勢;去年第3季開始經濟成長率連續三季超過3%,經濟表現愈來愈好,國發會甚至強調已脫離「悶經濟」泥沼。
蔡政府對國內經濟有這樣的信心,雖然和企業及人民感受有相當落差,但毋須作太多爭辯,因為今年是蔡政府執政第三年,小英總統任期也已過半,故無論拚經濟成效如何,已不能再推給前朝留下「爛攤」;到今年底的全年經濟表現,和過去及競爭對手比較,是好是壞,就沒有任何藉口,也是見真章的時候。
不過,在經濟成長預測值上修的同時,我們也要特別提醒國內經濟的隱憂。首先,投資是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要素,但去年國內資本形成衰退1.24%,今年首季更衰退1.94%,其中民間投資從去年第3季開始衰退,到今年第1季略恢復到成長0.81%,顯見經濟成長一路向上,並未扭轉民間投資低迷情勢。更令人擔憂的是,民間重大投資結構也在惡化,過去主力產業ICT、機械、石化等重大投資案紛紛向海外移轉,國內投資大幅減緩,政府所強調下一階段擔綱的重大投資案,幾乎都是風電、太陽能等能源產業,而這些投資是因為選擇非核家園的替代性投資,且很大部分收益都被外商拿走,對國內經濟體質改善幫助不大。
其次,出口產業榮景也面臨若干變數。今年第1季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年增率達10.6%,連續六季正成長,是2009年底脫離金融海嘯以來第二長的出口擴張周期,但是,若扣除新台幣升值因素,出口年增率僅4.03%;由於去年出口暢旺墊高基期,再加上油價上漲導致生產成本上升,故而今年出口表現恐將每況愈下。尤其,美中貿易戰對台灣極為不利,即使雙方達成最終協議,但若中國大陸擴大自美國進口半導體等ICT產品,其對台灣出口的衝擊,將更甚於美中相互加徵關稅的效應。
再者,經濟結構性問題仍在惡化中。台灣經濟歷經扁馬兩朝16年期間,很多結構性問題積重難返,包括人才外流日益嚴重、基礎建設落伍、實質薪資倒退、年輕人淪為「薪貧族」、「月光族」等等。蔡政府執政後,未能從根本上去解決這些問題,反而在年金改革、能源改革、勞動權益改革包括一例一休、基本工資提升等,顯得操切躁進,缺乏完整配套,以致這些改革不僅引發很大爭議,且後遺症逐漸浮現。上周瑞士洛桑學院(IMD)公布2018年全球競爭力評比報告,台灣排名退步到17名,並被中國大陸再次超越,反映的正是仍在持續擴散的改革後遺症,也是今年國內經濟的另一變數。
其實,人民期待政府的是能夠有力領導未來方向,帶給企業及人民勇於接受挑戰、衝破難關的信心。扁馬兩任政府「拚經濟」,經常挑有利自己的數據、逞口舌之辯,希望蔡政府能引以為鑑,不重蹈覆轍,以強有力的領導和行動,向人民證明「拚經濟」、而不是「拚數字」的能力。
聯合報黑白集/不問是非,沒有團結
2018-05-28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布吉納法索與我斷交後,蔡總統「四問」撻伐在野黨容忍中共打壓,又對「台灣內部無法團結」表示遺憾。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布吉納法索與我斷交後,蔡總統以「四問」撻伐在野黨容忍中共打壓,又對「台灣內部無法團結」表示遺憾。蔡英文的提問顯然搞錯因果:台灣內部無法團結,是因為政府施政無方、混淆黑白,和中共的打壓無關。一個政府不問是非,即難奢望國家社會團結,其實該反省的是主政者自己。
邦交國被奪,人們會不氣憤嗎?台灣被矮化成中國的一省,民眾會不感到挫折與哀傷嗎?儘管人們悲憤和挫折,並不表示大家也失去了理性;也因此,不表示民眾必須無條件支持政府錯誤的兩岸政策,更不意味全民要吞下政府施政的蠻橫和混亂。
再說,邦交國被奪及台灣被打壓,難道全都是因為對岸鴨霸打壓,蔡政府的顢頇無能則沒有任何責任要負?事實上,比起失去邦交或台灣遭矮化,更令國人感到痛心的,其實是政府官員的霸道專斷、不問是非;真正的「台灣價值」諸如誠懇、勤樸、務實、講理等美德,在民進黨治理下正不斷流失。蔡總統把社會撕裂成這樣,現在卻指控人民不團結;試問,大家要團結在什麼價值底下?
最近,人們每天都看到自己原本信仰的價值被踐踏的消息:法律被當成了政治施壓的工具,踰法濫權變成了官員的日常活動,株剿異己連大學校長、高中生都不放過,編造政績躍升到「去科學化」的程度,中國史變成了「東亞史」也只是順理成章而已。
請問,人們連信仰都沒有了,要如何團結?
聯合報社論/高齡社會的隱藏版經濟危機
2018-05-27 23: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社論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伴隨的經濟挑戰也相應到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正當朝野政黨為年底選舉與「團結」問題爭吵不休之際,台灣已正式成為「高齡社會」的重大訊息,一直沒有引起多少社會關注。也許社會各界對人口結構巨變帶來的衝擊,就像面對「狼來了」般的警告,已經逐漸麻痺。但不同的是,這次狼真的來了,而且備戰的時間更短了,「隱藏版」的經濟危機其實已經距離我們不遠。
自民國82年(一九九三年)二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跨越七%的「高齡化社會」門檻起,今年三月再上一階登上十四%的「高齡社會」,這一步,花了廿五年。其間,符合聯合國定義的「老年人口」足足增加了一八二萬人,達到三三一萬人。
也就是說,在四分之一個世紀前,人口金字塔不再的警鈴即已響起,政府應從那時起就須推動各項對策。尤其,人口結構的調整及衍生的相應作為要顧及複雜的人口變化,包括生養、教育、醫療照護、公共建設、年金、移民、政治制度,乃至國家安全等,而且均非立竿見影的短期政策可見其效。但是,從現今少子化持續、長照舉步維艱、年金改革怨聲四起、世代衝突未止等現象檢視,前後六任政府顯然沒有掌握因應高齡社會來臨的黃金時間,如此蹉跎下來,不僅影響當下,更束縛未來解決的可能。
用人口結構的圖形來想像,理想的金字塔型─以幼齡人口為基底、高齡人口在塔尖,其架構的社會具有穩固的支撐基礎,且可以形成未來的中壯階層。反之,人口如果是倒金塔型,就不難以理解其經濟發展的危弱性。台灣的人口結構在一九六○年代曾是漂亮的金字塔,目前是中廣、兩頭平的壺型;以國發會的人口推估,若此情勢不變,再隔廿五年,就會接近倒金字塔了。
高齡社會不單單是個名詞,它代表的是人口結構的變化,而人口是經濟社會活動的基本要素,其改變帶來的影響將滲透於各個層面。近年政府因應的對策重心多放高齡、幼齡兩頭,也就是老年人口的照護安養,以及鼓勵生育、友善教養環境上;相對而言,較少關注十五至六十四歲工作年齡人口層的問題。其影響,雖不如扶老那麼直接而立即,卻正在點滴侵蝕經濟發展的根本,猶如隱藏版的經濟危機。
目前台灣工作年齡人口層的最大問題,就是成長緩慢,且很快就要縮減。據政府推估,工作人口層占比已自兩年前七十三%的高峰滑落,隨著總人口兩年後便可能出現負成長,其比率更將迅速下降。由於這個年齡層是社會的消費主力、生產主力、創新主力、儲蓄主力,更是扶養主力;一旦其成長之勢不再,表現在經濟活動上就是內需消費市場、生產效能、技術創新、資本累積都將失去再擴張的基礎,也就更難吸引投資。試想,這不正是近年來台灣經濟貧血式成長的病因所在?一旦惡化,經濟衰退豈不就在眼前?
高齡社會並非台灣獨有,不少已開發國家早已跨越這個門檻;然而,從高齡化社會進階到高齡社會的老年人口比率倍化時間,台灣跟日本相近,卻遠遠快於其他國家。更值得警惕的是,距離廿%的「超高齡社會」,最快八年就會到來,這比起日本的十一年及德國的卅六年都要快。台灣的高齡社會來得又急又猛,伴隨的經濟挑戰也相應到來,沒有太多時間讓政府慢慢因應,而須儘速面對。
目前政府因應高齡社會的政策分散在很多領域,一方面需要整合資源、落實政策、展現成果;一方面也要投注更多心力於工作年齡人力占比下降的課題,這是經濟成長困境的根本。現在鼓勵生育,效果將顯現在十五年後,中短期政策則應著重於勞動參與率的提升及社會人口移入的擴大,包括友善女性職場、延後退休年齡、延攬境外專業技能人才及移民政策等,都須加速研究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