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觀光 端出創新菜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5793/web/

.聯合報社論/徐國勇粉飾不了的吳茂昆爭議
.聯合報黑白集/促轉會是「嫌惡設施」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觀光 端出創新菜色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觀光 端出創新菜色


2018-04-19 00: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政府上任後,來台陸客人數大減,雖賴推廣日本、東南亞國家等旅客,維持觀光業景氣,但去年國人在國內旅遊人次出現五年來首度下滑,對觀光業構成新一波衝擊,因而交通部日前宣布將擴大振興觀光對象,針對台南、高雄、屏東、澎湖等地方,推出住宿優惠補貼;以拯救觀光產業。
國外及國內旅客是台灣觀光產業兩大支柱。在馬政府時期,來台觀光旅客以陸客占最大宗,2015年達418萬人次,占總數四成以上;近兩年陸客人數大減,去年降至273萬人次,幸而因為東南亞、日本、南韓及港澳旅客增加,全體來台旅客仍逾千萬人次以上,而且還微幅成長。但因旅客結構改變,出現南消北長狀況,且過去吸引大陸團客的日月潭、故宮、各地夜市等著名景點,人潮銳減,觀光收入也不如以往。
另一方面,政府亦積極推廣國旅,希望有助彌補陸客減少的缺口,但去年國旅表現卻是五年來最差,估計全年約1.8億人次,較前年1.9億人次,足足少了1千萬人次。相較之下,近年國人出國旅遊卻迭創新高,去年高達1,565萬人次。很多國人寧可出國觀光,不愛留在國內旅遊,這對觀光產業打擊,更甚於陸客減少,同時也導致國際收支表旅行收支逆差擴大,去年逆差達56億美元,成為拉低經濟成長的因素之一。
國內外觀光旅客減少及結構改變,對相關產業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例如,前幾年因為陸客及國際觀光客大幅增加,投資興建觀光旅館成為一種風潮,現在隨著旅館落成及新飯店的陸續開張,供過於求現象日益嚴重。據媒體報導,旅遊業者表示全台有600家大小飯店或民宿擬求售,部分體質不好的老牌觀光飯店也有經營危機,如台北市知名飯店六福皇宮已宣布在今年底熄燈打烊,觀光飯店可說已淪為「慘業」。另外,和旅遊相關的很多行業,如遊樂場、遊覽車、藝品及特產店、夜市等,也都受到不小衝擊,尤其在中南部地區。
為振興觀光,交通部長賀陳旦表示,去年來台旅次雖創歷史新高,但觀光局大概「能用的招數都已經用了」。所以,今年的重點顯然是在振興國旅,而且是以南部地區為重點。平心而論,政府可用的政策工具及資源非常有限,包括國旅卡使用放寬、補助旅遊等,可以發揮多大效果,令人存疑。應該認真思考的是,國人不是沒有旅遊需求,而是愈來愈多民眾將旅遊目的地從國內改到國外,何以致此,政府須深切檢討,才能對症下藥,找出有效處方。
從統計數字來看,近六年是來台旅客增加最多的期間,從2012年的731萬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1,073萬人次,但同期間也是國人出國成長最快速的時期,從1,023萬人次成長到1,565萬人次。很明顯外來觀光旅客大增造成主要景點的擁擠及推升旅宿產品價格,是驅使國人轉往海外旅遊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國人近六年到日本旅遊人數從156萬人次增加到461萬人次,是出國旅遊增加最快速的地區,這和日圓大幅貶值及安倍首相推動多項政策降低外國人旅遊成本有關。
第三,國內旅遊資源豐富,卻沒有做好統籌規劃和行銷,各地觀光建設內容重覆性高,品質不佳,無法吸引民眾增加國內旅遊。
以上這些因素說明,振興觀光不能再陷於既有窠臼,政府應該採取新的模式,一則將旅遊資源和外來及國內旅客需求作統合規劃,避免排擠效應,二則要集中有限資源,創造出結合在地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區域性旅遊設施及商品,三則要納入創新元素,提升旅遊品質,降低成本,並做好管理,避免哄抬價格或不公平交易;多管齊下,才能除弊興利,發展台灣成為亞洲乃至亞太觀光大國。




聯合報黑白集/促轉會是「嫌惡設施」


2018-04-19 00:1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促轉會擬設在安和路某大樓,當地居民反對,向官員陳情。 記者楊正海/攝影


行政院新機構「促轉會」將設在台北市安和路某大樓。朝野議員和市府官員會勘時,突然有大批居民在現場拉布條抗議,高呼「要安寧,不要促轉會」,希望不要設在這個地區。
當地民眾反對的理由很簡單:「促轉會」開門運作,一定會引來各種陳抗群眾聚集;政府為了維持秩序又會設置重重拒馬,勢必降低當地居民的交通和生活品質。尤其,附近又有中、小學,師生人數眾多,上課的寧靜和校園的安全都難保不受到影響。總之,在居民眼中,促轉會是不受歡迎的「嫌惡設施」
以往常見的嫌惡設施,諸如台電的變電箱、高壓電塔等,都因電磁波可能影響身體健康而遭到周遭居民排斥。此外,某些感化機構或特殊疾患及動物收容機構,也可能因為社區居民缺乏同理心而不被接受。如今,隨著時代變化,促轉會竟被視為嫌惡設施,實讓人始料未及。
嚴格而論,當地居民的不滿並不完全是針對促轉會而來,而是對政府處理事情的方式沒有信心。擔心陳抗群眾聚集,是因為政府翻舊帳的手法一向粗暴,總是難以服人;擔心住家周遭被拒馬包圍,是因為警方維安的人力與手法俱已窮盡,只能請出拒馬鐵網防護。何況,前有「黨產會」的示範,促轉會成為另一個「東廠」自是必然;要避免後患,就得阻擋它搬過來。
居民拒絕惡鄰,也提供了出路:何不設在博愛特區?聽起來,是很合理的方案。








聯合報社論/徐國勇粉飾不了的吳茂昆爭議


2018-04-19 00:1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任教育部長吳茂昆雖然爭議不斷,但行政院仍力挺。圖為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研院院士吳茂昆今天將接替潘文忠出任新任教育部長。連日來,吳茂昆被爆出在中國大陸講課、擔任大陸超導科技公司顧問,包括在東華大學擔任校長期間溢領講座教授獎助金等,爭議多端。若以潘文忠「卡管」的標準,吳茂昆的爭議顯然更為嚴重。這場戰火如果持續延燒,恐將演成台灣學術界的「內戰」,災情難以想像。
論學術,吳茂昆在超導領域的成就卓越,他身為中研院院士,又有國科會主委和東華大學校長的行政資歷,照理應是適合的教長人選。然而,賴清德選擇吳茂昆出任教長,看中的恐非他的學術專業,而是其台獨意識形態;如此,教育部才能繼續潘文忠未竟的「卡管」任務。也正因為這樣的心思,吳茂昆出任教長,也就未必能為台灣的教育帶來更多希望,而是帶來更多政治塵埃。畢竟,他的學術成就雖高,但領域卻極狹窄,與一般人關切的教育議題無關。
追根究柢,「卡管」事件的底蘊,就是台灣學術界的一場統獨格鬥。在高度政治化的角力中,學術的客觀和專業都被拋在一旁,唯有藍綠的顏色純度與政治立場的正確才是辨識敵友的唯一判準。如此不問是非的纏鬥,對學術界當然是嚴重的摧殘。如果吳茂昆無法跳脫政治思維的羈絆,繼續沿著民進黨卡管的道路前進,那麼以「院士教長」鬥爭「院士校長」,恐只會讓災難更升一等。
潘文忠請辭時,賴清德曾讚揚他為校長遴選「劃出一道標準」;這個浮誇的說詞,如今一試即證明經不起檢驗。因為,潘文忠用來檢驗管中閔的那道「標準」,無論用來檢驗內政部長葉俊榮,或用來檢驗新教長吳茂昆,立即變成了「兩道標準」。管中閔赴陸講學,教育部便一口咬定他「非法兼職」;而葉俊榮在大陸進行期程更長的講座,卻可美其名為「學術交流」。至於吳茂昆擔任北京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在中國科學院擔任顧問,教育部和中研院皆唯唯諾諾稱「一切合法」;那麼,在大陸超導企業擔任顧問的白紙黑字,也能以一句「莫須有」應付嗎?
撇開專業成就與行政資歷不談,吳茂昆在東華大學擔任校長期間曾爆出溢領獎助金案,遭到監察院調查,並要求他繳回溢領款項。這項爭議,徐國勇日前在記者會上曾代為回答,卻顛倒時序,粉飾真相。徐國勇說,吳茂昆是在二○一一年十二月獲聘為東華大學講座教授,但吳是次年二月才就任校長;因此,他每月多領獎助金五萬元在先,沒有「自肥」的問題。徐國勇沒有告訴大家的事實是:吳茂昆在二○一一年十月四日即當選東華校長,因此所謂獲聘為「講座教授」,其實根本是為他「量身打造」。徐國勇是政府發言人,卻公開為吳茂昆的爭議編造事實,誤導民眾,是自毀形象的做法。
吳茂昆在東華大學的爭議,多件與金錢有關。除了講座教授補助金,他又另以頂尖人才名義每月獲取廿五萬元補助,使其年薪高達近五百萬元,為其他大學校長的兩倍。此舉,或許是為彌補吳茂昆到東華擔任校長所損失的薪水;但他個人領走全校近十分之一的教師獎勵金,讓不少教授感到不平,還曾引來全教總關切,才有監院調查。這些問題若認真追究,已涉及了徇私和濫權,比起「赴陸兼職」要嚴重許多;如果用潘文忠「卡管」所建立的標準,吳茂昆應該順利上任嗎?
數月來,全台教育議題完全被化約成「卡管」風暴,這是台灣社會的惡兆。如果這場風波無法收場,而由吳茂昆接手潘文忠的政治操作,繼續用統獨將學術界切成兩半,台灣的學術和教育將沒有光明可言。管中閔、葉俊榮或吳茂昆都曾趁著學術交流的洋流赴陸講學,今天有人被控違法、有人自我美化、有人備受粉飾;試問:這個國家還有標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