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低薪問題沒有捷徑可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5486/web/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的言論自由與石文傑被噤聲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吞掉的話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低薪問題沒有捷徑可走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低薪問題沒有捷徑可走


2018-04-11 01: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近期將提出解決低薪策略方案,從調漲基本工資下手,把調高「時薪」列為今年第3季基本工資調整重點。 報系資料照


蔡英文總統將解決低薪問題,列為2018年政府施政首要任務,行政院也積極研議具體對策。據報導,行政院近期將提出解決低薪策略方案,從調漲基本工資下手,把調高「時薪」列為今年第3季基本工資調整重點,由國營事業及承攬政府公共工程採購者帶頭,為臨時工及派遣勞工調高薪資
政府很想解決低薪問題,也努力在找方法,但經過長時間檢討,可以拿出來的處方,似乎只有調漲基本工資這帖特效藥,其他措施及中長期做法好像僅是陪襯,主事者也沒有認真看待。政府態度何以如此?追根究柢,是因為基本工資調整操之在政府,而且有具體數字,在今年這樣重要的選舉年,開這張支票既容易看得見,也可以討好勞工階層,對選情有加分效果。
例如,今年初蔡總統與媒體餐敘時表示,勞工最低薪資3萬元,是她心裡的夢想。隨後,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接受廣播專訪時即表示,如果基本工資每年調升6%到8%,在四至六年內就可提高到3萬元,達到總統的夢想。雖然小英稍後回應,基本工資調幅跟經濟現實還是要有一定程度連結,相關談話「只是一種數學的算法」,但行政部門的盤算,始終沒有脫離調高基本工資的方向,媒體報導也再次說明政府打這張牌的強烈意向。但為避免對企業衝擊太大,擬從調高和臨時工及派遣工相關度高的時薪著手,希望舒緩基層勞工低薪問題。
然而,調升基本工資既操之在政府,何以歷任政府未善用這項工具來解決低薪問題?是因為過去政府向資方傾斜,而蔡政府才重視勞工的聲音?還是調升基本工資並不等同於解決低薪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來分析及解答這些問題,希望也有助於蔡政府重新思考解決低薪問題的正確處方。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低薪是台灣的普遍現象,和保障勞工最低生活水準的基本工資不必然相關。根據主計總處去年11月統計,國內受僱者平均月薪37,703元,約為基本工資的1.8倍;如果包括非經常性薪資則為49,989元,約為基本工資的2.4倍。所以,大多數勞工薪資都超過基本工資,但和其他國家比較,台灣薪資水準明顯偏低,和同為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南韓差了一大截,去年甚至被北京超越;如果薪資停滯的惡性循環不打破,很快就會被許多開發中經濟體趕過。
其次,台灣低薪問題約從2000年開始惡化,當年台灣平均薪資水準還高於南韓,和新加坡、香港差距也不算太大;但18年後的今天,台灣平均薪資約僅南韓的一半,和新加坡比更是望塵莫及。十幾年的巨變,可說肇因於結構性因素,是過度依賴代工出口成長模式造成的後果。
第三,因為經濟長期貧血式成長,且代工模式側重於降低生產成本,因而企業聘用廉價外勞、臨時工及派遣工的數量大幅增加,進而使低薪問題加速惡化
第四,民間投資長期低迷,企業擁有龐大現金,也不願加碼投資台灣。投資不足成為提振國內就業和薪資的最大阻礙,但政府卻無力扭轉形勢。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歷任政府即使同為綠營的扁政府時期,對調升基本工資都極為謹慎,深怕傷害了眾多企業及經濟成長,反而影響企業加薪意願及就業機會。蔡政府師法中國大陸、南韓等做法,要從提升基本工資來改變低薪結構,其立意固佳,但如何避免各種可能的後遺症,似乎缺乏評估及精確計算。
我們要提醒行政團隊,解決低薪問題沒有捷徑可走,政府必須從改變經濟成長模式、產業發展及勞動市場結構等作通盤考量,採取綜合性對策及精準有效的長短期措施。調高時薪或一般基本工資,只是輔助性做法,不能、也不應當成解決低薪問題的特效藥。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吞掉的話


2018-04-10 23: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遲遲未推出年底選戰新北市長人選,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表示,年底選戰很重要,他不能放著不管,會慎重思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菊力邀下,蘇貞昌出馬競選新北市長,似已箭在弦上。民眾立刻翻出八年前的錄影,當時蘇貞昌在保安宮前宣布角逐台北市長,強調自己不選第三次台北縣長,是為了「樹立民主典範」,將力拚選上首都市長做好做滿。然而,八年前的承諾,綁得住蘇貞昌嗎?
其實,人們不必擔心蘇貞昌吞下自己的話會消化不良。「不選第三次」的承諾,就算蘇貞昌吞不下去,他也太容易吐掉了。甚至,已有網民幫他想好台詞:當年承諾不選「台北縣長」,如今北縣已升格「新北市」,所以他是「第一次」挑戰這個職位。
對政治人物而言,食言而肥原是易如反掌的事。去年初傳聞陳菊要高升中央,她以自己「對高雄市有責任」為由否認,並強調她和團隊會做好做滿。而今她即將接任總統府秘書長,也僅撂下一句「關鍵時刻需要去協助」就走人,行前還把多名團隊成員送到中央任官,志得意滿。二○一四年賴清德參選台南市長,也誇下海口一定做滿四年任期;但他去年把擔子丟給代理市長,對台南鄉親可曾有過一句交代?
因此,要用八年前的話綁住蘇貞昌,其實是枉費心機。事實上,細心的選民還可以發現,蘇貞昌當年在保安宮的誓師稿,今天拿來用仍然力道飽滿:「貞昌參與每一次選舉都是神聖的,絕不苟且;黨要我承擔這個使命,我就力拚,選就要贏,贏就要做滿。」但那一次,他以十二%的差距敗給郝龍斌。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的言論自由與石文傑被噤聲


2018-04-10 23:3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台獨工作者」之說,引發大陸官媒強烈批判。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把四月七日鄭南榕自焚日定為「言論自由日」,今年此日雖隆重慶祝,氣氛卻大大變調。所謂的「言論自由」,在政治操弄下,呈現出衝突和諷刺交織的荒謬感。
賴清德出席內政部舉辦的言論自由研討會時說,現在是民主時代,政府的角色已從言論自由的「殺手」,轉變成言論自由的「推手」。他身為行政院長,也能在立法院說自己是「台獨工作者」,並提醒中國要保障言論自由。他夸夸其談,立即引發中國大陸的強烈反應,從國台辦到官媒都強烈批判,讓兩岸關係雪上加霜。賴清德企圖辯稱「我沒說我主張台灣獨立,……我是去做這工作」,但他去年在立院說過「我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豈能抵賴?他不僅漠視閣揆的言論責任,又無限放大言論自由。
政府首長的言論往往帶有政治意涵,其政治效應遠超乎一般民代的談話;因此賴清德發言更應注意其言論責任,不能以為這就是言論自由。賴清德去年在立法院自稱是「主張台獨的政治工作者」,蔡英文曾為他辯白:「相信賴清德知道分際和整體政策走向」;但他仍繼續發言,無視自己的發言侵犯了總統職權,更不在乎自己口出狂語引發台海生波,也對僵峙的兩岸關係火上加油。賴清德明顯僭越憲政的角色分際、蔑視自己的政治責任,也混淆言論自由的內涵
事實上,言論自由作為基本人權,並不是為了讓政府官員自我誇耀說嘴;其主要意義,在要求權勢人物應聽取異議者或弱勢者的不同聲音,讓不同的意見享有表達的空間誰料,民進黨卻顛倒因果,把言論自由當成自己的特權,卻不容許他人發表不同看法。賴清德破壞憲政分際、輕忽政治責任,而夸言「閣揆的言論自由」;但蔡英文總統卻輕描淡寫稱賴揆只是「一個誠實的人」,還說他「政策上支持維持現狀」。果真如此的話,蔡英文能再教賴清德公開說出「支持維持現狀」之語嗎?
諷刺的是,就在賴清德誇示民進黨政府是言論自由「推手」時,國家人權博物館卻上演了一場「扼殺言論」的大戲。起因是,國家人權博物館要採購戒嚴時期查禁書刊,因經費不足,退休國中教師石文傑慨然捐出畢生珍藏的幾萬冊圖書雜誌;今年言論自由日所展出的禁書,主要為石文傑所捐。然而,開展當天,石文傑應邀出席卻被禁止發言,現場只剩「官員的言論自由」
一場實施言論管制的「言論自由展」,這還是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的活動,多麼可笑?可以看出,這項展覽的實際目的,其實只是為了消費戒嚴時期的言論審查,以凸顯自己的民主績業它卻沒想到,自己採取的手段與威權時代別無二致,而且還更為心虛。讓人不解,這個政府到底在怕什麼?試問:如果只有閣揆和官員的言論自由,卻沒有民眾及異議者的言論自由,民進黨政府在自豪什麼
正因為民進黨的言論自由是「選擇性的言論自由」,所以對某些類型的言論自由刻意無限放大,於是太陽花學運的占領和破壞行為都可以被縱容,慈湖潑漆也可稱為政治意見的表達,這實則是在破壞法治。其間之區別,民進黨難道無法理解?否則,為何賴揆能將自己的恣意越權誇示「台獨」說得那麼冠冕堂皇?包括教育部三個月來極力「卡管」,除了濫用權力,當然會造成大學校園的寒蟬效應。這些讓人噤聲的濫權作為歷歷在目,蔡政府敢自稱是言論自由的「推手」,不是謊言,而是笑話
賴清德將其「台獨」主張說成「言論自由」,只顯示他在「民主」這堂課上恐怕還是個小學生。至於石文傑在人權博物館「言論自由日——噤聲的日常」特展上遭到消音,則說明在今天,噤聲仍是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