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提振經濟 不能只靠「把餅做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6213/web/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的專斷直逼北洋政府
.聯合報黑白集/不屈從已是台大義務
.經濟日報社論/提振經濟 不能只靠「把餅做大」







經濟日報社論/提振經濟 不能只靠「把餅做大」


2018-04-30 00: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即使近期台灣經濟數據表現不差,但民間要求政府「把餅做大」的聲浪仍有增無減,原因不外乎是悶經濟的時間太長,讓人對景氣能否持續熱絡的擔憂甚深。對此,許多學者專家建議,只要「把餅做大」就能解決問題。但真是如此嗎?只怕未必。
主導上世紀後期至今的供給面經濟學思維認為,強化市場機制將提供人們努力工作及投資的誘因,有利「整體」經濟成長。有些學者專家更崇尚透過「減稅」或向企業提供鼓勵措施(如促產條例),增強供給面經濟學的力道,以期激發經濟成長動能。至於追求市場「效率」的政策運作,最終可能因受惠者大多是富人或大企業,加大社會「不均」的問題,則被視為加快經濟成長的必要之惡;因為當「整體」經濟變好,貧困階層的生活也會有改善。這種思維與做法,也被稱為「下滲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
但如今看來,理應藉由供給面經濟學而被推升的整體生產力與經濟動能,卻出現成長乏力或停滯,不均的問題也持續惡化,而且持續發生在人工智慧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關鍵技術出現突破性發展的當下。到底,「下滲經濟學」出了什麼問題?
除了早期的經濟成長理論為了結合數理模型,往往透過假設簡化社會中的複雜現象,將異質化的個體簡化為同質化的代表性個人,遮蓋了不均的問題之外,當代突破性的技術發展大多掌握在少數公司上,使其生產力突飛猛進,並藉由先發優勢攫取市場大部分利潤份額後,再繼續投資強化自身生產力;較小的公司遭受強烈競爭、無力投資而拉大與大企業的生產力差距,形成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生產力分布不均化現象。OECD的資料顯示,2001~2013年間,全球前5%的製造業企業生產力上升33%,其餘95%的企業生產力則僅上升7%
此一生產力不均的結果,間接導致所得不均。因為只有少數人有幸參與成功產業的技術突破,獲得高額的利潤與所得,大多數人所處的產業則面臨生產力成長不振,乃至於所得停滯及貧富差距擴大的困境。更令人憂心的是,由於大多數人都富不起來,使需求不足的現象難以解決。同時,成長力快速提升的企業又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自動化與智能科技的支撐下,持續減少僱員,使更少人參與到生產力的提升,形成不均的惡性循環。
這種不均現象將透過四個管道影響長期經濟成長首先,不均會弱化社會各階級之間的互信。由於經濟的基礎就是交易,交易要順利進行又須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上。當社會互信基礎降低,交易成本勢必大幅提高,妨礙經濟成長。
其次,嚴重的不均也會衝擊政府正常運作。當少數富人掌握太多資源,對政府政策有著不對稱的影響力時,經濟政策常會偏向富人階層。被忽視及苦於不均的大多數民眾,只好靠著擁抱民粹主義的極端政黨取暖,進而導致政治失靈、政府執政效率低落、流於短線操作,政策品質大幅下滑。
第三,貧富不均將影響總體經濟的需求。當經濟成長果實多集中在邊際消費傾向偏低的高所得者身上,自然造成經濟體有效需求不足;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不均阻礙了人力資本的累積,讓大部分民眾忙著糊口,無力對自身或下一代人力資本進行投資,間接阻礙了未來成長潛力。
由此可知,「把餅做大」絕非解決經濟問題的萬靈丹,政府更不能盲目地認為只要「尊重市場機制」,乃至於透過減稅或補助等政策協助企業度過眼前難關,就能跨過成長瓶頸、普惠社會大眾。而是要在「把餅做大」的同時,也著手因應不均問題對長期經濟發展的傷害,設法提升一般家庭的實質購買力,才能讓更多台灣民眾真正享受到「把餅做大」實質效益。





聯合報黑白集/不屈從已是台大義務


2018-04-29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教育部「拔管」要求重啟校長遴選,台大校園內有學生掛出布條與黃絲帶,表達對管中閔的支持。記者胡經周/攝影


當蔡政府宣布「拔管」、要求重啟校長遴選,就已是蔡政府的行政獨裁當獨裁已是事實,首當其衝的台大不屈從違法命令,絕對是它的義務
拔管風暴中所涉利益迴避、赴陸兼課等爭議,主要是蔡政府對《大學法》第九條「大學遴選出校長後由教育部聘任之」擴大解釋,以為政府有權決定最後的校長人選。事實上,法律不能只看表面文義,而須回歸立法當時的情境和原意去檢視,才知道立法的初衷。回溯這條法規的制訂歷史,即可知遴選校長與大學自主緊密相關,教育部必須尊重大學的遴選結果,沒有退回的空間。
《大學法》第九條是在二○○五年修正,當時行政院版本原擬採「兩階段遴選」,讓教育部扮演最後的過濾角色;綠委管碧玲為此提出質疑說:「final solution和final decision-making(最終決定權)是在教育部,如此,大學要如何自主?」後來,教育部長杜正勝明確答覆說,以後大學遴選委員會要負起責任,教育部「完全」尊重學校的決定。因此,最後通過的版本取消了教育部遴選的設計
諷刺的是,今天蔡政府竟對扁政府時代追求「大學自主」的進步修法翻臉不認帳,恣意曲解法律,更粗暴擅自擴張行政權。尤其,新教育部長吳茂昆的爭議更大,一批御用學者竟還爭相護航,這如何有臉奢談品德、誠信和程序正義?
當自由和法治都已失去界線,台大必須起而力爭,不可屈從。台大可以沒校長,絕不能沒校格。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的專斷直逼北洋政府


2018-04-29 23:5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右二)被質疑在蔡英文總統(右一)授權下,直接介入國會黨政運作,混亂憲政權力角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五四運動九十九周年前夕教育部駁回台大選出的新校長,使民主瞬間倒退百年。此舉不僅踐踏了人們追求的大學自主精神,更違背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則,唯自己的利益是問。賴清德內閣剛愎專斷,不顧輿論而一意孤行,顢頇心態令人駭異。
此刻,回頭重讀百年前北大校長蔡元培「不肯再任北大校長的宣言」,更能看出蔡政府的威權心態倒退至何等地步。蔡元培在宣言中說:一、「我絕對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長,北京大學校長是簡任職,要是稍微破點例,就要呈請教育部,候他批准」;二、「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那舊的一方面,又不能用正當的辯論法來干涉了,國務院也來干涉了,參議院也來干涉了,世界哪有這種不自由的大學麼?」百年前的北大,蔡元培面對的是北洋政府,當年北洋政府還為了顏面強要蔡元培留任;而今天台灣的政府,卻一心一意要拔管而後快,這不是倒退百年是什麼?
教育部長吳茂昆說,台大遴選會重選後,教育部「若發現整個程序還是有不法的問題,會依法把關」。簡言之,只要教育部不贊成,台大選誰當校長都可能有「程序不法」問題,一切取決於教育部。這也難怪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要建議蔡政府,不如直接「恢復帝制」,將台大與教育部合併為「國子監」,由吳茂昆擔任國子監祭酒。政府把自己的權威膨脹得這麼大,台灣的高教如何維持自由與自治?
譏諷蔡政府專斷的,不只這一樁。同一天,為了擺平黨內對軍人年改案的爭議,新任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列席」民進黨國會黨團會議,竟以「準主席」角色裁決黨團投票決定支持政院版。同為新潮流同志的林濁水為此道歉說,他原本懷疑:「民主時代,一個大內管家怎麼鎮得住國會?那是兩蔣都不會做的事,只有皇權時代才有的;現在我錯了,在陳菊出線後,民進黨團繳械了。」「如此督軍態勢,全世界的總統制、內閣制、雙首長制都看不到。是在既有的三種制度外人類的第四個新體制:蔡菊體制就這樣誕生了。」
林濁水質疑的是,在憲法上幾無角色的總統府秘書長,在蔡英文授權下,直接介入國會黨政運作,混亂憲政權力角色。陳菊作為「史上最有權力的府秘書長」,權力直逼閣揆,還能指揮國會,超越所有憲政常規。只因陳菊在民進黨輩分高,賴清德也得低頭;至於憲政或政府體制,在民進黨眼中均無足輕重。連「海洋委員會」掛牌,蔡英文都要拉著「英菊賴」剪綵亮相,展現「三位一體」。如此不成體統的場面,到底要向人民傳達什麼?
就是這種權力的傲慢,民進黨已濫權到肆無忌憚及隨心所欲的地步。輿論力諫總統府不能成為「民進黨競選總部」,陳菊不可出任蘇貞昌競選總部主委,以免破壞黨政分際;但民進黨似乎認為自己就是法律,台灣就是該黨可以任意處分的資產。過去是「小英拍板」,現在是「菊姐說了算」,至於菊姐在憲政上是什麼角色,也都由民進黨說了算。
從上任之初的「謙卑、謙卑、再謙卑」,到如今「傲慢、霸道、又專斷」,蔡政府已變形走樣到難以辨認的地步。同是警察執行勤務,國民黨時代的警察就是「服務威權不正義」要追究責任,民進黨執政時代的警察就是「維護法治」要增訂「襲警罪」;民進黨學官赴陸講學叫「促進交流」,國民黨教授赴陸叫「違法兼職」;吳茂昆拿學校專利讓自己妻子投資開私人公司叫「創造完美案例」,管中閔經台大同意出任台灣大獨董叫做「隱匿情資」。雙重標準,莫此為甚
看來,蔡政府恐怕比扁政府更糟。至少陳水扁只敢躲在暗處貪瀆謀私,蔡政府不僅大膽踰法踰憲,更公然為自己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