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美中貿易戰 要有長期策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6130/web/

.聯合報社論/示威者須節制,改革者勿得便宜又賣乖
.聯合報黑白集/北檢不懂緘默是「權」?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美中貿易戰 要有長期策略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美中貿易戰 要有長期策略


2018-04-27 01: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聯社


我國已經啟動對中國大陸鋼鐵進行五件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同時美國宣布禁止美商向中興通訊出口的禁令。二者都顯示近期的關稅衝突或許只是美中長期經濟對抗的序幕,未來十數年全球經濟版圖將面對更大的結構變化風險。
財政部在上周說明啟動對中國鋼鐵「雙反」的調查,一是為了避免中國大陸為去化產量過剩,低價出口至台灣,另一是為爭取台灣能獲得美國給予鋼鋁的232條款關稅豁免。第一個理由明顯並不成立,因為近年美國已非中國鋼鐵主要市場,況且美國的25%關稅3月底才開徵,按理還不至於出現「流竄」他國的現象,且中國補貼已是老問題,財政部怎會突然覺醒決定調查?因而第二個理由可能才是真正的原因。無獨有偶,除台灣外,歐盟已於3月啟動鋼鐵防衛調查,澳洲、墨西哥及巴西也對中國鋼鐵發起「雙反」調查,未來可能還有其他國家加入。
各國發難的背景不盡相同,但已可隱約窺見美國有意協調各國共築高牆,將產能過剩的中國鋼鐵鎖在境內的布局。事實上,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本月甫上任,便公開主張美國應領導「多國貿易聯軍」(Trade coalition of the willing),來共同促使中國遵守規則,並表示已與日本、歐盟、澳洲及加拿大等有所接觸。
上個月剛公布的美國貿易障礙報告中,明白指出按中國政府投入的資源規模及速度來看,「中國製造2025」瞄準的十大重點產業,包含先進數控工具機及機器人、航太航空裝備、先進船舶及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到新材料與先進生技醫材設備,都可能重複鋼鋁經驗,出現產能過剩、低價傾銷,導致全球皆輸中國獨強的情況。再者,美國認為有國安威脅的產品不只是鋼鋁,還有汽車、飛機、造船及半導體,這也是劍指中國。我們可以合理推斷,未來由多國貿易聯軍執行、「美國按鈕、全球關門」架構要處理的產品清單還很長。
另一方面,中興通訊的禁令更展現出美國全方位要逼迫中國就範,改變以國家資本主義作為大國崛起並與美國競爭的決心。中興通訊的禁令不但包含處理器等硬體,更可能擴及中興通訊手機使用的Android作業系統。中興通訊若不願坐以待斃,晶片可能改下單聯發科,但作業系統則僅剩尚不成熟的阿里巴巴「雲OS」可選,因此許多評論認為若真如此,可能對中興是致命一擊
短期內,受整體形勢所限,台灣似乎已穿起多國貿易聯軍的制服;倘若引發對岸報復,甚至美國勸阻聯發科出貨,我們要如何因應,需有心理及財力準備。但我們更關心以下幾個長期問題。
第一,若中國被迫回應美國的核心關切,(至少在表面上)弱化國家資本主義的角色及力道,則未來十年中國產業發展的方向及速度,以及其在全球之定位,無可避免會出現重大調整,對台灣經濟及地緣政治的風險為何?以及對台商的利弊為何?
第二,美中爭鬥最兇的領域,包括半導體、資通訊、智慧機械、生技醫材、自動化、新能源及AI,幾乎都是台灣現在發展的重點,也是未來的潛力產業,兩強相爭下對我衝擊為何?此外,中興通訊案後,中國為擺脫美國的箝制,很可能會加速發展獨立自主的關鍵軟、硬體。在重新融合之前,若出現美國與中國供應鏈涇渭分明的結構,台灣應如何自處,定位自己?美中對抗是一個複雜的持久戰,目前或許還無法參透全貌,但感覺我國回應有挖東牆補西牆式的疑慮。所以儘早依長期趨勢構思整體策略,評估長期風險所在、建構基本立場,為當務之急。





聯合報黑白集/北檢不懂緘默是「權」?


2018-04-26 23:4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地檢署重啟偵辦三中案,前天再度傳喚馬英九(圖)出庭,馬英九全程行使緘默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馬英九被傳訊時行使緘默權,北檢立刻高調聲明遺憾,指馬英九「負有說明義務」,「本署驚愕之餘……」云云。
此事若請教曾推動「當事人主義」的大法官黃瑞明,或是曾擔任陳水扁訴訟律師的現任高官顧立雄:被告若行使緘默權,竟遭檢方公開指責、遺憾、驚愕,檢察官的法治觀念落後至此,台灣的司改進程才真令人遺憾和驚愕吧?
全台的刑事訴訟律師,即便是第一年執業的菜鳥,為保護被告人權都會告知當事人:檢察官或法官問你話,不想答的可以不必答。全台檢察官只要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受過訓,事實上只要當法律系學生上過刑事訴訟法,就該明白「緘默權」入法的來龍去脈。就連一般人也在好萊塢電影裡看過警察拘捕人犯宣讀「你有權保持沉默……」,法律常識更多一點的則聽說過「米蘭達警告」一詞,皆知任何人有權不被強迫自證其罪
那麼,號稱民主進步時代,對當事人被傳訊時行使緘默權,竟大驚小怪甚至橫加責難者,除北檢外寧有他人?北檢不僅扭曲「緘默權」認為民眾「負有說明義務」,還道貌岸然要求當事人配合,以「有利民主法治發展,是為國人所盼」,此司法改革奇譚又一則吧。
請大法官為民解惑「緘默權」真義。請法務部長邱太三監督司法人員訓練課程績效,並檢討檢察官經證明欠缺法治人權觀念,是否應強迫接受在職訓練。是為國人所盼!






聯合報社論/示威者須節制,改革者勿得便宜又賣乖


2018-04-26 23:3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反年改團體前天在立法院外集會抗議,大批警力用人牆圍堵被攻破的大門,與陳抗人士爆發激烈推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反年改團體因不滿軍人年改公聽會草草結束,在立法院周遭爆發數波流血衝突,包括民眾、警察、記者共上百人受傷。示威者因年金被砍而心生怨怒,其情緒外界可以理解;但若任意將憤怒發洩到警察乃至媒體記者身上,則無異使自己淪為暴民,只會失去社會的同情。「八百壯士」發言人吳斯懷已經公開道歉,並稱將組織糾察隊,這皆是必要的彌補。
衝突過後,蔡英文總統發表聲明,宣稱政府「不會在暴力下低頭」,並要求所有國人都站在「政府這一邊」,共同支持改革。在這樣的時機點,總統還在重申自己的「意志」,其實並不恰當,顯得冷酷無情。相形之下,警政署長陳家欽「如果年改更好,他們怎麼會上街頭」的說法,則更近人情,顯得更有溫度。
蔡英文如果注意到我們的邦交國尼加拉瓜近日的反年改場景,她就應該謙虛一點。尼國總統奧蒂嘉本月十六日才宣布年金改革方案,十八日起尼國就發生大規模抗爭,不少蒙面示威者帶著土製武器占據街頭,至少造成廿七人死亡。其間,一名電視記者在報導時遭子彈擊中,當場喪命,畫面透過臉書直播傳到各地,引發國際譴責。奧蒂嘉見勢不可擋,只好緊急宣布取消年改計畫,但尼國人民要求他下台的聲音卻不罷休。
由此可見,比起尼加拉瓜民眾的反年改,台灣的抗爭群眾恐怕已接近「順民」之類。即使比起早年民進黨群眾在街頭的衝撞,這一天反年改示威的暴力程度也絕對望塵莫及,不是嗎?對此,蔡英文應該暗自稱慶才是,她卻逞口舌之快,說什麼「不會在暴力下低頭」。事實上,如果要認真辯論,示威者一時失控的「暴力」,比起蔡政府的「執政暴力」,豈能相提並論?何況,蔡政府啟動軍公教年金改革近兩年,也正因為這批軍公教長期已被教養成溫馴聽命的性格,因而能相安無事至今。
退一步說,這批反年改群眾之所以敢直闖立法院、拉扯警察、推倒拒馬,不也正是蔡政府兩年來把太陽花學運無限上綱捧上天的示範作用所致?如果學生可以因「公民不服從」而享受「踰法無底線」的保障那麼,警消或軍人為何不能運用他們「不服從」的權利?如果學生可以理直氣壯地占領立法院、直搗行政院,那麼,誰能說退休軍人只許在拒馬之外吶喊?正因為蔡政府破壞了民主信念和法治界線,才讓員警和示威者有不知標準何在的困惑,所以才會發生這種連記者和警察都挨打的暴力;遺憾的是,主政者還企圖從流血事件中賺取自己的正當性和優越感,這何其不仁
不可諱言,反年改團體的一些過激行為,並沒有為他們爭取到太多社會認同,甚至失去了不少同情。也有人認為,太陽花學運之所以能贏得廣大支持,是因為參與學生不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反年改示威者基本上只是為了個人利益,因為缺乏「公共性」,而無法取得太多共鳴。這些說法雖有局部道理,其實似是而非;無論如何,作為公民,他們抗議的權利不容抹煞。
進一步說,如果四年前太陽花學運沒有擋掉兩岸《服貿協定》及其後的《貨貿協定》,兩岸的關係也許不致一路急轉直下,今天台灣的經濟和低薪問題也就不會如此積重難返,近乎無解。換句話說,太陽花運動表面光鮮聖潔,其實卻為台灣帶來凶險和後患,如果算上法治觀念的混亂和世代鴻溝的加深,代價未免太大了。
蔡總統推動年金改革,不能說沒有魄力。然而,主事者一味沉浸在改革的自我感覺良好中,忽略了被改革者深重的「被剝奪感」,更用豪強手段來炫耀自己的權力,甚至虎頭蛇尾地造出「一國兩制」的標準,令人難以心服。我們呼籲,反年改者必須節制,執政者更不能得了便宜又賣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