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重磅快評】請高瞻遠矚的潘孟安來當交通部長

.【即時短評】提油救火!吳茂昆自身難保 拔管陷兩難
.【即時短評】別輕忽退警軍的強力反年改行動
.【重磅快評】請高瞻遠矚的潘孟安來當交通部長
.【即時短評】民進黨推動改革成「拒馬改革」
.【重磅快評】安倍苦刷存在感 台灣還要重蹈覆轍嗎?

.【即時短評】高鐵南延論戰 屏東人到底要的是什麼?
.【即時短評】政院留空間 軍人年改最高俸率恐下修
.【即時短評】政府敢做嗎?防疲酒駕駛其實有這幾招
.【重磅快評】能源轉型不是玩魔術方塊
.【重磅快評】陳菊適合當「政務武官」再入叢林砍殺?







【重磅快評】請高瞻遠矚的潘孟安來當交通部長


2018-04-25 16:17 聯合報  記者主筆室╱即時報導
屏東縣長潘孟安爭取高鐵南延屏東,再延伸至台東,構築環島高鐵網。圖/本報資料照


高鐵該不該南延屏東?敬佩運輸學者搬出一大堆電腦的票箱試算,認為沒有營運立基,客源不足,收入與投資相比,絕對虧本;純就高鐵投資的立場,就算極度降低投資標準,也毫無投資價值,必虧無疑。不過,書呆子不是政客,學理不等同選票,高鐵要不要南延?不是書本、學理哪套。
地方政客發言立基不同,全然不談盈虧,搬出「交通平權」的大帽子。不給高鐵南延屏東,是看屏東人不起,83萬人口的屏東,怎麼會支撐不起高鐵南延屏東的客源?高瞻遠矚的潘孟安縣長甚至說,高鐵南延屏東後,可再延伸至台東構築環島高鐵網
潘孟安的視野絕不止侷限屏東,力爭高鐵南延屏東,甚至加碼台東,這絕對是交通部長的視野,應是執政黨首席交通部長人選。但得強調,是在野的交通建設白皮書,當家掌杓之後當然錙銖必較,是否還能空口胡亂講?驗證很簡單,換潘孟安當交通部長
簡單講,鐵路若是個企業,當然應該從盈虧來考慮;若不是民營,改為國營,政治力量主導鐵道營運,就沒有可或不可、對或不對、該或不該的討論;掌權者的「老子高興、選票至上」主宰一切。學者,不過是一堆書呆子。
高鐵現有路段的設站也充滿政治換選票的味道。民國87年(1998年)台灣高鐵聯盟與交通部簽約,從北到南3百多公里,扣掉發車端的設站搭配,就明確是8個站,詳細的軌道、電路、揚程設計圖;與其說是合約規劃,不如說是施工設計書,照著合約施工即可。
政治的厲害在於高高在上,壓制鐵路專業。當年簽約時,8個站的詳細規劃圖外,另冒出3個空白站:苗栗、彰化、雲林,全然沒有施工調查與規劃,甚至設站所在是嚴重地層下陷區,嚴重倒是後來必須配合施做聯外道路的公路總局一度放棄施工。
高鐵能否南延屏東?不必太認真看待。非核家園喊得震天價響,核二還不是照樣重啟;燃煤電廠被罵到臭頭,深澳電廠重啟綠官不是仍拚了勁護航燃煤?選票是唯一價值,學理不必當真





【即時短評】提油救火!吳茂昆自身難保 拔管陷兩難


2018-04-25 23:42 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台大準校長管中閔聘任案,已卡在教育部逾百日。本報資料照



教育部「卡管」逾百日,歹戲拖棚,換了新部長吳茂昆上來,不到一周已爭議纏身,出現要他下台的聲浪,蔡政府如同提油救火。火燒屁股的新教長自身難保,仍急著本周處理管中閔案,卻也讓自己陷入內憂外患,拔管與否,恐都仍有後續爭議,讓吳茂昆及蔡政府陷入政治風暴。
教育部卡管3個多月,連發8道金牌(公文)、開了兩次跨部會諮詢會議,犧牲掉一位部長潘文忠,換吳茂昆上來,自身爭議更不遑多讓,光捲入類似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的的技術移轉專利爭議,加上兼職公司負責人的疑點,若被證實違法,就可能讓他下台,成為近年來年紀最大、卻最短命的教長。
吳茂昆一上任,就急著讓管案在本周定案,且明白宣示,只要發現管中閔違法,教育部就不會核聘,和前教長潘文忠的說法如出一轍,難免讓外界認為,他上任就是為了接續「拔管」。但教育部今晚(25日)開完第二次跨部會諮詢專案小組會議,仍無拔管的結論與共識,吳茂昆說在等最後資料,應該本周就會有結果。
其實卡管案鬧了3個多月,針對獨董利益迴避、學術倫理、大陸兼職等管中閔三大爭議,包括台大、國發會、經建會、中研院、陸委會等相關單位,能否找到拔管的具體證據,蔡政府早該有底,教育部不願公布跨部會諮詢專案小組名單,也讓外界懷疑,是否只是找人背書、蓋橡皮圖章,一切早有定論。但以昨天開會時的討論,似乎部分與會人士,也不願當橡皮圖章,仍有不同看法。
若順了綠營民代及學者的意,吳茂昆決定拔管,一定要有法律根據、能自圓其說,否則管中閔陣營一定會提告,付出代價就是台大校長恐懸缺兩三年,嚴重影響校務發展;且台大若又選出另一新校長,管最後卻勝訴,到時校長鬧雙胞,蔡政府更難看,藍營反彈力道也更大,勢必火力全開,民進黨恐失去更多選票。
若教育部決定不拔管,聘任管中閔、救自身難保的吳茂昆,蔡政府恐怕也要面對綠營鷹派圍剿,且藍營不見得會放過吳茂昆,他官位也恐不保,管案將犧牲兩個部長,蔡政府同樣面臨危機。但不論拔管與否,都不能再拖了,拖越久,對台灣社會及高教的傷害只會更大。





【即時短評】民進黨推動改革成「拒馬改革」


2018-04-25 13:53 聯合報  記者陳熙文╱即時報導
圖為「警消不服從」遊行活動。記者陳正興/攝影


民國98年(2009年)民進黨發動嗆馬大遊行,總統府抬出拒馬,當時的民進黨立委賴清德批評馬英九政府用如此具有殺傷力的工具面對學生、人民。立委賴清德與行政院長賴清德,卻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人,面對民意反彈,社會不滿,不思溝通,卻抬出了他過去批評過的拒馬。
立委賴清德的熱血話語猶言在耳,行政院長賴清德卻不見寬容,每每碰上立法院開會,就讓立法院被拒馬蛇籠團團圍住,成為密不透風的城中城,隨時要動用政府力輛壓制民意。要是收到消息有抗議行動,行政院乾脆封院
過往的國外遊客不明所以,看得驚奇,拿出相機拍照留念,可能內心還直嘀咕,以為台灣抗爭者是開戰車、丟手榴彈,才有如此安排,抗爭者現身,他們拿著布條衝鋒,用大聲公壯膽,頂多開宣傳小卡車,偽作戰車,空有其名,不堪一擊。
民進黨執政後,動用拒馬更多,管制更大,蔡英文總統理不直氣不壯辯稱,是為了推動改革的需要,硬是把改革與拒馬牽扯在一起,大概是民進黨特有的拒馬改革,蔡英文所謂的改革,引起民意強烈反彈,正是一個缺乏溝通,沒有論述能力政府的病灶,只能依靠拒馬推動的改革,那與暴政有何差別。
馬政府民國104年(2015年)購入一批新拒馬,有1,500具,民進黨說是要用來阻擋民意,民進黨現在使用馬政府的新拒馬壓制民意,這些拒馬沒有刀片,沒有殺傷力,蔡政府加裝鐵絲網,為的就是更進一步阻卻民意的伸張,蔡英文政府最懂得的溝通方式,居然就是拒馬。
拒馬它沒有政黨色彩,誰執政誰有權擺,它無法決定阻絕誰、隔離誰。真正罪過的是當今的政府昨是今非,曾經把拒馬標籤作獨裁專權的象徵,現在卻變成蔡英文口中的改革的日常,拒馬的存在毫無正當地位,因為拒馬所隔絕的反抗者,無論主流或非主流,都是需要被傾聽的民眾






【即時短評】別輕忽退警軍的強力反年改行動


2018-04-25 20:02 聯合報  記者陳金松╱即時報導
反年改團體八百壯士在立法院外集會抗議,抗議群眾拉下護欄後,警方一湧而上,用人力圍堵被攻破的大門,支援警力並動手開始抓人。聯合報系記者杜建重/攝影


退休警、消連兩天反年改遊行甫落幕,接續上街的退伍軍人抗爭更激烈,且強度超乎預期,釀成嚴重流血衝突。沒人會認同脫序的街頭抗爭,暴力必須譴責,但當退休軍、警把「流血」視為必要手段,代表心中憤怒與委屈已達極限,它會衝擊治安,更可能影響現職警察和國軍「思變」,政府千萬別忽視。
軍、警向來是國家安全維護的兩大支柱,也是服從性最強的紀律部隊,中華民國歷史,從沒有退休軍人、警察團體,會走向街頭表達訴求。
民進黨自詡公允的年金改革,卻挑起了兩大退休團體抗爭;先不論年改對錯,但從來沒有聲音的各地退休警察協會開始自發性串連上街,還有退伍軍人不斷以形同「作戰」的方式進行抗爭,可以確定,年改對他們造成的傷害,非外界可以想像。
兩天的「警、消不服從」運動,創下年改抗爭退警上街人數最多紀錄,他們衝進監察院降國旗,打傷4名記者,還包圍中正一分局,與執勤警察對峙,撕裂了情感,也留下了遺憾。
今天上街的退伍軍人反年改手段更激烈,一上街就突破拒馬衝入立法院,現場混亂、街頭濺血,受傷記者、警察更多;曾是一心保家衛國,如今被逼以打仗方式對付自己人,情何以堪。
不公不義的委屈,是退休警察和退伍軍人對年改的感受,菜市場般的年金喊價,更讓他們覺得尊嚴受到極大羞辱;很多現職警察和軍人早已感同身受,政府卻還只把退伍軍人和退休警察當成一般的陳抗團體,不了解警察、軍人的情感和榮譽,一直都是一脈相連。
國家和社會能長治久安,國軍和警察功不可沒,他們一生守法守紀律,求的是尊嚴和公平對待,即便退休,軍、警的情感也不會切割,政府千萬別輕忽他們的聲音。







【重磅快評】安倍苦刷存在感 台灣還要重蹈覆轍嗎?


2018-04-25 12:59 聯合報  主筆室
日本首相安倍晉24日在電話中向南韓總統文在寅表明,願與北韓建交。路透


最近的日本相當焦慮。隨著兩韓會談及「川金會」日期的逼近,讓日本更加的焦躁與不安,安倍不但急著與文在寅通話,談談與日本毫不相關的南北韓停戰協定,來刷自己的存在感,安倍也宣布將出訪平壤,討論北韓並不在意的日朝建交議題,以證明日本的重要性。
然而,這些都掩飾不了日本已成為「中等國家」,也是區域邊緣人的國際現實,而這也掩蓋不了過去日本靠著美國的撐腰,擔任美國亞洲再平衡的急先鋒,而一旦抗衡的潮水褪去之後,日本才赫然發現它的孤立與無緣,這是政治馬前卒的悲劇,也是大國權力政治的無情,一旦失去作用,它便會毫不猶豫把你丟棄。
從過去以來,在人質綁架的恩怨下,日本一向大力支持對北韓採取最強的經濟制裁措施,在殖民歷史情感的作祟下,日本也ㄧ再對兩韓會談冷嘲熱諷,更屢次警告北韓背後的政治意圖。
但是當國際風向一轉之後,安倍卻改口願意在解決人質問題的前提下,與北韓進行領袖對話,同時還加碼強調兩韓峰會與美朝對話,是有助於日朝兩國的建交。由此可見,日本爭取半島發言權的不遺餘力
然而,從現實面來看,不論南北韓是否有簽署終戰協定,抑或是「川金會」是否能夠達成半島無核化的目的,南北韓關係的緩和,已經露出和解的曙光,美朝兩國關係也從過去的對峙,轉往相互對話的方向,而解決北韓核問題,更早已從過往的六方會談轉變成美中韓朝的四方會談,這早已註定日本成為東亞邊緣人的角色。
然而,日本角色的弱化,這並非大國相互角力下的結果,而是日本在過去長期實施對美一邊倒政策下的苦果,從日本看台灣,民進黨政府聯美日抗衡中國大陸的政策,與日安倍對美一邊倒路線,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台灣正在重蹈日本的覆轍,只是,日本尚有日朝建交的法寶可用,那我們台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