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陳立恆/「慢」政策,請放過我們的「活」資產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陳立恆/「慢」政策,請放過我們的「活」資產
.施振榮/跨域共築台灣夢—最佳體驗的智慧城市
.葉銀華/獨立董事真的沒有發揮功能?
.周行一/好的環境吸引好的人才
.林中斌/金習會的潛因
.洪蘭/「積勞」的上校 因何「病故」?
.方祖涵/翱翔青史的雷克蘭飛虎

.王健壯/這個政府已經走火入魔
.王正方/我們都是傻瓜嗎?
.馬凱/幸福國不快樂的國民
.嚴震生/金恩遇刺半世紀後的民權省思
.薛承泰/我是人,我沒有鐵肺
.盛治仁/希望黃煌雄妥解台灣歷史情仇
.方祖涵/頂尖選手的憂鬱

.黃介正/美台新關係的吸引與慎思






陳立恆/「慢」政策,請放過我們的「活」資產


2018-04-15 00:20 聯合報  陳立恆(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活化文化資產非常重要。圖為故宮南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一月,Google Arts & Culture應用軟體(點按下載iOS版點按下載Android版)突然在美國當紅,它能快速將使用者的自拍和世界上各類藝術作品進行比對,從而定義出最相似組合,由於許多人好奇自己究竟長得比較像微笑的蒙娜麗莎、還是沒了耳朵的梵谷,居然讓這款軟體下載量在美國躍升第一。
大家都知道Google是一個野心與理想具存的世界級企業,除了鑽研網路服務與尖端科技,近年也致力於推動藝術文化,Google文化學院轄下的Google Art Project計畫將全世界博物館與藝術品帶入虛擬國界,讓人們透過網路輕鬆接觸數以萬計、來自全球博物館、檔案館及各色組織的藝術作品與歷史文物等內容,據悉該項目已與來自七十餘國家與地區中超過一千多家博物館、藝廊和文化機構展開合作。
彈指間,人類進入數位化與虛擬化時代超過了四分之一世紀,在人工智能興起與地球資源耗竭的雙重壓力下,不至於窮竭地利又代表著人類亙古長河裡沉澱出的文化創意,遂成各國競相開發的逐鹿之原,近年來各國開始意識到線上免費分享文化資源的重要性,諸如大英圖書館開放超過百萬張清晰復古藝術插圖;紐約公共圖書館將館藏數位化,一次性釋出十八萬張高畫質相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更宣布線上卅七萬多張圖片提供公眾瀏覽和運用。
去年中,故宮博物院終也推出「故宮OPENDATA專區」,可惜只包含七萬張左右書畫類及器物類的低階數位圖檔,中階數位圖檔約略只有數千張可供下載,從量與質來說,似乎與故宮位列堂堂世界十大博物館之一的身分難以匹配。
其實,早在近十年前,我就曾在專文「文化是器、普民為用」中提出故宮應大幅降低國人使用文化資源的門檻,不僅開放更多線上資源,更要從產業培育角度,徹底並有效地削減長年來造成許多慘澹經營文創工作者沉重負擔的權利金制度。此外,故宮在內的文化機構也應適時以品牌授權、協助推廣等方式,直接參與加持優秀創意、文創企業與計畫;畢竟「典藏」與「研究」固然重要,但如何「活化」這些文化資產,才是將文化資本轉換成經濟資本的終南捷徑
在台灣經濟一片淒茫的今天,政府要求各機關開源節流用心良苦,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文化資本從來不是國庫應該獨占的生財工具,何況一旦文化工作者將這些文化資源轉變為GDP,一方面可為國家文化建設做宣傳鋪墊,二方面又能讓政府藉財稅收入達到更上層樓的國庫收益。既然如此,現在政府以及主導故宮授權的委員會諸公們,又何苦拘泥於以故宮開源之名、行與民爭利之實的本末倒置?!
十年光陰可以寒窗成名、可以生聚教訓、更可以讓世界面貌變上幾番,如果文化主事部門在我當初提議時即著手改進政策,那今天就是走在Google和The Met的前面了,深切期盼文化主事們能夠高抬貴手,不要再用486的處理速度來對待應該活躍如超級電腦的中華文化資本,正如我十年前說的,所謂享民而後富國,不亦德政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