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恐掀貿易戰 台灣宜提早應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4433/web/

.聯合報社論/反制惠台磁吸 教育部竟祭出電擊棒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府的「景觀」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恐掀貿易戰 台灣宜提早應變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恐掀貿易戰 台灣宜提早應變


2018-03-14 01:2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美國川普總統大動作祭出貿易反制措施,引起世界各國的不滿,全球爆發貿易戰的風險大幅增加。除了對於貿易直接的影響外,所衍生的其他衝擊也不容忽略。
各國會重新定位與美國的雙邊關係,針對美國片面提高貿易障礙,違反國際經貿規範,會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但由於川普幾乎完全不信任WTO,所以各國也有可能採取以牙還牙手段,片面提高對美國關稅例如針對美國引用232條款,對鋼鐵及鋁製品課徵關稅;歐盟即準備展開報復,針對美國一些產品,開徵關稅反制。此會使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發生貿易戰的機率提高,不過這種損人卻未必利己而且沒有贏家的貿易戰卻會阻礙全球經濟成長。
對於美國鋪天蓋地的貿易措施,台灣幾乎無一倖免。由美國引用進口防衛的太陽能電池、232條款的鋼鐵及鋁製品,濫用反傾銷稅,台美之間的雙邊經貿議題,甚至未來對中國大陸的制裁會波及台灣,均對台灣造成不小的壓力。台灣雖然沒有報復的本錢,但政府對美政策需有一套完整立場,不能一直噤聲。
川普政策也會促使WTO做一些改革,川普一直對WTO持嚴厲批判態度,上任以來所採取貿易措施多不遵循規範;對於WTO爭端解決機制也不信任,認為判決結果對美國不公平,也表示美國不會接受不利美國的判決結果。美國的排斥與疏離,使得WTO逐漸被邊緣化,雖然WTO對川普政策非常不滿,但目前內部也有一些改革的聲音; WTO成立20多年來,在自由化的進展非常緩慢,未來如何調整,也是觀察重點。
各國也會加速區域經濟整合,可預見大型FTA及雙邊FTA並行,台灣經貿環境會更為嚴峻。台灣未來必須特別注意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發展,日歐FTA的影響,以及中國大陸沿著一帶一路廣建FTA的衝擊。特別是目前全球FTA內容除了關稅調降外,也強調內部供應鏈連結及產業合作,對台灣的影響會更大。
事實上各國加強建構FTA,不但與美國較勁意味十足,也希望美國可以回心轉意,不要再動輒片面引用貿易反制措施。川普本人雖然意志堅決不為所動,但目前內部也陷入意見不一而難以整合的情形。例如在CPTPP形成之後,基本上是對美國有負面衝擊,特別是對美國農產品出口影響很大,而農業州傳統上又多支持共和黨,所以美國內部也有重返CPTPP的聲音。另外在美國準備對鋼鐵及鋁製品加徵關稅後,在美國國內也引起下游業者例如汽車產業的反對,因為此會造成原物料價格攀升,增加營運成本,使得全球經濟情勢更加詭譎多變。
未來在川普課徵關稅及其他國家可能報復下,會使得全球物價因而上揚,引發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大增。而台灣近來已經面臨不小的通貨膨脹壓力,政府因應已經顯得力不從心,未來如何面對此輸入型通貨膨脹,也是一大考驗。另外伴隨通膨隱憂,也會加快各國升息時程及幅度,此對於未來全球資金流向、匯率走向也有影響,也須提前規劃。
各國也會評估川普的連任之路,因為川普目前支持率不高,連任之路挑戰高;今年11月期中選舉是重要觀察指標,若是共和黨選不好;之後川普總統聲望又持續下滑,連任成功機率下降而提前跛腳。各國也許會共體時艱,再忍耐二年,等烏雲散去,世界經貿秩序再度恢復常軌。但是由於美國特殊選舉人的總統選舉制度,再加上美國目前經濟情勢看好,失業率為近20年最低;下屆總統大選再度爆冷門,由川普勝出機會也並非不可能,這正是各國擔心之處,也在天人交戰考慮是否要和川普全面對抗。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府的「景觀」


2018-03-13 23: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府打算在總統府周邊增設「景觀圍籬」,強化阻絕功能。 記者蘇健忠/攝影


儘管外界譏誚不斷,總統府仍決定在周邊加設欄杆,美其名為「景觀圍籬」。這果真攸關總統府的「景觀」嗎?其實映照的是小英內心的不安全感
中華民國首位女性元首,本是蔡英文執政的重要註記,也是兩性平權史的指標。她想必很在意這點,不時特意彰揚自己的「勇氣」,稱改革不怕得罪人,「過去的總統沒有人會這樣做」。
女性政治領袖的勇氣,的確可能具有強大的力量。英國柴契爾夫人堅持國營企業私有化,面對工會反彈甚至有人自殺抗議也不妥協。德國梅克爾對難民堅持人道主義,不肯媚俗民意。就算是看似滑頭的希拉蕊,在賭城演講時被人丟鞋,也笑稱「是太陽劇團的表演嗎」,以掩飾驚慌。
反過來說,女性元首一旦權勢加持,從備受期待而翻臉悖棄理想的也不少。翁山蘇姬和朴槿惠都是難堪的例子
蔡英文又如何?她上任未久就被稱為「拒馬總統」,維安規模超越以往,只不過是車隊行經被丟鞋都要抓人罰款。總統府加設欄杆早有風聲,府方搬出「仿美國白宮」的說詞,其實早就暗自進行文化部審議背書的作業。對反核承諾的髮夾彎,也竟能泰然自若面不改色。
如此紀錄,能佐證小英的「不怕」之說嗎?總統府將出現圍籬,是這座古蹟建築前所未有。日後當外界解說總統府「景觀」,作出小英「之前」與「之後」的對比,這位總統的歷史定位如何,寧非不證自明!


聯合報社論/反制惠台磁吸 教育部竟祭出電擊棒


2018-03-14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教育部長日前表示,國內大學教師若以專案或專職方式參與大陸國家重點研發計畫,明顯違法,教育部不會放行;圖非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面對大陸的卅一項惠台措施,行政院原訂周一公布因應方案,卻未能如期提出。倒是教育部潘文忠率先表態,警告大學專任教授以專案方式到大陸任教或參與重點研發計畫,均屬「違法」,政府將嚴格處理。對岸拿出甜美的胡蘿蔔吸引台灣民眾,而我方竟只能祭出「電擊棒」伺候自己人,這場人才競逐賽結果將如何,似乎已高下立判。
教育部高高拉出一條警戒紅線,究竟是潘文忠自作主張,或是行政院最後的版本,目前尚不清楚。但同一天衛福部也發表類似聲明,稱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具有公務員身分的醫師均「不得」到對岸工作,所有人員要避免觸法。由此可見,目前各部會研擬的「反惠台」措施,率皆著重在「畫紅線」及「加強管制」的防範面,走向自我限縮,卻未見提出積極的留人方法。
北風與太陽」的寓言,大家都聽過;「胡蘿蔔與棍棒」誰更能激勵並吸引人心,也毋庸再辯。大陸公布惠台卅一項措施至今已半個月,行政院竟遲遲未能提出因應對策;而跳出來唱頭台戲的,又只能投上級所好拿出「電擊棒」宣示重懲。這種表現,莫非教育部以為自己在扮演「打擊犯罪」的急先鋒?
從行政院臨時取消宣布因應措施,加上教育、衛福等部會官員發表恫嚇性的意見,可以看出蔡政府對於全盤因應策略尚未形成共識。其中,明顯存在幾項疑問:第一,此事涉及兩岸關係,應屬總統府的國安決策範疇,行政院長賴清德將工作交由副院長施俊吉主持,究竟有沒有經過府院協調?第二,教育部欲引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限制各公私立大學人員赴陸,有沒有對法令的誤解或限縮解釋的問題?第三,從兩岸戰略的角度看,政府若一味採取嚴打與管制措施,會不會反而導致更多人離開政府公教體系,甚至加速驅使更多人才外流?
首先,談府院協調的問題。依府院的權責劃分,行政院對此事當然可以提出權責內之主張,但最終仍須統合在總統的國安決策底下,作出更衡平的調整。賴清德本身對兩岸事務已不熟悉,他又將工作交由同樣不熟悉兩岸應對的施俊吉主持,則必然提高因應決策的誤判風險。從此事的處理看,賴清德固對內政事務比較嫻熟,但對政府高層決策及分工則顯得生澀;當政策高度和敏感度一改變,就讓人懷疑決策的歸屬和協調性。
其次,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卅三條,雖規定台灣人民不得擔任大陸黨、政、軍機關的職務,但其前提是限於陸委會與各主管機關會商「公告禁止」之機關。現在,教育部企圖擴大解釋,將對岸的大學或科研機構都視為「黨政軍」相關機關,且不斷強調政府將「嚴格處理」。如此,恐怕是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限縮解釋,而這條紅線未免畫得太遠、也太嚴了一點?
最後,再由「效果論」看政府因應措施的高明與否。惠台措施的磁吸效應,利用的是相關優惠的甜美誘因,在各方面放寬限制,要使台灣民眾近悅遠來。反觀我方的因應之道,卻只能揮舞各種棍棒,祭出各色刑罰,而拿不出讓國人心動的鼓舞與獎勵,其結果必然是利之所趨者勝出。試想,卅一項惠台措施標榜的是對台灣人民提供「準國民待遇」,相對的,行政院卻只能動用「準罪犯待遇」的棍棒威脅恫嚇,這如何贏得人心?
說穿了,兩岸的政經社會競賽走到今天,卅一條惠台措施的目的其實已不再只是要對台灣挖走人才,其真正的目的是在爭取台灣的人心。也因此,如果蔡政府還隨著教育部的「電擊棒」思維起舞,只想以威嚇重懲來約束兩岸的學術交流,其結果只會使自己走入死胡同,徹底失去人心。希望蔡英文比賴清德清醒一些,能看清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