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別讓台灣淪為貿易戰最終輸家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4898/web/

.聯合報社論/台大給蔡政府的棒喝:依法行政
.聯合報黑白集/看不到政府,看到台積電
.經濟日報社論/別讓台灣淪為貿易戰最終輸家







經濟日報社論/別讓台灣淪為貿易戰最終輸家


2018-03-26 00: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上周簽署備忘錄,將對總值預估600億美元的進口中國大陸產品開徵25%關稅,以反擊中國「經濟侵略」。北京也立刻回敬美國,宣布對總值30億美元的進口美國產品加徵關稅,以平衡美國對進口鋼、鋁徵稅造成的損失。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雙方火藥味濃烈,也造成市場恐慌心理蔓延,引發全球股市巨幅震盪。
川普政府繼引用貿易法「232條款」對進口鋼、鋁課徵高關稅之後,這次祭出「301條款」針對中國大陸侵害智財權採取大規模制裁行動,顯示川普宣稱要削減1,000億美元對中國貿易逆差,不是玩假的,不達目的恐不罷休。而北京輸美鋼、鋁總值不過數億美元,但報復金額卻高達30億美元,對美國警告意味濃厚。美中貿易戰若持續升高,影響層面至深且鉅,因而各國都高度關切美中的下一步行動,更憂慮貿易戰全面爆發。
我們認為,美中貿易戰未來發展,將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美國的戰略意圖和決心。川普政府去年底公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俄羅斯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大挑戰,川普甚至公開稱中國是敵對強權,指責北京奉行的戰略是在削弱美國的經濟侵略。上周四川普在宣布對中國制裁時,更宣稱是對抗「經濟侵略」的歷史性舉措;他還強調3,750億美元的美中貿易赤字是「失控了」,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將使美國「成為一個更強大更富裕的國家」。顯而易見川普認為「中國崛起」是對美國的最大威脅,經濟制裁成為「既有大國」與「新興大國」兩強勝負博弈的重要手段。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美國在貿易戰中若未達成一定戰略目標,恐不會輕易中止。
第二,美中雙方的籌碼。美國制裁中國鎖定「中國製造2025」十大戰略產業,包括機器人、航太、軌道交通裝備、電動汽車、生物製藥產品等,課徵25%關稅,既有助減少貿易赤字,也防堵中國從「製造大國」成為「製造強國」。相對上,北京反制勢將鎖定支持川普的農業州,從大豆、玉米、牛肉等農產品下手,藉選票壓力迫使川普妥協。若更進一步,可能涉及進口波音客機、蘋果產品等,但走到這一步,雙方勢必撕破臉,而中國大陸從美國進口遠低於對美國出口,貿易戰若持續下去,美中雖兩敗俱傷,但大陸可能輸得更多。另外,中國是美國公債最大持有者,北京亦可能減持美債作報復,對美國也形成另一種壓力。
第三,貿易戰外溢效果。美中是世界第一及第二大經濟體,雙方貿易戰勢必牽動其他國家,激化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同時可能衝擊金融市場信心,升高通貨膨脹,加速各國央行緊縮貨幣政策,這些外溢效果可能迫使世界各國集體向美中施壓,讓貿易戰不致失控。
第四,美中雙方政治體制。川普和習近平都是強勢領導者,但習號召民族意識,內部少有挑戰聲音,相對上川普面臨國內強大反對聲浪,尤其科技、金融業反彈,又有11月美國期中選舉壓力,貿易戰若失控,對川普明顯不利。
綜上分析,美中爆發全面性貿易戰的可能性不高,透過談判解決雙方貿易失衡問題,乃勢所必然。對台灣而言,貿易是經濟的命脈,尤其台灣高度依賴「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美國」的貿易型態,美中貿易戰必然讓台灣受到很大傷害,但危機也是轉機,台灣雖無太多談判籌碼,但只要不在兩強之間選邊站,將極有限的籌碼極大化,爭取更多的產業調適時間,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徹底擺脫過度依賴代工出口及海外生產製造的經濟成長模式,終結貧血成長、薪資停滯的惡性循環,才不會成為貿易戰的最終輸家。





聯合報黑白集/看不到政府,看到台積電


2018-03-25 23: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積電董事長夫人張淑芬(前排右3)率觀光列車首發團到花蓮,以行動力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周末,台積電七百名員工在董事長夫人張淑芬率領下前往花蓮旅遊,以實際行動支持花蓮。台積電發給六千多名員工每人三千元的旅遊津貼,在六月底前,還有九個梯隊要到花蓮旅遊。張淑芬鼓勵員工「盡量買」,用消費幫助花蓮重建。
當中央與地方還在互咬,為是誰下令將震災善款用於產業紓困互推責任,台積電的腳步已遠遠把政府拋在腦後。用觀光力挺花蓮只是後續,花蓮二月六日發生震災,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十二日就提出了協助花蓮復原的方案,並在一個月內募到五千七百多萬元經費。其中,兩千多萬元是出自台積電人之手。
台積電並邀請產業鏈相關的設備及材料廠商組成重建工程隊,上月廿二日即進駐花蓮,直接為弱勢團體及受創社區提供服務。也因此,當許多災民還在填表格向政府單位申報災情時,卻赫然發現台積電協力廠的重建隊伍已經抵達家門,動手幫他們修繕。
四年前高雄市遭氣爆襲擊時,台積電的重建團隊即曾悄悄出動,在第一時間利用其工程專業幫民眾檢測屋舍結構安全,並當場修門補窗,還給災民安穩的家。他們退場時,街道上掛滿居民的感謝布條。更早的八八風災,台積電也曾參與台南九十四所受災學校的重建,讓學生能如期開學。
台積電能做得比政府好,原因很簡單,工程師心中只有協助災民解決問題的單純念頭,沒有藍綠之分,所以沒有功利的計較。








聯合報社論/台大給蔡政府的棒喝:依法行政


2018-03-26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管中閔遴選無效相關提案,經台大校務會議表決全遭擱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杯葛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的就任案逾兩個月,經過台大臨時校務會議的決議,以絕對多數否決了推翻管中閔當選有效的企圖。台大沒有跟隨教育部的政治魔棒起舞,顯示這個學校多數人神智清明,脊梁也沒有彎曲。當代理校長郭大維說出「那就請教育部依法行政」時,其實也是對坐視官僚踐踏大學自主的蔡政府的一記當頭棒喝,這齣醜陋的大戲應盡速落幕。
首先,我們要向台大拒斥政治黑手伸入校園的態度致敬。這次校務會議的決定,不僅維護了學術尊嚴,表現了大學自主的精神,更幫助社會抵擋了一波政治黑浪的侵襲。觀察會中企圖干擾管中閔就任的五項提案的表決結果,同意擱置的人數皆多過反對者兩倍以上,這不僅表達了台大師生的主流意見,也相當程度反映了社會大眾認知的公理。民進黨再怎麼野蠻,再怎麼強取豪奪,也不能對台大選出的校長偷天換日。
在漫天的政治煙硝中,台大的決定其實並不容易,在長達八小時的拔河過程中,正反雙方的角力劍拔弩張。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在校務會議上的五項「卡管」提案中,竟有四案是由學生代表提出;在幾次程序爭議中,學生代表也扮演了主要角色。這種場景,是反映大學的治理已淪落到反客為主的地步?或者是那些「反管」的教授只能躲在學生背後扮演藏鏡人?
教育部這次杯葛管中閔的任命案,最可鄙之處是,不僅濫用教育部的行政權,更不斷配合綠營的政治運作擴大紛擾,置台大的形象與大學自主的理念於不顧。根據《大學法》第九條的規定,公立大學之新任校長經公開遴選後,由學校呈報教育部「聘任之」。亦即,教育部只能進行形式上的聘任,而沒有實質審核或裁量的權力,應以「遴選委員會」的決定為依歸。但教育部長潘文忠的作法,不僅擅自違法擴權,甚至引進政治勢力與之唱和;這種混淆是非、踐踏學術的教育部長,還有資格領導教育嗎?
再看,圍繞在管中閔身上的三項疑議,包括擔任企業董事、論文抄襲及在中國大陸大學任教,兩個多月來,經過台大、中研院、暨大、廈大等相關機構反覆調查,疑義早已澄清,蔡政府卻佯裝未聞而繼續攪動渾水。例如,該論文分明是學生引述指導教授資料,教育部卻顛倒黑白。再如,管中閔有無在廈大任教,政府只要調查出入境紀錄即可分曉,但教育部卻讓「反管」人士拿著網站文宣大作文章。教育部八度發文台大,真是為釐清疑點嗎?或者只想讓子彈飛?
這樁學術爭議攪擾台大及台灣社會逾兩個多月,蔡英文總統卻裝作視而不見,任其惡化。更令人遺憾的是,賴清德更在內閣改組時百般慰留潘文忠,以示他對反管案的默許。這樣的政府,對解決台灣發展困境一籌莫展,卻縱容行政機關濫權踐踏校園、羞辱學術,豈配得上「民主進步」四字?
同樣令人憂心的,是大學校園的「學術染色」,已導致社會價值的是非混淆。即使在威權年代,台灣學術界總是不乏敢於「犯顏」之學者,堅持是非,對權勢不假辭色,以一言九鼎引領輿意公論。而如今,由於政治氣氛日益濁劣,直言者往往因遭圍剿抹黑而逐漸噤聲;相對的,與政治力量掛鉤者則不斷坐大,甘為其鷹犬。從這次台大校內反管、挺管的角力看,已經出動了「學生部隊」,即可知政治介入校園已到何種地步。這對比民進黨當初口口聲聲「黨政軍退出校園」,已是倒退無下限。
不要小看台大這次臨時校務會議的決定,這不僅是阻擋政治汙染校園的一次成功反擊,也是對蔡政府的一記當頭棒喝,要求它回到「依法行政」的軌道。管中閔的校長任命案如果最後被教育部「吃案」,那將堪稱是「三一九事件」的校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