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惠台出招 政府須擬劇本因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販賣仇恨,如何對抗惠台措施?
.聯合報黑白集/說好的十年不漲電價呢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惠台出招 政府須擬劇本因應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惠台出招 政府須擬劇本因應


2018-03-03 00:3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國台辦2月28日推出惠台卅一條措施,發言人安峰山回答記者提問。中新社

行政院長賴清德(中)3月1日在立法院答詢表示,行政院已成立專案小組,研究中國惠台政策。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余承翰/攝影


大陸國台辦宣布31條惠台政策中,有12條是提供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的同等待遇;另外有19條提供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的同等待遇;也就是說,這一次惠台政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提供台灣企業和人民與大陸企業和人民相同的「國民待遇」。由於開放的項目和範圍非常廣泛,未來對於台商和台灣人民赴大陸投資和工作,必然會產生很大的吸引力。然而,從整個國家的角度來看,是否會因此造成台灣本身人才、資金和技術的流失?同時,針對大陸政府如此大幅度的開放,我們政府應該如何因應?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
大陸惠台政策有幾個主要特色:第一,在針對大陸台商開放部分,包括台商設立科研中心可以享受降稅優惠;台灣人士和企業在大陸設立的獨立法人可以申請或參與大陸國家科研計畫;台商可以參與大陸重大建設及政府採購,以及台灣金融業可以與大陸金融業合作,包括參與聯合貸款等。第二,針對個人開放部分,允許台灣人民參與大陸100多項的專業證照考試;有些證照甚至可以用認證方式即可,例如醫師執照;台灣人可以申請國家科學基金在內的各項科研基金等。第三,開放的項目很多甚至比當年兩岸服貿協議中開放的項目還多,比方說,台灣拍的電影和電視劇輸入不受數量限制;台商可以參與大陸政府採購等。第四,開放的項目主要針對大陸內需市場的需要,所以很明顯是大陸藉著廣大市場來吸引台灣的人才、資金與技術。
由於大陸內需市場很大,機會很多,因此對於吸引台商和專業台灣人士自然會產生吸引力。事實上,過去幾年已經有很多台灣教師赴大陸任教,現在又開放台灣人可以申請大陸的科研計畫,這對於台灣高教人才會更有吸引力。
另外,過去已經有一些醫師,利用假日赴大陸動刀和執業,現在台灣的醫師可以用認證的方式,取得大陸的醫師資格,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醫師赴大陸工作。再比方說,大陸不但沒有任何限制的開放台灣電影和電視劇引進大陸,同時也放寬兩岸電視與電影合作人員與投資的比例,未來兩岸在影視產業上合作的機會必然也會大幅增加。
然而,這次大陸惠台政策固然對台商和赴大陸就業的台灣人有利,但是對於台灣的直接利益可能很有限比方說,在服貿協議中,大陸曾承諾開放台灣的證券業以合資方式赴陸、台灣的銀行可以與大陸城市銀行合作等,這些對於台灣金融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開放,在這一次惠台政策中並沒有提及。
另外,這一次的開放不包括商品項目,所以當年兩岸早收清單和貨貿協議中討論的一些重要項目,都沒有在開放之列。比方說,當年早收清單中,針對台灣工具機及其零組件得以免稅進入大陸,但是因為當時設有落日條款,造成現在這些商品銷往大陸又必須繳稅。這些重要的商品如果可以恢復免稅銷往大陸,對於台灣經濟才會有立即而實質的幫助。
無論如何,這一次大陸大手筆的開放惠台政策,必然會對台灣人才、資金與技術造成相當程度的磁吸。由於這些項目對台灣企業和國人有利,所以政府很難去禁止企業或國人去爭取這些利益,因此政府的作為可能會很有限。政府要提醒國人,赴大陸投資雖然有機會,但是也有不少風險,因此過去之前,一定要先做好風險評估
另外,由於這一次也開放金融業可以參與大陸銀行的聯合貸款,台灣的銀行曝險程度可能因此增加,金融部門應當做更仔細的檢查。其實真正對台灣有利的應該還是大陸對台灣貨品市場的開放,這部分屬於兩岸貨品貿易協議的範圍,政府應該更努力的去完成這些協議才是。


聯合報黑白集/說好的十年不漲電價呢


2018-03-02 23:5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提出「非核家園」政見時,曾承諾「十年內不漲電價」。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漲完了紙價,漲電價
經濟部次長龔明鑫做出了四月要漲電價的預告。他說話的技巧還是有的,他說民生用電三三○度以下不會漲,又說頂多只會漲三%,還說這事四月以後才會發生。這麼誠實的官員,民眾聽了他的話,是不是該感到很放心?
但是,行政院長賴清德對龔明鑫的話卻似乎坐立不安。於是,第二天他親自上陣,作了很多補充說明。賴揆的重點有幾:一,目前還沒說要漲,請大家不必提前恐慌;二,這得由「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決定;三,審議委員也要根據電價公式行事。最後,生怕民眾不相信,賴揆還加了一句:「連我也沒有職權決定電價。」
這種事,本來叫發言人出面澄清,也就綽綽有餘,何勞賴揆親自出馬。賴揆之所以要講這麼一長串,目的只有一個:要收回龔明鑫的話。至少,要撇清行政院跟漲電價的關係,把責任全推給沒頭沒臉的「審議委員會」和沒名沒姓的「公式」,那麼,內閣就一塵不染了。
問題是,蔡英文提出「非核家園」政見時,曾承諾「十年內不漲電價」;如今不到兩年,何以就要毀棄承諾呢?油電價格多年來有一套計價公式,反映成本無可厚非。但蔡政府上台後大幅改變能源架構,捨棄廉價而乾淨的核能,改採昂貴的天然氣及汙染的煤;曾誇下海口不漲價,卻又無法維持承諾,民眾難道只能被迫埋單?
賴揆還是可以放心的是,電力無法囤積,不必擔心搶購


聯合報社論/販賣仇恨,如何對抗惠台措施?


2018-03-02 23:5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日前發布31條惠台措施,有大學校長指出「對台灣的磁吸張開大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二八當天,一群台獨青年在慈湖陵寢潑漆,蔡總統則主持中樞紀念儀式,宣示要繼續追究歷史責任。同日,大陸國台辦洋洋灑灑宣布卅一項「惠台」措施,對台商、產學、影視等各業赴陸提供優厚的「國民待遇」。一邊的政府持續向後看,在歷史灰燼中翻尋自己的價值;另一邊卻釋放利多向台灣人民招手,放眼未來。對照之下,彷彿兩岸在朝向不同的時光移動。
對於卅一項惠台措施,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批評說,陸方這種做法,是「以利益換政治認同」,目的在提升其單方獲益的經濟目標。作為官方的回應,這樣的回應其實是不及格的,不僅缺乏力道,也暴露了自己囊中空虛的窘境。事實上,這句話可以來反問蔡政府:政府不懂用「利益爭取政治認同」之道嗎?或者,執政者連要凝聚人民什麼「認同」都指不出來了?
今年的二二八,發生了潑漆、撕國旗、燒國旗等事件,氣氛明顯較往年更為暴戾與挑釁。去年二二八適逢七十周年,也是蔡英文上任後首度主持二二八紀念大典,她意氣正盛,宣布二二八是新的「國家團結日」,也強調轉型正義是為了「和解」。但一年過去,不僅看不到一絲「團結」氣象,政府大肆推動轉型正義,也未帶來更多「和解」氛圍;相反的,一些前所未見的仇恨被挑起。與此同時,蔡英文的支持度也已滑落低谷。一年的變化,說明政府施政沒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因而失去了民心。
觀察這次的大陸卅一項惠台措施,手筆之大,範圍之廣,思慮之精,招招對準台灣目前經濟、社會、文化的要害。其目的,一要爭取台灣人心,二要搶奪台灣人才,三要凸顯蔡政府的無能
毋庸諱言,這當然是統戰策略。但和以往不同的有三:第一,中共這次不設定任何前提或條件,也不透過任何政黨或代理人,直接把餌撒向台灣民眾,要一步到位地將台灣人心拉攏到手。第二,大陸當年歡迎台商登陸投資,需要的是台灣的資金和技術;但這次資金和技術完全無關緊要,重點只放在施惠與示好。第三,這次也不在意識形態上著墨,完全以讓利和「國民待遇」為誘餌,使人們主動近悅遠來。這樣的變化,也對照出兩岸的經濟位移,中共的統戰策略已增添許多餘裕。
這次的卅一項惠台措施,也有人形容是四年前胎死腹中的《兩岸服貿協議》之「變身重生」。這樣的比喻,生動且饒富意味,卻也深值警惕。當年民進黨推動反服貿,引發了洶湧的太陽花學運,終導致服貿協議擱置。如今,大陸隻手向台灣人民開放各個藝文、工商、服務等領域,幅度較服貿協議討論的範圍猶為寬廣,卻跳過了與我國政府的磋商和討論。亦即,蔡政府在兩岸間採取的冷漠策略,最後卻造成自己在兩岸間沒有角色可以扮演。這樣的發展,難道是一個口口聲聲主權和主體性的政黨所期冀的追求?如果是的話,這不是自欺欺人嗎?而當年太陽花學運自以為立下大功,而今回看,卻是迫使更多年輕世代前往對岸工作;其間得失,又要向誰追討?
與其責怪中共使用惠台「胡蘿蔔」收買台灣人心,蔡英文該檢討的,是為何自己只拿得出「棍子」?兩年來,政府美其名的「改革」只是帶來社會震盪,高調推動的「轉型正義」,只是激發更多社會仇恨。這樣的政府,即使不必曰「利」,又何以爭取人民支持?不僅如此,蔡政府頑固的兩岸政策,不僅重創島內觀光旅遊業,更破壞了兩岸交流的和平氣氛,讓原本對台灣懷有好感的大陸同胞變成冷漠,真是得不償失。
從這個角度看,在兩岸的人心競逐中,蔡英文可謂內外皆輸。她更大的失敗,是在台灣不斷販售仇恨,激起社會對立,這樣的棍棒政策又如何抵抗得了惠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