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股市修正...遲不如早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3459/web/

.聯合報社論/在總統和黨主席之間閃爍的蔡英文
.聯合報黑白集/災後檢討只有這樣?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股市修正...遲不如早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股市修正...遲不如早


2018-02-12 00: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再過四天就是戊戌年春節,股市今天封關,在全球股市突現黑天鵝、股災未息之際,投資人抱股過年,難免忐忑不安。我們特別就全球股市及台股可能動向作一分析,以利為明年開市作準備。
這波從美國引發的全球股災,自2月2日「黑色星期五」開始,股市震盪劇烈,跌多漲少,迄2月9日止,美股道瓊跌幅7.62%,德、法、英跌幅6.89%~5.31%,亞洲股市跌幅更深,日經跌8.96%,香港恒生跌9.60%,大陸A股跌9.21%;台股則下跌7.07%,跌幅相對緩和。
這波股市波動情勢看來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這是漲多回檔的短期修正?或是持續多年股市「大牛市」終結的開始?答案雖不容易,但就長期趨勢來看,牛市反轉勢所必然,而且遲不如早。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在美國和全球經濟持續走強下,股市反映經濟走勢理應上漲,去(2017)年全球股市迭創高峰,今年1月更持續升勢,一片樂觀氣氛,但進入2月,黑天鵝驟現,股市無預警劇烈波動,市場或有人戲稱是華爾街甩川普一耳光,也是給2月5日正式上任的美國新任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考驗,但這種政治觀點分析,並不足以解釋這次股災的根本原因。
漲多必跌是股市鐵律,美國是全球股市龍頭,這波持續快十年的「大牛市」,始終未見健康修正,泡沫化跡象日益明顯,許多專家學者乃至前聯準會主席葉倫都紛紛提出警告。股市往往是市場群體心理的反應,在飆漲過頭,客觀條件日漸改變情勢下,人心虛浮肇致恐慌心理,應是這波股市劇烈波動的根本原因。
美國股市前波高峰是在次貸風暴引發金融海嘯之前、2007年10月締造出逾14,000點的歷史紀錄,當時泡沫化跡象已非常明顯,以致次貸風暴後美股暴跌至2009年3月6,500多點低檔。其後六年因為聯準會祭出三輪量化寬鬆(QE)政策,投入近4兆美元資金,並帶動全球極度寬鬆貨幣政策浪潮,導致熱錢充斥,美、歐、亞股市紛紛上演金錢派對行情,和實體經濟悖離情況愈來愈明顯。及至2016年底美股已升至接近2萬點,但因為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歐、日央行也開始檢視量化寬鬆政策退場時機,股市金錢派對似已跳起最後的探戈。
然而,因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並在2017年1月就任,他的「重商主義」施政風格,讓美股又吹起「川普行情」,並帶動全球股市再攀新高。2017年美股飆漲24.86%,今年1月再上漲5.79%,道瓊指數逾26,000點,若從2009年3月起漲點計算,已足足漲了三倍;若和2007年10月上一波高峰比較,也大漲85%、逾12,000多點;而川普執政一年多,美股漲幅逾三成,很難視之為「正常」、「健康」上漲。
「居高思危」的市場心理,受到美國就業持續攀升、通膨疑慮增加、聯準會可能加速升息、債市大跌等因素影響,觸發恐慌性賣壓及這次股災。但究竟要回檔多少,才能緩和恐慌心理,目前尚難預測,也會受到聯準會及各國央行貨幣政策後續寬緊的影響。但坦白說,熱錢派對終有落幕時候,股市若不回到健康軌道,劇烈波動風險始終存在
所以,全球股市修正遲不如早,與其致力維繫尚未消化的泡沫,倒不如順勢讓其逐步調整,各國央行責任不在逆勢而為,而是讓股市「軟著陸」。
相對而言,台股雖不免受全球股市波動的影響,但應有較強的抗跌性,因為台股在美股「大牛市」期間,漲幅明顯落後,以今年1月台股最高點11,200多點計算,和上一波高峰2008年的9,700多點相較,漲幅約僅一成五;去年台股漲幅15.51%,亦落後美股及多數亞洲股市,故而政府只要穩住經濟,不逆勢操作、自亂陣腳,台股波動應可控制並邁向健康發展。



聯合報黑白集/災後檢討只有這樣?


2018-02-11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花蓮強震後,「軟腳」建物又引起社會關注討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次花蓮救災行動可圈可點。但令人憂心的是,所有關於建築安全的討論,卻像鬼打牆一般,停留在上次台南維冠大樓倒塌時的原點,幾無寸進。這種公共討論的虛空感,是台灣健忘社會的宿命,還是政府行政怠惰的結果?
兩年前維冠大樓倒塌的慘重傷亡,掀起了各界積極的檢討。當時受到關注的議題,諸如建築結構的基本設計不佳、施工的偷工減料、業者為商業用途改建而破壞原有結構,在這次花蓮地震的「軟腳樓」現象完全重演。兩年的時光過去,社會熱烈的討論和各種改善建議,就像一陣風吹過,沒有留下任何影蹤。
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地震,台灣救災的能力一次比一次進步,政府的危機處理也一次比一次成熟。唯一不想進步的,是政府對建築安全的監督與風險的防範毫無作為,民眾充滿無力感。也因此,像倒塌的「吾居吾宿」那樣公然加蓋三層樓的惡行,民眾屢次檢舉卻毫無成效;像雲翠大樓那樣底層被改為商用而敲牆打壁的私行,直到奪走人命仍釐不清是誰的責任。
事實上,再完美的救災表現,也彌補不了政府失職導致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遺憾。而如果歷經恐怖災難,政府對此仍悄然無聲,不知道要起而行,卻把責任推給人民抗拒都更,或私領域的建築結構變更無法可管。請問:人民要政府做什麼?
蔡英文在災區的演出確實賣力,但是政府難用救災來遮掩防災不力的事實。


聯合報社論/在總統和黨主席之間閃爍的蔡英文


2018-02-11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花蓮震災,總統蔡英文多次親赴災區慰問災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次花蓮震災,蔡英文連續親赴災區慰問災民,並在推特以簡體字發文向受災陸客表達關心,霎時讓人覺得「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又回來了。但也只有那麼短短兩天,當大陸方面向花蓮縣長傅崐萁表達慰問及願意提供救災協助時,蔡政府立即毫不猶豫地拒絕,彷彿忘了稍早不准陸籍航空春節加班機時自稱是為了敦促兩岸「對話」。這時,蔡英文儼已又變回了「民進黨主席」。
觀察近期總統的發言,會發現越來越難見到「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的氣度,卻越來越常看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刀鋒。人們還可以發現,「中華民國」四字逐漸從政府的詞彙中淡出,蔡英文剛就任時最常用的團結、和解、對話、共識等字眼,如今也只在少數外交場合或如花蓮地震的災難時刻才聽得到。蔡英文在「中華民國總統」與「民進黨主席」兩個角色之間不斷移位,始終閃閃爍爍,且是後者壓倒前者的時候居多。
做為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面對年底的選戰元氣十足,且鬥志昂揚。她在民進黨尾牙宴上說,今年將是非常辛苦的一年,要為年底的選舉好好打一場選戰,讓民進黨的改革得以落實;改革的路是槍林彈雨,但「我一定在最前面帶著大家挺進」。對蔡英文而言,「改革」二字其實已成為她召喚衝鋒戰鬥的號角。每當施政挫敗、民調下滑時,她就會唸出「改革」的咒語,標榜自己做「前總統不敢做的事」,用「改革必然會有阻礙」為藉口,卻從不肯對政府決策錯誤道歉
蔡英文不但用改革來掩飾失政,也用支持改革與否來分辨敵我。她的最新招數,是祭出「台灣價值」的誅心論,來挑戰台北市長柯文哲。其目的,無非在指控柯文哲的兩岸理念不符合民進黨的台獨路線,要求他回到民進黨的框架中來;但柯文哲卻反將她一軍,要求她說清楚什麼是台灣價值。說穿了,當時蔡英文心裡所想的「台灣價值」,恐怕是以民進黨利益和意識形態為核心的價值,而不是以台灣的前途與利益為核心的價值,她用「台灣」二字來創造錯覺
蔡英文喜歡高談改革,闊論進步,偶爾也呼喊團結;但她卻從不曾以「全民總統」自許,也不談超越藍綠或族群和解。就這點而言,作為國家領導人,她其實還不如陳水扁,因為她的心中沒有這樣的想像,甚至連假裝都省略了。檢視蔡英文推動的「改革」或「轉型正義」,只有對敵手的殺伐,而沒有與歷史和解的追求;只有無盡的鬥爭和挑釁,而沒有平等和仁慈的居心。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內部憂慮不安,其實在民進黨的威權底下受到嚴重的壓制。蔡英文對此卻不以為意,且毫不動容。
由於執政不得民心,蔡英文的民調支持度已掉到新的深谷。面對年底選戰的危機,她近期更是棄守「全民總統」的角色,而以民進黨利益的前提當成決策主軸,試圖全力爭取綠選票回籠。也因此,她寧可不顧台商的權益,也要向對岸叫陣,以滿足獨派的期待;凡不符綠營的人馬,務必透過各種行政動員手段全力阻擋,如台大校長的任命案;透過水利會改制,黨產會對婦聯會、國民黨全面追殺,以斬斷藍營所有選舉的金脈人脈。在這樣的殺伐氣氛下,台灣社會的撕裂氣氛其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點。近日的花蓮震災,大家難得見到了溫柔親民的文青蔡總統,但這個景象稍縱即逝;面對兩岸,她立刻又翻臉成為冷面的蔡主席。
在當選總統前,蔡英文是這麼說的:「領導國家的人,要有願景,要盡最大的能力,來團結這個國家。而不是反過來,為了自己選舉的利益,去動員族群仇恨,去煽動特定族群的恐懼。」蔡主席是不是該想想:那位「有願景的蔡總統」到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