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陳冲:薪資、演講費與市場\星期透視/張金鶚:花蓮大地震的因應與省思


.名家縱論/陳冲:薪資、演講費與市場
.星期透視/張金鶚:花蓮大地震的因應與省思
.大樓地下室緩拆 藏震災真相
.避難≠逃生 懂差異救你命
.奧運外交…從兩韓峰會到美朝峰會?
.奧運外交…化解半島危機vs.北韓核武大夢
.美股大震盪 防經濟危機再現
.只靠名嘴動嘴皮 國民黨繼續在野吧!
.畫中有話/只盼一個家







名家縱論/陳冲:薪資、演講費與市場


2018-02-10 23:57 聯合報  陳冲
作家洪雪珍感嘆台灣演講費之低,令她瞠目結舌,並說台積董事長張忠謀也是這個「委曲價」。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年底媒體出現數則乍看不相關、卻又可相互呼應的新聞,首先當然是名嘴聚焦的總統夢想工資三萬元。恰好在總統「發想」前不久,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才表示,「薪資應該是自由人力市場的事情,政府勸企業提高薪水,有違自由市場規矩」,於是外界的解讀,難免會送上「打臉」二字。
總統是在與財經媒體年終茶敘時提出三萬元的數字,茶敘談天說地,再經媒體轉述的文字,可能不盡精確,到底是想把基本工資訂為三萬元?還是期待公司(雇主)增加給付最少三萬元?但不論何者,應該都不符張忠謀所揭示的市場原則。所謂市場原則,無非是認為工資是一種價格,應由供需決定,如在供需均衡價格之上再予置喙或訂定一法定的最低工資,則供需曲線即會顯示工作機會的減少,甚至引發原已離開勞動市場的勞工歸隊,此舉受影響最大的一定是邊際勞工,諷刺的是邊際勞工原是基本工資要保障的對象。
當然反對者也會提出搜尋成本、資訊不足、買方壟斷的說法,認為市場原則只是理想,市場如果失靈政府理當介入。至於總統在喝茶時有無想這麼深入,則不得而知,但「自由做夢」對上「自由市場」,也讓新聞版面熱鬧非凡。
有趣的是,同一天另一新聞,談到「張忠謀到大學演講,拿到演講費時傻眼,以為少一個零」,新聞引述一位作家的經驗,認為邀講單位不重視知識的代價,尤其公務單位一小時只付一千六百元,難怪張董看了以為少一個零(或兩個零?)。報導如果屬實,以自由市場的原則衡量,照理說一小時一千六百元,張董應該不會應邀演講,而主辦單位也只能請到「邊際講者」。不過在報酬確實偏低的演講「市場」中,為何仍有不少有水準的講者應邀?究其原因,不外是分享經驗、社會責任,當然也可能是人情難卻,總結這些因素,似乎只有「做功德」可以歸納,換言之,講者並非為尋求工作機會而去演講,有時還願意無償奉獻,甚至倒貼為準備所耗費的時間與人力。
簡而言之,演講不是單純市場,供需雙方的互動也不能純以經濟動機視之,「做功德」如是「屈就演講」的最佳解釋,也證明「做功德」不宜用以說明一般勞動市場的勞資關係。
當然,新聞中某作家指出邀講單位不重視知識代價,的確是一項嚴肅的問題。講者固然是基於「樂於分享」的理念,但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為準備演講所投入的心力,不宜視為理所當然。政府既認為公務員加薪可帶動民間加薪,則提高演講費所形成的效果,將倍蓰於此。不過公務機關環境特殊,承受各方壓力,所以演講費也不宜過高,以免招來一些原先不想遴聘的講者。而一般機構如提供過高的演講費,也可能是別有用心。
二○一四年柯林頓希拉蕊參選呼聲未歇,某大學邀其演講,希拉蕊要價廿七.五萬美元,該單位斟酌再三,最後邀其女雀兒喜做十分鐘致詞,提供六.五萬美元演講費,人情做了,負擔減輕,也不致引人注目,不過事後仍有媒體報導。柯林頓一家演講費驚人,每年約有一.五億美元進帳,連雀兒喜都有一次五萬以上的行情,類似故事不勝枚舉,相信國內對演講費不滿的作家,一定讀不下去。
回到蔡總統的夢想工資,事隔二周行政院副院長出面表示,如逐年調高基本工資八%,則四至六後可以築夢完成。聽來簡單易行,雖然媒體名嘴嘲諷不斷,總統也緩頰說只是數學的算法,但總算有一構想。不過如真付諸執行,拜託勞動部務必利用大數據,精準統計國內薪資結構,尤其是本地勞工實際領取基本工資的人數(勿再援用報繳勞保費的資料),以確實了解現狀及提高後的衝擊與影響。
統計資料精確後,則務必再以國際同一標準計算基本工資占平均薪資的比例(即所謂的Kaitz index),以便與其他經貿競爭對手做跨國性比較。總統聊天時的喊價不一定正確,勞動部拿出精確的數據才能服人,否則張忠謀一場演講不到二千元的社會,如何請公司開出最低工資三萬元的行情?
(作者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星期透視/張金鶚:花蓮大地震的因應與省思


2018-02-11 00:01聯合報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
花蓮震災倒塌的雲翠大樓,搜救進入尾聲,最後失聯的一家五口陸客,已陸續將發現的3具大體移出援。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徐庭揚/攝影



二月六日的花蓮大地震造成四棟大樓的傾斜塌陷,多人死傷,再度引發社會關注建築安全與危老建築都更議題。
台灣位在地震頻繁地帶,自然災害無法避免,如何作好地震來臨前的預防、地震發生時的救災安置、以及地震後的重建工作,應是政府與人民要共同面對的三大重要課題。
首先,大家都清楚「預防勝於治療」,但是大家可能都不清楚自己住的房子遇到地震是否安全,更別提要如何預防;因此,地震前預防的首要工作,就是應先針對自住房屋定期進行健康安全檢查,以清楚自家的居住是否安全。然後再透過房屋健檢結果,進一步提供因應配套對策,才能真正達到預防目的。
然而,有些人擔心健檢結果不安全,影響房價而不願健檢,如此「要錢不要命」心態,實不可取。尤其都市集合住宅的居住安全,不僅是住戶本身問題,地震引發外牆剝落或房屋倒塌更涉及公共安全,政府應積極介入並予協助。
根本之道,政府應立法建立制度,就如同老車都要健檢才能上路般,要求房屋老舊在一定年限以上,應強制定期健檢並予以改善以確保安全,同時健檢報告及改善紀錄應予留存,以作為房屋交易履歷。而為提高健檢誘因,健檢費用可在隔年予以稅捐抵扣,甚至弱勢家庭還可以提供修繕補助。
其次,面對地震發生時的救災安置,在經過多次的地震洗禮,已經建立相當秩序且良好的運作模式,應予肯定。尤其政府與民間所展現的動能與效率,各界善心人士與企業的捐助,令人感動。期盼這部分能夠發揚光大,展現真正的台灣精神。
然而根據過往經驗,面對各界龐大的善心捐款,如何適時有效運用,應加強公開透明與監督機制,以達到捐款目的、避免爭議。另外,災民安置計畫,除臨時性的避難住宿等硬體空間外,更應加強災民的社會支援和心理輔導等軟體照護。
第三,面對最困難且漫長的災後重建工作,首先要清楚掌握災民重建的意願,有人要重建家園留在原地,也有人因家人往生或其他原因,不想留在原地。此外,每個家庭的房貸與經濟狀況均不相同,如何掌握災民的意願與能力,應是第一步。接下來應協助災民組社區重建委員會,展開重建工作。
由於災民多半沒有社區重建的經驗與專業,建議政府應協助並補助災民徵選有經驗且信譽良好的專業人士或團體,全程參與重建並提供專業服務。透過專業者的協助,可以整合住戶的意見,同時作為政府、建築師、營造廠、金融機構等溝通的橋梁,這應是社區能否順利重建的關鍵因素。
面對重建工作,政府可以提供從寬從優的獎勵與補助,減少災民負擔。甚至面對少數不想留在原地的災民,政府也可考慮運用善款先買下其產權,參與加速重建,屆時再拍賣取回善款。另外,金融機構,特別是公股銀行應本於社會救助,積極提供優惠房貸協助重建。
最後,面對危老建築都更緩慢的爭議,都更釘子戶若非危險建築,要求政府強拆加速都更;反之,危險建築若涉及釘子戶,如海砂屋,卻又要百分之百同意,政府不願強拆,是否恰當?值得大家省思。



大樓地下室緩拆 藏震災真相


2018-02-11 00:06 聯合報  周南山/中華地工材料協會理事長、台大土木系兼任教授(新北市)
花蓮震災中受創嚴重的雲翠大樓,進行小規模開挖以利搜救行動進行。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曾吉松/攝影



日前呂欽文建築師在聯合報撰文:花蓮震災/樓塌因素環環相扣 專業勿相責難,認為花蓮雲門翠堤大樓傾倒是肇因於地下室土質軟弱,或土壤液化,而非軟腳蝦。的確,破壞機制值得探討,才能對症下藥。一般大樓傾倒(或傾斜)之主因不外乎下列之一或其組合:
一、建築配置不佳,加上結構系統不良。如:九二一、台南至花蓮地震普遍的L型、U型、T型等建築配置,加上軟腳支撐。
二、使用者擅自修改牆(甚至柱)體結構,造成結構支撐不足。
三、地下室基礎承載力不足造成側傾,包括筏基下面的軟弱土壤(多為粘土及沉泥)破壞,以及土壤液化現象(多為疏鬆沙土)。
本案的確存在前二種肇因。但是否承載力不足才是元凶呢?本案三樓以下的結構幾乎全部「淪陷」至地下室,乍看之下,的確令人懷疑是否地下室也往下沉陷,即承載力不足而破壞?
若是軟弱粘土破壞,因粘土的粘滯性,變形速度不會造成瞬間傾倒,而是慢慢傾斜(比薩斜塔傾斜了幾百年),所以可排除此肇因。
土壤液化在英文中亦稱沸騰Boiling)。像煮紅豆湯一樣,當鍋底的滾水壓力(相當於地震)大到紅豆(相當於砂土)可以上下沸騰時就是液化。液化的確發生較快,但孔隙水壓之激發至土壤能沸騰一般,也需要至少幾十秒的時間,不像純粹因結構軟腳破壞般地快速。
雲門翠堤大樓位於河道附近的確增加液化的可能性一般液化多僅發生於淺層疏鬆砂土,且載重不是太大情況,正如小量的紅豆湯較易沸騰。若地下室有三層以上,在開挖時已將上面較疏鬆砂土挖除,液化機率就降低甚多。
以台北市為例,即使位於液化潛勢區內,新建高樓建物多設三層以上地下室,液化可能性極微。但透天型建築因重量較輕,且多無地下室,液化的可能性則大增。本案地下室僅一層,介乎這二種狀況之間,不能排除液化可能性,還需調閱土壤鑽探報告作為佐證。
在九二一東興大樓傾倒時,筆者擔任鑑定技師,曾在救災過程中冒險爬進地下室觀察是否因液化造成承載力不足,發現雖然地下室僅餘不足一公尺空間,但地面平坦,並無傾斜,故排除液化原因
目前花蓮正在拆除毀損大樓,建議挖到地下室時暫時停工,讓鑑定單位檢視,以確認液化是否才是大樓傾倒之元凶。


避難≠逃生 懂差異救你命


2018-02-11 00:09 聯合報  簡賢文/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所教授(台北市)
花蓮強震受災居民被分配到收容中心避難,小朋友在收容所玩耍展露笑靨,完全不見災後憂傷。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陳柏亨/攝影



有專家說,二樓以上先不跑、一樓就要趕快跑出!這簡單的講法,就如同火災時究竟往上跑或往下跑一樣;專家只有如補習班保證班的說法,但卻無法保證全班都可以第一志願上榜。
災害的防減災與緊急應變,是人類歷史經驗教訓演進的智慧結晶,非放諸四海的步驟與應變作為,特別是簡要的口訣與動作。例如目前流行的滅火器操作口訣是「拉拉壓」;但因幾乎所有的滅火器操作演練,戶外有年輕力壯的專人操作,示範乾粉滅火器如何撲滅油盤火災,而室內就只是走位加上如念咒般的喊拉拉壓。就是因怕乾粉滅火藥劑汙染或造成營運中斷,幾乎沒有人曾真的噴灑。萬一室內發生火災,要國人獨力完成初期滅火緊急應變,幾乎全是落空期待。
目前習知地震時之緊急應變要領或作法,在實際災害境況中,是否可以期待?答案也如同上述火災初期滅火應變要領一般,很難期待。
為何?因為統一標準的想法與作法,加上簡化的口語與動作步驟,不符地震災害多樣性與受難者所在時空條件之變異性。關鍵仍在國內各種防災應變宣導演練作業制度,缺少或漠視災害風險辨識與溝通作業之邏輯思維與關鍵作為
因大型災變區域,期待公部門緊急救援的「公助」,會有時空上的延遲與障礙(救援可及性困難);如要讓後來趕抵現場、進行搜救作業的努力,能有好的結果,被災害波及侵害者們「自助」與「共助」,才能延長生命、等待救援而脫困成功。
因此,國人如不幸遭遇地震等災害之攻擊,不論你身處何處空間,都要先做「避難:避開危難」的動作,而非一味逃出或貿然逃生的動作。避難與逃生不同,避難是避開急迫的危難、進入相對安全空間、穩定情緒、獲取進一步災情資訊,再選擇一條較安全的逃生路徑。如你無法移動,也要想方設法就地避難、延長生命、等待救援成功。上述的防減災邏輯思維,對台灣既存的建築空間與人文習性,非常重要;對你工作/居住場所屬於複合用途建築者,更是重要。


畫中有話/只盼一個家


2018-02-11 01:19 聯合報  文/杜建重陳柏亨
圖/杜建重、陳柏亨
圖/杜建重、陳柏亨


花蓮強震,雲翠、統帥等老舊大樓傾斜或倒塌,危老建築都更再度成為熱議的焦點。強震後,不少災民暫住收容中心,一位媽媽懷抱熟睡中的幼兒,心中所想應是家在那裡。
蔡英文總統關懷災情,夜宿花蓮並探視災民,面對「我們沒有家」陳情時,允諾「一定會給你們一個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台灣,是我們的家,如何建構「安全的家」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浪潮,「安全的家」是全民期望;前總統李登輝提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高度,蔡總統也應成為災民最大的「靠山」,只是「安全的家」理想是近、還是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