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椪柑的悲與愁

.為和平…兩韓能攜手 兩岸呢?
.把關與效率 都更…考驗政府執行力
.聯合筆記/椪柑的悲與愁
.內閣改組弔詭 賴揆戰北市還有戲
.市長未圓滿 陳菊豈願入府
.我忘不了 花蓮人的溫暖…
.學測放榜不揪心/64級分 我為女兒喝采
.學測放榜不揪心/沒考好 大器晚成契機






聯合筆記/椪柑的悲與愁


2018-02-23 23:51 聯合報  蔡佩芳
椪柑是台灣冬季當令水果最佳代表。圖/農委會農糧署提供


喜迎新春,過去一周國人忙著相互拜年、送禮問候。雖然日本早已改過新曆年,但歲末年初時,送禮感謝對方過去一年照顧的習俗並沒有變。駐處與駐日的一些半官方單位在年底時也會依俗贈禮,但這份禮卻被戲稱為「椪柑轟炸」攻擊。
不知從何時開始,過年贈送椪柑禮盒已成制式選擇,禮盒總是一箱廿四入的大椪柑。因為各單位送的禮盒內容都一樣,造成與台灣有業務互動的對象,辦公室一到年底便出現堆積成山的椪柑禮盒,有些人一人獨居,卻會收到三箱七十二顆甚至更多的大椪柑。
常走動日本的人大抵都知道,冬季同樣是日本柑橘系果物生產旺季,走進超市,水果區草莓與柑橘五五抗庭,柑橘果物琳瑯滿目,從一袋兩公斤要價不到一千日圓的親民品種,到五顆索價近萬日圓的特A高級品,台灣的椪柑在日本市場很難討到好處。
更尷尬的是,台灣的農水產品冷鏈運銷的技術尚不成熟,採收後處理包括防霉等也做的不夠扎實,有時一箱椪柑打開,第一層完好飽滿,第二層有些已碰撞發霉,讓駐處的人員每次前去驗貨總是戰戰兢兢,深怕送禮送出發霉椪柑。過去便曾發生過因為發霉數量過多而中止契約,要求盤商改善前例。
為何如此執著大椪柑?駐處人員解釋,選禮必須考慮到促銷我國農產品,而在冬季能夠外銷日本,最適合的首推大椪柑
即便如此,在日本若要選擇柑橘商品做為贈禮,除了生鮮橘子,也可以選擇甜點類的柑橘果凍、柑橘巧克力、蛋糕、和菓子;飲料類的柑橘酒、果汁、飲料醋,還有供料理使用的果醋、沙拉醬等。日本雖也多小農,但在農會系統與地方政府的扶植下,不同品牌有各自市場區隔日本最主要的柑橘產地和歌山縣有廿種柑橘品牌,愛媛縣也有十七個,口感、定位各自不同,價格帶也有區分。
反觀台灣,只有玉荷包、三星蔥等少數農作發展出品牌,變成明星產品。沒有品牌,便難以提升層次,難以行銷,更難以在市場上作出區隔、反映在價位上,也難以進一步發展出加值商品。一般多歸責台灣因為多小農,難以維持供貨穩定和品質管理,實則是缺乏一個整合的機制,進行小農的輔導與商品的整體外銷戰略
一箱椪柑,其實是我國外銷窘迫、農業困境的縮影



為和平…兩韓能攜手 兩岸呢?


2018-02-24 00:10 聯合報  王伯元/全球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兩韓對話必須保持、不能間斷,以便有望達成和解、和平及北韓非核化。(路透資料照)


平昌冬運將閉幕,韓半島南北兩國外交交鋒及政治角力,比起場內的賽事更吸引世人目光。
從年初北韓遞出橄欖枝開始,一個月內迅速完成破冰會談;之後在開幕儀式上,南北韓代表團共持朝鮮半島統一旗入場,兩邊高層齊聚,營造平和氣氛,顯示兩韓對立局勢已緩解。
當然,東亞情勢詭譎,中美日和南北韓各有打算,彼此既需合作又互相掣肘。未來發展尚需觀察,但無論文在寅金正恩,傳達出的訊息非常明確,就是韓半島問題由韓民族透過對話解決。也因為兩韓攜手,美日也得讓步,至少美國態度從原先的堅持不願談判,轉變為願意和北韓對話,就是礙於情勢不得不為。同時日本首相安倍韓國行也被邊緣化,受到國內不少指責。這兩大國雖都派遣資深官員赴韓,但在兩韓民族認同之下,都鎩羽而歸。
從兩韓回看兩岸,有些雷同。一九四九年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治,過去以來,一直認為我們在血統上、文化上還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甚至自詡為文化的傳承者。但近十多年來,隨著「拒中、去中」氛圍越來越濃,兩岸關係出現質變。尤其為了本土意識與台灣價值,很多人甚致刻意在血統、文化、語言上擺脫認同,不認為自己是華夏子孫。兩岸間認同紐帶一旦被割裂,彼此衝突與矛盾越演越烈,惡性循環下,台灣終究會被這股後座力傷害。
事實上兩岸和平才是台灣生存的契機,缺乏「穩定的兩岸關係」是目前面臨最根本也最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必須要由我們運用智慧來解決,不是單純藉美日之力就可以高枕無憂。
國際局勢以現實為重,大家平時尚可握手言歡作戲,一旦涉及核心利益時,各國都各有盤算,寸步不讓,也不可能犧牲自己利益為台灣兩肋插刀。我們一廂情願想要「友美、親日、抗中」,不僅無法拓展國際活動空間,更有可能淪為美日棋子,反將台灣推向災難及困境。
兩韓可以為了和平,放下一些歧見,各退一步,以韓民族合作做為周旋列國的籌碼,那麼同為中華民族的台灣與大陸,其實可以有更好方式解決目前的困境。
台灣面對兩岸微妙情勢,應學會生存的智慧,不輕易生事挑釁,以維持台海和平做為最大目標,並把握時間增強兩岸的合作,強化台灣的實力,依賴美日庇護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當然我們也期待北京政府能以全新思維來與台灣相處,尊重台灣現況,讓台海免於戰爭恐懼。兩岸華人既是同文同種,就應用超越政治的智慧來求同存異,用善意尋求共存空間,讓時間來弭平彼此紛爭,為台海兩岸同胞創建最大的福祉。



把關與效率 都更…考驗政府執行力


2018-02-24 00:14 聯合報  許松/前台灣省地政處長(台中市)
花蓮強震後,推動防災都更議題引人關注,市長柯文哲日前表態「都更一坪換一坪」是幻想,引各方討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花蓮地震樓塌造成嚴重傷亡,再度引起社會對都更議題的關注。自文林苑事件引發民怨後,政府隨即修改都更條例,提高都更同意門檻,取消公權力介入自主都更,使進行中的都更案幾停頓。近年為提升都更能量,政府修正都更條例送立法院審議,以顯示政府推動都更之決心。
都市更新有「立體重劃」之稱市地重劃是對不適合建築使用土地,加以平面重整開發。都市更新則是對都市老舊衰敗地區,全面拆除重建、整建、或維護。換言之,都更是重劃的延伸,重劃完成後再進行重建更新。
都更過程中,需先依都市計劃規劃、拆除老舊建物,然後進行權利變換分配給原土地、建物所有人及參與都更的實施者。可見都更比重劃所涉層面更複雜,程序更冗長、困難度更高,所需資金更龐大。
市地重劃在台實施六十年,民眾大都能接受,其中公辦重劃由地政機關主辦,較有公信力,推行比較順利。但民間自辦重劃,地主與開發者互信不足易生爭議,處理又曠日廢時,如遇建物拒不拆遷,最後訴請法院裁判,一拖數年。
都更無法全面推展,面臨的困境與重劃相同,是因程序冗長,公權力不彰所致。公辦都更是政府基於公共利益依法強制介入私有財產權之處分,已有專法為依據,政府理應更積極介入處理。
然綜觀行政院所通過之都更條例草案,雖較修正前周延完備,並將多年來實施市地重劃之法規與經驗移植入法,相信對未來都更實施有很大幫助。
但對強化程序正義部分,設定重重關卡處理爭議程序,層層審議,儼如司法審判,何來行政效率?若經全體同意雖可簡化,但難上加難;如有建物申請公權力代為拆遷時,還須受地方自治法規限制,預期實際執行時,恐將更加牛步化。
立法院審議都更條例草案時,應有所體認,也考驗地方政府未來執行態度與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