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聯合筆記/濕地,你們還好嗎?

.習近平長期執政 台灣準備好了嗎?
.杜鵑泣血 教育部對程序正義無知
.聯合筆記/濕地,你們還好嗎?
.兩岸關係 幽暗納許vs.優美柏拉圖
.陳儀用達姆彈攻擊民眾?史料待商榷
.二二八 勿忘沉默的大多數
.誰讓軍人不能安享退役日子?
.軍人年改是國安問題 不可不慎
漫畫/政府誠信…崩裂了






聯合筆記/濕地,你們還好嗎?


2018-02-28 00:59 聯合報  鄭朝陽
台中高美濕地風景絕美。 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政策執行不力,官方說法總是「沒人、沒錢」,但這只是藉口,真正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主事者不重視
濕地保育法在二○一五年二月二日世界濕地日上路,隔年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簽署《台北國際濕地宣言》,承諾濕地法「濕地零損失」與「公共建設應避免衝擊濕地生態」的政策主張。
不到三年,中央換黨執政,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去年騎單車環台盤點政府核定的濕地,不僅面積較七年前少了一萬多公頃,多處濕地還面臨道路與光電場開發、地方反彈而須再評定的危機。
好比國際級的曾文溪口濕地是黑面琵鷺重要度冬地點,原有三,二一八公頃,最終核定少了兩百多公頃。國家級濕地嘉南埤圳濕地,也從原本一,三八三公頃銳減至一九五公頃。高雄市府要在茄萣濕地開路,把濕地一分為三,黑面琵鷺恐易地過冬。
一,四一七公頃的宜蘭頭城竹安濕地是地方級重要溼地,九成以上是私有農地,地主擔心連農舍都蓋不了而激烈抗爭,內政部乾脆棄守,日前同意宜蘭縣府要求公告解編。
猶記得一九九五年那場風起雲湧的搶救五大濕地運動,保育團體大聲疾呼,跨黨派的立委簽署搶救宣言,前後花了廿年才催生了濕地法,如今腳步踉蹌,政府遇壓力就放手,保育團體也多半消音,情何以堪!
台灣師法國際經驗,濕地法立法過程兼顧地主權益與生態環境永續,訂定濕地「明智利用」、「濕地零損失」等補償機制,還要求成立濕地保育基金,讓人與環境、生態「幸福共好」,不致淪為口惠實不至的空談。
好比要台南七股魚塭畫為濕地,該如何補償黑面琵鷺吃掉虱目魚的損失?要優良農地不開發建築,有哪些補償機制讓農民樂於有機耕作、與鳥獸分享作物?又有什麼作法讓濕地不止是濕地,能適度化身生態旅遊基地,為社區帶來收益?
可惜,三年來這些機制陷入空轉,濕地保育基金一塊錢也沒編,對照當年的台北市長陳水扁用一百五十億元買下五十五公頃的關渡平原,讓這片珍貴濕地永久留存,反差強烈。
內政部可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卸責,但兩年來不作為,卻暴露蔡政府離當年那個重視環保的民進黨越來越遠,甚至為了達成二○二五年的綠能目標,要讓太陽能板鋪滿一些濕地,連日照時數有限的北部埤塘都不放過。
無聲的濕地需要即刻救援,但誰來問問:你們還好嗎?

杜鵑泣血 教育部對程序正義無知


2018-02-28 00:59 聯合報  高逸民/大學教授(新北市)
教育部卡管胡作非為。圖為教育部長潘文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揭嚴究「卡管案」程序正義的教育部,在輿論壓倒性抨擊下,雖然不動如山,但氣勢終究逐漸衰退,這暴露出其對程序正義了解的粗陋。其實只要依據大法官過去數年來認定主管機關對於享有自治權團體(例如國會、地方自治團體或大學)的監督範圍,便可得知教育部的胡作非為。
大法官不止一次援引公法學界權威理論,認為主管機關對所屬或監督對象的自治事項的監督,只能就「合法性」,而不能就「個案的妥當性」與否,介入審查與監督例如釋字第四九八號及五五三號解釋)。而所謂的合法性監督,更是僅就「外表重大瑕疵」為標準,亦即必須在外表上呈現極為嚴重的瑕疵,可導致整個決定程序的違法性而言(例如釋字第三四二號及四九九號)。
至於此「合法」的依據,固然不以形式意義的法律為限,舉凡一切與程序相關的法規都包括在內。就以此次台大校長遴選而論,一切相關規定,例如遴選會議代表的產生、會議進行、表決…的規定都屬之,不僅可以拘束遴選委員會,也可作為主管機關判斷的唯一依據。這種主管機關僅能就遴選委員會的表現有無「在外觀上明白牴觸上述法規」、不得就其他遴選委員的人事判斷等屬於「妥當性與目的性判斷」的事項行使監督權。
大法官在釋字第四九九號解釋裡面甚至對這種「程序重大瑕疵」的認定,明白例釋為:「依其議事錄及速記錄之記載,有不待調查即可發現之明顯瑕疵」,可知道其界定之嚴格也。
因此,台大此次遴選會的程序,在外觀上毫無上述「不待調查即可發現的瑕疵」。尤其弔詭的是,懷疑其程序不公者,並非遴選落敗的「被害者」,如果遴選程序公然且嚴重的不公,落榜人理應覺得權利受損,而有提告之舉。如今四位都是望重士林的遺珠之憾者,都坦然接受遴選結果,遠在天邊的教育部,何能出此名不正言不順的「討伐義舉」?
大學享有高度的自治,大法官早在廿年前的釋字三八○號解釋明白列為憲法位階的保障條款釋字四八○號解釋甚至將大學要否設置軍訓及護理處的權限,交還給大學自行決定。不要忘記當時所有大學男生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有關緩召、預官考選的資訊、訓練與輔導,都有賴教官的制度,牽涉動輒以千人計。但如此重要的大學機構,大法官承認仍應由大學自行決定,可見大學自治的重要性。比起遴選會有無注意到管爺的獨董身分,兩者利益的比重可有雲泥之分乎?
三月十日又逢母校台大的杜鵑花季,畢業四十年來,筆者同學們都會帶妻兒,現在且是攜帶孫子輩們回到椰林大道,緬懷當年曾由師長的智慧與寬容所灌輸我們為人處世與立足社會的基本價值。如今堪稱校園民主與大學自治理念最大敗筆的「卡管案」鬧劇,已讓廣大學子與校友們心頭蒙上陰影。希望在今年校園杜鵑全開前,歹戲可以下台,讓我們倘佯在校園中能感到溫暖和煦的春風,而非杜鵑泣血的悲秋!


兩岸關係 幽暗納許vs.優美柏拉圖


2018-02-28 00:59 聯合報  陳孝平/亞洲大學社工系特聘教授(台中市)
陳明通回鍋掌陸委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於賽局理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所謂「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其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囚犯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或稱「囚犯的陷阱prisoners pit)」:兩個爾詐我虞的共謀犯罪者,在檢察官隔離偵訊,因此無法勾串證詞時,都會承認自己犯罪,因此受到重判,「兩人因為沒有信任因此彼此陷於困境」,在沒有互信之下,任何一方因為擔心被出賣,都不能採取對自己有利的策略,否則其下場更慘。
所以「納許均衡」確實傳神地勾勒出民進黨自行賣力創造出來的兩岸困境。作為一個「實然」的模型,「納許均衡」確實符合兩岸現況。然而,「納許均衡」既是以「囚犯的困境」為其代表作,所以反映的是民進黨人的「幽暗心靈」:認定與對方只能爾詐爾虞,沒有合作的可能,雖然很想逃脫這樣的困境,卻如同黏在捕蠅紙上面的蒼蠅,越掙扎只能陷得越深。
而「柏拉圖的最適境界Pareto optimality)」則是從「極盡所能創造雙贏」作為其雙方博弈的基本心態:現況如果不理想,彼此就要思索如何在不傷害對方的情況之下來增進自己的福祉。因此反映的是「優美心靈」。
筆者曾論述:兩岸從充滿血腥味的「血洗台灣」vs.「反攻大陸」,進步到沒有硝煙味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vs.「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再進步到彼此都能容身且具有未來和平終局可能的「九二共識」,可以說是在現存的兩岸實力對比與國際框架制約之下,兩岸所能達成的「柏拉圖的最適境界」。維護九二共識,就是兩岸因充分替對方設想而出現的一個「均衡」
「納許均衡」是一個彼此給對方穿小鞋子因此不得不忍受的一個「煉獄Inferno)」,而柏拉圖的最適境界則是雙方極盡善意之下出現的「祝福點bless point)」,彼此對待的心態完全不同、看到的願景也完全不同。
不過,「納許均衡」的隱喻也有一個優點,就是:解套的方法就存在於主其事者的一念之間,只要把「爾詐爾虞」改為「推心置腹」,就馬上可以脫離囚犯的困境、走入光明;而柏拉圖的最適狀態,如果要改進,則必須等國際大勢的改變因此獲得可以進一步進行「柏拉圖改善」的空間,比較不是操之在兩岸。
新任陸委會主委既然有真知灼見提出這個「納許均衡」的比喻,則就應該擺脫「幽暗心靈」,與對方共謀提升善意,如果「兩岸一家親」做到「心靈契合」,則納許均衡就可以立即打破,走出囚犯的困境,移向「柏拉圖的最適境界」,則兩岸人民幸甚,尤其是處於博弈下風的台灣人幸甚。


陳儀用達姆彈攻擊民眾?史料待商榷


2018-02-28 00:59 聯合報  王文隆/中國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主任(新北市)
國史館新書指陳儀用達姆彈攻擊民眾,被質疑採用何種史料全憑編者主觀認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史館廿二日為高雄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出版的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一書召開記者會,提及陳儀在二二八期間使用達姆彈攻擊民眾一事,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表達意見如下
首先,該書所選海外文件,實為去年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時,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舉辦「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特展,首度展出之國外檔案機構與二二八事件相關的解密檔案,並非新的素材,如此炒作不過是每逢二二八的年度循環。
其次,關於二二八事件中,美國副領事葛超智所提達姆彈攻擊民眾一事,早經中央研究院黃彰健院士於二○○七年由聯經出版《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提出質疑,現今卻由國家最高史政機關為記者會舞台,藉不盡正確的史料,轉述想像中的恐怖,殊為遺憾。
最後,該書為海外文件的選譯,採用何種史料全憑編者主觀認定,所選標準為何並未多做說明。史家應對資料加以考訂,才能求真求實,託辭為翻譯,將責任全推給原始檔案而不加任何附註或說明,任憑繪聲繪影,是否妥適應慎重考慮。


二二八 勿忘沉默的大多數


2018-02-28 00:59 聯合報  丘智賢/歷史研究者(台北市)
孫文學校日前舉辦「二二八被遺忘的受難者追悼會」。 (中央社)


又屆二二八,國史館以所謂國際檔案,指責國民政府當時軍紀敗壞,甚而用達姆彈攻擊民眾等等,並未考察陳述有關檔案的背景,造成以偏概全謬失,而大量明顯可見史料卻被束之高閣,顯然正是為了應和選舉操作
二次大戰末期,台灣的地位頗為微妙,美國內部對於是否進攻台灣的日軍基地,以及戰後台灣的歸屬問題,意見亦不統一一派主張不將台灣交還中國,而交由美國或聯合國託管,綠營時常引述的葛超智即屬此流。由於二戰後對日和約、賠償等問題始終懸而未決,國民政府極其不願台灣動亂,再落美國口實。國防部部長白崇禧回應記者詢問,派兵至台灣,是一國防問題,而非對付民眾,本有其深意。
二二八事件的前一年,台灣仕紳丘念台等,組成「台灣光復致敬團」,抵達大陸各處,無不受到各級官員與民眾的盛情款待;蔣中正於二二八事件前四個多月,也親至台灣視察,歡迎場面不下一、二十萬人,試問,彼此有何深仇大恨?學者黃得時即分析,台灣光復,五十歲以上民眾深感鼓舞,而廿多歲的年輕人則有些感到失落,他們是長在太陽旗下的一代,並受到皇民化運動的深刻影響。
在諸多二二八事件外省親歷者的回憶中,事件當中,多數台灣民眾主動伸出援手,他們方能逃過一劫,孫運璿、陸潤康諸位先生皆屬如此。這就是無分本省外省的同胞、同事情誼,而他們也終身感謝義助,這些難道不屬於二二八的史料之一?
二二八事件後就任台灣省政府主席的魏道明,曾語重心長地說,當時台灣面臨的問題,是世界性戰後重建的問題,台灣不是單一個案,戰前繁華的東京,當時同樣是殘垣破壁,只有共同投入重建,才能改變命運無論本省外省,沉默的大多數人,改變了寶島的命運,卻被綠營的台灣史,無比諷刺地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