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蘇起:沒有馬英九的馬英九政策\星期透視/趙建民:驚濤駭浪後 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名家縱論/蘇起:沒有馬英九的馬英九政策
.星期透視/趙建民:驚濤駭浪後 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蔣介石=希特勒?歷史學界不該裝聾作啞
.政大搬走蔣公像 校史精神也遺忘
.憶經國先生…兩岸互信和解 勿留悲嘆
.畫中有話/歷史足跡不滅 只是旅人難辨
.勞基法修正…消失的左派 失能的代議政治
.水利會長官派?綠色執政下 我找嘸渠水灌溉
.漫畫/黨內大混戰









名家縱論/蘇起:沒有馬英九的馬英九政策


2018-01-13 23:47 聯合報 蘇起

蔡英文總統的民意支持度繼續下滑,但她說要做「過去總統不敢做的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的年度才開始,蔡英文總統就陷入國內外困境。年底多個民調更讓她在幾個政治人物中間墊底,連一向比較支持民進黨(尤其是蔡總統)的年輕人及中南部選民都開始對她反感。為什麼?
她的困境與她的風格及政策都有關係。從就任伊始,她好像就要刻意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強人」,一個「軟弱無能」馬英九的反面。就好像當年馬英九刻意把自己的清廉無限上綱,以突出他與陳水扁貪腐的對比一樣。
這個做法原本無可厚非,因為台灣作為一個只有天災、沒有天然資源,強鄰環伺,又曾被殖民的海島,不安全感原本就比較沉重,渴望「強人」領導的願望也特別強烈。馬英九過度重視個人品德,忽略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氣魄與擔當,事事退讓、時時道歉,待人從寬,律己(及府黨)從嚴。到第二個任期,他的「溫良恭儉讓」已在民眾眼中累積成「軟弱無能」,讓好不容易從陳水扁衝撞時期恢復安全感的台灣民眾再次感到不安。所以蔡的「強人」藥方是對的。
問題是「強人」該做對的事;做錯事,後果更糟。迄今她的內外政策都極有爭議。而她為了展現強人強勢,又堅持咬緊牙根,經常寸步不讓,問題當然越來越大。
在國內,她的施政重心好像從來不是「生產」,而是「分配」。不努力把餅做大,只忙著分配大餅,結果當然是順了姑意失嫂意。自二○○○年開始,台灣的經濟成長就一直落後於除了日本以外的所有東亞國家。台灣今天不僅對南韓望塵莫及,連菲馬泰等國都快速追趕上來。
一般民眾感受最直接的就是長期的低薪。蔡總統上任廿個月,民眾不但沒看到這個頹勢被扭轉,甚至沒看到她提高國家生產力的努力。蔡政府及整個民進黨好像突然改奉社會主義,仿效中國共產黨當年在大陸掌權初期全力清算在野力量的做法。這種強人作風固然滿足了一些基本群眾的情緒,但更關心「生產」的中間選民,甚至年輕人及中南部民眾,都失望了。
她的「強人」手段還相當粗糙無情。蔡英文的所謂「轉型正義」比起南非曼德拉的「轉型正義」,相差不可以道里計。南非當年種族隔離的「不正義」遠遠超過台灣的所謂「不正義」,但曼德拉依然本著包容與和解的精神,著眼於未來(而不是過去),採取溫和方式一步步轉型。反觀蔡政府,嘴裡說著「謙卑」與「和解」,卻急急忙忙動用立法、司法、金融、媒體、教育等手段,有時甚至不顧「不溯既往」或「無罪推定」等基本法治原則,強把權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上。在內部如此分化人民,區分敵我,豈能不影響國內團結,乃至國家安全?
雪上加霜的是,蔡總統的對外政策雖然口說「維持現狀」,實際上卻回到冷戰時期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她在中國大陸思想集中、力量快速崛起的時候選擇唯一對抗,在美國思想混亂、力量分散的時候選擇緊緊靠攏。環顧全世界,尤其東亞,這是何等「出眾」的戰略眼光!
在兩岸重大危機沒有爆發之前,戰略選擇的錯誤還可以掩飾,但民間已經迅速感受到「現狀」被破壞的惡果。兩岸之間,無論貿易總量或人員往來人次,都幾乎等同於台灣與美日兩個大國加起來的總和。民間的需求如此龐大,放到任何民主國家,政府都會透過多元管道,想盡辦法加以照顧。但蔡政府居然視而不見,不替民間解決問題,反專注於自己對抗型的意識形態,當然在台灣累積出居高不下的民怨。
國內人心如此渙散,國力如此疲弱,對岸敵意如此上升,國際友我力量又如此混沌,台灣民眾內心的不安全感怎麼可能不浮上來。蔡總統的聲望怎麼可能不掉下去?
馬前總統八年在國內以禮相待在野黨,謹守民主法治原則,在國外明確推動「和陸友日親美」的政策,試著把兩岸關係的「機會極大化、威脅極小化」。因此一直深受包括美中在內的國際社會肯定;在他風格缺陷暴露以前,在國內也得到很大的支持。
經過一年多的實驗,蔡總統的風格強勢有餘,政策卻嚴重偏差。或許該是考慮實行「沒有馬英九的馬英九政策」的時候了。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政大名譽教授)






星期透視/趙建民:驚濤駭浪後 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2018-01-13 23:55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蔡英文總統昨選擇在中科院舉行年終媒體茶敘表示,兩岸關係不會暴走、不會僵住、也不會走回在過去國民黨威權時代不相往來的老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年期間,中國大陸宣布M503航線增加自北向南以及三條自東向西的新航線,政府部門氣急敗壞,除批評陸方不負責任激化兩岸民意外,官員以危及台灣國防安全為由,要求對方協商。根據報載,實際執行飛安管控的基層官員,已接獲命令,對陸方使用新航線的每一航班,都要立即電話抗議。此一作法,不僅可能影響兩岸的飛航安全(以喊狼來了的方式,消費兩岸飛安聯繫窗口),更說明政府已無手段可用,新一年的兩岸關係危機開盤
從兩岸角度言,二○一七無疑是重大折轉之年。在中共十九大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帶領下,對岸展現無與倫比的霸權企圖,在某些領域上,已經取得領導地位;另一方面,台灣卻沉迷於政治鬥爭,兩岸整體實力與士氣,出現空前消長!
去年是中共建政以來,國際地位進展最為神速的一年,過去國際媒體愛提中國崩潰,現在討論的,則是中國崛起後的國際責任、中美霸權是否和平轉移,以及如何填補川普空出來的國際區塊等。人民日報主動刊登「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柏格陷阱」,可以窺知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烈企圖。去年,全球對中出口一.四兆美元,進口二.一三兆美元,使得日本媒體開始使用「亞洲經濟中國化」一詞;正在大陸訪問的法國總統馬克宏,不但表達參與「一帶一路」的意願,雙方還簽訂五十份合作協議,並成立十億歐元的投資基金。今年,中國和東協十國共同推動的東亞自貿體系(RCEP),預計完成談判,中國將繼續與十個國家,進行自由貿易談判,並進行另外十個可行性研究。
另一方面,在民主國家經濟普遍不佳、貧富差距擴大、薪資停滯的情況下,治理出現危機,民粹興起。川普的當選,使得中國在自由貿易、全球氣候、經濟合作等方面,取得先機。兩相對照,「中國模式」出現空前機運,大陸許多年輕人對西方的態度,開始發生質變!
受到此一大環境的影響,去年陸方對台政策,也展現類似的積極性。在「操之在我、使台灣人有感」的大政策下,對台胞的「國民待遇」逐步到位,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年底對台商提出的八項承諾,包括大陸將繼續為台胞、台商提供同等待遇,並推動台企在大陸上市、台商參與電商等,以及構建多個兩岸經濟合作區,加上對台灣年輕人提供的工作機會,使得台灣人西進的意願,明顯升溫。
反觀台灣,去年卻在動盪和對抗中度過,幾乎每一項出台政策,都搞得天怒人怨,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成為拒馬最高的政府。外交國防上,解放軍機艦繞台成為「新常態」,新南向政策施展不開,好不容易獲得的聯合國兩個周邊組織的席次,拱手易位,還折損兩個重要盟邦,歐洲唯一邦交國今年是否保得住,國人屏息以待,台灣經驗持續掉漆。
至於兩岸方面,不但聯繫管道全斷,戰略上也自馬政府時代的攻勢策略,變為對人民防範為主的守勢策略。在年終記者會中,蔡總統強調兩岸關係「不會走回威權時代不相往來的老路」,事實上,當前兩岸關係,可能比威權時代還要嚴峻!
李總統第一任內,台灣雖未脫離威權,但卻成功地化解了糾葛數十載的政治僵局,進而組建談判機關,順利完成歷史性的會晤並簽署兩項協議。兩岸協商管道和官方交流斷送在蔡總統手上,從這個角度而言,小英的兩岸政績,猶不如陳總統。
去年台海驚濤駭浪,未來一年如何風平浪靜,台灣民眾翹首以盼!





蔣介石=希特勒?歷史學界不該裝聾作啞
2018-01-14 00:00 聯合報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中市)
立法院上月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通過促轉條例已一個多月。遺憾的是,批判的聲音不僅微弱,焦點也集中在指控民進黨居心叵測上。願意挺身為蔣介石辯護者少之又少,整個歷史學界對此議題更是形同裝聾作啞。

人權在今天被奉若神明,其實是二戰以後才有的事:因為美國成為超級強權,四處傾銷它的「普世價值」。

然而,即使在山姆叔叔的老家,一九六五年時每四名成年黑人也只有一人有投票權。一直到五○年代,說母語的夏威夷原住民才逐漸免於遭受打壓。至於同時期猖獗的麥卡錫主義更是眾所周知:美國政府為了防止赤禍,大肆對異議人士進行迫害。連最老牌的民主國家都因恐共而驚慌失措,朝不保夕的台灣又如何老神在在?

早在國共內戰時,蔣介石已經嘗盡匪諜滲透的苦果。當時連文膽陳布雷的女兒陳璉(陳師孟的姑姑)都是「地下黨人」。國民政府播遷之後,中共又大舉派出數千名此類人員充當「解放」前哨部隊,其中包括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在那段時期被槍決者有許多後來被對岸追封為烈士,可見「白色恐怖」有其道理。其中枉死、誤判的必然也有。正如同一個已經進入癌症末期病人一樣,化療不可能只針對癌細胞,我們如何期待當時的政府,秉持罪疑唯輕的原則,讓十餘次更審來定讞真相?

蔣對台灣做了很多貢獻,舉凡土地改革、穩定金融、大興水利與普及教育。他搞的是鐵腕政治,但是,在毛澤東叫囂「血洗台灣」的年代,如果不是足以震攝黨政軍的強人,有能力讓台灣倖免於越高寮的赤化命運

蔣在世時國際聲望很差,部分原因出在左派學者當道,大家都哈毛主席。這些年來,風水輪流轉,史學界開始幫蔣洗刷形象。代表性著作是哈佛學者陶涵(Jay Taylor)在二○○九年出的「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陶涵自述年輕時當美國外交官,瞧不起這個與他握過兩三次手的人。透過研讀新檔案與訪談見證人,他如今對蔣則是高度推崇。在他看來,蔣雖不是完人,但是一位兼具遠見與膽識的領袖,為台灣奠立民主基礎。

不知感恩的台灣人卻寧可鑽進廢紙堆裏。一個名叫拉梅爾的在一九九四年出書宣稱蔣介石殺了一千萬人,若干媒體就如獲至寶地說他是第四大殺人魔。今天西方學界已沒人這麼說,陶涵的七百餘頁巨作不引用拉梅爾。德國史學者無人將蔣列為世紀屠夫(維基德文版關於蔣的詞條也引用陶涵而不提拉梅爾),當文化部長鄭麗君指控蔣就是希特勒時,此地的歷史學者卻鴉雀無聲!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是古人對史家的期待。世風日下,今天的歷史學者在乎的是搞升等、接計畫乃至求官職,畏懼得罪當道,沒人願意執春秋之筆 。 這一行又如何令人尊敬?




政大搬走蔣公像 校史精神也遺忘
2018-01-14 00:08 聯合報 丘智賢/歷史研究者(台北市)
政大校務會議決議遷移圖書館內的蔣公銅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報載日前政大校務會議投票決定遷移校內中正圖書館蔣公坐像,其實搬走的不只是有形的銅像,更是無形的人心與價值。

政大中正圖書館與館內蔣公銅像,落成於民國六十六年五月廿日,政大五十周年校慶時,典禮由嚴家淦總統親臨主持,嚴氏致詞細數政大創校淵源,由中央黨務學校、中央政治學校、合併中央幹部學校改制成立而來。追隨蔣中正多年的嚴家淦提到,蔣氏即使在公忙之際,也不忘巡視學校,期許青年成材,興建中正圖書館與設立銅像,皆有提高學術研究,不忘創校校長的深意

政大改制,蔣中正不再擔任校長,正是因為國民政府與國民黨施行憲政,將黨產化為國產,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同樣,恰恰說明民進黨「轉型正義」史觀的謬誤,從民國卅四年至八十一年,民主憲政並非純然停滯或倒退,樹立蔣公銅像,楬櫫育才成仁的價值觀也無不對,說穿了是因為蔣名譽校長欣欣念念「薪火相傳、復興中華」,自難見容於綠營。

政大校內的精神堡壘,標誌著政大學生在國難之際,投筆從戎,保衛政府,犧牲慘重的歷史,校史國史顯難一筆抹盡,當搬走銅像自我否定,政大如何培育優秀人才,必屬緣木求魚。




憶經國先生…兩岸互信和解 勿留悲嘆
2018-01-14 00:55 聯合報 祝仲康/大學兼任教師(台北市)
國民黨13日舉行故總統蔣經國逝世30周年紀念大會。 記者曾吉松/攝影
經國先生過世滿卅年。藍營為此舉辦許多追思活動,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常會上推崇經國先生,並稱開放大陸探親、進而促成兩岸和解,是經國先生四大貢獻之一。

開放探親確實值得肯定,但是開放太晚,以致增加許多本可避免的遺憾,減少了許多該有的效益。諸多老兵等不到開放就過世了,不只他們再也不能見到朝思暮想的家人,他們在大陸的家人也永遠見不著他們了。反之,即使老兵幸運返鄉,也未必還能再見雙親一面。

早在民國六十八年元旦,中共在「告台灣同胞書」中提出兩岸同胞探親訪友建議。惜乎國府當局顧慮甚多,遲至近九年後始開放探親。九年之中,兩岸同胞有多少人抱憾亡故、遺憾終生,無法受惠於遲來的政策!如家母因至親已在這九年內逝世而無親可探、徒剩悲嘆!

昔日兩岸缺乏互信,以致生靈塗炭,人民受盡苦難。至盼蔡總統能記取教訓,重拾馬總統任內許下的政治承諾,以解眼前兩岸僵局。




畫中有話/歷史足跡不滅 只是旅人難辨
2018-01-14 00:10 聯合報  杜建重
一群觀光客在中正紀念堂擺出跳躍姿勢,拍出帶有歷史建築的有趣照片。 記者杜建重/攝影
一群觀光客在中正紀念堂擺出跳躍姿勢,拍出帶有歷史建築的有趣照片。

「大中至正」牌樓已經改名為「自由廣場」,促轉條例通過後,「中正紀念堂」也即將更名,不僅名稱改變,可能連最吸引觀光客的衛哨交接鏡頭都將取消;雖然中正紀念堂定位在政治角力下早已模糊,但改了名稱,歷史還是不容抹滅。

如同民眾拍下的畫面,建築的歷史價值早已定格,隨著時代更迭,蔣中正的功過難論斷;也許,旅遊的足跡才是人們最想留下的瞬間吧。




勞基法修正…消失的左派 失能的代議政治


2018-01-14 00:55 聯合報  陳長文/法學教授、律師(台北市)

立院通過「勞基法」修正草案,但卻沒有主要政黨足以代表左派的路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成功通過勞基法修正,雖勞團抗爭強烈,但民進黨自認才是主流民意。環顧各國,在勞工議題上各有左右之爭,但在「勞團拿民進黨沒辦法」印象確立後,未來右派路線,已經難以動搖。
若以光譜來分,則通過的民進黨版,顯然在光譜的最右端,不但是跟進馬政府二○一五年草案,連馬政府所堅持的「輪班十一小時」、「補休應比照加班費加成計算」,都放寬了。
另外,民進黨版的一大漏洞,對比馬政府版的「補休應於六個月內完成,逾期應發給加班費」,民進黨卻沒定期限,換句話說雇主等個二、五年或退休前再補休,也是合法,等於強迫勞工無息「借休」給雇主。
比民進黨版稍左的,是時代力量版,納入「勞工拒絕權」,並在例外條款訂定上,增加「立法院同意」。但如同許多人疑惑的,勞工本就有拒絕權,不知有何實質意義?但加班工資時力主張「做一給四」,這是比民進黨稍偏左部分。
在時力版左邊,是馬政府二○一五年草案,差別在「補休比照加班費加成」、「輪班間隔明定十一小時」;然後再更左邊是國民黨團修法版本,包括「堅持七休一」、「加班上限四十六小時」等。
左與右,難謂誰好誰壞。筆者想以「正當冰」所舉例子為例,大意是,原本勞基法,必須旺季多請工讀生,修法後,則只要在旺季讓正職員工加班,淡季給予補休即可。一來一往,每月人事成本差廿萬,未來「慣老闆」對手省下人事費後削價競爭,「好老闆」根本無法生存。
假設以上例子是真的,那麼以右派來說,有另一種觀點:勞基法若強迫僱主在旺季請人,在淡季閒置,一來一往,就增加了廿萬人事成本;對於利潤沒有達到廿萬的業者來說,等於強迫他退出市場,減少就業機會。
誰對、誰錯?差別就在,到底現在台灣業者,是沒有多餘利潤來負擔額外人事成本,還是賺飽飽卻不願分給員工?或者兩者比例為何?
無論如何,可確定的是,民進黨確實堪稱為資進黨了。詭異的是,對左派、勞團來說,要支持版本跟民進黨大同小異的時代力量嗎,還是長期不信任的國民黨呢?沒有主要政黨足以代表左派的路線,這才是台灣代議政治失能之處




水利會長官派?綠色執政下 我找嘸渠水灌溉
2018-01-14 00:55 聯合報  巫火爐/農(屏縣九如)
農田水利會將改制成公務機關,引發基層農會不同聲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有一塊四百多坪的田地,退休後務農,想引渠水灌溉,才發現農民已不引渠水灌溉了。

因為從前的灌溉溝渠肩負輸送家庭廢水和畜牧汙水等功能,農民可能怕髒臭和無機質灌進田園,汙染田地,因此紛紛改以抽取地下水灌溉;水利會似乎也很盡責和體貼,廣挖水井,裝設馬達,方便農民灌溉。

讓人困惑的,屏東地層下陷嚴重,早在民國七十多年,佳冬、林邊二樓變一樓、一樓沉入地下的景觀,還引來觀光人潮呢!誰都知道,地層水是連通的,涵養地層水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抽水灌溉是錯誤的,水利會怎會出此下策,帶頭做出錯誤示範呢?

傳統水利會的主要功能,是引進山溪水入溝渠,供給農民使用。如今溝渠髒了,水利會應和縣府合作,設法將清水和汙水分流,讓農民願意引渠水灌溉才是。長期以來,屏東縣政府和水利會都是綠色執政,綠色執政卻不是愛鄉愛土的品質保證,放任溝渠髒臭,放任水利會變成了鑿井會,放任地下水被超抽。

行政院發言人表示,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可以讓耕種水源有更好的調度空間,可做更好的利用。真的嗎?實在讓人難以相信。

如果水利會改制好,國民黨執政時就應力挺了;如果真心為耕種水源的調度,怎不見綠色執政的屏縣府和水利會為潔淨渠水盡心盡力過?明眼人都知道,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不過是執政黨為了掌控水利會的豐厚資源,以及多一個執政黨可以調派政務官進行分贓的龐大機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