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9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促進創新投資 學學日本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2565/web/

.聯合報社論/「派比黨大、黨比國大」的民進黨
.聯合報黑白集/雞排攤老闆真心告白
.經濟日報社論/促進創新投資 學學日本






經濟日報社論/促進創新投資 學學日本


2018-01-19 02: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來台灣投資不足情形日益嚴重,投資占GDP的比重常處歷史低位。儘管投資不振,我們還是面臨所謂五缺問題,這顯示台灣的生產活動與經濟成長的模式主要仍是生產要素驅動,尚非理想中的創新驅動。政府為了提振投資,已召開多次「加速投資台灣」會議,從內容來看,由五缺問題的解決、驅動國營事業投資到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不可謂不努力。
一般認為投資之所以重要,是因它是GDP組成的一部分,有興盛的投資自可帶來經濟成長動能。然而,正因台灣必須由要素驅動走向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投資也不能只問數字與解決要素缺乏問題,因為要素驅動的投資很難改變生產模式,也因而很難擺脫經濟成長率低於全球平均或低於亞鄰競爭對手的困境,因此,未來的投資促進必須更重視創新導向與目標導向。對此,日本政府近期採取的策略實有值得借鏡之處。
日本安倍政府自2013年起推動的「安倍三箭」已獲得若干成效,但四年多來仍面對經濟動能不足的問題。此一問題與我國類似--除了供給面的產業生產力未能明顯提升外,需求面也未能創造新形態的市場需求。為此,日本政府去年中再發布「未來投資戰略」,不但用以延續「2016日本再興戰略」的第三支箭,也為因應第四次產業創新革命的挑戰,更為進一步實現「超智慧社會」(Society 5.0)的願景。
日本「未來投資戰略」的目標包含延長健康壽命、移動創新革命、供應鏈體系的轉型升級、結合智慧科技的基礎設施、金融科技等大項,目標導向非常明確。為了有效達成目標,日本政府擬定了兩大基盤準備,首先是共通基礎建設,包含強化資料數據運用的基礎與法規、提升教育與人力資源素質、建立創新創業的良性循環系統;其次是行政體系的改革創新,用以推動監理沙盒機制、建立電子化政府並簡化行政手續,以及推動公司治理改革。
日本政府向來也重視區域均衡發展與地方經濟,因此也希望「未來投資戰略」可以有效普及擴散,擬透過協助地方中小企業與服務業進行轉型、強化各地農林水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發展各地觀光體育文創產業等作法,來構築地方經濟的良性循環體系。
除了明確的目標導向之外,日本政府向以規劃具體的執行內容與步驟見長,這也是值得台灣學習之處。例如,為了延長健康壽命,必須有效運用機器人、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利用新科技的照護模式與提供遠距醫療,以建構符合實際需求的健康管理及醫療照護體系。為達目標,就必須建立數據運用的基礎,因此規劃建置全國保健醫療資訊系統,整合個人健康、醫療、照護資料來建立大數據,也要建立醫療數據分析平台,這些均將於2020年正式運作。
相對於日本,台灣雖有傲視他國的完整健保醫療數據資料,卻仍陷於與個資保護拔河的觀念爭議中,亟待解決。
要論創新,研發投入必不可少。日本在「未來投資戰略」中擬定其國內的研發資金投入占GDP的比重到2020年時應達4%。日本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經濟規模甚大,GDP的4%不可小覷。台灣經濟規模遠較日本為小,研發資金投入占GDP的比重卻僅略大於3%,遠較日、韓為低,實有很大提升空間。更重要的是,研發支出已在GDP中列為投資的一部分,我們欲提振投資,除了重視實體投資外,無形但影響程度更大的研發活動理應更獲重視。
較之日本,我們一樣有推動生技醫療、智慧機械、新農業等項目的5+2產業創新計畫,一樣重視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的發展,地方出身的行政院長賴清德也向來關注地方經濟。日本將這些目標具體與投資結合,成為投資的引領方向,這是重視「加速投資台灣」的政府最值得借鏡之處,畢竟,促進投資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還是必須藉由創新的投資來帶動人民福祉的提高。


聯合報黑白集/雞排攤老闆真心告白


2018-01-18 23:4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觀光人潮銳減,業者指出,陸客減少並非主因,關鍵是大環境不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觀光產業變成「觀光慘業」,各大景點人潮銳減,災情更蔓延到夜市,連小吃店都在苦撐待變。很多人直覺反應是因陸客減少,官方也藉機宣傳「單一依靠陸客非常危險」。最諷刺是交通部長賀陳旦的說法,稱陸客來台人數「只是參考」,台灣旅遊體質正在調整云云,彷彿業者的苦難於官員心中也「只是參考」。
逢甲夜市一雞排攤老闆獨排眾議,認為陸客減少不是主因,最大關鍵是「國民消費力變差了」,因為台灣經濟景況不好。這句話本屬常識,幾乎各行各業都察覺景氣不佳,但因股市繼續向上衝,榮景假象暫時遮掩了泡沫化的疑慮。
台灣的經濟隱憂,可能比想像更嚴重,已有學者陸續提出警示。證據一是外資及國內投資不振,還要靠政府搞「前瞻建設」撐場面。證據二是政府稅收結構變化,稅負主要來源的綜所稅、營所稅持續衰退,貨物稅和營業稅減少更證明民間消費不振。
換言之,「老百姓不敢花錢」,既是景氣不佳的後果,也是進一步惡化景氣的成因。這不僅是經濟現象,還摻雜了政治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年輕人對前途不樂觀;勞基法一再修法讓勞資雙方都擔心;曾被視為「爽退族」的公教人員現在人人自危,期待過「黃金退休」歲月的人開始出現危機意識。
民間不敢消費,是經濟泡沫化的重大指標。但區區雞排攤老闆的告白,只怕經濟部、交通部、國發會…諸官員誰也聽不進去。



聯合報社論/「派比黨大、黨比國大」的民進黨


2018-01-18 23:3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高雄市長陳菊出版新書「花媽心內話」,掀起政壇波瀾。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刀刀見骨」四字最近頻頻出現在媒體版面,形容的不是朝野惡鬥,而是民進黨初選提名內爭之慘烈,尤以高雄、台南最為嚴重。在高雄,陳菊原屬意的接班人劉世芳已宣布退出戰局,但形勢並未因此轉趨明朗,反而出現新的合縱連橫廝殺。在台南,則是民調領先的黃偉哲遭到人圍攻,李俊毅緊咬他與「黑金」聯手,顏純左則導演地方黨員要求黨部開除黃偉哲、陳亭妃等戲碼,花招百出,讓人目不暇給。
民進黨靠鬥爭起家,素有狼性,民眾已司空見慣。但是,在民主國家的政黨中,像民進黨這樣內部派系林立,且各為派系利益相持不下的,卻極罕見。說穿了,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導致民進黨在轉型為民主政黨的過程中遺漏了必要的進化,狼性基因持續壯大。直至今日,蔡英文表面上以總統之尊被黨奉為「共主」,但骨子裡,許多民進黨人仍視她為「外人」。在用人上,蔡英文不時受派系裹脅;在決策上,又經常必須向獨派低頭,導致她施政不時偏離章法,這也是國家發展的一大噩夢。
民進黨派系的存在,原本具有內部競爭、路線辯論的意味;在早期的發展中,多少具有正面作用。然而,在第一次政黨輪替後,不同路線的派系則因政治利益的分派與實力的消長,變成了以鞏固「頭人」為取向的山頭主義,所以充滿扁系、謝系、蘇系、游系這樣的旗號,並隨著人的起落而互有消長變化。如此窄化發展的結果,便只剩下派系利益的爭奪,而失去了路線角力或政治平衡的意義。包括蔡英文,也只落得領導一個小小的「英派」,當然不時受到其他派系的掣肘。
這次民進黨在高雄與台南的初選如此激烈,主要原因,是兩市原任市長──陳菊和賴清德無法順利交棒給新系的同志,使得派系廝殺搬上枱面。「交棒」這樣的想法,在民主時代其實是說不通的;只有選民才能決定誰將成為他們的市長,而不是由現任者指定繼承人。而陳菊選在此際出版《花媽心內話》一書,劍指謝系,為劉世芳護航,讓人意外。陳菊抖出當年謝系人馬在背後暗算的往事,確實讓人們領教了民進黨派系內鬥的險惡;但陳菊身為美麗島受刑人及民進黨創黨元老,仍深陷派系鬥爭迷思,其民主視野未免讓人失望。事實上,這也反映了民進黨的問政思維之狹隘
在「派比黨大」的思維下,內爭就成為必然;在民進黨執政的形勢下,任何權位即成了必爭。賴清德坐上閣揆寶座,靠著新潮流系集體力捧的因素,要大於他個人的經歷。陳金德能夠從高雄副市長推向中油董座,更前進到代理宜蘭縣長,也是同樣的原因。不難想像,蔡英文每天要面對那麼多不同派系的職位、工程、利益索求,必然是窮於應付;滿足了甲派,便可能得罪乙系。也正因為其他派系不滿新系已拿下太多要職,因此對南二都初選拒絕再讓,更不惜用盡手段抹黑。
派比黨大」的私念推一步,民進黨執政就出現了「黨比國大」的現象:公然把國家的資源和權位當成黨內分贓的籌碼,甚至不惜削弱國家,也要滿足黨的利益。蔡英文上任後,從未以「全民總統」自許,其施政也從未以全民利益為著眼。例如,她的用人充滿黨派色彩,內閣鮮少有超乎藍綠的賢德之士;她除對國民黨發動猛烈的打擊,更對許多公共性社團展開討伐;她派出親信之人,將公權力機構變成逞政治企圖的地方。公視、華視變成民視附庸的「台獨三台」,水利會變成官派,陳師孟當上監委,這些發展未必是她原意,卻是她妥協派系的後果。
我們擔心的,不是民進黨「派比黨大」的問題,而是它「黨比國大」的私心。以蔡政府揮霍公帑修法自肥的速度,台灣很快會被它掏空了,有人卻還以為那就是轉型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