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非典就業增加 必須面對的真相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0765/web/

.聯合報社論/惡火下兩岸的「低端」現形記
.聯合報黑白集/扭曲的「大學之道」
.經濟日報社論/非典就業增加 必須面對的真相







經濟日報社論/非典就業增加 必須面對的真相


2017-12-04 02: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上周發布2017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台灣非典型就業者包括從事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首度突破80萬關卡,創下歷史新高。非典型就業不斷增加,反映國內就業不足問題的持續惡化,也是薪資停滯及存在廣大「薪貧族」的根源之一。政府必須正視問題嚴重性,並採取必要的因應作為,以緩和對經濟和社會的衝擊。
非典型就業有別於傳統企業僱用員工的型態,台灣在2006年實施勞退新制及2008年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之後,很多企業著眼降低人事成本,減少福利、退休金及保險支出等負擔,因而大量增加部分工時、臨時工及派遣工的僱用,非典型就業人口隨之快速增加。2008年非典型就業人數計65萬人,占全體就業者6.24%;今年上升至80.5萬人,占7.11%;十年內增加15.5萬人、0.87個百分點。主計總處發布今年10月失業率降至3.75%,創下近17年同月的最低紀錄;但非典型就業增加,反映目前失業率下降相當部分是源自非典型僱用勞工的增加,相對上,國內就業不足問題反因此更加惡化。
最令人憂心的是,早年非典型就業人口是以學生及家庭主婦為主,多屬「自願」性質,但隨著近年國內經濟陷入貧血式成長,傳統終身僱用的正職工作機會減少,很多再就業甚至部分勞動人口被迫轉入非典型就業市場。主計總處統計,超過五分之一的非典型就業是「非自願」,是因為找不到全時工作而只能屈就,這個部分人數愈來愈多,代表勞動資源的被迫閒置及嚴重浪費,絕不是主計總處樂觀分析是自由工作者成為國際趨勢所致。
而非典型就業者的勞動條件差,薪資水準偏低,因為收入偏低,經濟入不敷出,此一族群經常拚命加班掙錢或另找一份工作,才能維持生活溫飽,因而也成為國內低薪問題及受薪階層「三窮」(窮忙、窮累、窮苦)困境的根源。主計總處統計,全台約34%、305.1萬人月薪不到3萬元,其中將近40萬人月薪不到兩萬元。另據人力公司調查資料,人力派遣及臨時僱用者每月平均收入不到2萬元,不到正職勞工薪資的一半;可見非典型僱用勞工持續擴增,是存在廣大「薪貧族」的重要原因。再加上,這些勞工多數未納入社會保險體系之內,未來沒有退休金可領,從而也增添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非典型就業增加的另一個效應,就是勞動人口的加速外流,據主計總處調查,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從2005年的34萬人增加至2015年的72.4萬人,反映國內正職工作機會減少,也驅使部分國人尤其是剛進入職場、找不到好工作的年輕人,轉而尋求海外工作機會,此一效應若持續擴大,對台灣未來發展將是嚴重打擊。
政府必須正視非典型就業持續增加對經濟及社會可能造成的巨大衝擊。針對國內就業統計包括就業人口、失業率等總體數據,須有更細緻的分類及深層分析,以掌握不同類別就業的實際狀況。同時,因應國際趨勢,須完善非典型僱用的相關制度規範,以充分保障勞動者權益。以日本及南韓為例,其非典型就業比重雖高,但也日益重視就業者的權益保障,包括每周工時、平均薪資及社會保險等,和正職勞工的差距,已日漸縮小。這樣的趨勢提醒政府,切莫以非典型就業是國際趨勢而忽略了完善相關制度規範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政府須調整心態,針對國內正職工作機會減少,就業不足問題,提出根本對策,從改善經濟結構及產業競爭力角度切入,來創造一個有活力、有朝氣、有工作願景的勞動市場。只要勞動者能夠有正常工時及符合辛勤工作和付出的正常薪水,那麼,區分「典型」或「非典型」就業,也就不是重要問題了。

聯合報黑白集/扭曲的「大學之道」


2017-12-03 23: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大校長遴選變「競選」,舉辦「治校理念說明會」還透過網路直播,招致「民粹」之譏。本報資料照


近來幾所大學的校長遴選狀況頻仍。先是陽明大學自行修改規定,大幅放寬被遴選人資格和遴選委員比例,結果選出的校長竟不具備教育部規定的正教授資格,監察院正介入調查。然後,是台大校長的遴選變「競選」,候選人被迫舉辦「治校理念說明會」,還透過網路直播,招致「民粹」之譏。其後,是文化大學校長因考績被董事長打「丙」憤而辭職,而新校長的產生又引發董事爭校產之爭。
三校的問題各不相同,卻反映了台灣的大學除競爭力下降,還有領導階層變調爭權的醜態。以陽明為例,大學校長的資格規定分明非常具體,為何該校會選出一個不具大學教授資格的人,教育部卻硬以「兼任講座教授」的身分為之辯解。莫非,修改辦法放寬資格,就是為了幫特定人士量身訂做?
再看台灣龍頭大學的台大。前校長方因論文抄襲事件聲譽受損而辭職,這次遴選,台大本該更謹慎行事。但是,台大校方不僅又推他出來,更將各路候選名單公開供社會品頭論足,炒作成「台大幫」對決「中研院幫」的態勢。經過鼓譟,候選人臉書造勢者有之,放消息操作輿論者有之,更有人放話要中研院長廖俊智等辭遴選委員。弄到這麼難看,大學還有什麼斯文可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幫社會明辨是非。但台灣的大學校長遴選卻處處充滿私心,爭權奪利,比搞政治還凶。如此不堪的運作,到底要向學生示範什麼?

聯合報社論/惡火下兩岸的「低端」現形記


2017-12-03 23: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奪走9條人命的新北市中和區公寓出租雅房就是頂樓加蓋違建,存在高風險。記者高彬原/攝影

北京上月底一場惡火奪去十九條性命,數十萬「低端人口」被驅離,引發人道爭議。 歐新社資料照


傷亡慘重的都市大火,也是一種政治顯影劑。兩岸的首善之區外圍,上月底巧合地同時發生奪命大火:北京大興區的惡火奪去十九條性命,新北市則發生三起嚴重縱火,十人葬身火窟。兩岸均隨即展開違建違租的清理工作,北京短短時間就驅離了數十萬「低端人口」,導致地區性勞力立即不足,也引發人道爭議;台灣則火速由立法院通過了《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但實際的拆除工作仍只見嘴上談兵。
繁華都會吸引龐大討生活的勞動人口。不論是逐工作而居的「北漂族」,或者跨國移工,乃至中老年獨居者,面對都會高漲的房價與年年飆漲的租金,往往只能選擇都會邊緣廉價甚至違章的簡陋居所。北京大興區月租五百的廉價公寓如此,新北中和的違建及頂樓加蓋隔間的五千元籠房,何嘗不是如此。
城市邊緣底層者的居住正義保障,事涉租屋管理,消防、建管、都市規劃、人權、社福等等,千絲萬縷,輕中有重、重中須輕,絕非拆屋、辦人即可了事。惡火之後,兩岸政府的處理明顯存在巨大差異。在北京是鐵腕拆屋,以拆除「安全隱患」之名,行「清除低端人口」之實。在外地勞工、小工廠集中的城鄉交接地帶,充斥典型的「生產、倉儲、居住」為一體的三合一建築,一夕之間拆遷機器與制服人員直接進村驅趕。短短一周,已清出廿萬名「低端人口」,淪為龐大的「境內難民」。
如此龐大的人口流離失所,演成一場人道危機,已引起國際注目,西方媒體紛紛批評。大陸境內的知識分子、公民社會也自發連署,並組織行動安置無力返鄉的北漂族、農民工。這場「北京切除」,其實並非單純一場火災之後的反射型清理,而可溯自二○一四年習近平「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宣示。高層意志確定了北京市兩千三百萬的人口上限,清理多餘人口即成為北京市府「恢復首都功能」的首要任務,那場火災不過是多個加速的理由。
台灣擁有比較成熟的公民社會,居住人權組織如「巢運」等早對台灣失控的租屋黑市提出針砭;但因為政府失能,遲無行動。租屋安全問題一直是隱藏於都會的未爆彈,在政府無知與縱容下,租屋市場一直是法外三不管地帶,房東為擴大收入、降低成本,違建、頂加、不設消防安全設備都是常態。而租屋者因缺乏危險意識,或負擔不起高昂的租金,只能因陋就簡。也因此,房東把陽台隔成小室,居然也能稱為「採光佳」的套房。
以中和大火為例,兩層樓竟可隔出廿五間套房收租,絲毫不考量防火與逃生路線,正是專業人士形容的「棺材房」。類似的租屋大火,僅今年媒體報導的就有四起,一起是地下室,三起是頂樓加蓋。可見在台灣的「租房黑市」和違建普及的情況下,已經不是偶發單一個案。但每次災後,無論政府官員如何「震怒、究責」,租屋安全的結構問題仍不動如山。
懾於接連大火的輿論,立法院上月底火速三讀通過擱置多年的《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重點在於確立租屋雙方的權利義務、包租代管產業的遊戲規則。這只是台灣租屋市場改革的第一步,類似中和大火的消防、違建問題,當然無法靠一部專法解決。
奪命大火後,「鐵腕強拆」看似風聲鶴唳,其實仍是睜隻眼閉隻眼,說的比做的多。政府早知違建存在,放任不管,出了人命,難道沒有責任?更重要的是,只負擔得起違建租金的房客,原就不易找到棲所,強力拆除後,又該如何安置?北京強力清除低端人口引起的「境內難民」人道危機,是最好的警惕。
當務之急,是要先將租屋市場納入「實價登錄」修法,並設立「吹哨人」條款,揭開租屋市場的黑幕,讓陰暗的角落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