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世大運的瑜與瑕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醞釀貿易戰 台灣宜先應變
經濟/美中醞釀貿易戰 台灣宜先應變
2017-08-29 02: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最近啟動301調查,北京也威脅將以牙還牙,使得中美貿易戰的風險亮起紅燈;更關鍵者在於台灣夾在中間,應認真解讀美國政策的脈絡及布局,謹慎面對並擬定對策。
4月川習會後,川普誇大其詞式的讚許,讓各界誤以為美國政策出現了髮夾彎。但實際上川習會至今美中經貿關係卻是每況愈下,迅速惡化。7月底「美中經濟對話」破局,更罕見的取消聯合聲明,連假客氣的表面功夫都省略,已經可以看出端倪。再加上川普近期在國內爭議頻傳,重要幕僚也異動頻繁,增加了拿中國開刀移轉視聽的誘因。
中美對話破局僅僅三周,美國談判總署(USTR)便宣布將啟動301條款調查程序,以檢視中國是否透過強制移轉、強迫合資、併購美商甚至網路入侵等方式,以不合理方式取得美國科技,對美國經濟與勞工造成損害。
美國貿易法301條款是針對調查屬實的「他國不公平貿易行為」,授權總統採取合宜的施壓措施,以達到迫使對方移除之目的。按其法制,USTR必須在12個月內完成調查並做出後續處理建議。處理選項有三:以類似「認罪協商」的概念,透過談判要求對方取消某些行為甚至提出補償、停止對該國履行國際經貿義務,以及提高對該國貨品/服務貿易之限制。由於後二個選項很可能引起中國報復爆發貿易戰,成為各界擔憂所在。
事實上,除301條款外,以中國為重點對象的調查程序,至少還包含年初就已展開的「貿易赤字調查」(已完成但尚未公布),以及針對進口鋼、鋁製品是否影響國家安全的調查(亦即所謂232條款調查)。赤字報告的對象固然還有包含台韓日等其他13個國家,但美國對中國赤字金額是第二名日本的五倍,自然是重點。又中國目前雖非美國鋼、鋁製品的主要出口國,但這是因為中國目前身上背著24件反傾銷與反補貼案,高額關稅暫時壓抑了中國鋼鐵製品的出口量而已。簡言之,這二個報告雖然都有陪客,但中美仍是主角;而這二個報告也同樣有引爆貿易戰的可能性。
美國布下三個雷區之目的,可能在創造談判籌碼,則緊張關係尚有緩解的空間,自然為大家所樂見;但美國舉動似乎有更深層長遠的意義,不可不慎。首先美國的作為,帶有因應中國崛起對美國領導及國安威脅的對抗布局性質。USTR在宣布啟動301調查的資料中,便直指中國不當取得美國科技的行為,與北京推動「中國製造2025」政策有密切關係。而過去美國官方或智庫研究,曾多次從「中國製造2025」發展分析中美實力消長的戰略意義,因而表面上看似處理「不公平貿易行為」的301調查,背後可能有更大的考量。
再如前述鋼鋁製品影響國家安全調查案,川普總統在啟動調查的指令中亦提及,作為美國國防工業的核心產業,除了鋼鋁外,還包含航空器、造船及半導體,都是中國近年大力發展的產業,也為未來擴大經貿國安調查的對象埋下伏筆。
這些打壓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攸關中美未來競爭力強弱的思維,在歐巴馬時代就已經開始醞釀,今天就算希拉蕊當選總統,很可能也會提出類似政策,因而並不能以川普是狂人解釋。特別是當問題提升到國安層次後,未來可能不是以提高關稅或限制投資就能善了,雙方的對抗可能會以各種形式持續下去。
對台灣而言,因應中美貿易戰只能算是短期情境,更需要沙盤推演到中美二強的深層對抗對我國長期安全、經濟的意涵,再檢視目前的不足,才是因應未來變局之道。
聯合/世大運的瑜與瑕
2017-08-29 02: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世大運男子標槍決賽鄭兆村擲出91公尺36,刷新亞洲紀錄,將金牌留在台灣。記者王騰毅/攝影
台北世大運接近尾聲。如此大規模的國際賽事首度在台灣舉辦,點燃許多國人的「運動魂」。多年之後,這場盛事應仍將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此刻,或稍可盤點這場賽事的得失。
這場賽事的「瑜」,也就是「亮點」,當然是在比賽場內。中華隊選手們表現傑出,超乎體育部門的預期,創下我國在同等級國際賽事獲得最多獎牌的紀錄,且不時有打破全國、亞洲紀錄的表現。觀眾的熱情則是賽場上的另類焦點,民眾連夜排隊搶票,也掀起了罕見的社會熱情。
至於「瑕」的部分,大抵都發生在比賽場地之外。最大的遺憾,是原本作為主場地的大巨蛋至今仍因政治問題無法解決,以致開閉幕都得「看天吃飯」。尤其在開幕式,反年改團體抗議加上維安出包,讓選手一度無法進場,著實令人遺憾。
其他插曲,包括政治團體在場外發放台獨旗幟、選手吃大會準備的便當卻發生食物中毒、大會高官帶親友硬闖貴賓室,乃至滑輪選手成績破世界紀錄,卻因採手動計時而不被承認等。這些雖不影響賽事的精采,卻都應可避免而未能避免,算是瑕疵。
柯文哲從過去抗拒世大運到後來把自己當主角宣傳,甚至自稱把世大運從病危救到堪用,顯見其態度的轉變。從結果看,世大運沒有「瑕不掩瑜」或「瑜不遮瑕」的問題。場內的精采表現,不因場外的失控而減分;主辦單位的疏失問題,也別想用場上的榮耀來帶過。
聯合/投資失溫,蔡總統卻視而不見
2017-08-29 02:1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股萬點天數創下歷史紀錄,卻無法反映經濟的真實溫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去年底發表年終談話,宣示今年施政要聚焦在四大領域,「全力提振台灣的經濟,這是二○一七年最重要的任務。」如今,二○一七年已過了三分之二,台灣經濟並未擺脫沉悶,且缺電、一例一休等紛擾帶來的抑鬱之氣更有惡化之勢。
近年台灣經濟深陷「新平庸」的困境,最大癥結,就是國內投資不振。蔡總統將活絡民間投資列為今年施政的重點項目,顯然知道此事的重要。但從今年前七月的僑外和陸資來台投資雙雙衰退看,國內的投資氣氛非但未見回溫,且有繼續探底的傾向。令人不解的就在,台灣民間明明並不缺資金,只是缺乏投資意願與方向。根據主計總處的預測,今年我國超額儲蓄率為十三%,是連續第五年逾十%,代表我國閒置資金過多,但企業卻找不到投資標的。
最近台股連續站上萬點的天數創下歷史紀錄,不少綠營人士認為這證明蔡政府拚經濟有成;殊不知,綜觀台灣資本市場的訊息,卻不能如此樂觀。今年台股萬點行情,主要是台積電、鴻海與大立光等「蘋果概念股」所帶動,這三家公司占台股市值將近三成,當這些權值股大漲時,台股大盤當然易漲難跌。但這樣的萬點行情,卻無法反映經濟的真實溫度,反讓政府對經濟失溫失去警覺。
所謂「經濟失溫」,今年有兩項特別的指標,一是企業頻頻申請減資,二是五十多家企業市值出現「大變中」或「中變小」的縮水變化。到今年八月中為止,國內上市櫃公司共有廿九家申請現金減資,家數創史上新高,較四年前呈倍數成長。上市櫃公司申請現金減資,一方面是經營者和大股東想藉此節稅;但另一方面,也代表他們缺乏新的投資計畫,寧可抓著現金在手。
蔡政府的用人失當與政策矛盾,民眾有目共睹,故非但未能提振投資,反讓問題惡化。林全內閣雖有「財經內閣」之名,卻無財經內閣之實,更將經建的作為當成追隨政治風向的跟班。李世光在經濟部長任內,多數時間為供電問題焦頭爛額,最終也因八一五大停電下台;在民眾印象中,絲毫沒有留下他「發展經濟」的影跡。同樣的,國發會主委陳添枝雖具經濟規劃長才,但在「老藍男」的難堪標籤下,只能低調扮演內閣邊緣人,作用遠不如政務委員。也因此,林全口中的「大國發會」理想非但未能實現,國發會在前瞻計畫中甚至淪為幕僚單位,失去制訂長遠經濟發展方向的戰略高度。
要打破台灣經濟沉悶的困局,政府理應積極拉抬國內民間投資,刺激經濟。然而,蔡政府卻反其道而行,總統派國策顧問何美玥率企業團前往美國參加招商大會,把台商「投資美國」幫川普暖場當成頭號大事。相對的,政府對台塑集團等企業在台投資,卻只採取冷處理。
在陳水扁時代,台塑集團每年折舊費用約六百億元;到蔡總統時代,此數只剩下三百億元。折舊費用越少,代表台塑集團擁有更多的資金可以在台投資;但台塑集團近年在台卻屢屢因為環評、地方抗爭等干擾因素,新增投資越來越少。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為此感嘆,「台塑沒有選擇」,也說出了企業對政府不重視國內投資的不滿。
在「外資來台減少、內資也卻步」的低迷氣氛中,蔡總統寄望前瞻建設能帶領台灣經濟突圍。但這項計畫規劃倉促,大筆金錢撒在細瑣的項目上,這個遠水能否救得了台灣悶經濟的近火,是疑問之一;企業界認為前瞻計畫與國內現有產業的連結度偏低,能否成功扮演帶動民間投資的火車頭,是疑問之二。
當前台灣經濟沉悶的根源在於缺乏民間投資,光靠前瞻計畫,並不足以為台灣經濟帶來長久成長的活力。若政府繼續無視民間投資不振,蔡總統拚經濟的支票提前跳票,恐怕是必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