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藍的呆與綠的霸
.經濟日報社論.解讀葉倫演說 別見樹不見林
經濟/解讀葉倫演說 別見樹不見林
2017-08-27 02: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ECB總裁德拉基(左)與Fed主席葉倫25日都在傑克森洞發表演說。 路透資料照片
主導全球貨幣政策走向的兩大龍頭─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葉倫與歐洲央行(ECB)總裁德拉基,25日都在Fed傑克森洞年會上發表演說,國際金融市場及各國金融主管官員全都洗耳恭聽,但兩人的演說內容卻令各界興味索然,完全沒有提到「升息」、「縮表」等可能的政策方向。然而兩篇看似與貨政策無關緊要的演說,卻在外匯市場引發歐元猛升,美元下跌的反應。
葉倫長達19頁的講詞,感覺就像是告別演說,內容幾乎完全聚焦於金融法規,詳細敘述並強力捍衛金融海嘯之後對金融法規所做的各種改革,使美國金融體系比過去「安全得多」,而且並未壓制經濟及貸款成長。
葉倫在演說中公開支持目前的法規體制。她並警告,人們對金融海嘯的記憶「或許正在消退」;過度樂觀、舉債過多及信用期限轉換等大家非常熟悉的風險,遲早將以新的型態再度出現,提醒各界不要忘記過去的教訓。
至於德拉基的演說,讓人覺得他只是在虛應故事。內容主要是呼應葉倫的主張,指出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前的十年間,金融法規遭到「非常系統性的」解體,而貨幣政策也「高度擴張性」,「我們都同意不願看到這樣的組合再度出現」。因此他擔心金融法規鬆綁可能會引發資產泡沫及市場崩潰,尤其值此利率超低之際。
對於金融規範與政策寬鬆,兩人也一唱一和,都強調正是由於對金融體系採取嚴格的規範,經濟才能長期享有低利率。這顯然是在暗示寬鬆政策與金融鬆綁兩者之間只能擇其一;兩者都緊,固然壓抑經濟成長;兩者皆鬆,勢必引發金融危機。
兩人對經濟情勢都是一語帶過。葉倫表示,Fed在就業最大化及物價穩定兩項使命上都已獲得重大進展;德拉基則指出,目前美國經濟復甦仍領先歐元區,因此歐元區貨幣政策維持高度寬鬆仍屬適當。
儘管兩人絕口不提貨幣政策,但市場已有自己的解讀。對葉倫的演說,市場只想探索Fed今年是否還會升息;如果葉倫想要拉高市場對升息的預期,她大可在演說中提到資產價格偏高,作為她採取緊縮貨幣政策的理由。然而她只聚焦於金融規範,市場因此認為她較偏向「鴿派」,更加不預期9月20日Fed會再度升息。
對德拉基的演說,市場只關心他對歐元走勢的看法。由於歐元近月來持續升值,並已達到令出口商擔憂的水準,因此市場想看看德拉基是否會暗示歐元升得太多,但結果市場同樣落空。既然葉倫偏向「鴿派」,德拉基又似乎不大在意歐元升值,於是歐元對美元匯率猛升1%,而DXY美元匯率指數也跌到2015年初來的最低水準。
然而這套解讀可能太過一廂情願。葉倫在演說中未提到貨幣政策,未必表示她已轉向「鴿派」。Fed在7月的會議中,已將「與高資產價相關連的脆弱性」從「明顯」提升到「高度」;副主席費雪也表示,他不理解股市為何持續飆漲,這令他相當不安。紐約區聯準銀行主席杜雷最近強調,金融情勢高度寬鬆支持Fed繼續升息,即使通膨未達2%亦無妨。因此葉倫這次不談貨幣政策,更可能的是她認為「不必再談」。
再者,市場過度重視今年內是否再升息,卻忽略「縮表」的緊縮效應更大。縮表是減少貨幣供給量,升息是拉高貨幣的價格;只要縮表持續進行,利率非升不可。葉倫目前最急迫的政策行動,便是她可能在9月Fed會議時將宣布縮表;一旦她把縮表計畫置入「自動駕駛」程序,則即使她明年初便卸任,也足以宣稱她是功成身退,且有始有終。因此她利用任上最後一次傑克森洞年會的演說,為四年任期的另一項政績─金融規範全力捍衛,實屬理所當然之事;而外匯市場的倉促解讀,很可能有見木失林之誤。
聯合/藍的呆與綠的霸
2017-08-27 02:0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法院上午將開始審查「前瞻基礎建設第一期預算案」,國民黨團提出上萬條刪減的提案成
堆堆在議場內,用來杯葛前瞻預算的審查。民進黨立委莊瑞雄看著成堆的法案,直呼嚇人。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義書/攝影
為阻擋前瞻預算過關,藍營提出上萬個法案作為杯葛,民進黨則打出「一事不兩議」牌對付,欲一舉殲滅藍營的「案海」。對此,藍營只能痛批民進黨剝奪在野黨提案權,但幾可預期前瞻案將硬闖過關。
前瞻預算送進國會後,連委員會都未曾實質審查,這還不草率嗎?國民黨本著在野監督之責,企圖發動案海奇襲杯葛,也是民主常態。反之,執政黨為求法案速速過關,要嘛硬幹,要嘛軟喬,恐怕也沒有第三條路走。
國民黨的案海攻勢,數量固然驚人,卻缺乏可堪向人民報告的內容,一股作氣,很快就轉而衰竭。藍營雖搬出過往事例,稱朝野黨團以前也動輒提上千提案,而王金平如何透過朝野協商耐心縮減提案,再進行表決處理云云。但如今形勢比人強,這種軟弱敘述,民進黨豈會在意?
藍營幕僚還搬出馬英九時代的例子,稱馬也曾想「包裹」處理振興經濟特別預算等案,卻遭王金平和國民黨團否決,最後只能循協商模式處理。這種說法,只能說是內亂加蠢笨;試問,你怎能期待綠營也有「公道伯」?
反觀民進黨,一例一休、年改、不當黨產等強行表決的法案,算算還真不少。現在,更已亮出底牌搶先提案,並主張應依提案順序優先表決,再基於「一事不兩議」原則,不表決國民黨的案海,完全執政的霸氣十足。
藍營的呆與綠營的霸,正是當前的國會生態。至於民不民主、合不合憲,又有多少人在意?
聯合/幼稚症當道:當教育走向平庸主義
2017-08-27 01:5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文課綱爭議再起,近8成5老師支持每學期教材中的文言文比率在50%以上。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學生認為,為奠基國文素養及語文能力,學生仍需自學文言文。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杜建重/攝影
教改廿年,以學習減壓及廣設大學等稀釋手法,使台灣的教育品質墜入了深谷。最近一波的課綱改革,則正在重蹈同一覆轍,企圖以「尊重本土」和「網路票選」的方式,達到「歷史去中」、「文化去菁」的目的。當政治粗暴地介入教育,其結果,只會促使教育愈發走向平庸主義,這是在戕害台灣,而不是愛台灣。
教育部課審會今天將集會審查高中國文新課綱。在此前夕,多位中研院院士和教育界人士均呼籲:高中國文課綱不應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文言文比率也不宜再下降;否則,當其他國家都在加強中文教育,台灣學生未來的競爭力堪憂。我們認為,課審代表要慎思自己的責任,不要為了迎合社會的「幼稚症」潮流,而演出「尾巴搖狗」的倒退局面。
確實,當時代和社會在變,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不能不跟著改變,高中國文亦如此。但我們之所以要提起廿年教改,就是在提醒大家:縱使改革口號喊得再響,若缺乏核心價值,或手段失當,終難達成目的,甚至可能背道而馳。舉例而言,「快樂學習」是教改的主要訴求之一,不斷強調學習減壓,削減課程難度。這樣膚淺的想法,其實只是將教育的標準線不斷向下調降,結果便造成學生學習動機與成就均普遍降低。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滿足校園低標學習的學生,必須湧向補習班尋求補充;其結果,則帶來學生更大程度的分殊化,中層學生則大大被往下拉。
回看這次國文課綱的爭議,焦點其實不在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而在本土化意識凌駕了經典的追求。事實上,近年高中國文文言文的比重一直在降低,而這次之所以引發爭議,主要是課審會的高中生代表要求再大幅降低文言文的比重。更可議的是,他們自行提出一些經典文章放在網路上,任意由不特定對象票選,竟然因此產生了所謂的「經典選文」,其中還包括被誤認為「灣生」的日本人之作品。其過程之草率與荒謬,令人難以置信,真的就要放到課本中當成教材嗎?
深一層看,國文課程的學習,並不單純只是語文的訓練或模彷。它更重要的目的,是在透過古文的研討,讓學生認識不同時代的不同社會情境,了解作者的關懷與思維,乃至透過不同時空的想像來反思當今社會的問題,並因此而養成恢宏的器識和卓越的眼光。從這樣的角度看,課本本來就沒必要陷入獨尊「唐宋八大家」的迷思,因為像詩經、莊子、孟子中均有許多高中生會感興趣的文章,值得納入。至於高中組課審代表稱,文言文太多會「磨光學習興趣」,不過是他們拒絕學習的推辭罷了。
歷經太陽花學運洗禮後,一波「高中生反洗腦課綱」運動繼之而起,然後教育部民粹地將學生納為課審代表,當然會導致今天教育目標變形走調的局面。說穿了,這股唯青年是尊的潮流,其實是一種「幼稚症」崇拜;對風風火火的太陽花而言,這是一種沈淪,而不是提升,但教育部對此卻毫無自覺。包括洪崇晏辱罵警察「下賤、下流、小孬孬」,卻被高等法院以「善意合理評論」為由判決無罪,也是這種「幼稚症」崇拜的表徵。試問,如果受到過比較良好的國文教育,一名以改革自許的大學生,怎麼會只剩下「下賤、下流、小孬孬」這樣的詞彙?如果沒有幼稚症,高院法官又如何認定這些字眼是「善意」及「合理」?
這次的「文言與白話」之爭其實是一個假議題,它主要的目的是要「去中」,在文化上自我限縮在台灣的「地域主義」。要問的是,把陶淵明、韓愈、蘇東坡打為「中國人」,能壯大台灣的文化內涵嗎?而唐宋八大家又有誰識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幼稚化傾向越是強大,教育將越走向平庸主義,這是我們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