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重磅快評】「改變形象」大戲不是這樣唱的!

.【重磅快評】「改變形象」大戲不是這樣唱的!
.【重磅快評】要等人口低探1710萬人 方知前瞻太脫節?
.【重磅快評】李嘉誠交棒?台灣老闆怎麼想?
.【重磅快評】眾綠議員報扁恩 小心長出貪腐之鬚
.【即時短評】「阿扁們」又出招 蔡政府如何接燙手山芋
.【即時短評】除了一致對外 蔡政府需面對自家人的焦躁
.【即時短評】赴美第二天 賴神為何未批李扁兩岸政策?
.【重磅快評】從士修到封條 寧靜科技與資訊獄僅一線隔
.【重磅快評】吳郭魚染毒 官員只想到紅燒、乾煎
.【重磅快評】媚俗成習使得國軍成了刷不爆的無限卡
.【即時短評】畫展另類組織操兵 周錫瑋試水溫、等蝴蝶











【重磅快評】「改變形象」大戲不是這樣唱的!


2017-06-21 17:38 聯合報  主筆室

台南市長賴清德在美國講出「親中愛台」,引發外界討論。圖/報系資料照


紀錄片「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日前不幸墜機身亡,引發社會震撼,各方人士紛紛懷念「我的朋友齊柏林」。然而有些懷念動作令人感動,有些則反而噓聲多於掌聲。
空軍特別派出C-130運輸機,將齊柏林等三人遺體載回松山。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則在臉書讚揚齊柏林是「優秀黨員」,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公布齊的黨證號碼,並表示將為這位「親中愛台」的優秀黨員鄭重致哀。
結果,外界雖有質疑軍方動作不合體制的雜音,但整體而言肯定遠多於抨擊;國民黨的動作,則引發外界一片「消費死者」的批評。
為何如此?齊柏林長年從事空中攝影,和空軍海鷗救護隊交情深厚。身為軍人子弟的他,近年也樂於為國軍發聲,多次合作拍攝微電影、廣告,去年還獲頒國軍文藝金像獎。此時空軍出面送老友最後一程,讓熱愛飛行的齊柏林,最後一次俯瞰大地,自然容易贏得輿論認同。
反之,從齊柏林的出身與平常言行,說他政治立場偏藍,甚至是國民黨員,或許不令人意外;但多年來齊柏林與國民黨,並沒有什麼關係,黨不曾協助他的事業,他也不曾參與黨務活動。國民黨此時跳出來大讚他是「優秀黨員」,結果自然適得其反。在民眾開始厭煩各方搶搭「齊柏林列車」時,國民黨正好對號入座,趕上這股負面情緒。
國民黨能否打「齊柏林牌」?未必不行。如果洪秀柱主席或新主席吳敦義,甚至請出真正與齊柏林有互動的馬英九前總統,親自到靈堂或喪宅,向齊家二老等家屬致哀,「順便」透露齊柏林是在扁政府時期重新登記的忠貞黨員。如此一來,自然會有人提問:什麼才是真正「愛台灣」?難道真如泛綠人士所云,只有罵國民黨罵中國,才叫愛台?
因此這告訴我們:每個人或團體過去的活動紀錄,都成為外界對其的印象。如果動作完全與既定的印象相抵觸,就很難期望外界的解讀,能夠符合自己期望的方向。
同樣例子是近日的台南市長賴清德:繼先前講出自己不「反中」,而是「親中愛台」,引發外界大吃一驚後,日前賴清德赴美訪問,再度提及「九二共識也不是問題」,而是台灣不能接受「一國兩制」。賴清德也強調,兩位蔣總統是「反中」,馬英九前總統是「傾中」,都未著墨台灣地位,自己的「親中愛台」則是向中國伸出友誼之手。
眼見北京壓力愈來愈大,國際局勢對台灣愈來愈不利,蔡政府宣稱「維持現狀」結果一籌莫展,眼見總統民調數字不斷下滑,權力基礎不斷鬆動,黨內實力派人士蠢蠢欲動,開始積極對外表態,非常理所當然。問題是「賴神」過去長年占盡獨派光環,先前言行往往選擇站在基本教義派一方,諸如大捧八田與一,卻連孫中山銅像都要拉倒等;許多嫌蔡政府「不夠綠」、「老藍男」的獨派人士,更隱然視他為希望所寄,甚至「賴神」綽號,也是這一派人士在網路上宣揚而成。如今「賴神」突然宣稱「親中」,強調要向中國伸出友誼之手,如何不令人覺得錯亂?
賴清德先前聲望雖高,究竟是在選民結構綠大於藍的台南,他對國家級事務的操持能力,其實還未經過外界的檢驗。志不僅在百里侯的賴神,當然必須補足這個必修學分,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想證明自己具備國家領袖的高度與能力,也絕對不能再走一味討好深綠的舉動。問題是,在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急於表現的賴清德,卻像是急著與齊柏林沾邊帶故的國民黨,沒獲得掌聲,反而質疑與訕笑不斷。
就此來看,賴清德先前婉拒蔡總統要求,北上擔任國安會秘書長,或許對國家不是件壞事?

【重磅快評】要等人口低探1710萬人 方知前瞻太脫節?


2017-06-21 10:19 聯合報  主筆室

新北在113年將增至403萬人,成為第一大都,圖為新北新板特區。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游智文攝影


內政部上月中發佈「全國區域計畫」,規劃未來10年台灣的發展藍圖。因為少子化、氣候變遷、產業轉型…等變數,10年後台灣將有完全不同的面貌。遺憾的是,蔡政府強打的前瞻計畫,完全跟台灣的發展前景脫節。
隨便羅列幾個數字,就讓人驚詫不已。因為少子化,預估113年全台人口總數攀升到2374萬人後即逐年下滑,國發會的人口推估,2050年台灣最低將只有1710萬人口;老年人口遠超出幼兒數是大家已認知的事實,但家庭人口數104年底以降至每戶僅2.77人,換句話說,每戶不到1個子女。
全台民眾享受的公共設施面積每人平均49平方公尺,台北市最差,只有27平方公尺;或許因為居住品質不佳,台北市將出現明顯人口外移,民國113年只剩下253萬人,足足移出去20萬人。
「全國區域計畫」是依《國土計畫法》明年5月1日頒行的全國國土計畫的過渡,是都市計畫、非都市土地利用的上位計畫,製作依據是國發會主持的國家發展推估,以及內政部的實測。糟糕的是,蔡政府並未依據這部發展藍圖,猛推的前瞻計畫更是率性為之。
台北市113年將減至253萬人,大趨勢的遞減已經出現幾年,不過對台北市都市機能改善有限,這是首都生活圈的宿命。其捷運、輕軌打造的「北北基桃一日生活圈」,更將增加北市日間公共設施量能不足的窘境。
不過,台灣的人口分布向都會集中趨勢並未改變,新北在113年更將增至403萬人,成為台灣最大一都;但這樣的人口變化趨勢有反映在前瞻嗎?西部農業縣人口遞減,前瞻照顧仍不符比例配置,又該怎麼說?
「全國區域計畫」另個讓人心驚的數字是住宅閒置全台達156萬戶,這數字是根據設籍狀況,及每月用電情形反覆勾稽,可信度無虞;住宅閒置最嚴重的是新北,達32.9萬戶。閒置戶數不思考再利用,浮洲國宅、林口A7公宅、美河市等基地加總超過1萬戶的住宅投入,全然不在乎供過於求,都市機能癱瘓?
投資基礎建設有其正當性,但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國發會、內政部的「全國區域計畫」不該只是官樣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