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經濟/當FTA不再是FTA…

.聯合報社論..錯過直選的香港,下一步該怎麼走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的內科外科小兒科
.經濟日報社論.當FTA不再是FTA…







經濟/當FTA不再是FTA…


2017-03-28 02: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川普政府上周給了FTA一個新定義。過去大家習以為常的FTA代表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未來這個F將被「公平」(Fair)取代。雖只有一字之差,卻可能影響國安,不容小看。
按川普政府的思維,自由貿易協定只有自由卻不公平。這種不公平來自幾個方面。第一是來自於自由化程度的不對等美國自認在世貿組織(WTO)及許多FTA下的開放程度都比對方高,而對手國常排除開放農產品、汽車等所謂敏感產品,或是承諾幾十年後才開放。第二是協定後續落實時,美國都照章辦事,但是許多對手國卻偷斤減兩沒有完全落實最後是受益上的不公平,也就是這些協定不簽還好,美國簽署後貿易逆差反而更加擴大,造成工作與薪資成長停滯
這些思維並非空穴來風。以WTO最惠國關稅率為例,不用跟美國簽署FTA,美國自主給予零關稅的產品就超過3,800項。相對而言,台灣僅二千出頭、韓國不到二千項,中國更只有700項左右。再看美韓FTA,美國在2026年就將完全移除所有關稅,但韓國即便到了2032年,還保留如牛乳、蜂蜜、馬鈴薯、柑橘、稻米、巧克力等農產品或食品關稅。特別是美韓FTA生效迄今五年,對韓逆差竟然惡化了一倍,從113億暴增至276億美元同期對中國逆差僅增加18%,而對台灣逆差金額基本沒有改變)。當然美國並非阿呆,其利用WTO或FTA機制替服務業、智財權及醫療產品爭取到極大利益,然而這些受益的美商並未替美國人謀福利,反而擴大各種海外生產及外包程度
凡此種種,導致美國認為自由貿易根本無效,公平貿易才是現階段需要推動的重點,但美國要如何扭轉情勢,從自由貿易改為公平貿易?目前看起來有幾個方向第一是要求對手國加速降稅,而且要取消保留關稅第二是改變原產地規則,未來要享受零關稅進入美國,就必須降低使用來自中國、台灣或越南的第三國零組件比重。第三是移除對基改食品、農藥殘留等不當的檢疫門檻第四是透過企業所得稅法修正,未來美國本土企業進口零組件時,很可能無法當成扣抵所得稅的成本,以降低使用進口貨的誘因。
這些做為將逐漸產生各種短、長期衝擊。短期對貿易的影響不難推算,但這種「重商主義」死灰復燃的長期影響,才是台灣要提高警覺的問題。幾世紀前的重商主義,基本是指西方國家以船堅砲利做後盾來打開海外市場,但同時採取極高的保護主義阻礙進口品,追求的是貿易順差極大化。隨著不可逆的全球化發展,川普的重商主義在21世紀自然受到很多限制,但並未脫離政治、軍事實力與經貿結合的本質
由此觀之,台灣的處境極其險惡。往西面對的是中國式的重商主義,往東又出現美式重商主義夾擊。不幸的是,台灣在國際經貿表現極佳但發言權極低,卻又高度仰賴美、中市場。若政府只看到貿易變化,未察覺背後的險惡,甚至還循傳統思維,沉溺於可能與美洽簽FTA的興奮而主動撲向川普重商主義的布陣中,屆時恐面臨對美順差減少,產業外移及空洞化更劇烈,以及進一步降低台灣的能見度及發言權。到時,若說台灣的國家安全已受威脅,絕非危言聳聽。
解決之道,首在建立危機意識;但令人擔心的是看不出來政府有這個體認:第二加強國際結盟、提升台灣的話語權。美、中重商主義的受害者絕非只有台灣,如何利用如WTO或APEC加入「受害者聯盟」,又如何藉此創造存在感也與國安有關,但這點似乎也未受重視,台灣的國際參與迄今有氣無力,其他國家也未必認可我們是聯盟的一員。總之,我們必須認知,當FTA不再是FTA,不僅是貿易條件改變,更是國家安全的威脅,這才是應有的警覺。

聯合/兩岸的內科外科小兒科


2017-03-28 02: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左圖起: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外交部長李大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批評蔡政府的兩岸操作,是「小兒科的把戲,不可能得逞」。
蔡團隊裡有人想挑撥張志軍和中南海的關係,這當然打的是七傷拳。但張志軍指這是「小兒科的把戲」,和他說的「台獨之路的盡頭就是統一」,這兩句話,其實大家都懂,兩岸確實應當跳脫小兒科,來一場外科及內科的大會診
最近《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開審外交部長李大維說「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說,「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又說「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定」,更說「對時代力量提出的(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協議名稱,是保留的」這幾句話,皆可解讀為「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
相對來看,正在這關鍵時刻,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自稱為一個國家兩個還分治著的機構的授權代表」。「分治」二字,是北京口中的「罕見語」。
陳德銘並邀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訪問大陸。陳德銘說,他若訪台,是「到自己國家一部分的台灣去」;又說,田弘茂若往訪大陸,「也應該是到他自己國家一部分的大陸來」。這些話裡面,不但是「兩岸一中」,居然也有了「一中各表」的弦外之音。
兩岸一齣小兒科的把戲正在落幕,一場內科外科的大會診儼然將可登場。拭目以待!

聯合/錯過直選的香港,下一步該怎麼走


2017-03-28 02: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香港新特首林鄭月娥。美聯社


儘管選前各民調都顯示曾俊華的支持度遠遠超前,但香港特首選舉出爐,北京屬意的林鄭月娥仍以極高的票數當選這除了顯示中共黨意和香港的民意落差,也說明兩年多前香港民主派未能「袋住先」接受政改方案,恐是失策
這次特首選舉,仍是由選舉委員間接選出。雖僅一小撮人獲准投票,稱不上民主,但過程仍是秘密投票,選舉委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投票,多少反映了香港人民代表的意向。較之以往的選舉,這次三位候選人有更激烈的競爭,選舉造勢和宣傳都見創新手法;尤其前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與前財政司長曾俊華之間激烈交鋒,整體選戰品質頗有進步,辯論的火花也提供港人思考未來方向
這樣的選制當然不能令人滿意,但香港如果要追求更充分的民主及更有效的改革,下一步應該怎麼走,各黨派都必須冷靜思考。
首先,是「屋子裡的大象」──北京,對香港選舉的影響如何?北京的態度當然具有關鍵的影響力;但看待此事不能僅無力地說「還投甚麼投,當然就是林鄭了」,或隨著政治耳語「其實習並沒有偏好」,「中南海對港澳辦與中聯辦不滿」起舞,這都無濟於事。北京對香港的控制,早從港英統治時期就已經開始,控制水源、控制糧菜,香港選舉要完全隔絕北京的影響力絕無可能但是,要說北京的影響力大到足以左右每一張選票,恐怕也是假話否則,不會有四一七張選票「跑票」
現在香港社會普遍憂心的是,北京對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已經質變,所以希望透過直選維持香港自治的正當性但換一個角度看,正可能是北京感到香港已經失控,才要伸手干預兩者互為惡性循環,使一國兩制形同具文回歸基本面談,要保障香港的自由與法制,除了直選與民主,還要靠北京對一國兩制的承諾與尊重,兩者缺一不可香港民主派充斥著理想主義,但考量北京在香港與全球影響力,香港各界的現實主義不能或缺
其次,新任特首能否團結香港?香港各派都憂心香港已成為一個「撕裂」的社會,但至少在表面上還都呼籲要團結。林鄭月娥在當選感言中強調,她的首要工作是「修補撕裂」,有信心和泛民合作,「不論派別邀請賢能之士加入政府」,暗示會邀請泛民加入政府。她還強調,要針對青年的不滿,推動青年工作。
問題在,投給她的票幾乎都來自建制派,民主派選委幾乎都表明不會投票給她,這也意味林鄭月娥日後施政較難取得民主派支持林鄭月娥當選時的民調,也較前三屆特首上任時為低,這是她必須克服的難題。所幸,現在香港各界普遍希望休養生息,彌平裂痕,因此「修補撕裂」尚有可為。
最後,我們也要提醒香港人,尤其是民主派,必須學習政治手腕和妥協策略,在迂迴中求取進展三年前北京提出「政改方案」,同意讓選民直接選舉特首,但是候選人必須要得到北京的批准結果卻因社會氣氛緊繃,民主派希望能一步到位,拒絕了政改方案。但如今回看,假如當時同意政改方案,這次選舉即使民主派沒有推舉自己的候選人,以曾俊華民調之高,五百萬港人普選仍有可能選出民主派支持的特首。
政治的成熟化需要時間,民主追求原就難以一步到位,審時度勢迂迴而進,有時比硬衝硬闖更能達到效果。儘管民主派仍然堅稱不後悔當初反對政改的決定,但是,當時若懂得退一進二接受妥協的話,便能「袋住先」,這次的特首選舉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香港政治近年受台灣的影響頗大,包括政黨運作、選舉策略,乃至學運和政治的呼應,都看得到類似的影子。但是,雙方主客觀條件完全不同,只能說: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