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不敢面對的歷史
.經濟日報社論.總統候選人經濟政見要愈辯愈明
經濟/總統候選人經濟政見要愈辯愈明
2015-12-28 01:4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6總統大選已進入倒數20天,我們根據三黨總統候選人在政見發表會、電視辯論會,以及七大工商團體舉辦的「台灣經濟發展論壇-與未來國家領導人對談」中,已公開發表的經濟政見,作一整理和評析,並期待三黨候選人能更進一步地回應社會對他們的期待。
選情看好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所提經濟政見,核心是推動台灣發展新模式,將目前太過依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低附加價值的代工出口模式,轉變成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的新模式。具體做法包括:一是以綠能、物聯網、生技、智慧機械和國防產業等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點燃創新火苗及動能,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二是開拓內需市場,包括發展綠能、環保、食安、長期照顧、托育、都市更新、社會住宅等產業;三是爭取加入TPP、RCEP和其他雙邊及區域FTA,避免過於依賴大陸市場。
國民黨朱立倫提出的政見,一部分沿襲馬政府路線,即是推動「新經濟」,重點包括:創新、開放及調整結構,並以「三弓四箭」打造新產業供應鏈。另一部分,是昨天辯論會上提出的大膽政策主張,承諾未來四年內,將基本工資從20,008元調高至3萬元,就任第一年將調高至22,000元,並主張課徵富人稅,對全台前百分之一的富人加稅,縮短社會貧富差距。
親民黨宋楚瑜昨天提出2030年超韓趕星計畫,設定台灣經濟成長率每年高於南韓1.5個百分點;但在更多的場合,宋更加強調領導人應有的企圖心及執行力。
大致而言,三位候選人政見,有很大部分是著重在處理長期結構性問題,蔡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和朱的「新經濟」,都要改變現在偏重代工出口的結構,但政策重點有所不同,蔡英文著重在下一世代產業的創新研發,以及和人民生活有關的內需產業發展;朱立倫則仍不脫馬政府政策思維,強調以市場開放和全面性的產業創新,來提升出口競爭力。
值得探討的是,朱立倫承諾四年內將基本工資從20,008元調高至3萬元,目的要以加薪和創新研發來開創台灣正向循環。坦白講,四年內將基本工資調高二分之一,是激進主張,口號多於現實,不過,以加薪帶動經濟成長的逆向思維,能否行得通,應該嚴肅面對。薪資水準本應由勞動市場決定,但近年台灣企業精打細算,憚於加薪,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以提高基本工資迫使企業為員工加薪,不失為權宜手段,民進黨也主張調高基本工資,但調幅多少才不致傷害企業的根本,應該有進一步的辯論。
更須重視的是,經濟結構性的改革,是日積月累之功,很難有立竿見影之效,但當前台灣面臨的是經濟的嚴重失血,今年經濟成長「保1」有很大困難,明年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果經濟不能止血,元氣盡失,長期結構性調整只是畫餅充饑。因此,三黨候選人應該更務實提出短期內可以讓經濟止跌回升的具體做法,而不是空談中長期改革。
還有,面對紅色供應鏈的威脅,三位候選人都對大陸紫光併購台灣半導體業提出回應,朱立倫主張半導體設計業應禁止開放;封裝測試可以考慮開放,但要嚴格審查;蔡英文主張應組成台灣國家隊對抗大陸國家隊;宋楚瑜主張善用兩岸政治的槓桿,處理紫光併購問題。但台灣因應紅色供應鏈不只是個案,而是整體產業的問題,也涉及兩岸路線之爭,應該透過辯論讓不同主張受到更徹底檢驗。
另外,要不要課富人稅?年金及政府財政要如何改革?應否推動第三次金融改革?如何因應高齡化及少子化造成的人力及人才短缺?如何解決所得分配惡化、區域失衡及世代正義等問題?三黨候選人都有必要透過後續辯論及政見會,給選民更明確的答案,大家亦將拭目以待。
聯合/不敢面對的歷史
2015-12-28 01: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有「台灣最早人類」之稱的左鎮人骨,經過美、澳兩國的碳十四定年法測定,發現其年代距今僅三千年,而非原先認定的二、三萬年。對於這項科學新發現,台博館卻遲遲不敢公布,原因是怕台南地方人士反彈,也擔心考古學者傷心。
左鎮作為台灣的考古重鎮,具有其關鍵地位,以其出土之化石和文物之豐,應不致因左鎮人測定年代縮短而一夕推翻。而既然科學檢測發現了新事實,人們當然必須誠實面對,並重新審視先前之研究結果;而不能蒙著眼睛假裝不知道,繼續錯下去。更何況,中學教科書上關於「左鎮人」的記載,都是根據原先的錯誤資料;若不予以更正,難道要下一代一直錯下去?
如果連考古界都不能直面科學實證,我們便難以想像,他們要如何保持學術的客觀?事實上,正因為左鎮人享有「台灣最早人類」之盛名,其地位更應該受到反覆檢測,才是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不難想像,台博館的猶豫和低調,除了唯恐冒犯台南地方人士,更擔心觸犯「愛台灣」的天條,被視為「政治不正確」而惹禍上身。
這種「不敢面對歷史」的事例,其實俯拾即是。近日的大選辯論,朝野候選人之間即一再出現類似情況。例如,朱立倫批蔡英文曾提出「兩國論」,如今卻說要「維持現狀」;蔡英文立刻回應,那是「國民黨執政時提出來的」。話雖不錯,但兩國論是蔡英文在李登輝任內所一手主導,這點難道也要否認?同樣的,王如玄批評李遠哲主導的教改失敗,導致大學過剩;陳建仁的答覆也是「教改是國民黨執政提出來的」,推得一乾二淨。
台灣政黨輪替不過兩次,歷史責任已飛灰煙滅;而左鎮人一差兩萬年,難怪大家怕真相。
聯合/今天的美麗承諾,會不會變成明天的謊言
2015-12-28 01: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首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昨天舉行,花了兩個半小時坐在電視機或電腦前面收看的選民,恐怕很難不對三位候選人的表現感到失望。名為「政見辯論」,但三名候選人多數時候卻「辯而不論」,提出的政策牛肉不多,反倒是互相指責、推卸責任之詞不少。也因此,在辯論大戲結束後,許多民眾恐怕仍然覺得霧煞煞,不清楚三人之間的政見差別何在。
在申論階段,宋楚瑜和朱立倫分別作出了一些具體的政治承諾。宋楚瑜提出「二○三○超韓趕星計畫」,稱未來每年經濟成長要高於韓國一點五個百分點,政府債務成長要低於經濟成長一個百分點,上網速度則要在十年內進步到全球前十名等。朱立倫則提出了「戰略三策」,承諾一旦執政,四年內基本薪資將提高到三萬元以上,並對所得前一%的富人課徵富人稅,學生畢業五年內免除助學貸款利息等。這些,都是有具體數字的政策,可供來日檢驗。
反觀蔡英文,不知是否她自覺勝券在握,或者鑑於馬總統「六三三」的跳票紀錄,在整場辯論中,她幾乎未就其執政願景提出任何說明,遑論宣示具體的施政目標,反而將全部重心放在批朱打馬。這點,不論是不是防衛過當,都顯得她氣度不足。昨天會中她唯一明確的表態,是上任後採取「和日韓一樣的標準」,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的申論發言一開口就痛批國民黨:「一個執政黨不管做得再怎麼差,只要自我感覺良好,都可以編出美麗的謊言,開出美麗的空頭支票,對人民的痛苦卻無動於衷。」這段話說得鏗鏘有力,但如果將語境的時空背景抽離,此話似乎適於送給所有任期即將終了的執政者,包括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在內。同樣的話,其實更像蔡英文送給自己的警語:明年她若如願拿下政權,四年之後,她會不會也遭到挑戰者同樣的質問?
觀察朱蔡宋昨天的表現,三人的政見差異並不明顯,原因有三:第一,台灣藍綠政黨的基本差異主要在統獨,而不在路線的左右或社會階級,因此各黨在一般政策主張的相似度很高,也很容易隨手吸收對手的論點融為己有;第二,對於藍綠基本差異的兩岸政策,尤其是昨天提問者關注最深的九二共識,蔡英文一路以其慣有之「戰略模糊」閃避;對一般選民而言,根本無法意會她言下之奧義;第三,三位候選人異口同聲強調團結、強調溝通、強調超越黨派,這些都是「想當然爾」的美麗詞藻;但對選民而言,如果廿年來還沒聽膩這些大話,昨天人們從三人臉上恐怕依然讀不到誠懇,也依然看不到實現的機會。
朱立倫、蔡英文和宋楚瑜都是久經政壇的沙場老將,原本三人有機會透過政見辯論,幫選民釐清一些政治理念,甚至提升彼此的政治瞻矚和治國胸襟。遺憾的是,他們卻拘囿於台灣既有的格局,既要譁眾取寵,又要貶抑對手。例如,蔡英文批國民黨不懂得反省,卻對自己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的功績自吹自擂,而無一句反省,也無一絲謙卑。至於朱立倫,前一句才說領導人應該要指導民眾怎麼做,而不是人云亦云;但提到換柱,他卻又說自己參選是「回應民意」。再如宋楚瑜,聲稱領導人必須「昭大信,言出必行」,但他自己說過多少次「落選退出政治」、「最後一戰」,卻不斷出爾反爾,他的「大信」又在哪裡?
大選辯論的表現,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政治文化的厚度;從這點看,昨天的總統辯論儘管精采不足,反映的正是台灣民主的底蘊,難以強求,只能期待下一場辯論更進步。
而即使是這麼一場強度不足的辯論演出,透過昨天的轉播,人們也看到了距離執政權越來越近的蔡英文,如何悄悄移動了她的立場和角色。例如,遭民進黨杯葛了兩年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蔡英文昨天宣稱,民進黨會將之列為立法院下會期最重要的法案。再如美豬的進口,過去民進黨以國民健康和台灣豬農的利益為由,誓死反對含瘦肉精的美豬開放;而如今,蔡英文也悄悄鬆口,把底線退至「採取和日韓同一標準」。這樣的變化,說輕鬆點,是「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說嚴重點,不就是「只准我放火,不許你點燈」嗎?
嚴肅的承諾,會不會變成美麗的謊言,時間是最好的檢驗;而真正明智的選民,則能跑得比時間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