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大撒幣式糖衣補助可騙選票,難解青年困境
◆ 聯合報黑白集/萊爾校長的替罪羊
◆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關稅難獲最高法院全面放行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關稅難獲最高法院全面放行
2025-09-21 02:24 經濟日報/ 社論
川普關稅難獲最高法院全面放行。路透
川普關稅案是否逾越總統職權引起高度爭論,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及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均判決認為,川普依「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的徵稅政策違法。聯邦巡迴法院尤其指出,總統透過 IEEPA 實施的關稅範圍過於無限、權力過度膨脹。此判決雖予政府過渡寬限期,但川普政府已正式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最高法院將進行快速審理。這場訴訟攸關川普政府在全球貿易戰中推行的關稅政策是否合法,具高度政治與經濟意義。
川普依據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制定的 IEEPA,宣稱國家緊急狀態,藉以擴大徵收涵蓋多數進口商品的對等關稅,旨在重塑國際貿易秩序、拉抬美國製造業及捍衛國家安全。此舉遭多個州政府和中小企業提告,認為總統權力超越立法授權,最高法院受理此案使其成為攸關國際經貿與美國政府權力關係的憲法大案。
依法而言,IEEPA 明言賦予總統「管制」權,但並未明確提及「徵收關稅」的具體權限,更未授權對幾乎所有商品、大規模對多國徵稅。傳統上,根據美國憲法,徵稅和關稅權屬國會專屬立法權。若總統能繞過國會,以緊急狀態名義隨意課徵關稅,將導致權力分立被破壞,憲政體系受到嚴重挑戰。
案件焦點還涉及著名的「重大議題原則」(Major Questions Doctrine),該原則主張對涉及重大經濟和政治影響的行政行動,須有國會極為明確的授權。關稅影響深遠,牽涉國際貿易、財政收入與國內生活成本,最高法院多數法官可能認為此類大規模關稅屬重大議題,應獲得國會明文授權。
目前最高法院由六位保守派法官掌控多數,然而就本案而言,保守派法官在行政權案件中也普遍強調限制行政濫權與憲法分權原則。預計最高法院將依法律文本、立法歷史、憲政結構及重大議題原則,對總統權力劃定合理界線。
最高法院很可能部分否定川普以 IEEPA 為依據而徵收「普遍關稅」的權力,判定 IEEPA 並未明示授權總統對所有商品、所有國家實施廣泛關稅,認定此舉違憲且越權。法院可能強調國會仍為徵稅與財政立法的唯一權威,必須由國會通過具體法律授權以確定關稅範圍、對象與期限。另一方面,最高法院或會認可總統在針對特定國家安全或緊急威脅(如毒品走私或武器擴散)範圍內,有限度徵收關稅的權力,以保留行政部門因應特殊國安事件的合理彈性。最高法院近期判例趨勢嚴格執行重大議題原則,強調國會授權明確性,所以全面支持川普權力型裁決機率偏低。
若如此,意味著川普廣泛關稅政策將被法律限制,政府需取消或退還非法徵收部分關稅,並由國會重新制定清楚授權的法律。最高法院可能也會考慮到經濟穩定及市場衝擊,允許退稅過渡期,避免突發性經濟震盪。
最高法院可能採中間路線,對國安相關、緊急狀況下的具體限制性關稅予以允許,但否認用 IEEPA 全面合法化普遍性互惠關稅。這種折衷裁決將部分保護行政部門的緊急權限,同時保留立法權不被過度侵蝕。
最高法院如果否定川普課徵關稅的權力,將強化國會在貿易與財政立法的憲法地位,限制未來總統以緊急狀態名義推行大規模貿易政策,維護權力分立原則,也減少行政部門濫用經濟制裁的風險。短期內,政府可能需退還累計數千億美元的關稅,引發財政調整與經濟反彈。反之,若支持川普權力,則總統將成為美國貿易政策的主導者,貿易壁壘和對外政策可更快速靈活調整。這可能引發國內外對行政權過大干預貿易的憂慮,損及憲法分權制度與民主監督機制,所以可能性不大。
聯合報黑白集/萊爾校長的替罪羊
2025-09-21 01:25 聯合報/ 黑白集
賴清德總統。 記者胡經周/攝影
民進黨立院黨團大會選出新潮流系立委鍾佳濱任幹事長,總召柯建銘則以任期未到不改選。鍾佳濱扮演監軍,看似分了總召之權,但柯建銘打贏「總召保衛戰」,卻是宣告賴總統逼退柯建銘不成。大罷免大失敗,小罷免也翻車;卅三比零,賴清德徹底完敗。
大罷免失利,賴清德推柯建銘當箭靶,並由黨秘書長徐國勇發動黨團改組連署,賴更表態「黨團改選會更符合社會期待」,頗有「砍柯換手氣」之意。不料黨內認為賴清德鐵腕逼退太粗暴,讓其斷尾求生大計生變。
黨團大會前夕,賴清德再度諭示黨團改組,但一番角力下來,柯建銘穩如泰山,賴清德被看破手腳,退守萊爾校長寶座。
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評價:「總召勝;總統加民進黨敗,慟!」但民進黨舉目皆戰犯,最大的正是賴清德。賴清德發動倒柯小罷免,只是厚著臉皮抓替罪羊,避免火燒中樞。黨團大會中,林淑芬冒出一句「民進黨臉已丟完了」,果真是一語中的。
只要賴清德不改擴權意圖,堅持意識形態治國,可預見仍將深陷主帥抓替罪羊的死循環。差別在於,老柯有大改顛狂、引曹植和白居易詩明志、能屈能伸的政治狡獪;而只會編造「台灣沒光復節」偽歷史的徐國勇,卻連倒柯連署書也不敢拿出來。
看來,萊爾校長要抓下一隻替罪羊,並非難事。
聯合報社論/大撒幣式糖衣補助可騙選票,難解青年困境
2025-09-21 01:21 聯合報/ 社論
銀行法72之2被視為不動產放款「天條」,但排除天條的項目已多達10項,如今又多一項新青安,天條早已不是天條。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選舉進入前哨戰,民進黨早早開始布局。民進黨基於「得年輕人者得天下」的黨內信條,目標瞄準年輕世代;賴政府的政策設計,也總帶著濃厚的「年輕人優先」色彩。然而,執政者若僅靠討好式政策來換取選票,恐怕短暫有用,長遠將遭反噬。
行政院日前拍板「好孕三方案」,就是最新例子。其中生育補助號稱每胎均能達十萬元,其實是在既有社會保險生育給付基礎上填補差額。以勞保生育給付為例,投保薪資最高級距者只多領八千四百元補助,整體平均補助也不到三萬元,比地方政府十萬元獎勵金還沒誠意,催生效果恐怕有限。
此外,政府高調宣示加碼托育補助、擴大育兒津貼、增加公共資源,不斷以「國家一起養」標榜照顧年輕家庭,勾勒美好遠景。但回到現實,不少新手爸媽反映托嬰中心不足、公托名額有限,得四處排隊搶名額。所謂「國家一起養」只是政治口號,年輕世代面對的絕非一筆補助金就能解決的困難,而是房價高漲、租金飆升、生活開銷沉重的多重壓力。
住房問題更是青年最切身的痛。為配合總統大選,執政者前年八月推出「新青安」房貸,祭出低利率、長年期與寬限期。政策一出,反助房市炒熱,演變成「新青安之亂」,部分建商順勢推案、投資客搭便車進場,年輕人期待的居住正義,卻變成推升房價的助燃劑。政策起初看似甜頭,最終可能是陷阱。
同樣問題也出現在租屋政策上。政府宣稱要保護租屋族權益,擴大租金補貼,說服年輕人「買不起就先租」。問題是,台灣租屋市場向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房東為規避稅負或限制,往往巧立名目、哄抬租金。年輕人依然在「高租金、低薪資」的夾縫中掙扎,並在房租與物價的雙重夾擊下,被推向貧困邊緣。
地方創生與文創補助,更是前車之鑑。政策初衷在支持年輕人返鄉、推動藝文創業,結果造就許多「合法要飯」的補助依賴者。青鳥書店「寄生標案」的模式,正好點破此種假象:倚靠補助維生,缺乏市場自立能力,一旦資源斷炊,經營馬上崩解。這些看似「挺青年」的政策,最後反而將青年培養成依賴補助,而非能夠創造價值的世代。
賴政府為表現重視青年,也勇於拔擢年輕世代,但不論是才德不備或歷練不足,對國家和青年都是傷害。例如國安會三個副秘書長平均三十七歲,都不具國安領域專業,被譏「國安童子軍」;國安會「小鬼當家」,賴總統根本把國家安全當兒戲。
又如政府新設運動部,找三十歲的奧運雙金選手李洋出任首任部長。這本是佳話,但外界憂慮,體育界派系林立、利益糾葛,豈是一位初出茅廬的金牌選手即能撼動?體育部數百億元預算的利益大餅,也會遭致更多有心人士覬覦,令運動改革淪為空談。年輕人被捧上舞台,若淪為政治秀的花瓶,最後受傷的仍是青年。
為青年打造更好的社會環境是政府責任,但相關政策究竟是基於真實的長遠規畫,還是僅僅為了選舉操作?若政府以為年輕人好哄好騙,用補助收買、用口號麻醉,短時間內或許能換來掌聲與選票,但長遠而言,換來的將是背棄與憤怒。年輕人可以用選票給予政黨權力,也能在期望幻滅之後收回。
真正能打動年輕人的,不是補助金額的多寡,而是政府是否有勇氣直面結構問題,是否願意拿出改革的誠意與決心。青年需要的是真正能夠改變他們未來的制度,而不是一次次被利用、被消費,然後一次次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