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農產品產地標示 是關稅談判底線
◆ 治水目標別文青 救災復建快精進
◆ 名家縱論/只給台暫時性關稅 川普不滿什麼
◆ 星期透視/中美俄三國大戲和關稅博弈
◆ 大屋頂下/綠倒小夜曲 賴清德在海水退潮時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只給台暫時性關稅 川普不滿什麼
2025-08-03 00:00 聯合報/ 楊永明(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講座教授、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賴政府經過四次關稅談判的結果出爐,高於日韓,與越南、孟加拉、斯里蘭卡並列。一時媒體、股市譁然,因為看到日、韓、歐盟都是十五%,之前經貿辦曾說希望不高於日韓,前一天行政院也說台美正在討論「聯合聲明」;結果聯合聲明消失,川普也不推文了,白宮行政命令直接公布數十個關稅,台灣在其中,廿%。
台灣產業各界皆認為衝擊甚大。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政府應該繼續爭取和日韓同等稅率;童子賢認為台灣抽到中下籤,讓台廠對美出口短期得承受巨大的壓力鍋;商業總會只打六十分等待補考;機械公會則是大喊新台幣貶回卅三元。面對質疑,賴清德總統親自解釋這是「暫時性關稅」,談判還在進行中,新關稅會再降低。
川普是關稅俠,他認為關稅可以解決美國長期嚴重貿易逆差問題,並且運用關稅大棒,可以讓主要貿易夥伴做到三件事:開放市場、投資美國、大量採購。從日本、韓國、歐盟的關稅協議可知,欲得低關稅,一定要讓川普滿意,特別是投資美國部分。
台灣企業很早就啟動與美國的談判,三月初台積電魏哲家董事長在白宮宣布,加碼一千億美元投資設廠亞利桑那州。但是和日本的五,五○○億、韓國的三,五○○億美元相比,川普一定有向賴政府提出投資要求,據傳是四千億美元,或許賴政府還在協商、或許要求不要公布細節,這是讓川普不滿意的第一點,但問題是台灣有能力投資這麼多嗎?
其次,台灣目前開放市場的困難度,顯然高於日韓。韓國早已和中、美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日本主導 CPTPP 高標準多邊自貿協議,而中、日、韓都是 RCEP 亞洲自貿協議的成員。民進黨政府十年來高喊要加入 CPTPP,卻進度不彰,「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話術被揭穿。此時如承諾美國大幅開放市場,不僅會造成產業與社會熱議,更擔心會形成反彈民進黨的政治衝擊,這是讓川普不高興的第二點。
對美採購部分應該不是關鍵問題,四月時經濟部長郭智輝曾說未來十年增加對美國採購二千億美元,中油三月簽署阿拉斯加天然氣投資意向書,台灣也承諾每年從美國進口的天然氣由八億美元增至卅六億美元。此外,農產品承諾加大進口,以及賴清德總統在二月曾表示軍事預算將增加到 GDP 的百分之三,等於年度預算需編近八千億台幣。
川普不高興的第三點,或許是賴總統指稱,我方企圖將半導體產品做為整體關稅談判的重要環節,因為台灣出口美國的商品近七成是半導體與科技產品,但由於美國尚未決定半導體產品稅率,使得台美談判到最後卡關,因而先公布廿%作為暫時性關稅。
川普政府將鋼、鋁、銅、汽車、半導體、藥品、木材等視為二三二關稅產品,這是依據民國五十一年(一九六二年)「貿易擴展法」第二三二條允許美國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由,對特定進口商品施加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由於半導體關稅牽涉複雜,川普政府何時決定及多少稅率尚屬未定。賴政府為何不參考美日、美韓關稅協議,明定比照未來最優惠稅率,卻要以暫時性關稅拖延?這點實在令人不解。
賴政府在談判過程幾乎不和國內溝通,迄今細節資訊毫無所悉。我們很想知道目前廿%關稅背後的附帶條件是什麼?如果繼續談是否要提供更高條件與讓步?並且,廿%關稅對傳產影響很大,部分台廠將面對成本上升、訂單流失與供應鏈重組壓力,賴政府是否瞭解呢?
台灣是美國的第七大貿易夥伴,賴政府卻在談判策略上將優勢轉為劣勢,在談判人才、談判過程、談判溝通、談判衝擊因應等層面呈現嚴重缺陷,顯示面對國際政治叢林法則與川普交易,賴政府的策略與因應能力薄弱,卻又一廂情願,希望賴政府後續的談判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星期透視/中美俄三國大戲和關稅博弈
2025-08-03 00:00 聯合報/ 周陽山(作者為政治學者、中流基金會董事長)
九月三日,中國大陸為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將舉行一場盛大的閱兵典禮,並紀念二次大戰反法西斯鬥爭的光榮勝利。俄羅斯總統普亭已答應參加,據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已經受邀、也有意願參加,但大陸外交部尚未證實。如果中美俄三國領導人齊聚北京,會不會順道安排一場三國領袖的高峰會呢?這可能是今年秋天最重要的一次國際盛會。
如果川普決定參加這場聚會,其中討論的主題可能包括:美國的關稅博弈及其後續發展、俄烏戰爭的和談進程及如何進行終局安排,以及中美俄三國今後究竟如何互動、協商並解決分歧等基本規範。由於牽涉廣,且影響至深,這些議題不但攸關美國的貿易平衡與經濟復甦、俄羅斯如何結束國際孤立與經濟制裁,此外還牽涉到烏克蘭的戰後重建及國土規畫,以及歐洲的地緣政治及整體的和平規畫。再者,它同時將直接影響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的未來發展,以及今後台海的和平情勢。
很顯然,這些複雜的議題不是靠一次高峰會能夠解決的,但如果與會的各方都有意願透過面對面的協商尋求解決,則目前劍拔弩張,兵凶戰危的國際政局,將會出現積極、良性、樂觀的變化。至於後續進一步的對話、協商與化解分歧,自然也是可以期待的。
對於川普總統而言,如果他真的能夠親自促成這一場三國高峰會議,無疑將博得「國際和平使者」的令名,並洗刷他在關稅戰中極限施壓、大言不慚,卻又左支右絀的尷尬形象。而且據報導,這次他還有意帶一批美國企業界領袖親訪中國,仿效稍早時的中東之行一樣,積極推銷且進行採購,並著眼於數字驚人的交易清單,以期獲取重大的經濟利益,好對美國的選民有所交代。
至於普亭方面,由於近期俄軍在烏東戰場上漸有斬獲,而烏軍在前線戰鬥與人員補給方面都已經出現頹勢,因此及時推動實際和談並商議結束戰爭,應是大勢所趨。如果在中方的斡旋促和之下,順水推舟,並尋求終戰的和解方案,不但將可緩解三年多來俄烏雙方面臨的戰爭壓力,也可讓川普過去力促「立即解決俄烏戰爭」的承諾及早落實。這將是「三方皆贏」的互利局面,殊為難得。
至於中方扮演東道主的角色,領袖群倫、積極促和,並謀求各方和解對話、追求互利共贏,自是居功厥偉,足為世人所稱道。一旦成局,不但將是一次成功的主場外交,也是二戰結束八十年之際十分難得的和平盛事。由此看來,中美俄三方對此一峰會的舉行應該是樂觀其成的。
對於台灣而言,雖然不是三國高峰會上的主角,但是若能看到中美、美俄與俄烏關係走向大和解,自應積極以待。這也是兩岸和平的新契機,應予珍惜!
大屋頂下/綠倒小夜曲 賴清德在海水退潮時
七月六日深夜,丹娜絲颱風的狂風暴雨掀翻了南鯤鯓代天府的神聖牌樓,市井瘋傳天人感應之說。七月二十六日,在三颱交織連日大雨之後,大罷免投票日意外放晴,開票結果二十五比零,大罷免大失敗,賴清德搭建的「大罷免大牌樓」在大晴天裡就此轟然倒塌,莫說怪力亂神的天人感應,這完全是一場光天化日的民主見證。
海水退潮,大家都看見了賴清德穿的是什麼底褲。
這次大罷免,最大的悲痛與最大的成就是:賴清德與民進黨在全民面前暴露出他們的底蘊與真面目,民進黨的主體支持者也暴露出他們的品質與內涵。
最大的悲痛是:大家看清了賴清德居然是這樣一個人,民進黨原來是這樣一個黨,民進黨的主體社會支持者竟然是這般的品質,這是最大悲痛。
最大的成就是:大家目睹了賴清德與民進黨在大罷免所建構的義理與實際操作,終於看清了賴清德與民進黨自供自證的真實面貌,也看清了民進黨主體支持者的水準,這是最大成就。
賴清德與民進黨發動大罷免的目標是:無差別罷免國民黨立委,要建構一個沒有民主制衡的立法院,要消滅反對黨、終結政黨政治,更將社會上所有的民主制衡勢力皆視為必須「打掉」的「雜質」,以實現其所謂的「更大的民主/更好的民主」。
因為大罷免不是針對個別立委,而是以消滅反對黨為目標,因此必須建構一套高大上的義理論述來支撐。這是賴清德將大罷免提升至「團結十講」的原因,要將大罷免定位定性為一場國政是非的大對決及國家興亡的大攤牌,欲用以標榜自己,號召天下,藉此取得推進大罷免的動力。
但是,十講發動後,暴露了賴清德的淺薄愚昧,回響十分惡劣,綠營更強烈主張「別再講了」。於是,大罷免又回到柯建銘與曹興誠操作的主旋律:中共同路人/消滅共匪/不大罷免,民進黨立院不過半,不能戒嚴/要用刑法一百條伺候被罷藍委,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十講既成了「未完成的答卷」,大罷免也就始終未見頂層全局的義理論述。
於是,大罷免最後的結局是:只見「消滅反對黨/終結民主政治」的邪惡目標,竟想僅憑一句「國民黨立委都是共匪」就興風作浪,卻對「國政是非/國家興亡」完全說不出半點道理。
海水退潮,原形畢露。
大罷免暴露出賴清德欲「打掉雜質」的徹底反民主的底蘊,淺薄、愚昧,我們怎麼會有這樣一位總統?大罷免也顯露了民進黨反民主的真面目,將國會制衡力量都指為共匪,我們竟然會有這樣一個民進黨。大罷免也顯露了民進黨主體支持者的品質,居然會在「國民黨立委都是共匪」的喪屍符咒下支持大罷免。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賴清德與民進黨的自供自證,讓更多民眾認清了賴清德是什麼底細?認清了民進黨是什麼德行?也認清了民進黨的主體支持者是何等品質?
這場大罷免至少為台灣解答證實了三大問題:
一、將國會制衡力量指為共匪,將社會上所有的民主制衡力量指為雜質,證實了賴清德、民進黨及其主體支持者都是明目張膽的「反民主」者,這是小小多山的台灣最大的一股「反民主」邪惡勢力。
二、大罷免大失敗後,賴清德說要「持續守護憲政體制」,但賴清德自己卻是破壞「憲政體制」的罪魁禍首。曹興誠說,大罷免二十五比零,效果不如預期;但能實現三十一比零的三階段罷免投票,則是一場勝利。殊不知司法檢調公然介入大罷免,摧毀「憲政體制」,滅絕了國民黨「以罷制罷」的運作,造成三十一比零,引爆了民意對司法不公的義憤,這正是使大罷免大失敗的重要原因。大罷免使人民看清,賴清德與民進黨正是「操縱司法/摧殘憲政體制」的巨奸大惡。
三、在兩岸僵局中,民進黨對中共完全一籌莫展,只知將內部主張和平競合的民主呼聲指為中共同路人,更欲將台灣帶上「美國豪豬/烏克蘭化」的死路。賴清德與民進黨及其主體支持者,已是「國政是非/國家興亡」的最大負數。
大罷免的本質就是徹徹底底的「反民主」。賴清德今後要慎用「民主」一詞,每說一次就等於是自打嘴巴,聽了令人作嘔。這樣的民進黨要怎麼走下去?
賴清德原形畢露。各種帶風向的說詞,正為賴清德對大罷免甩鍋卸責,但這場大罷免醜劇完全是由賴清德發動。今年一月一日的新年談話,賴清德論及立法院的憲政角力,說著說著,他說:「人民也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權利,可以匯集更大的民主力量,展現主權在民的真諦。」
這段上下文,夾帶了「罷免」是「更大的民主/主權在民的真諦」,這就是賴清德對當時已議論紛紜的大罷免發起的集結號衝鋒號。
後來,好事的輿論欲挑撥離間,紛指賴清德是被柯建銘支使所致,賴也就將計就計,開始與大罷免採若即若離的姿態,說話也吞一句、吐一句。
但是,賴清德是總統、民進黨主席與青鳥領袖的三位一體,他若不能對大罷免的大失敗承負起當然的最終最大責任,這不但是誠實與否的問題,更是知恥與否的問題了。
選季瘋傳「教訓賴清德」的口號。這場大罷免明明白白已提升至「國政是非/國家興亡」的高度。因此,這場大罷免在實質上無異是另一場的總統大選、另一場立法委員大選,也是一場國家方向的公投,更等同是對賴清德領導表現的不信任投票。
經過這場大罷免。賴清德,你是台灣的罪人,想用「更大的民主」來打掉雜質、滅絕民主;你更是民進黨的罪人,竟使整個民進黨一夕淪為「新曹流」,最後又被曹興誠放鴿子。
民進黨這次不是只輸在罷免投票上,而是在原形畢露後,整個黨的靈魂與形象引發社會的強烈質疑,整個黨的社會仇恨值及社會不信任感暴增。至此,在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被蔡英文救活的民進黨,現在卻已然毀於賴清德之手。
王世堅建議撤回八二三罷免案有其見地。再蠻幹下去,倘如游盈隆所說仍是七比零,民進黨的處境將更惡劣。但若「精準罷免」只罷掉一、二席,也無濟於事。那就真的不如以和解為名撤案來得理智,讓這個一塌糊塗的政局有再開機的機會。
王世堅身高不如賴清德,但這是政治境界,也是政治謀算,卻高出賴清德幾個頭。
孟子說:知命者,不立乎巖(危)牆之下。
農產品產地標示 是關稅談判底線
2025-08-03 00:00 聯合報/ 程仁宏/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華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美國白宮宣布對台關稅為20%,賴清德總統現身說明。記者曾吉松/攝影
在台美暫時性關稅協議敲定廿%後,總統賴清德舉行記者會,強調「仍有努力空間」,並重申談判團隊堅守的四大原則:保障國家利益、產業利益、糧食安全,以及國人健康。雖然談判仍在進行中,國人引頸期盼成果,但更關心的是,這四項原則是否真能在實務談判中堅持到底?尤其在農產品方面,更應堅守「產地標示」這條底線。
賴總統所說的「還有努力空間」固然令人期待,但也讓人擔憂是否會以開放更多美國農產品換取更低關稅。特別是美豬與美雞,其潛在影響不可輕忽。根據農業部統計,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我國共進口約八萬公噸豬肉,其中來自美國僅約四千公噸、進口額約三點八億元,多數用於加工肉品與部分生鮮產品,小吃店仍以本土豬肉為主。
雞肉方面,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我國共進口約廿萬公噸,其中美國雞占絕大多數,僅一千公噸來自其他國家。美國雞肉進口總額達八十億元,主要用於製作雞塊、雞肉丸等加工食品。目前雞肉進口稅率為廿%,若進一步降低,甚至降為零關稅,恐導致美國雞大量湧入,對本土養雞產業構成重大衝擊。由於價格競爭壓力,本地雞肉難以招架,產業恐陷入困境。
在豬肉方面,雖然本土豬肉因風味佳而深受消費者喜愛,但若美豬大量用於加工肉品,一旦缺乏清楚標示,消費者根本無從辨識來源,影響其選擇權。
消費者有知的權利,也有選擇的自由,這是最基本的權益。
談到消費者權益,不能不提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民國五十一年(一九六二年)三月十五日,他向美國國會發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特別咨文」,提出消費者應享有四大基本權利:一、安全的權利;二、被告知的權利;三、選擇的權利;四、表達意見的權利。這是全球首位國家元首以國家名義公開倡導消費者權益,開創現代消保政策的先河。
今天,賴政府的談判團隊正可理直氣壯地引用甘迺迪總統的理念,告訴美方:農產品應明確標示產地,這不僅是對台灣「食安法」與「消保法」的基本遵守,也是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自由的必要措施。
政府應該挺直腰桿,為國民的健康、產業發展與消費者權益,堅定立場,爭取應有的保障與尊嚴。
治水目標別文青 救災復建快精進
2025-08-03 00:00 聯合報/ 詹明勇/水利技師(台南市)
高雄市山區七十二小時累積雨量上看一千毫米,台南市、嘉義縣市廿四小時累積雨量也多超過三百毫米…,這些都是治山防洪的天文數據,砸再多的經費都很難讓長延時強降雨中心不致災、沒淹水。
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經濟部首編八年八百億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特別預算,類似預算持續多期,迄今十七年間投入無以數計治水經費,有沒有降低台灣的水患或水災痛苦指數?答案是肯定的。從最近幾年的大降雨情境來說,歸屬中央管轄河川發生重大溢堤的事件明顯減少;但近幾年仍頻見積水不退、水災不斷,這是因為中央管轄大河川治理之後,凸顯出地區性排水系統缺乏系統性整治、維護的後果。
台灣都市排水的最高規格就是重現期十年的降雨防禦能力,降雨強度比前述大,降雨延時比前述長,淹水就是可預期的事件。近卅年來都會區的高強度土地利用、無法預知的強降雨,導致都會區常患水災或積水不退;偏鄉郊區因為區域排水治理率較低,遇雨致災積水不退也成了常態。
再投入巨額治水經費會不會減緩水災?答案是肯定的;會不會從此不再淹水?那就太癡人說夢。經濟部長陪同巡災,貿然出口說出一千億治水預算,真的太嚇人了。搶災救災速度太慢,不得其法,才會造成民怨。經濟部先前提過韌性承洪的治水口號,現在映出政策太「任性」,導致多數人要「承洪」;卓揆表示要達成「最小淹水面積、最快退水時間、最高安全標準」的治水目標,但這不過是文青語言-民眾覺得再小的面積,我家仍舊淹水;社區覺得再快的退水,家戶已經淹水;里民覺得再高的標準,他們成了例外。我們相信政府確實想要消弭水患,但古今中外罕見國家機器能讓民眾沒有汛期威脅。
經濟部新編列一千億預算應該還沒下放到執行單位,建議先把送立院的說帖重新檢視一次,過去蒔花種草、修橋鋪路、棲地復育、物種保育的錢就不要再給了。既為治水預算,就該全數投入防洪與抗旱標的,如果預算有餘裕則可協助地方政府啟動災中救急、災後改良復建的機制。
過去有人倡議要成立類似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的緊急事務處理機構,現在行政院轄下也有中央災害防救會報,另外也有「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協助災害科技研發事宜。但近年來的災害,都只有哀鴻遍野的呼喚,卻少有前述兩單位的參與甚至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議,舒緩災區民眾受苦受難程度。
當然,美國的作法不見得適用台灣,但災後恢復正常生活值得學習跟進;如果更精進,就可參照日本防災模式,在災後復建的過程中更進一步思考不重複致災。
豪雨還會再來、強風也會再吹。一次式的補貼措施或救災,只能治標難以治本。既然當政,就要挑起責任,想想防災之外,救災與復建是否有精進之處。在下次大自然肆虐前,一鼓作氣給民眾充滿信心的承諾:「天災難免,但受災民眾不再求救無門」。

2025-08-02 22:34 聯合報 / 波波漫畫 波波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