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經濟日報社論/國防支出增加 恐排擠經濟發展
◆ 聯合報黑白集/只能「聽綠湧」
◆ 聯合報社論/總統干預行政權,閣揆背離國政願景嗎?
經濟日報社論/國防支出增加 恐排擠經濟發展
2024-09-15 02:48 經濟日報/ 社論
國防支出增加,恐排擠經濟發展。示意圖。記者曾原信/攝影 曾原信
立法院即將審議114年政府總預算,近來海基會和媒體預算,不符比例的暴增,引發非議,其實國防預算也頗值得探討。政府公布明年的國家總預算中,國防支出達到4,760億元,再加上原先特別預算中國防支出的1,710億元,明年我國國防預算的總支出將達到6,470億元,比前一年多出460億元。同時,預計國防預算將達到明年政府總預算的14.9%,約占全國 GDP 的2.45%,超過去年的2.38%。雖然此一比率仍低於美國白宮高層希望達到 GDP 5% 的標準,但是已經比去年成長了7.7%,這麼龐大的支出,對台灣經濟勢必產生排擠和衝擊。
首先要討論的是,這麼快速成長的國防支出是否合適?尤其有不少是用特別預算方式編列,可能必須用借款的方式來償還,這是否符合特別預算的規定?同時,大幅增加的政府負債是否合適?我國的舉債金額是否會超過上限?另一方面,一般來說,政府支出增加可以擴大國內需求,從而刺激成長,有利於經濟發展。在政府明年編列的國防預算當中,除了用在潛艦國造以外,有很大的部分是用在對美軍購,這部分將會造成我國進口的擴大,也就是會抵消政府支出可能帶來刺激經濟的效果。而且,國防預算擴大的同時,將會排擠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將會造成對經濟成長的限制。
在明年大幅擴大的國防支出中,約有1,710億是以特別預算的方式來編列。依特別預算法第83條規定的編列理由中,有一項是「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此項內容過於籠統,執政黨很容易找到理由來編列特別預算。比方說,民國一O六年(2017年)初,政府輕易的編列了8,400億的特別預算供治水、軌道建設等各方面使用;再比方說,民國一一O年(2021年)底政府編列了約2,400億的特別預算供購買軍備的支出。由於這些特別預算支出金額很大,期限又長,自然會變成下一任政府的負擔,因此這麼大金額且採分年編列的方式是否合適,頗值得商榷。
另外,在明年的國防預算中,有編列20億做為國艦國造的先期作業費,同時也編列2,840億做為後續14年興建七艘潛艦的費用。問題是,潛艦原型艦海鯤號的完成要延到民國一一八年(2029年),也就是說,未來另外七艘何時才要開始興建?為什麼現在就要編列2,840億這麼龐大的金額?這種編列方式是否合理?也值得商榷。
此外,明年國防支出達到歷史新高的6,470億元,占 GDP 的2.45%,勢必會排擠到原本可以支應到地方的政府支出,以及退撫支出或教育支出等。這些都是因為在兩岸情勢嚴峻下,政府被迫必須擴大國防支出,以加強防衛,也就是政府政策抉擇下,國人必須付出的代價。尤其是明年國防支出中有1,458億是用來向美國採購軍備,這些支出對於我國 GDP 將不會產生任何作用,也是因為兩岸情勢緊張而導致,對於我國經濟成長不會有任何的貢獻。
總結來說,國防支出是必要之惡,為了國家安全,我們相信國人不會有太多意見。但是,畢竟政府的任何支出都來自於國人所繳的稅賦,每一塊錢都應該用在刀口上,國防支出當然也是一樣。因此,政府應該採用最有效率的支出方式,比方說,採購的軍備是否需要?價格是否合理?在自行研發或支出的軍備上,預算編列是否合理?編列方式是否合適?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絕大多數的軍備支出,都是為了因應對岸可能發動的戰爭。
因此,如何儘速改善兩岸關係,降低兩岸的緊張情勢,是政府的當務之急。因為只要兩岸關係和緩,我們對於軍備的需求與支出就會減少,從而把更多的經費用在其他更有需要的地方。相信這也符合大多數國人的期待。
聯合報黑白集/只能「聽綠湧」
2024-09-15 02:44 聯合報/ 黑白集
「聽海湧」海報。圖/公視提供
民進黨政府不爽人民以「綠共」譏諷其鴨霸洗腦施政,但最近兩起歷史、影視相關爭議,卻鮮明展現綠共心態與作為。
一是國安局整理大陸對台文化滲透樣態,把研討抗日歷史、兩岸藝術影劇合作、認同中華文化等皆視為營造反獨促統,引發管中閔質疑「這是假新聞嗎」?
管中閔是享譽國際的計量經濟學者,但晚近最常講述長年研究的抗戰史。他的出發點:除非中華民國自己要抹掉歷史,把發言權拱手讓人,否則大陸愈講愈沒有故事,愈無法掩飾歷史。但國安局豈止把抗戰話語權拱手讓「共」,更把研究者一概抹紅。
二是公視製播關於二戰台籍戰俘監視員的時代劇「聽海湧」,台史館配合推特展,官媒更稱「一窺真實歷史背景」。但文史專家卻抓出「十大瞎編」,痛斥該劇將當時中華民國駐北婆羅洲領事卓還來夫婦拒絕降日的情操與事蹟扭曲汙化,公視才回應「所有人物皆為虛構」。
公視不但被控涉剽竊侵權,更竄改歷史,充斥迎合當權者心意的戀殖情節。如此洗腦又製造「台灣人、中國人」對立的操作,只怕才是國安禍源。
民進黨政府明年大內宣經費暴漲六成五,高達十五億,拿人民的錢洗人民的腦;但刻意讓人民只能「聽綠湧」,與對岸製播抗戰神劇、謊稱共軍領導抗日何異?說它是綠共,絕不是假新聞!
聯合報社論/總統干預行政權,閣揆背離國政願景嗎?
2024-09-15 02:16 聯合報/ 社論
行政院經發會月初舉辦首次經濟顧問會議,行政院長卓榮泰(中站者)出席並頒發顧問聘書,12日朱敬一(右一)、林明仁、陳東升與劉錦添四名顧問發聯合聲明,指若干經發顧問大聲要求減稅,如果率爾將顧問委員會的建議當成政府政策而大力推動,會有嚴重扭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月初舉行顧問會議,幾天後,四位學界顧問朱敬一、林明仁、陳東升與劉錦添聯合發出五點提醒,質疑顧問建議有利益之私,特定企業要求減稅,經發會被扭曲成「利益團體動員會議」,如果率爾將顧問會議的建議當成政府政策大力推動,就會嚴重扭曲,對經濟產生重大傷害。
經發會顧問會議閉幕時,行政院長卓榮泰強調,顧問的建議,政府將馬上開始啟動執行。如今經發會被質疑是「利益團體動員會議」,顧問意見不能輕信;行政院訕訕改口,相關建議將在經發會交換意見,經跨部會確認才會形成政策,而非直接作為政策上路。
四位經發會學界顧問,朱敬一是中研院院士,選前幫賴清德起草國政藍圖;另三位都是台大教授,林明仁二月受邀到民進黨中常會作專題報告時,賴清德透露其投資青年的教育政見,相當程度參考了林明仁的研究;陳東升則是賴清德擔任董事長的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也是為賴清德打造「國家希望工程」的重要智囊;至於劉錦添更是前總統蔡英文的姊夫。四人背景非賴即蔡,聯手重砲開轟,不免讓人懷疑,卓榮泰的經發會還剩多少正當性?甚至,卓內閣的經濟政策符合賴總統的國政願景嗎?
四位學界顧問的擔憂,外界或有不同看法,但其聯合聲明直指扁政府以來這類體制外委員會的弊病。而賴政府不只在行政院設了經發會,更在總統府成立了氣候變遷、健康台灣、防衛韌性三大委員會。四個委員會性質、定位與層級不同,但學界顧問對行政院經發會的「提醒」,同樣可以用來「提醒」總統府三大委員會;而且除了私利扭曲,疊床架屋、干預行政、紊亂憲政、規避責任,也都是外界早就用力提醒的問題。
府院職權分工,首先引起質疑。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和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功能相同;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成為衛福部的太上皇;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也和總統國安職權重疊。卓榮泰解釋未來運作方式,行政院會先透過經發會或定期會報討論政策議題,之後提報到總統府委員會,形成政策大方向後,再回到行政院執行。事實則是,賴清德通過體制外委員會介入行政權,收繳了卓榮泰的決策權;但總統躲在委員會後面治國,既缺擔當,又規避政治責任。
至於經濟發展的討論,只在行政院經發會。卓榮泰也許只在賴清德不感興趣的經發會,才有當行政院長的感覺;但閣揆僅餘的權力,也遭到總統智囊挑戰。然而,總統藉由委員會干預行政院職權運作,行政院長也在體制外會議指導部會施政,形成詭異憲政怪象。尤其總統召集的委員會,委員和民眾都會對總統影響力抱有高度期待,推高了總統聲望,卻貶低了政院與部會。
發出聯合聲明後,朱敬一隔天又在臉書引述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的名言,「在政治上,牛頓的第一運動定律失敗。每當你開始某件事情時,它不是停止,就是脫軌。你要繼續施力。」行政院的回應避重就輕,學界顧問還會繼續「施力」。
然而,府院設委員會廣納民間智慧與聲音,卻不啻承認,蔡政府八年已成目盲耳聵的閉塞政府;賴政府上任百日,標榜民間視野與產業觀點的財經首長,也忘了民間聲音嗎?體制外的四大委員會涵蓋環境、能源、健康、醫藥、國防、內政與全部財經部門,形同大半政府部門都不「信賴」;難怪,賴政府決策只能在「蛋頭學者的局限」與「業界委員的私利」之間擺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