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給憲法一個輕推\星期透視/「抗中」須兼顧台灣社會的脆弱性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外送員誰管?內閣新考題
◆  海基會是溫暖服務民眾的「冰宮」
◆  大屋頂下/璦琿條約不同於馬關條約 台灣地位未定論死灰復燃
◆  名家縱論/給憲法一個輕推
◆  星期透視/「抗中」須兼顧台灣社會的脆弱性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給憲法一個輕推


2024-09-15 04:46  聯合報/ 蘇永欽/政大講座教授


有關半總統制難搞這件事,人們一個世紀以前就知道了,但上世紀末隨著共產專制的退潮,它突然開始熱銷,許多新興民主就是不要內閣制也不要總統制,以為半總統制可以兼有兩制的優點,擋也擋不住。

我們現在終於知道它可以糟到什麼程度:多數當選的總統,如果也領導國會的多數黨,就是無人能駕馭的超級大總統。如果多數當選的總統失掉了國會多數的支持,他什麼都推不動。更不要說一輪投票選出的少數總統!

法國密特朗總統給的解方是,總統輸了國會,就只有拜託頭號政敵來組閣,總統只能吃憲法保留給他的那幾盤菜。去年波蘭的保守派強人總統杜達就輸了國會,儘管三年前他才擊敗自由派的首都市長而強勢推動反歐政策,但組不成支持他的政府,也只有邀請政敵涂斯克組成反對他的聯合政府,看起來這已是所有半總統制國家遵循的鐵則,如果還自認是民主體制的話

但上帝又丟給法國一個新難題:如果政黨體制已經進入分裂多黨時代,失去國會多數的總統找不到可相互妥協的政黨組成多數政府時,該怎麼辦?馬克宏最後只能靠所有政黨都不會和極右政黨合作倒閣,勉強執政,等到今年歐洲議會大選極右勢力高漲,他認為機不可失,決定給人民作一明確決定的機會,解散國會重新選舉,結果左派勢力在二輪投票時相忍為國的互讓強棒出線,硬把一輪投票中聲勢攀高的極右政黨壓到第三。誰知馬克宏的聯盟並未取得主導優勢,他又不願請杯葛他主要政策的左派政黨組閣,反倒在極右勢力默許下請一位傳統右派、不被選民待見的人出任總理,以致引發民眾抗議走上街頭。

至此我看到兩個制度問題。一是法國已多次無法組成聯合政府,一個標準回答是他們和德國不一樣,沒有這樣的政治文化,德國人好歹還能組成交通號誌政府。但別忘了德國在威瑪時期何嘗有成功運作的聯合政府?這很重要的差別還在於政黨能否從國庫得到補助,二戰後西德建立的國庫養政黨制度使他們不再倚賴財團或工會,確實會有較高的憲法忠誠,包括盡快形成多數政府。其次就是憲法的制度性管控。日昨法國一位憲法教授投書指責馬克宏恣意跳票,因為他正是以聽到人民在歐洲議會選舉表達的抗議後,認為現在不能再任意丟給各種政治操作,只能讓主權體共同「釐清」國民真意,這才符合共和國的精神。但國會改選後,他的政治操作又有哪反映了國民總意。這件事肯定還沒完沒了。我更有興趣的是這位憲法同行有沒有把憲法主張化為行動的方案?

我也不知道我的憲法同行有沒有想想,我們台灣正面對的比法國嚴重十倍的問題該怎麼解決!一個少數總統面對多數反對的國會,在過去一二○天沒做什麼,又因此做了什麼?強硬阻擋多數在野黨推動的國會改革,不惜玉石俱焚完全不諮詢在野多數意見,獨決三個獨立機關-NCC、考試院、司法院成員的提名,策動威脅對得票不高的立委、縣市首長發動罷免等等,一切好像都在掩飾半總統制下負有維穩重責的少數總統第一天就該做的事:請其他政黨參與或自行結盟以利組成多數政府,不要忘了我們的國會政黨和德國一樣由國庫補助,也不要忘了他開過民主大同盟的支票,但迄今好像什麼都沒做。多數統治沒有了,國民主權又在哪裡

法國的憲法委員會好像真的不太能做什麼,但我們的立法院和憲法法庭呢?我只想提醒大家讀一下大法官第四一九號解釋,裡面創設的,對「憲法上行為」作違憲審查的程序,我們都盡一點力吧。














星期透視/「抗中」須兼顧台灣社會的脆弱性


2024-09-15 04:46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兼教授、陸委會前副主委


賴清德總統上台後,兩岸政策三管齊下,凸顯台灣的獨立自主性:一方面從歷史和法理的角度,鞏固台灣主權的底層建築,就職演說刻意強調一六二四年從台南出發的殖民史,進而以一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民選總統為界,將中華民國台灣以主權國家稱之,欲從歷史的角度建構新台灣的意圖至明,以了結與中華民國的歷史糾葛。接著又自法理面提出新兩國論,改變憲法有關「一國兩區」的主權內涵。

最近民進黨立院黨團打算通過決議,反對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以國際參與為名,自國際法層面強化台灣與中國無關的法理基礎。另一方面,刻意選擇意識形態最激烈的深綠人士,推動思想改造。根據綠媒說法,任命顧立雄擔任國防部長,目的在改革「觀念陳舊、與社會脫節」的軍方。看來文教和軍隊的本土化,應是新政府施政重點。

面對此一局勢,中共反應強烈,國台辦稱賴清德「台獨自白」,中共國防部長長董軍在香格里拉會議上稱,賴清德「赤裸裸的暴露出謀獨的圖謀與野心,對待台獨武裝就像甕中捉鱉」,中共駐法大使盧沙野稱「台灣政權是中國版圖中的叛亂政權」。對方聲色俱厲,但執政者聽之藐藐,日昨陸委會主委呼應賴清德競選期間說法,強調「接受九二共識就是接受統一」,至此,以和平的方式處理兩岸紛爭已無可能,政府延長役期、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加強武器購置,準備對撞。

政府的強力抗中不是沒有依據,近年陸方有關全面備戰的說法,吹皺一池春水!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中共宣布「關於深化國防動員體制改革期間暫時調整適用機關法律」的決定,加強暫時動員準備,一年後,各省市開始掛牌成立國防動員辦公室。去年二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軍隊戰時調整適用刑事訴訟法部分規定」,為軍法管制作準備;三月,美國前國安副顧問博明和著名記者潘文聯合發文,稱兩會期間習近平四度表明準備打仗,要解放軍將領「敢於打仗」,並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七點二%,在不同場合,習不斷鼓吹糧食安全與自給自足。

軍事衝突可能性日增,國際人士首要關切軍費與兵員不足問題。明年國防預算較馬政府時期翻倍,高達六千四百億元,占 GDP 二點四%。去年七月川普任內國安顧問歐布萊恩說,台灣須大幅增加國防開支至 GDP 五%,最近美駐聯合國前大使克拉夫特訪台,不但要求台灣比照波蘭大幅提高軍費,還建議增加常備部隊數量及後備部隊訓練。年底美國大選不論何黨勝出,台灣提升國防經費壓力將與日俱增。

台灣能源九十六%依賴進口,熱能發電占八十%,其中液化氣和媒發電各占四成,然而,液化氣只有八天存量,媒的存量也只有六周。月前,美國智庫國防與民主基金會在台進行兵推,認為中共可能採取蟒蛇戰略,對台進行資訊戰並攻擊基礎設施,阻絕糧食和能源進口。

前不久,立委陳永康仿美國制度,推動制定國家安全戰略法,強調部會協調與社會韌性。日籍學者松村昌廣直言此乃民進黨的軟肋,日本各部會協調應對危機行之有年,台灣欠缺這種建立民防之積木。

賴政府不願為和平找尋出路,兩岸軍事對決態勢似已無可逆轉,然而,台灣社會整體的脆弱性也顯而易見,社會韌性不是在總統府成立一個空殼委員會就算了事!














大屋頂下/璦琿條約不同於馬關條約 台灣地位未定論死灰復燃


2024-09-15 04:47  聯合報/黃年


賴清德日前在電視專訪中論及璦琿條約的相關談話引發議論,留下許多可待商榷之處。

賴清德說,中國想要拿下台灣,不是為領土完整,否則為何不去收回當年璦琿條約被俄羅斯侵占的領土?

其實,就法理上及事實上說,中華民國在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贏得對日抗戰後就「光復/拿回」了台灣。當時的中華民國,是世界上唯一無二的「中國」,不會有第二種解釋。因此,如今已無「中國想要拿下台灣」的命題,因為,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的中國,即中華民國,已經光復、拿回了台灣

亦因此,中華民國(中國)因抗戰勝利廢除馬關條約而「光復/拿回」了台灣,這與賴清德說中共未能「收回」璦琿條約失地,完全是不同的命題,一碼歸一碼。

除非賴清德要否定「台灣於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光復於中華民國(中國)」的法理與史實。

中華民國(中國)光復台灣,這已是法理及事實上的定論。賴清德說的「中國想要拿下台灣」,指的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侵併中華民國或台灣」,但他不能主張「中國(中華民國)不曾光復台灣」。如果「中華民國(中國)不曾光復台灣」,賴清德今日怎麼出任中華民國總統?

賴清德的思考是:「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台灣(中華民國)必須切斷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聯結,始能跳脫「中國」要侵併台灣(中華民國)的羅網。

賴清德的此一思考,是想推翻「台灣於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光復於中華民國(中國)」的法理與事實。只要中華民國(台灣)斬斷與「中國」的聯結,中共就不能對台灣提出主權主張。也正因此,近日「台灣地位未定論」又死灰復燃,且是以國際地緣政治為本位。

一、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賴清德且進一步說「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屬」,更稱「這就是台獨的定義」。此中潛藏的國際意涵,可謂直接推翻了美中「建交公報」所稱,「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在為美國解套,因為台灣方面不認了。

二、推進「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的再解釋,主張該決議並未處理台灣地位問題。這是在為國際地緣政治鬥爭開路。

一目了然。這套內外兩路並進的論述體系顯然是「國際地緣政治本位」,而絕非「台灣本位/中華民國本位」。若把這種情勢推到極致與窮盡,則「中華民國」就站不住腳。因為,台灣地位未定。

其實,台灣地位未定論本是台獨理論的主要體系之一,以「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為主體論述。亦即要將台灣地位交付國際處分,而拒絕接受台灣屬於中華民國。

但是,最近幾年,民進黨在「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及「中華民國台灣」的論述架構下,對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操作曾有變化。

例如,民國一○九年(二○二○年)賴清德與陳儀深出席「舊金山合約」與「台北合約」七十周年紀念,對「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歸納結論是: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此處的潛台詞應當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所以「台灣」主權不屬於「中國」。

賴陳二人是在偷換命題。將台灣地位未定論,從「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民國」的台獨命題,偷換成了「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中命題。

幾天後,陳儀深赴立法院備詢,又被問到灣地位定否?他答說,他從未說過「台灣地位到現在未定」,這是誤解;他接著說,台灣地位「曾經未定,但現在已定」。他只是未說出「定於中華民國」。

從上述這段插曲可知,在中華民國執政已進入第五屆的民進黨已知,不能再主張「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民國」的未定論,而只能主張「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就國家戰略層次言,台灣地位未定論從「曾經未定」走到「現在已定」,這應當是一個明智合理的轉折。

然而,如今突又死灰復燃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在「兩國互不隸屬」及「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再解釋」內外兩路並進之下,儼然又走了回頭路。

也就是:「台灣地位曾經未定,現在未定,且未來也未定。」

數十年來,自黨外時代至民進黨的兩岸論述幾經轉折,從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到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中華民國台灣、互不隸屬論……,可謂九彎十八拐。這一切的曲折,可謂就是這隻無頭蒼蠅「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曲折。不能定於台獨,不能定於正名制憲,也不能定於中華民國憲法,不能定於中華民國。

其實,一直到陳儀深說出「台灣地位曾經未定,但現在已定」,這應當就是「台灣地位未定論」可以翻篇的時候了。到此已可止步。

因為,綜上所論,台灣地位在法理及事實上的脊梁架構就是「台灣於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光復於中華民國(中國)」。這雖然是台灣的政治負荷與承擔,但更是台灣安身立命的主要憑藉。如果台灣要摧毀這脊梁架構,而想跟著「二七五八號決議再解釋」回頭去搞什麼「台灣地位未定論」,一方面主張「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另一方面否定「台灣是中華民國(中國)光復的國土」,那是捨近求遠、捨本逐末,那也必是自毀長城,自掘墳墓。

因為,如前所述,在二七五八號決議再解釋下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是「國際地緣政治本位」,而不是「台灣本位/中華民國本位」。

在現今如此凶險萬狀的世局及兩岸關係中,台灣地位必須定錨於中華民國,而不能再回頭走向「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若失此定位,在法理及現實上對外對內皆不能存活。

因為,台灣是在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由中華民國(中國)光復的國土。

賴清德說,「中國要拿下台灣,不是因為哪一個人,哪一個黨」,此話避重就輕,似是而非。

因為,台灣若依據「中華民國(中國)在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光復台灣」的脊梁架構來面對兩岸關係,兩岸就有可能和平競合;但若賴清德及民進黨要摧毀此一脊梁,而回頭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兩岸就必是危機四伏,也必更加挑激「中國要拿下台灣」的意志。

兩岸關係凶險到今日地步,難道真的不是正因賴清德你一人?不是正因民進黨你一黨嗎?

台灣地位已定。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兩岸和平競合。














外送員誰管?內閣新考題


2024-09-15 04:48  聯合報/ 賀陳旦/交通部前部長(台北市)


新內閣成立前的五月十四日,食物外送平台前兩大傳出合併計畫。六天前行政法院判台南市政府在處罰富胖達案敗訴,說市府要求平台替外送員強制的保險非屬地方自治事項。外送產業面臨平台劇變外,也亟需中央法規來規範相關的勞資關係。

在資訊開放、充分競爭的市場,政府主管機關的角色相對緩和。網路媒合食物外送的服務來台超過十二年,政府喊著要納管,沒有真正作為。如今市場競爭機制即將消失,政府主管的急迫性大幅提高。

外送產業就業和營業額都很大,涉及店家和消費者又多,衍生出的食安、交安和包材垃圾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難題,該哪個部會主管?還是要仔細想想。

首先,這是全世界都面臨的網路新服務,要做功課吸取其他國家經驗,絕對不可用既有國內法規搪塞不前。各地作為同中有異,就要分析差異,找到對策。例如美國加州平台業者用「分攤健保」吸引外送員,已經全面健保,什麼是促動勞資合作的台灣切入點?

其次,來自人性的科技會進一步擴張人性,成為破壞性創新。手機(和機車?)解放生命,許多人寧可追求斜槓人生,不願意從事法律保障的職務。傳統以雇傭為前提的勞動法規行不通,新的專法必定要夠彈性,但可想見未來執法就更挑戰了!

進而,面對大趨勢、大破壞,必須要有階段性思維。周全的專法和確責的主管機關都不是喊一聲就達標。而同時我們要怎麼招架 U、F 平台購併案?我們真以為三個月來眾聲撻伐獨占,這些經濟學 ABC 就可以讓公平會擋下這個案子嗎?

一定要同時推動階段對策,各部會分工合作。現階段先打底,搞清楚外送產業所帶來的新衝擊。例如十四萬外送員是怎麼定義?消費端的花費變化?食安和交安糾紛處理流程?取單和送食大量違停的外部成本?包材垃圾成長量?

這些都不需要平台掏出營業機密,政府各機關就足以掌握概況。這些因新服務所衝擊的社會成本,對價而言,就是併購案審議時,以公共利益可以要求平台的社會責任。平台不服,就請它分享真實的商業資訊。整個過程中做功課、訂訴求、折衝但書,當然有賴部會動態合作,一定不是主管機關打全場。

只有專制國家才迷信公權力,政府要盡量善用市場機制。當年 Uber 納管不是因為立法院通過天價罰則嚇到它了,是因為在地計程車業以職業計程車的權利義務相抗,消費者認同公安優先,才陸續被收編為多元化計程車。今天外送平台並沒有既有的職業車隊可制衡,唯有設法延續現在的競爭生態,爭取時間,參考他國作法和前述各部會累積發現,推動兩手戰略:「嚴審併購案,責求業者配合;專法寧緩不厲,促進數位經濟發展。」

綜上,面對數位產業機會和外送員權益的錯綜複雜狀況,我們不宜以為擇定單一主管部會,再要求訂立專法,就是此刻唯一的決策方向。建議行政院請相關政務委員多開公聽會,再定大計!
















海基會是溫暖服務民眾的「冰宮」


2024-09-15 04:48  聯合報/ 彭顯鈞/海基會主任秘書(台北市)


前幾年,疫情剛爆發,有天深夜接到電話,一個父親泣不成聲,說老婆和幼子排上中國武漢的返台包機,終於能回家了。

那陣子,海基會一群同仁,忙著聯繫、安排國人搭機返台,電話應接不暇,每天忙到深夜。

有一天,一個從湖北趕往上海的陸配,急著搭機回台,不料證件沒帶齊,被拒於機場之外。電話中哭訴無助,同仁耐心安撫,另一人忙著聯繫幫她找住宿過夜,安排妥當,已經凌晨三點。

隔幾天,一個台灣爸爸跑來海基會,拍桌辱罵同仁,為何他的陸配老婆、小孩還不能回台灣!僧多粥少,同仁只能默默承受。

長官經常勉勵同仁,解決民眾的小事,就是海基會的大事。

這些事,海基會的日常與本分,沒什麼好說的。只是,近日外界質疑嘲諷海基會是沒事幹的「冰宮」,對基層同仁很不公平。

所謂海基會明年預算「暴增」,實際上是調整財務結構,政府補助款比例從五成多提高至七成多,海基會自籌款則減編三千餘萬,所謂「暴增」七千餘萬,並不符實。

至於人事費用增加,所謂平均年收一五七萬,更偏離事實。海基會十餘年來,編制員額、預算員額皆未變動,薪資標準均依照所核定標準執行。

人事費用增長原因:比照公務員調薪之補列與提列、退職準備金依比例提高、勞健保費率提高、員工考績晉級自然增長等。

拿人事經費總額,除以員工人數換算平均薪資,如同每周工作一小時即不算失業,選擇性的標準。

海基會同仁平均年薪確實偏高,約一○五萬至一二○萬,主因是資深同仁比例多;新進同仁按規定起薪三萬多至四萬多,與社會常情相當。

年資廿五年以上同仁超過三分之一;其中,當年參與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香港會談的同仁,依然在崗位上奉獻心力。

兩岸事務歷經不同階段,深富經驗的同仁是海基會的資產,價值非能以簡單的數字來衡量。

交流、協商之外,每天發生與民眾切身相關大小事,包括意外急難救助、急病、亡故、奔喪、尋人、台流、台商糾紛、兩岸婚姻等,這些都是兩岸人民往來互動不可忽視的真實面。

如果,認為海基會只剩下文書驗證功能,顯然並不了解兩岸互動的真實全貌。

如果交流與協商比較重要,必須理性面對的問題是:誰不願意交流?誰不願意協商?為什麼?

政治因素的糾葛與意識形態的堅持,或許導致看待兩岸互動真實面貌的偏見,以及視而不見的冷漠。

海基會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冷酷眼神所見的「冰宮」,裡面同仁服務兩岸民眾的溫暖與熱誠,每天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