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挺半導體前進印度 須防後座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家屬、醫師被迫扮死神,善終修法不宜拖
◆  聯合報黑白集/臨退政治貼皮術
◆  經濟日報社論/挺半導體前進印度 須防後座力







經濟日報社論/挺半導體前進印度 須防後座力


2024-03-16 01:12  經濟日報/ 社論
半導體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於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美國積極尋找中國以外替代地點,進行半導體供應鏈的外包,其中又以印度最為積極,近日印度宣布最大的半導體投資案,就是力積電參與百億晶圓廠,繼替蘋果代工手機之後,印度又要涉足半導體,勢必對台灣構成威脅。

印度政府於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公布半導體發展計畫後,開始鼓勵外資及本土大型企業投資半導體,當局承諾,為任何獲批准的計畫承擔半數成本,起初設定的補貼上限為100億美元,莫迪政府展現出大雄心。

其實印度早在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代,就試圖發展自主的半導體產業鏈,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印度政府出資成立半導體製造公司 SCL,迅速升級至0.8微米,技術與同一時期的台積電(2330)、聯電(2303)差距不大,但在政府補助不足、對手迅速崛起等重重因素下功敗垂成,並在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轉型為研發機構

水電基礎建設半導體產業發展來說極其重要,但讓半導體業者詬病的是,過去印度沒有政府支持,基礎設施也並不理想,缺電更是普遍現象。然而現在除了強勢政策激勵配合之外,印度的優勢還包括龐大市場需求,印度半導體市場在民國一一O-一一五年(2021-2026年)間的累計消費量將達到3,000億美元,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市場

尤其現在印度與國際大廠合作,有望縮短印度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學習曲線單位生產成本會隨著工廠生產經驗提升大幅下降

至於人才,過去印度人才培養多集中在數學軟體方面,但近年開始大量培養工程專業,預計每年會有超過50萬的學生畢業,而且還自海外挖角高階領導人才,譬如有「印度張忠謀」之稱的塔克爾Randhir Thakur )。他曾經擔任英特爾晶圓製造業務IFSIntel Foundry Service)總裁,IFS 就是英特爾用來和台積電、三星比拚的晶圓代工業務,之前還在美國應用材料擔任執行副總裁,可說半導體供應鏈上下游從設備、晶片製造到設計都涉獵過

經過總理莫迪親自勸說,塔克爾民國一O九年(2020年)被塔塔集團網羅回國發展,以海歸資深半導體大老之姿,掌舵成立新公司塔塔電子,他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曾和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一起見過莫迪,討論如何在印度發展半導體業。

印度政府今年2月底宣布,將同時投資三家半導體工廠,總金額高達152億美元,三家工廠都將在100天內開始建廠,印度期待通過建設這三家半導體工廠,創造2萬個高科技職位6萬個間接工作崗位

除了兩家半導體封裝組裝廠之外,投資最大的就是塔塔電子與台灣的力積電合作,在莫迪的故鄉古吉拉特邦,打造印度第一座12吋晶圓廠,計畫製造用於電動汽車、通信、國防產業等的28奈米半導體,預計在明年底推出第一批國產晶片,每月可望生產5萬片晶圓。

據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透露,這個投資案是受蔡總統請託而去的,採取台灣晶圓代工業海外授權的模式,不參與投資,不必負擔該廠盈虧與折舊,未來只收技轉權利金,由於這是三家新廠中投資規模最大的。大家關心的是,台灣協助印度興建晶圓廠,會不會授人以柄,將來回過頭與台灣競爭?過去力積電赴中國大陸與合肥市政府合作設立晶合國際代工生產驅動IC面板用晶片,但晶合壯大後反回頭搶了力積電訂單,適足以為戒。

以目前印度積極搶進國際市場的態勢,台灣是要小心的,去年塔塔收購蘋果供應商緯創(3231)的印度工廠,該集團在南印度經營國內最大智慧手機組裝廠建廠成本超過7億美元,成為首家打入蘋果供應鏈的印度企業、iPhone 第四大代工廠,成為前車之鑑。

這次還是蔡政府基於台印邦誼,開放10萬名印度勞工,又鼓勵台灣半導體廠技術轉移,最後印度未必能夠取代台灣獨占高階晶片市場,但是侵占中低階晶片市場,卻是一定的。














聯合報黑白集/臨退政治貼皮術


2024-03-16 02:46  聯合報/ 黑白集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應邀與蔡英文總統在總統府一邊吃牛肉麵、一邊展開國政議題對話,柯文哲受訪表示,主要是希望建立政黨良性溝通平台。記者潘俊宏/攝影


任期僅剩兩個月的蔡總統,突邀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對話,兩人共進牛肉麵,並就勞保、國防、社安、黨政溝通等議題交換意見。臨到要交棒,蔡英文才想到「朝野對話」,也真有遠見。朝野當然要對話,但這回整整遲了八年,足以錯過所有的意義。

這場「蔡柯會」,被網友譏為「待退仔」和「無業仔」的會晤,未免太酸;但某種程度上,倒也傳神。柯文哲最近聲量陷入低谷,亟需舞台亮相的鎂光燈增光;蔡英文面臨權力交接的空窗,突然想到自己有些政治缺口必須裝修。也因此,「蔡柯會」安排起來,就比「蔡朱會」容易得多。

柯文哲雖賺到鎂光燈,卻沒賺到讚譽。從總統府提供的畫面,他不時面露喜色,對蔡英文畢恭畢敬。但在各項對話議題上,他卻未提出特殊見解或建議,只是泛泛申論,甚至只附和及肯定蔡英文的說法。由此看來,柯文哲事前準備不周,最後只能扮演陪襯的角色,未能展現在野黨應有的立場。

蔡總統任內仗著完全執政,一路輾壓,八年來未曾試圖與在野黨溝通。如今卸任在即,才想到朝野對話,這純粹是一種「政治貼皮術」,旨在遮掩自己的缺失,卻看不出真誠朝野對談不是擺攤設宴,不是擺樣子給民眾看,而是要對國家的深刻歧見和難題尋求共識。否則,貼皮的政治能有幾天風光?












聯合報社論/家屬、醫師被迫扮死神,善終修法不宜拖


2024-03-16 03:16  聯合報/ 社論
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實施4年僅逾4萬人簽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五年前,隨著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誕生,台灣民眾終於擁有「自主善終」的權利。但由於定義嚴格,預立醫療決定簽署率偏低,以及未考量兩千多名植物人處境等因素,以致產生無意識病人「斷食善終」是否「被善終」的法律、道德及醫學倫理爭議。近日一名八十歲老母將照顧半世紀的腦麻兒悶死被依「家暴殺人」起訴,更為「善終」議題增添沉思空間。

台中醫院的畢柳鶯醫師曾協助一五六名患者執行「斷食善終」,其中包括八十八名無意識插管病人。可見,社會對於「善終」觀念已逐漸改變,斷食善終甚至可能是許多不堪長照壓力家庭的另類「救命藥」。但人命關天仍是社會根深蒂固的觀念,要改變「生命規則」,必須先思索各種可能的道德風險

斷食善終引發的爭議,須先釐清的,就是它與安寧緩和醫療自主善終消極安樂死積極安樂死以及加工自殺之間有何差異。簡言之,目前最具爭議的積極安樂死及加工自殺,是透過投藥等加工方式縮短他人生命;但安寧緩和醫療及自主善終,則要求以「不干涉、不加工」方式,讓病人自然死亡。

根據《病主法》,病人若符合罹病末期、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等,且已預立醫療決定,醫師即得依其意願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餵養。亦即,目前在台灣已可自行決定是否採取包括斷食、斷水在內的自主善終,但仍須由醫師把最後一關背書。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其一,是很難、也不宜以「違法安樂死或自主善終」的二分法,對無意識病患斷食善終做一刀切的歸類,故而有一法律模糊地帶尚待釐清;其二,目前並無法律或醫學規範要求斷食善終應如何進行,但現實上,至少已有八十八條人命-儘管他們已無意識且病情已不可逆,消逝在法律灰色地帶。這也說明,現行《病主法》的生命規則,已無法契合當前社會需要。

另一方面,「斷食善終」也未如其字面意義那般完美無瑕,如何認定「自主」,仍是首先必須突破的門檻。例如,在病患尚有意識時雖未預立官方認可的醫療決定,卻已告知家屬或載入遺囑、私人紀錄,表明有自主善終之意。然而,現行法律要求預立醫療決定須先自費諮商並至官方登錄在案,致使他們被拒於善終門外,這顯然不合情理。

隨著「與其無尊嚴活、不如一死解脫」的觀念愈來愈普及,其背後,涵蓋了重病者不堪病痛及不忍拖垮全家,和家屬心力交瘁或不忍至親再受無意義醫療折磨等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現行病主法並無「代理善終」之規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也僅允許靠醫療延長瀕死過程的病患家屬能代理善終,即顯得不敷所需。因此,多年來社會不時傳出照護者「弒親」後尋短的悲劇,這恐怕必須重新思考啟動修法解決。

日本法院日前就醫師大久保愉一協助漸凍症患者求死案作出判決,認定大久保愉一接受患者委託投藥殺害,判處十八年有期徒刑。可見,生命權與自主善終權的拔河,在任何國家都是備受爭議話題。由此看,何謂善終、如何善終,仍有許多亟待思考的角度及需要跨越的門檻。

在台灣,當何時死亡已可交由「」來定奪,這個「人」是否僅限於意識清楚前的自己,或非要有官方紀錄才行?行政及立法機關都應盡速研議是否修法,而不是讓醫師及家屬被迫潛入「地下」扮演死神,還要承受法律責任與道德非議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