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邁向金融強國的機會與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9690/web/ 

◆  聯合報社論/我們與戰爭的距離多遠?又有多少準備?
◆  聯合報黑白集/別猜對手,想想人民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邁向金融強國的機會與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邁向金融強國的機會與挑戰


2023-11-13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地緣政治衝突不斷,中國大陸經濟持續低迷。(路透)


中國大陸面臨地緣政治衝突不斷、美對中貿易去風險、房地產市場低迷,再加上地方政府債務沉重下,10月底召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重新定位金融在中國經濟扮演的角色。在此會議前一周,習近平主席創十年執政首例,特別巡視中國人民銀行,凸顯對中國經濟情勢關切,鋪陳這次金融會議的重要性。

中國經濟快速崛起,金融對產業的貢獻日益增長。據統計,民國一一O年(2021年)金融業占大陸GDP比重達8%,符合大陸過去設定的「金融大國」目標。不過,大陸經濟內需過度偏重房地產開發,卻帶來負面影響。新冠疫情戳破房地產泡沫,恆大碧桂園與中融信託等公司財務危機引發連鎖效應壓縮經濟成長空間

IMF最近調升大陸明年經濟成長率至4.6%,仍明顯低於今年的5.4%,而標普(S&P)全球評級甚至預測,房地產市場不振有可能拖累經濟成長至2.9%。至於與房地產開發高度連動,約92兆人民幣規模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能否度過周轉危機,也成為國際關注焦點。

六年前大陸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規劃「功能監管與行為監管」;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協調銀保監會、證監會及人民銀行的運作。今年春天調整金融監理為「以黨領政模式撤銷金融穩定委員會組建銀保監會成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黨的領導則設置「中央金融委員會」,規劃協調金融穩定政策,並恢復「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處理金融業的黨務。

這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於是吹起監理改組整隊齊步走的號角。雖然其以慣用口吻說明會議結論,不易讓人掌握要義;但我們若搭配當前金融局勢觀察,則這次會議至少可歸納出未來金融管理四個重點方向

首先,堅持「抓緊思想」方針,回歸金融服務人民與實體經濟的本質。此次會議坦承大陸金融存在「風險隱患」、「質效不高」、「亂象與腐敗問題屢禁不止」與「監管治理能力薄弱」等問題。中共顯然希望透過黨紀治理,逐步整飭並重建「純潔與專業」的金融產業。 

其次,根據「國進民退」與「因城施策」原則,穩定金融與房地產業的發展。大陸要優化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成為穩定金融的「壓艙石」,且將嚴管中小型金融機構准入,限縮業務為「特色化經營」。至於地方債務與房地產業困局,則要有效建立地方債務管理機制,並讓融資能滿足地方住房實際需求,但須做好房地產的總體審慎管理。 

第三,揭櫫「放眼未來」的五大目標,引領未來金融發展。除了綠色與普惠金融外,這次會議特別提出「科技金融、養老金融與數字金融」等發展方向。隨著大陸人口老化,重視養老金融並不意外,而推動科技與數字金融則是大陸金融發展重點。大陸在 FinTech 領域已是佼佼者,強化金融科技因此可事半功倍完成金融現代化工作

最後,強調「防範未然」穩定金融,要以國安手段處理挑撥與興風作浪者的威脅。在金融工作會議後,大陸國安部隨即宣示要做「金融安全的堅定守護者」;對金融市場裡「看空者、做空者、唱空者與掏空者」下馬威,反映出大陸整飭金融秩序嚴肅性與急迫性。 

大陸定位「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長遠目標則是要成為「金融強國」。此次金融工作會議反躬自省金融亂象,並提出由黨中央主導應對方案,說明中國管理金融業強調人員紀律化營運科技化;如此不僅舒緩金融業痛點,更增強產業韌性,以因應外部風險可能的衝擊。 

觀諸大陸審時度勢規劃具「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策略,而台灣欠缺金融戰略發展目標卻為時已久。時值總統大選,社會殷盼候選人能提出前瞻且可行政策,為台灣金融產業打造更有活力與機會的未來。












聯合報黑白集/別猜對手,想想人民


2023-11-1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藍白合成為2024大選關注重點之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馬英九拋出藍白合採全民調之議,韓國瑜跟進附和,侯友宜稱由黨中央決定;接下來,就看朱立倫的態度。朱主席必須明快處理,勿再重蹈初選拖泥帶水的覆轍,雙方要談的事還很多。

藍白協商一路卡卡,問題在裡裡外外人多嘴雜,而主事者取捨難決,一再遷延。對國民黨而言,柯文哲的粗魯傲慢,令人難以忍耐。對民眾黨而言,國民黨的三心二意及節外生枝,顯得誠意不足。在缺乏互信下,加上民進黨不斷見縫插針冷嘲熱諷,藍白雙方都充滿猜忌情緒。

正在談合作的雙方,如果不盯著彼此的共同目標,卻在那裡互相猜忌,擔心遭到暗算,當然很難朝同一方向推進。問題是,藍白若不合作,滿口大話的柯文哲明年選後就只是個小黨主席,只能咀嚼「消風」和「破功」後的惆悵。國民黨則因長期令黨員及支持者失望,可能再發生一波震盪,侯友宜甚至可能面臨罷免窘境。

只要想想那樣的局面,藍白兩黨就沒有不好好合作的理由。這次大選出現三腳督之局,正是台灣民主政治殘破的寫照。但也因社會凝聚了許多不滿現狀的民氣,提供了「藍白合」的想像與機會;國民黨和民眾黨若不懂得把握,那就太辜負民眾的期待。

國民黨去年底的大勝,說明民眾渴望改變之迫切。藍白只要心繫選民與大局,就能放下小恩小怨。












聯合報社論/我們與戰爭的距離多遠?又有多少準備?


2023-11-1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國防部前副部長陳永康日前主持「2023 TTX區域安全兵推」。(本報資料照片)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五月,二戰西歐戰場開打。各界預期雙方勢均力敵,不料德軍鐵騎勢如破竹,六星期就征服法國,勝利超過自身想像。原來英法將重兵放在戰線北段的比利時平原迎敵,認為南側阿登山區地形崎嶇,大部隊無法通過。不料德軍主力從此衝出,一舉截斷聯軍後路。法國戰車的量與質較高,但分散支援步兵;德軍則在閃擊戰術下,集中裝甲兵力為矛頭,一旦突穿敵陣,插進後方,便如入無人之境。法蘭西悲劇充分展現戰爭的特性:事前很難預期,事後很難彌補,小錯誤可能導致不成比例的大傷害。

台海為全球火藥庫,可能爆發的衝突樣態,各方假設甚多。近日英國《經濟學人》報導,中共攻台所需兵力不下諾曼第登陸,後勤壓力極沉重。國防部前副部長陳永康主持的「TTX區域安全兵推」也指出,台灣西海岸過度開發,缺乏可發動大型兩棲登陸的場地。上述報導乍聽都是好消息,但揆諸古今戰史,最常見的慘敗原因,就是把單一優勢當神主牌,拒絕考慮其他可能性。台灣與其宣揚共軍來犯難以成功,更該檢視自身「罩門」,提前彌補。

TTX兵推最大重點,是強調社會結構堅韌性。報告點出:台灣發電四成來自船運天然氣,易被切斷供應,儲量不到兩周,電網集中三大變電所,極其脆弱。全面戰爭將造成數萬傷亡,國內醫療體系能量根本無法應付。這正暴露蔡政府盲點:表面上看國防預算增加,但除了增購武器,若論因應變局社會堅韌性,八年來極可能開倒車。

偏聽偏信是用兵大忌,但蔡政府一大特色,就是獨門單押:向美國一面倒,甚至主動搶扮仇中馬前卒;堅持非核,不顧能源政策與國防安全背道而馳;半導體執世界牛耳,就全面集中國家資源,無視水電消耗直逼環境負載極限與產業人才失衡,甚至相信「矽盾」在手,外國必出兵相助。大內宣優先執政團隊搭配承平已久社會大眾,很容易將戰爭視為可以重來的電腦遊戲,低估「血、淚、汗」是最起碼付出。

現代戰爭衝擊社會整體,備戰不再只是軍方責任。早年標榜反攻大陸,社會各層面資源都被高度納入戰爭動員。然而「全民皆兵」絕非免費的口惠,任何備戰作為的代價,都必須犧牲便利與耗費資源。隨著政治民主化,權利意識高漲,伴隨的儼然是「去軍事化」,愈來愈將備戰視為國防部家務事,軍方甚至常成為被抨擊輕賤的活靶。兩岸局勢平緩時,負面效應還不明顯;隨著敵情威脅升高,才發現「全民國防」只剩口號。

例如,轉型募兵後不再有預官,基層部隊嚴重缺乏醫官國防醫學院卻無法擴大招生,因為醫界、教育界不願放寬總量管制。退伍上校取消子女教育補助引發軍中反感,即使只需一億多元,當初主導年改的閣揆陳建仁仍堅拒恢復。兵力短缺,被迫恢復徵兵,賴清德為減少反彈,對大學生宣稱「義務役不會上戰場」,遭國防部長邱國正退輔會主委馮世寬打臉。凡此均顯示,面對選票利益與本位主義國防有多麼弱勢

兩岸量體懸殊,我方又屬被動守勢,面對難以預期的威脅模式,必須盡量充實總體能量,這不僅包括有形軍力增強,也須社會真正建立願為國防付出的認知,更要戒絕撕裂社會為選戰興奮劑。台海戰爭若真開打,台灣就算幸未淪亡,也是生命財產重度損失慘勝建軍備戰絕對重要,但目的在於避戰止戰怯懦畏戰與忽視戰爭代價後果同樣危險政治人物與選民都不能忘記